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被指荒唐,不利于孩子教育,你怎么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老穆从小到现在,只要提到“牛郎织女”,想到的都是凄美的爱情神话故事,牛郎与织女,更是纯洁爱情的象征。他们的故事,为七夕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倘若你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件事,必会走入死胡同,观到另类风景!
目前,大家对此事的态度是褒贬不一的,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你持什么态度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回应 :
“这是叶圣陶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我们来看一下文章是怎么写的,如下:
老牛说:“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我知道了。”牛郎高兴地回答。第二天黄昏时候,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湖面映着晚霞的余光,蓝紫色的波纹晃晃荡荡,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一)神话就是神话,不可与生活相牵连,需要老师引导好学生!牛郎在湖边偷走了织女的纱衣,织女就成了他的妻子!
如此混乱的逻辑,也只能在神话中才能奏效!
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告知学生,万不可模仿!
(二)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比较早熟,因此,老师在读到此段时,不要过度解读,以免部分学生起哄,扰乱课堂秩序!至于偷衣服和偷看洗澡这些内容,则没必要向学生解释,直接过掉,强调文章重点内容。
(三)老穆认为,有些内容,倘若能删去,或许更好!比如“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
如果删去,或许会更好!避免学生去想象。
【结束语】记得前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和家长对《羿射九日》的课文内容有较大争议……
今天又对《牛郎织女》部分内容感到“不满”,同样引起大家的讨论……
老穆想说,神话就是神话,我们何必要拿生活中的正常逻辑来比对神话中的逻辑呢?
如果这样,“埋儿奉母”是不是该删除二十四孝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小学语文课本"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被指荒唐,不利于孩子教育,你怎么看?
小学语文课文的选编可是大事,在2019统编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中,竟然出现“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的情节,确实荒唐可笑,不知道负责教材审编组到底出于什么初衷和构想,莫不是过低估计了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这篇荒唐可笑的课文中,看得出教材审编组在工作中不负责的行为。且看截图中课文内容,本来是一篇很多的民间传说,带着纯粹的情感一代代流传下来。可是到了编写组眼里,他们对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竟然不从审美观和价值观上去考虑。那这到底迎合的是什么人欣赏口味呢?恐怕是那些低级的成人阅读审美情趣,而压根就没有想过,是给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所用。如此说来,成人世界的一些不雅的思想观念已经明目张胆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想想都可怕。
不要忽略了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这关系他们进入青春期前的认知世界。五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是儿童期最后一年,到了六年级便宣告孩子们正式进入青春期。如果把成人化带有低级趣味的内容编入课本教材之中,很容易让孩子们受成人思维的影响。远且不说,以往的旧版本课文中尽管篇篇精品很多,但是仍然会让很多孩子受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结果过早地污化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现在到好竟然把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直接编入教材之中了,想想都让人气愤。
谁来客观评价统编教材组成员的能力?这关系到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问题。按常理来讲,负责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组成员,至少应该是特级语文教师,并且有多年的基层教学经验,因为这些优秀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知识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唯有这些老师才能做到熟知。而如果让一些缺乏基层教学经验的人进入教材统编组里,那真是最大的不负责。这些人根本没有正常的分辨力,更不可能本着对孩子们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去严格审核每一篇教材课文。
且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回应,更是让人难以理解,这个理由站不住脚。“这是叶圣陶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我对陈先云先生的说辞并不赞同,因为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绝不能融入迷信思想,只是要名人改编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还要看随时代发展,社会风气和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呢。现在属于网络时代,信息获得极为迅速,有益的知识容易获得,垃圾知识也容易获得。而当学生受成人低级趣味思想影响之下,再从课文中找到印证的内容,则更容易让孩子们往猥琐方面去想。试想一下,这是质疑的人想猥琐了呢?还是你编写组成员本身就思维狭隘呢?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随时代发展,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的变化。
结束语:一篇文章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需要慎重再慎重,只要引发很大的社会争议,就足以说明文章质量有问题。否则,三观正的好文章,哪会有人往歪处想呢。如果像这篇牛郎织女素材的课文,难道还得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再多花点时间去做学生认知和分辨的正面引导,老师有那闲功夫吗?那不是越描越黑了吗?
小学语文课本"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被指荒唐,不利于孩子教育,你怎么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用这句成语来说这件事,笔者觉得非常贴切。《牛郎织女》故事作为中国的四大传说之一,经叶圣陶先生改编后,被编入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学习阅读过的学子如过江之鲫,不知凡几;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们在欣赏美丽真挚的爱情故事的同时,情操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可是“怪事年年有,都没今年多”,突然跳出来一位文化“高人”,撰文《那个偷窥沐浴、偷拿衣服的猥琐牛郎,又回到了语文教科书》称,在现在的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有一篇课文《牛郎织女》,里面有一处非常猥琐的情节: 为了获得织女,在老牛的教唆下,牛郎跑去偷窥织女洗澡,偷走了她的衣裳。然后在织女洗完澡找不到衣服的时候跳出来搭讪,博得织女的好感,继而结为婚姻;继而作者又评论道,“实在是太狗血了。正常情况下,织女该怒斥牛郎是个流氓才对吧”!笔者想说的是,最该该怒斥的,恰恰是杜撰出这段文字的作者本人,他为了误导读者、博人眼球,不惜堆砌了“教唆”、“偷窥”、“偷走”、“搭讪”、“博得”等极易触动大众敏感神经的狗血词汇,肆意曲解,故意夸张,可谓存心不良、用意险恶!
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牛郎织女(一)》相关情节描述是这样的: 第二天黄昏时候,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湖面映着晚霞的余光。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他静静地听着,一会儿,传来女子们上岸的声音,听见一个说: “不早了,咱们赶紧回去吧”!过了一会儿,又听见另一个说: “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着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着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既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也许是笔者眼拙,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所谓“教唆”、“偷窥”、“偷走”、“搭讪”、“博得”等无良词汇,更看不出来牛郎哪儿对织女有耍流氓行为了,网友们看出来了吗?
难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老师回应 ,“这是叶圣陶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现在比较流行对小学教材“挑刺”,例如北京二中亦庄学校学生张秋实指出:语文教科书上一幅关于宋朝知县的配图有误,知县着装应为青绿色而非紫色,图中官帽上下垂的帽翅也与历史不符;北京艺术博物馆文物专家胡桂梅表示,从图中来看,官员身着衣服应为公服,符合圆领、大袖、腰间束革带、头戴官帽幞头等特点,但按宋代服饰制度,只有三品以上才能服紫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书中的官员如果是县令,应属八品,按宋代的服饰制度,应该服青色而不是紫色, 小朋友说得有一定道理”。再如宁波小学生质疑“扩大”在数学应用中的准确性,得到当地教育局的正面积极回应,“您好,首先对您小孩喜欢钻研,思考的品质表示鼓励和赞扬,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造成此题有不同理解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在命题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今后将更加注意;学习知识需要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以及对知识的较真,但是也要防止孩子怀疑一切的钻牛角尖。祝你的孩子学习进步,健康快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挑刺”小学教材,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要本着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而不是怀有不良目的,类如对《牛郎织女》这样的经典故事,故意歪曲事实的“挑刺”,不但不值得鼓励,还要坚决予以批驳!
小学语文课本"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被指荒唐,不利于孩子教育,你怎么看?
在我的记忆中这应该是初中课本中学过的 。我教过几届学生,也在课堂上读过牛郎去湖边盗衣服的段落,不管是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没有出现大惊小怪的现象。这或许是因为那段话中,作者没有将仙女们洗澡的情景进行细致描写,而是仅仅叙述了过程,所以,不大能引发孩子们的想象来。
第二天黄昏时候,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湖面映着晚霞的余光,蓝紫色的波纹晃晃荡荡,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我们分析上面这段话,
“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而不是看见,这点非常巧妙,只是听见了笑声。
“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这又是远看,而且这种景象,与泡温泉或者在大海里泡澡情形差不多。这又有什么荒唐的呢?
再然后,人家牛郎就把目光放在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上了,根本就不去看湖里洗澡的小姐姐们了,等他拿起衣服,就转身进了树林。
如果这些都感到荒唐,那么就有些吹毛求疵了。这段文章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很佩服作者写作水平确实挺高的,本来挺尴尬的场景让作者写起来是挺美的,而且让人产生不了邪念,这是真正的高手。
人民教育出版社解释这是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
果然是名家,就是不一样。而且老一代作家他们真的是品行太高洁了。如果这篇故事让贾作家或者莫作家写出来,估计我们这些大人也读了脸红,那才会不利于孩子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被指荒唐,不利于孩子教育,你怎么看?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自古就有,和《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祝》并称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给了历代文人墨客以遐想的空间,也表达人们对痴情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牛郎织女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并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诗中咏叹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用浅显易懂又深沉真挚的语言表达了有情人不能相见的动人情感,从中现代人可以猜想出牛郎织女两个深爱的人隔河而望,不能相见的痛苦生活。
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是在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古文中记载说,织女本是天帝的女儿,居于大河之东,生得美丽动人,但年年忙于织云霞绢缣之衣,难有欢颜,天帝觉得她孤独可怜,就将她嫁给河西牵牛为妻,结果织女不再织作,贪欢不归,天帝很生气,就命她回到河东,一年只能和牵牛相会一次。
现在的版本是由叶圣陶改写的,并多次出现在建国之后的课本中,故事很长很浪漫,而且情节和细节描写等都写得很细腻。同时人物形象也有了根本的转变——此时的牛郎不再是天上的星神,而是凡间的一个穷困潦倒但勤劳善良的孤儿,被哥嫂欺负,终日和老牛做伴劳作。
小徐老师小时候,对父母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深信不疑,每到七月初七都要一整天盯着树上和天上,观察人间还有没有喜鹊,是不是所有的喜鹊都飞到天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晚上还偷偷蹲在葡萄架下,希望能听到牛郎织女说的话。
我们那一代从没有想过,牛郎偷走织女的衣服对不对,也没有想过牛郎会不会偷看仙女们洗澡,我们父母给我们讲故事时,也从没有对这一情节有个任何疑问。
这个版本的故事流传已有半个多世纪,可谓家喻户晓,之所以人们从没有质疑过牛郎的人品是因为:
一、牛郎的人品如何,在故事的开头已有铺垫,一方面体现在牛郎对牛的态度上,牛郎对老牛特别好,因为老牛勤勤恳恳,说明牛郎也勤劳,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哥嫂的态度上,哥嫂对他特别刻薄,而他并没有恨他们,说明牛郎纯朴善良。二、故事流传过程的这么多年,没有人丑化牛郎的行为,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纯朴,没有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美好的民间爱情故事中的人物。由此可见,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看故事的人思想不再单纯了,才有了这种复杂的想法。而且抛开文章对牛郎人品的塑造而单从她取走织女的衣服来评价牛郎行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断章取义。
另外、民间传说大多是给孩子看的,孩子关心的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他们思想单纯,也不会联想到牛郎的不当行为。综上所述,《牛郎织女》这篇文章,有人指出“牛郎偷窃织女洗澡,并盗其衣物”是一个无耻的猥琐男,应该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有违童心了。
但是对于部编五年级《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设计的课后题,小徐老师真不敢恭维,课后第一个题是这样设置的“默读课文,说说……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如下图所示:
本来这篇课文描述的牛郎认识织女的方式就经不起推敲,课后题又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又是想给孩子们以什么样的引导呢?真是让老师没法教了,怪不得网友要在网上发长文抨击此文。
相比之下,小徐老师更喜欢2001年苏教版语文课本上选入的叶圣陶版的《牛郎织女》,而这篇文章,一方面语气更符合孩子的心理,另一方面将牛郎和织女的相识设计为偶遇情节——“牛郎循着笑声望去,只见湖边有几个姑娘正在嬉戏,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去……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遇了。”如下图所示,这样写的话,就一点争议也没有了。
综上所述,现在的小学生思想受社会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因此,在编著教材上应该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让内容更有利于塑造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好。
小学语文课本"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被指荒唐,不利于孩子教育,你怎么看?
感觉指责非常搞笑。
书生虽然不是教小学语文的,但从小到大,可以说听过无数次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每到七夕节到来的时候,也总能想起这个故事,而且总也忘不了小时候傻傻的跑到葡萄架下假装睡觉,就为了想要听一听牛郎和织女在说什么悄悄话。
为什么书生会觉得这指责非常搞笑呢?
因为最基本的,是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古代的人和现代人是没必要用同一个标准的;而且更为重要的,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想想看,原始人全都没衣服穿呢,难道全是流氓不成?
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牛郎只是拿起了一件纱衣,并非拿走了全部衣裳,而有的人已经开始说织女是裸体和牛郎相见了呢。
想想看,在织女穿着这么多衣裳的情况下,拿走一件辨别身份的粉红色的纱衣,怎么会变成一个流氓故事了呢?
而且,牛都可以说话,织女又怎么可能会和牛郎赤身相见呢?
拿走粉红色的纱衣,在这里完全可以理解成,这是织女给牛郎的一个机会;就如同现代人为了相识,故意走路撞人是一个道理。
而在书生所理解的,这一直都是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故事,而王母娘娘在这里就是一个大坏蛋,是她拆散了牛郎和织女。
如果一定要拿现代人的标准和要求来对照古代的故事,那么,四大名著就应该统统销毁,没有一部是能按照现代标准过关的。
难道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会不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古代的神话故事吗?
自然学生明白了这其实只是古代人民非常朴素、非常美好的一种想法,又怎么可能会要学着故事的作法,在现实的世界中去捡别人的粉红色纱衣呢?
要承认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但更要相信孩子们的成熟;
如果孩子走上了不太好的方向,承担责任的应该是手机、电视和网络,而不会是一篇神话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
拿着现代人的标准,去检测过去的好坏,是毫无意义的;
孩子们学语文的同时,不也同时在学着历史,而通过学习,孩子肯定会明白一个道理,过去和现在,有许多的不同之处,过去可以做的,不代表现在也可以做;特定条件下可以做的,不代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这些道理,不也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