“北大教授饶毅: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你怎么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秉着负责任的态度,老穆查阅了相关新闻报道,发现这是去年的事情,是老新闻了,属于旧事重提!
如果我们断章取义,只看题主的问题,很容易对这句话产生“愤慨”。
老穆仔细阅读完文章后,发现饶教授说的是“美国的文科教育”,而不是“美国的文科”!
原话如下:
理想的教育,当然是中国的理科教育加上美国的文科教育,但难度较大。尽管文科的范围很广,但老穆认为,中国的文科内容及内涵,在世界上都是最顶尖的。
(一)中国的文科教育,是根据中国文科内容特点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符合中国目前教育现状!试想一下,美国才二百多年的历史,如果编制成历史教材,内容量有多大呢?明眼人心里都有数。
而中国,上下五千年,岂能是一两本书就能够编完的?
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如果我们还采用美国的文科教育方式,是否能帮助孩子记住历史呢?
对于中国人而言,历史是最不能忘记的!
其次,我们的语文,涉及到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和其它……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像美国文科教育那样,是否能行得通呢?值得深思!
总之一句话,内容量不同、内涵量不同,所以教育方式就不同。
(二)中国的文科教育,是否缺乏批判性训练呢?《文心雕龙》里面就有许多批判性见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献。
我们的文科教育有没有批判性训练呢?老穆认为,有的!
比如语文的探究题,让你就某个现象(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果这个现象是“坏现象(坏事件)”,我们就要从哲学辩证法、人文思想、传统文化等角度去客观批判。这难道不是吗?
但是,如果我们非要做系统性的批判性训练,这样的方式到底适不适合我们国家的孩子呢?值得思考!
【结束语】现代的社会,是开明的,人人有言论自由权,只要你不挑战道德与法律底线,不违背相关规则或其它要求。作为北大教授,自然有言论自由权。
至于他说的“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教育+美国的文科教育”到底对不对呢?
我想,还有待考证!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北大教授饶毅: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你怎么看?
北大饶毅教授有关于: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的观点,我想肯定会招来很多人的批评与反对,这本身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美国教育的家长,自然会认为饶毅教授的话是没有道理的,甚至认为他是崇洋媚外。但我不并完全反对饶教授的观点,也就是说我只同意一部分。
何为理想的教育模式,至今没有定数,因为这受国情和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要说中国在理科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绝对是世界公认的。在世界上各种有名的理科类大赛中,中国学生可以说拿奖无数。这也从侧面证明中国在理科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光看到理科教育的优势,不考虑国情和文化背景肯定不行,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模式,都受这两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说,何为理想的教育模式,至今也没有定数,没有标准,只能是大家去各持己见了。
中国文科教育到目前为止,确实存在问题,围绕应试教育已经严重制约着人文精神的发展。仅拿语文教育来说,围绕标准答案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的拓展空间,原本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孩子们独立的观察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但是当一切都围绕标准答案进行时,学生们只好循着规律与模板化的思路去学习语文,这实际上是很可怕的事。当每个人离开学校不再学习语文时,便暴露出非常大的问题,既缺乏自己的成熟的思想和观点,理性思维极其薄弱,这对人文精神发展没有好处。
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什么样人才为核心,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是围绕考多少分来考虑问题。我国为什么是理科强国?因为理科有公式有定理,有极强的规律性,当我们把教学规律玩儿的特别透时,那些围绕应试教学的经验就总结的特别棒,而那些所谓的名师恰是把规律和经验玩儿的特透的人。相比较而言,文科教学这块就远不如理科了。但是这仍然是围绕应试的分数来评价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完全背离的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什么样人才为核心这个主旨。
缺乏独立思维意识和能力,没有质疑和批判精神,不敢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这就是文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最近几天,电子科技大学有一位副教授因为质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并且说中国古代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创新,结果引来轩然大波。包括我也对其进行了批判,我非常不同意他这种言论,为什么呢?因为你有质疑勇气本身值得赞许,但是质疑并不是你提出问题就拉倒了,还应该把你质疑的根据拿出来,哪怕你研究出一些能佐证你质疑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可以啊。有质疑和批评精神与拥有独立思维意识与能力是紧密相联的,否则,就如这位副教授,最后就吃了哑巴亏,你倒是表达了个性化观点,可是你不能自圆其说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叫鲁莽和学术思维的不成熟。
结束语:最理想的教育,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因为涉及到的问题太多,既有国情,又有体制,还有人文精神等,所以,很多时候感兴趣的人,只能想想,随便说说而已,绝不可能形成一种教育模式,因为个体力量真的很渺小,声音很快就被那些定势思维的唾沫星子给湮灭了。
“北大教授饶毅: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你怎么看?
谢邀
笔者认为饶毅教授的观点有一定的可取性,主要是基于下几点理由:
要正确的认识这种说法,我们就要知道美国的文科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形式呢?美国的文科教育是基于人文主义理念,强调学生的思辨思维,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死记硬背。任何一名学生都被要求,涉猎至少包括人文,历史,科学,地理,外语等等所有学科,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知识,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铺垫好,储备好知识量,以备不时之需。
另一方面,美国的文科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也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具备思辨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应该得到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具备的。
反观中国的文科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第一种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知识的储备,很少去教给学生思辨的能力,但思辨的能力才是学生终身所需要的,知识都是有一定的周期性,很容易就忘记,但是思辨的能力,一旦掌握就不会丧失。这也就是美国文科教育的优势。
而中国的理科教育为什么倍受推崇呢?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理科教育在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之后,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备,我们有一整套的完备的思维逻辑的训练体系,我们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结构,因此,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时,我们会通过各种的方式去解决,而西方教育在这方面就相差很多,他们往往思维结构比较松散和缺乏逻辑性,在遇到难题时,很难从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寻找到解决的方式,在遇到一些非常规问题时,这样可能有一些优势,但大多数的理性思维不需要这样的跳跃性的解决,因此,中国的理科教育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饶毅教授认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并且又具备非常强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将会在社会上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的潜力,笔者是比较认同这种观点的,但就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以基础教育为主,对一些具备特殊才能的人才,可以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而言,中国的教育还是比较适合的。
“北大教授饶毅: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你怎么看?
美国200多年历史,文科的思想性深邃性有多深?
是借教授之名发的吧?不像北大的水平。
“北大教授饶毅: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你怎么看?
中国的理科教育好吗? 怎么没见拿理、化、生方面的诺奖呢?
“北大教授饶毅: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你怎么看?
看问题,太肤浅了!不像一个教授说的话!岂是一个加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