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孩子自己都要着急,他们不能忍受孩子浪费时间,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过于重视,常常压得孩子和自己都喘不过气来。为什么现代的家长会这么焦虑?怎么样才能进行缓解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家长,犹如战场上的将军,起到调兵遣将的作用,如果将军的指挥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壮丽奇观”······

老穆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影响很大,如果家长不懂教育,还“拼命教育”的话,我想,这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更不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

一旦孩子成绩得不到提高,家长就越焦虑!家长越焦虑,就越“拼命教育”,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很难走出来。

(一)老穆认为,家长的教育焦虑,最直接原因来自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升学压力!

孩子调皮一点,家长往往不是太焦虑;

孩子犯点小错误,家长也不是很焦虑;

可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旦不好的话,家长就开始焦虑了。

【1】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2】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二)老穆认为,家长的教育焦虑,最根本原因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孩子将来要面对什么样的社会?家长不确定!

孩子在未来过得好不好?家长不确定!

家长唯一确定的,就是要让现在的孩子成绩好!

因为只有成绩变好了,家长才不怕,不再担心!因为孩子孩子能考上好大学,就有了安身立命本领了。

(三)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方法

【方法一】别让“比较”害了你——不要总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成为家长过不去的一道坎,家长也总是忍不住地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

这样的比较,不仅会伤害孩子,还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样比来比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

老穆建议:不妨拿孩子的昨天跟今天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孩子也不容易生气,你或许还能会心一笑:“我家孩子终于进步了。”

【方法二】购买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观看家庭教育方面的视频,丰富自己的管教手段,让自己面对孩子时,不再那么束手无策,不再为孩子教育而过度焦虑。

家长不仅要看,还要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

【方法三】认清并承认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不盲目制定目标,更不能制定过高的目标。否则,孩子累,家长更累!

方法还有很多,穆老师就不再一一为大家介绍啦!

【结束语】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家长们的一部焦虑史!只要家长熬过来了,扛过来了,也就好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吗?不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吗?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谢谢邀请。

何为教育焦虑?

教育焦虑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学业状况和成长过程过度担忧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学业状况方面包括学前教育的选择、择校分班问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老师的授课水平、孩子的学习状态、考试的成绩、孩子与同学的相处等等方面。父母因关注孩子学业方面的相关内容而忧心,原本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映,但如果过分担忧,期望值过高,以至心浮气躁、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就是典型的教育焦虑症了。

成长过程方面包括得内容就更为繁杂了,比如胎教的实施、婴儿的哺育、幼儿的照料与启智、少年时期习惯的培养、青春期思想的教育……父母在诸多方面都追求完美,生怕留下丝毫的遗憾,必然产生着急紧张、担心忧愁、恐慌不安的焦虑情绪。

为何焦虑教育?

一、外在的理想追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资源优劣不均,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力争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争取最好的教育方式,打造完美的成长过程。但理想太丰满,现实却骨感。尤其是好胜心强的父母,二者的差距会使得他们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二、内在的完美要求。这又表现在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和对自身完美的要求两个方面。

人们常说,孩子是自家的好。其实,这是一种假设和虚想。准确地说,应该说成“孩子就应该是自家的好”。这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心存高期望值的一种心理折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父母就会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孩子:心智是不是比同伴聪明,行为是不是该比同伴灵活,玩耍中自家的孩子是不是总能占到便宜;学习状态是不是最佳,孩子的成绩能不能保持住好的名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现实出乎其意料,便会陷入失望、烦闷、羞怒、焦虑之中。

第二个方面表现在父母对自身和孩子完美的苛求上。为了让孩子完美,许多父母自然就“一切为了孩子”,完全没有了自我。尤其是现实中的“不完美妈妈”,为了孩子开始追求“完美妈妈”,因而陷入了焦虑:梦中担心起得迟了做不好饭误了孩子的上学时间,孩子上学了又担心路上的安全,孩子在校了忧虑孩子是不是认真地听课……对孩子的吃喝拉撒、穿衣换衣、睡觉起床,一切的一切都要亲自督办。尤其表现在时间上的完美苛求,为了不让孩子浪费一分一秒,包办孩子的一切琐务,给孩子打好洗脸水,盛好饭、洗好衣服……父母溺爱孩子的许多行为其实就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施的。

最最核心的是成绩上苛求孩子完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一旦退步,又是找老师,又是逼问孩子原因,还要主观强制地给孩子增加“额外作业”。同时也生怕孩子有任何磨蹭的行为、娱乐的活动,因而时时唠叨孩子、监控孩子。然而孩子不是机器,也不是圣贤,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苛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得父母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当一个人将整个时空都压缩到一个人、一件事上的时候,焦虑自然就产生了。父母将自己的一切时空都押在孩子的学习上,能不焦虑吗?

如何缓解焦虑?

关键在于改变心态,学会接纳、放手。

一、接纳就是要放平心态,不去攀比,不求至高,直面不完美的现实,正视不完美的孩子。

只要孩子积极进取,学校的选择、老师的安排这些外因就不必太放在心上;一流的学校加上一流的老师,照样有差生。不必追求完美,不要太过理想,自家没有权势地位,经济能力也一般,却硬要让孩子上“贵族”学校,那焦虑就会永远与你为伴,形影不离。

历史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有时不免还会倒退,孩子的成绩也不例外,不可能直线上升;优异成绩的取的,即便99%靠百倍的努力、辛勤的汗水,不是也有1%靠人的天赋吗?凡事没有绝对,好事不可能全让咱家给占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现实些,合理些,焦虑就少了。

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共同研究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会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反而会使学习效率降低。 有的事情,你投入十二万分的努力和必达的决心去做了,但是到最后还不如有的人以平常心来做的效果好。这也是每次高考过后状元家长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都没怎么操心孩子学习的事情,孩子却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放手就是父母要信任孩子,不控制孩子的一切,还孩子自由的时空;同时父母要解放自己,活出自我。

事实证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越强,孩子对父母的敌对情绪就越强烈,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肯定就很紧张,父母自然就很焦虑。如此必然会破坏和睦的家庭氛围,孩子也就没了好的学习心情,其成绩可想而知。

资深教育专家王金战老师说:‘‘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而孩子不理想的成绩,恰恰就是超出父母控制的一种结果,这种超控的感觉会愈发让父母焦虑。愈焦虑,愈想控制;愈想控制,成绩愈差:如此恶性循环,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奉劝这样的父母,请放手吧,雄鹰在寥廓的苍穹才能展翅翱翔!鱼儿入辽阔的大海方可纵意跳跃!

放手的另一层含义是父母要从孩子的世界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我。这样既可避免不自觉地溺爱孩子,从而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又可充实自己的人生,美化自己的蓝图,从而给予孩子奋斗的榜样力量,鼓舞孩子的斗志!当一个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孩子呈现在重新找回自我的父母面前的时候,谁还会焦虑不堪呢!

结束语:最后强调的是,父母的焦虑症还是一种传染病,不仅有损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能传染给孩子,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就算为了孩子,父母也应该努力地从中摆脱出来吧。

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谢谢邀请。

作为一名小学毕业生的家长,我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很多亲身经历的,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对于教育焦虑,其实是家长对孩子将来发展的一种期待的实现难度的体现,也是对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直接反应。线面说说我的教育焦虑吧。

说实话,我本科学的专业是教育学专业。因为学了这个专业,对于教育的认识比一般的人更深入。在孩子1-3年级的时候,我从来没没让孩子上学科补习班,只是上了一个小提琴班、跳舞班以及英语班。当别的孩子上语文、数学的时候,我就说没必要,让孩子自然成长。于是前3年,我的孩子就没有上过辅导班(英语我是当做特长来上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1-2年级都是双百,3年级有所下滑,但还是能够接受。应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焦虑,我在前三年几乎没有。4年级的时候,因为我出国访学,带着孩子在美国待了一年,这一年美国生活,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快乐教育,应该说也没有任何的教育焦虑,因为美国孩子小学阶段既没有考试,也没有排名,只有一个及格线,只要几个了就行,孩子跟多的是在学校玩,这一年也真是践行了我的快乐教育的理念。

但是,教育焦虑从5年级开始了:

这种教育焦虑第一个来源是自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美国一年,英语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回来之后的英语考试几乎都是满分。但是语文和数学拉下了很多。特别是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下来,在班上只有中等偏下了,这不是她的成绩真实体现。我就有点焦虑了,同学之间的比较是教育焦虑的第一来源。

教育焦虑的第二个来源是升学压力。由于我所在的地区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话,没有好的初中,整个区最好的初中就是武汉外国语学校。但是这个学校是面对武汉市招生,还要考试。其他的就近入学的学校都不怎样。如果就近入学,入学没问题,但是考虑到好初中意味着好高中,好高中意味着好大学。这种压力就不言而喻。于是就有了择校的打算,要择校的话,可选择的机会很多,但是压力就很大。比如武汉外校,2019年招生400人,有近6000人报名。录取率非常低。升学压力,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短缺的压力。

第三个压力来自于各类培训机构。现在各培训机构大量宣传、召开家长会,人为制造焦虑,给家长抗各种数据,看各种招生中的竞争,让家长觉得压力无比,最终选择到培训机构就读。

我也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开始了各类培训,为了能够考入武汉外国语学校,从5年级开始培优,6年级就进行专项考试技能培训,学费就不说了,6年级下半年的培训费就是2万多。最终孩子还是没有考入外校,差7分,最终选择了武汉外校美加分校,虽然不如外校,但是也是外校系统的,就是学费有点贵。没办法,为了孩子,现在的家长也是拼了。作为一个学习教育学的大学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最终都抵不住这种教育焦虑,作为大多数的家长,应该怎样面对这种教育焦虑呢?经过我的亲身经历,我想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心理准备:

第一,对孩子教育的合理定位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好的发展。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考上北大清华,如果从小就以北大清华为目标,这种压力就会非常大。以我为例,其实考武汉外校原本不是我的目标,我也知道孩子的情况,但是因为有一年的国外学习经历,符合外校的报名条件,于是就选择了报考。这也算是人为压力的一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与他具体的发展目标,相应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第二,有合理的心态

其实现在很多教育焦虑都是来自不平衡的心态。这种心态集中体现在孩子之间的攀比上。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这就是一种攀比心态。其实,我们的攀比总是那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的长处相比,或者总是与班上最好的孩子比。我们从来不会将自己的孩子与成绩差的孩子比。这就是我们应该调整的心态。调整这种心态的前提是,孩子尽力学习了就行,如果孩子总是吊儿郎当,家长可以焦虑。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父母就应该承认孩子的能力与水平,不要过度强调对孩子的要求。选择合理的要求就行。

第三,注意科学育儿

合理定位和合理心态并不是完全放弃,随波逐流,这也是不行的。孩子的教育是门大学问,家长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是学校的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良好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好处。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方法,尽量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最大潜能。只有这样,孩子不后悔,父母也不后悔。大家快乐成长,才会减轻教育教育焦虑。

总之,教育教育是任何社会都有的一种心里状态,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阶层,这种焦虑状态不一样。穷人焦虑,他们焦虑的是如何能够进入学校,如何支付高昂的学费;富人也焦虑,富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真知,将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中产阶级也焦虑,他们焦虑的是如何能够让孩子成功进入好学校,将来怎样成功。

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现代家长普遍有教育焦虑,是因为对孩子来说,一切未可预知的变数太多。仅拿择校来讲,恐怕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反复比较该进哪所,到了小学后又开始围绕有名气的好学校费尽心机,实在进不了好的公办小学,只好进私立学校。到了初中和高中也一样,仅一个择校便让家长煎熬那么几个回合。

有了择校的念头,便又打起了学区房的主意,这恐怕是很多家长最为头痛的事。经济条件好的,购买学区房本身不是问题,可是经济条件一般,无法购买者便只好选择就近租房,而后便是陪读。一提到这些,你说很多家长不焦虑吗?毕竟是资源有限啊,如果不上点心,不先下手为强,恐怕连资源都抢不到了。

学校搞定了,学区房也安排妥了,接下来又开始琢磨着怎样让孩子拥有好老师。东家打听,西家问询,再托关系,终于把孩子弄进心宜的班级。对于那些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家长来说,生怕孩子摊上水平一般的老师,这焦虑感又升腾而起了。如此说来,很多家长操的心可多呢,仍然是围绕着资源鬼打墙。

孩子学校、老师、班级都安排好后,家长又开始动脑筋,该怎样给孩子安排个好座位,于是便给班主任老师套近乎,走关系,又是送卡又是东西,反正只有一个目的,一定要给我的宝贝安排一个好座位,最差也得前两排居中,哪怕是前三排也行。如果自己孩子被安排在中后排 ,家长的心啊就又不静了,总感觉自己孩子吃了大亏,焦虑情绪又开始泛滥了。

家长倾其一切,只为孩子拥有一个好学业成绩,如果孩子学习真不错,家长的悬着的心暂时算是放下了。但是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像过山车一样,波动频繁,你再看家长,那心情也是起起伏伏,整天焦虑不安。这种情形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一直到初中,再到高中,终于在上了大学后暂时不再纠结了。可是大学毕业后呢?就业的事又让家长开始焦虑了,不管怎么说,从学业到就业,反正家长就没有安生过。

如何缓解呢?恐怕很难,因为对于中国式家长来说,只要把孩子的学业成绩看得比命还重要,焦虑情绪就始终不得化解。但有一种悟性高,想得开的家长,绝对能把焦虑情况处理的很好,我大致分一下类。

第一类:破罐子破摔型。曾经努力过,但是最后败在现实面前,也就破罐子不破摔了,这种家长最后反而释然了,因为无所谓期望了。这类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便已经出现一批,只是数量相对要少。到了初中阶段,最迟到初二,随着孩子彻底不学了,家长也就死心了。

第二类:锐意进取型。这类家长属于高素质家长,他们深知想把孩子培养的很优秀,光靠抢占优势资源还不行,必须要从自身下功夫。那就是始终坚持做学习型的父母,他们完全了解孩子成长特点,也有明确的育儿培养目标,更能与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就把孩子好习惯好品质基础夯实。在不断培养孩子独立生活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同时,慢慢去放手,鼓励孩子自我管理,激励孩子不断用优秀去证明自己。锐意进取型家长往往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找到目标,不断激励孩子自己去实现一个又一个学业和生活目标,始终让孩子保护良好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说,现在很多学霸就是经历这样的家庭成长教育。

第三类:犹豫彷徨型。这类家长基本上没有主见,属于易感人群,他们或可能争取到优势资源,但是自己却不重视育儿学习,盲目从众心理特别强。尽管家长每天也辛辛苦苦陪伴孩子,对孩子的学业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但是难奈他们教育素质太差,根本没有能力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孩子。可以说,现在这类家长群体所占比例最大,因为观念极难改变,即便你有再好的办法,人家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做法,因此,这类家长的焦虑情绪属于无药可救。

结束语:化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从近期来看,尽管有办法,但也只能改变一小部分家长。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非常难改变。因此,这种焦虑情绪从根本上来说,唯有从高考机制改革着手,什么时候没有高考直通车,焦虑情绪的漫延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我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家长,我认为现在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一方面来自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遗憾。

教育焦虑来自社会

从上学的那天起,学生就知道分数的重要性,从小孩到老人没有不知道分数意味着什么,家长见面聊的最多的是“你家孩子考试咋样?”“你家孩子又报了什么班?”······

无形中就会让家长产生教育的焦虑。

我接触过不少一年级的家长,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时候,不夸张的说家长焦虑的睡不着觉的不在少数,反而孩子像没事人一样。

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

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没有实现自己当年的愿望,于是,这种夙愿被强加在孩子身上,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学习,总希望孩子可以实现自己当年的愿望。

解决父母的教育焦虑,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1.想让孩子学习好,方法很重要

想让孩子学习好,这点没有错误,错误就在想让孩子学习好的方法上面。

例如: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作对比,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想让孩子学习好,要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想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2.不要逼着“窝里的蛋”飞

做父母的我们不要给孩子设计发展的模式,不要让孩子做自己的“接力棒”,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而不是越俎代庖,强人就己。

所以说,想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从认识焦虑的起因开始,想解决教育焦虑从不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开始!

我是@然规教育说,一个专注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分享的教育工作者。

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算是现代家长的一个重要特点。对这个教育焦虑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教育的梳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的主要表现

1、家长给孩子报名了很多的课外文化补习。如学语文、学奥数、学英语……

2、家长还给孩子们报名了各种才艺兴趣类课程。如音乐、美术、书法、跆拳道……

3、家长平常还收集各种学校资料。家长要先看看哪所学校好,到孩子升学的时候好送孩子进这所学校,有许多家长甚至高价购买学习名额。

4、很多农村里的家长,甚至为了孩子的学习,在城里贷款买房,为孩子争取到一个城里学习的名额。

……

要说孩子在哪些方面为孩子的教育焦虑,那真的是太多了。为了孩子能进个好学校,不停地补课,不停地找关系,不停地买买买……

为什么家长如此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呢?

为了孩子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可以说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谁都希望孩子好,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因为这种亲情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焦虑了。除了这种内心的关爱之外,家长还从他们的所见所识中吸取各种经验。

1、老一辈的生活经验中,过去学习好的,现在生活普遍好。即使是生活好的人当中,也觉得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警句,通过这些一样在警告和提醒着我们现代的家长。

3、家长在自身工作中,感觉到了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让家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紧迫感传递给孩子们。

4、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高科技的技术革新,改变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让大家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体会到极大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内心中有一种种紧张存在。

5、各大教育机构为了招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招生痛点,刺激家长的教育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都没有弄清楚,家长一听就以为要多学习学校的相关课程,为绝大多数补习机构所利用。

如何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呢?

1、教育要抓住根本,在最关键的内容上进行教育。

很多老师记者对每年的高考霸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发现孩子们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绝大部分都不是因为有什么聪明的头脑,而是这些学霸有非常强的自控能力。孩子的学习问题由孩子自己控制,该抓紧抓紧,该放松放松,这就让孩子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不是给孩子报名什么课程,而是引导孩子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控制能力的提升。

忽视了这一点,即使报名再多的学习辅导班,最终效果也是差强人意。教育的结果不是由学习内容决定,而是由孩子个人的学习品质、学习思维决定的。

2、教育要抓住根本,要学会抓重点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都是我们的思维内容的外化,我们要围绕思维上的重点来引导孩子学习。

以布鲁姆的认知层级塔为基础,我们也将孩子的思维发展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六个维度。

记忆能力的训练就是要引导孩子多背一些经典,以及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尤其是五六年级以下的孩子要抓紧时间多背一背,把各种科目中最基础的内容都背下来。

理解能力是以阅读为训练为载体的。通过大量的阅读,促进孩子大脑的认知,提升孩子对所生活的世界、思想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帮助孩子理解能力的提升。

应用能力就是将各个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所要实践的内容中。这种应用除了考试之外,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要让孩子们真正对一个学科的知识感兴趣,还需要让他们去动手做做各种物理、化学实验。

分析能力是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抽象思维就是要运用语言作为最基本的单位来进行思考,因此,我们要训练分析能力就要从语言的运用上来进行,比如说话、写作等形式。

评价能力就是内思反省能力的训练,也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训练。要学会区分一句话是别人的观点,还是事实,要学会对别人观点进行剖析,找到正确与不足。

创新能力的训练就是要做创新思维的训练,这个方面在西方教育体系中确实做得比我们好。他们运用项目研究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进行科学的实验,查资料、做调查、写论文、做报告等,培养孩子进行科学研究。

结束语

家长为什么会对教育焦虑,就是因为对教育的根本认识不到位,在信息资讯上存在信息的不平等。所以,家长要做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先做好自己的学习,排除各种信息障碍,真正认识教育的重心,如此才能更好的做好孩子的教育,真正从焦虑中走出来。

个人简介:@童教雷鸣,从事教育15年,专注于6-16岁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学习提升,科学分析教育问题,做简单的事,坚持做,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