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注意什么?(全过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穆老师就从中考作文的角度,跟大家简单说说。
中考语文作文,大都以“青春感悟类”为主,因为中考作文还是以记叙文为主的,既然是记叙文,学生可以写的无非两大类:
【1】成长励志类
【2】情感道德类
老穆认为,作为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害怕写作文的原因,老穆为大家整理如下图:
同学们,我们该如何写好中考作文呢?穆老师为大家分析如下:
🍄【1】掌握审题和立意的技巧
🍄【2】学会选材,选取适合作文的素材
🍄【3】作文结构要合理 🍄【4】选取正确的结构形式
🍄【5】文章段落一定要有层次感
🍄【6】学会正确使用写作手法
比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联想想象……
🍄【7】文章开篇要出彩
🍄【8】文章结尾要有力
🍄【9】描写要精致、到位、传神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10】语言表达要出彩
比如长短句结合、文白相间形式 🍄【1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涂改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想“妙笔生花”,想做到“倚马可待”,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大家平时养成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写作需要注意什么?(全过程)?
首先,谢谢您的邀请!这五点,写作时应当注意⚠️
写一篇文章 ,你说复杂吧?其实也简单;你说简单吧?其实也复杂。也有许多的注意事项:
一、在选择题材时要注意价值你在决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你要考虑这这篇文章有没有什么价值?你要写给什么人看,他们愿意看吗?喜欢看吗?看了对他们有用处吗?
我们看别人写的文章也是这样,你觉得对你有用,你才去看;否则,你就不会去看。
写文章无非是想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或表达一种感情,或向别人传授知识,或介绍一种做事情的的方法等等。总之,你写的文章对别人要有用。有用,才有价值。
写作的价值找到了,才有了去写的必要 ;否则,还不如休息一会儿呢?
二、在构思时要注意逻辑在构思文章时,你要注意逻辑性。
你要么按时间顺序去构思,要么按方位顺序去构思,要么按事情发展顺序去构思,要么按分类顺序去构思,要么按轻重顺序去构思……
总之,前后内容不能有矛盾的地方,也不能有包含关系,不能有交叉。
一篇好文章,结构必须严谨。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匀称。各部分文字量要适中。不要第一部分写了1000字,第二部分写了800字,第三部分写了50字。这样的文章,就很不匀称。
三、起草时要注意内容充实起草文章时,要注意做到内容充实,不能干干巴巴。这就像一个人,身上要有肉,不能是皮包骨头。
写记叙文,不能光叙述,要注意描写。光叙述,写出的文章肯定会造成不具体、不生动。只有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才能把事物写得形象、逼真。
写议论文,论据要充分。论证的时候,要用好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要旁征博引。
写说明文,也要用好下定义、列数字、画图表、作对比等说明方法,把文章写具体。
总之,写文章不能像“瘪三”,要有血有肉。
四、文章起草后注意修改文章的修改,有多种形式。有自己改、别人改、集体改等。
改的内容分大改和小改。大改,包括主题的锤炼、结构的调整、事例的更换等;小改,包括改病句、换词语、纠错字、正标点等。
小改,容易一些;大改,比较麻烦,有时像重写一般。
五、发稿时注意不要违规文章写好发稿时,如果是签约稿,就要遵守约定,不要一稿多发。如果不遵守规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有一作者应约为某杂志写一篇文章,作者同时又投给另一个杂志。结果,约稿的一方正在编辑排版时,另一家杂志已提前发表了。约稿的编辑十分生气,以后再也不向那个作者约稿了。
我认为自由投稿,可以一稿多投;有约定的,要遵守约定,就不要一稿多投了。
闫老师简介:我是一名作文老师,业余时间喜欢写作,曾经发表短文300余篇;著有《新闻漫话》《老师教作文》《中考作文冲刺》等书。有喜欢作文与写作的朋友请关注我!
写作需要注意什么?(全过程)?
下笔,就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清楚了,再考虑用什么手法去叙述、描写它。措词造句,是语法的范筹,有了基本功写就游刃有余了。构思严谨按照自己的思路,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不矫情地反映着自己所要反映的生活内容。
(门外的汉子又喝醉了,胡说八道,别听他的)
写作需要注意什么?(全过程)?
北大何帆老师的一句话非常受用: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
在短短的十几个字中,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简单的白话文;第二,一件小事;第三,说清楚。
01 第一点,简单的白话文简单, 很好理解,就是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是拗口做作的语言。
白话文,是从大约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发起的,与文言文相对而提出来的。写作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交流。那么在与读者交流的过程中,就要使用简单的白话文,没有人喜欢“之乎者也”的交流。
因此,把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不是本事,让人看得懂,才是本事。所以,要摆脱一些官话、套话、学术腔、翻译腔等等,更好地实现交流,甚至启迪民智。(这里的写作不包括专业范围内的学术写作等)。
不过,简单的白话文并不等于肤浅和随随便便的语言。现在的阅读者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太肤浅的表达不仅不会给读者赋能,还会让读者觉得浪费了时间精力。
02 第二点:一件小事。为什么是小事?因为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是很难把握一个宏大的话题的。即使是学术泰斗,也不一定能够把握宏大话题。有过学术论文写作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学术论文选题,只要掌握一个字就够了,那就是足够“小”。
越是小的话题,越能够精准分析,也越能够在学术和能力的范围内界定边界,从而将选题说透、讲明白。
比如你想在一篇论文当中讲清楚世界的文学史,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恐怕几本书也说不清楚,不过你如果限定在19世纪英国的某一派别的文学,可能就可以说清楚了。
从小事说起,从小的角度切入,这是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 ,目标可以宏大,但落脚必须踏实。
03第三点:说清楚说清楚,其实就是逻辑清晰,少废话,而且要用相关性和逻辑线来引领一篇文章,不要随着性子发挥,句与句之间有关联,而不是乱关联。
恰好我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学习到了一篇文章的基本结构,书中给出了6个基本框架,何帆老师将它总结为“何帆三招”,这个“三招”很简单,但是很实用。
这三招是:
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必须是这一段的中心思想。
每一个自然段后面的几句话必须要有逻辑关系,不管是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总之一定要有逻辑关系。
上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下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之间一定要有逻辑关系,不管是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总之一定要有逻辑关系。
按照这三招,我们就可以列出一篇文章的结构,而且非常清晰。
搭起了这个框架,再往里填充血肉。正所谓“纲举目张”,有了纲,有了结构,就可以架起这篇文章的“四梁八柱”,然后形成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
是不是很简单?太简单了。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我两个月前看到何帆老师这三招的时候,不以为意,也没有在写作中好好运用,总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我用在自己的文章上面,那我的才华岂不是显露不出来了?
事实是,我放弃了这条原则,所以走了一些弯路。
04 写作要真诚
在写作之初,写得清晰比写得生动更重要。即使以后你写得好了,逻辑清晰与表达简练,仍然是需要遵循的原则。无论你的文章会演化成什么样子,总有一些规则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
所谓大道至简,你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其实囊括了很多的东西。别的不说,光是“逻辑关系”就有好多种,得研究多久?
因此,写作,其实就是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规则,却很难去践行,难就难在它看起来太简单了,很多人都不屑。
何帆老师说:很多人的文章没有写好,并不是因为文笔不好,而是在写作的时候并不是诚心诚意地要把一件小事说清楚,而是有意地炫技,有意地向展露自己的才华,这种写作方法恰恰会损害写作。只有诚心诚意、摆正态度,做到平实谦虚,才能写出好文章。
写作需要注意什么?(全过程)?
写作的整个过程,我认为需要注意前写作过程、写作过程中和后写作过程三个基本写作阶段的相关写作事宜。
首先必须注意前写作阶段的写作基本功和写作素材积累问题。其中写作基本功主要是解决写作框架模型构建和写作语言表达技巧储备的问题。写作框架构建主要要求建立常见的纵式构思框架、横式构思框架和纵横结合构思框架。至于写作语言技巧储备则主要根本写作需要,在掌握基本语言表达技巧的基础上,重点掌握10种左右高频语言表达模式,比如判断式、比喻式、假设式、果因式、递进式、条件式、对比式、叠加式、设问式和选择式等,写作时可以随时调用。
其次,就是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写作立意、选材、构思和语言表达四个基本问题。其中立意和选材是写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立意和选材是写作大厦的两根核心支柱。立意有三个基本维度,包括“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你可以根据写作需要择善而从。选材可以根据立意需要,遵循生活化原则和陌生化原则选好写作材料。至于构思和表达,有了前写作阶段的有效储备,直接调用就可以了。
最后,不能忽略后写作阶段的文章修改和写后反思这两个关键环节。写作往往是一气呵成的事情,少不了会出现观点上的欠推敲,细节上的不严谨,还有文字标点的小纰漏,所有这些都要在完成写作后给予认真对待。至于写后反思则是总结写作得失,利于以后写作水平提升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总之,如果你能从写作的三个基本过程出发,关注这三个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常见问题,就一定能把文章写好。
写作需要注意什么?(全过程)?
写作是一门艺术,讲究说得好,写得妙。写作也是游戏,就是用心,用笔在玩,玩出花样,玩出技巧,玩出精彩。
然而,写作应注意些什么呢?愚以为:
①选材要革故鼎新。写作时,选材不要落入窠臼,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一味雷同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篓”,“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写作亦如此。选新材,走新路,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写他人之所未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使人一见钟情。
②角度要推陈出新。
所谓角度,就是作者写作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如有道以《新风》为题的作文题,许多人写在三月份学雷锋的日子里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尽管材料较新,由于同类材料见诸报端较多,读了仍使人有陈旧之感,细想原因,在于选材角度陈旧、俗套。有个学生这样写:三月五日,她和班上五个女同学走出校园做好事,先后上银行、邮电局、汽车站、电影院、敬老院,结果处处“碰壁”。这些地方,不是已被同学们“霸占”着,就是已经窗明几净,六个人始终插不上手。最后作者发出了“我们来迟了”的慨叹。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师生如何争做好事的场面,而是从“我们来迟了”这一角度,让读者体味到了在三月学雷锋的日子里到处飘荡的充满馥郁浓香的“新风”。
③布局要焕然一新。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布局要变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为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方法上可采用因果倒置、设置悬念、巧设误会、安排巧合、欲扬先抑、突生变故等,谋篇布局时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上述方法,就能使文章写得迂回曲折,含蓄隽永,情趣盎然。
④立意要求异标新。
“千古文章意为本。”“意”即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核心和统帅,其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文章的成败。要使文章写出新意,作者就要站在新的高度,讲究立意的新颖。如:
“第一”是人们最希望得到的,因此,夸第一、赞第一、颂第一的文章不胜枚举。然而有位同学却以《说“第二”》为题写了篇文章。习作先引用鲁迅的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英雄”,然后接着写道:“世上都赞扬第一,可我对‘第二’也深怀敬意。正因为有第二个人吃了螃蟹,才确信螃蟹可吃、好吃,才肯定了第一个人冒险的价值。”接着文章举出事例,说明我们“不仅要做第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也需要勇于实干走好第二步。因为科技在迅猛发展,广阔的未知领域不断在我们面前展开,需要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的人探索前进……”文章至此,水到渠成,令人由衷地感到“第二”确实值得称道。可见,摆脱“言人所言,步人所步”的窠臼,才能提出与世俗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写出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的文章来。
⑤切入要弃旧图新。
文章的切入,一般说来,要尽量避免一览无余,力求引人入胜。方法上可采取:A、先声夺人;B误会逼人;C、众议引人;D、以景衬人……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方法,对于表现人物个性、推动下文发展、增添文章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⑥构思要巧妙出新。
构思如何,关系着文章的成败优劣。下面说一说记叙文构思的十种方法。
以小见大法。
选取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
夹叙夹议法。
即一面叙述事情的过程,一面进行分析议论。
并列结构法。
即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组织和安排材料。
移步换景法。
又称移步换形法。有如移舟前进,时移境迁,景物随之改观。每移动一次,增加一重景色,平面相积,给人一种立体感。
欲扬先抑法。
所谓“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情感。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设置悬念法。
即为增强艺术感染力,有意设置“包袱”,以此吸引读者关心表述内容的方法。
一线串珠法。
即通过一条线索,把与该线索有关的人和事贯穿起来。
对话描写法。
这种方法要求借助人物语言的描述来推动故事情节,揭示人物性格。
虚实结合法。
即一面描述所见所闻,一面叙写所感所思。
点面结合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以场面描写为主的文章。要求既有全场的鸟瞰,又要有具体的小镜头的特写。
⑦语言要靓丽求新。
怎样使作文语言靓丽起来?除了平时注重积累外,在具体的操作中,可注意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褒贬互用。
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褒用,赋予词语以特定的含义,有着其它语言表达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大小相借。
将通常描写大的方面的词用于小的方面,将通常描写小的方面的词用于大的方面,凸现语言的新奇效果。
移植嫁接。
打破行业界限,把洋溢行业色彩的用语移植到特定的语境中,经过一番巧妙的嫁接,使语言妙趣横生。仿拟改编。
根据某种现成的形式,仿照摹拟出新的内容,使语言亮丽、生动。
虚实交错。
语言表述中有时通过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辉映,状难状之物,言难言之理,使语句具有一种新颖脱俗之美。
词类活用。
有些词如果有意改变它的词性,看来好像不合语法规则,但在特定的语境中能收到简洁生动、形象含蓄、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巧用修辞。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平庸为神奇,增添文采,提高品位。
整散结合。
整句和散句结合,使语言既活泼,又严谨:既参差,又工整。读来跌宕多姿,富有韵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