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老穆寄语】如果说父母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铺路石,那么,生活中的挫折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西游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唐曾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降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取得真经。试想一下,倘若他们没有历经挫折的考验,而是一路畅通,直接拿到真经,那么,他们的人生境界能得到提升吗?这样的故事还能传承下去吗?
或许,八戒还是那么的贪婪,悟空还是那样的任性,唐曾还是那样的单纯,沙和尚还是那样的没有主见……
孩子的成长之路又何尝不是“西天取经”的过程,穆老师不禁想起2016年江苏高考的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文章,叫《成人不自在》,讲述的就是不服管的孙悟空“成人”的过程。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说的特别好,穆老师为大家摘抄如下: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孩子的成长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方面孩子渴望自由,不需要受到任何人的约束;另一方面,孩子又发现生活中将面临种种约束。
应该怎么办?就像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找到两难处境中的最佳位置,也就是平衡点。如何找到这样的平衡点,就需要我们的家长去人为创造。
我们都知道,孩子自打出生后,父母们对孩子是呵护有加,深怕磕着碰着,特别是爷爷奶奶,更是呵护有加,把孩子当祖宗相待。
朋友们,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无异于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因而,挫折教育便提上了日程。
那么,挫折教育有哪些好处呢?老穆为大家分析如下:
❤️一、有利于孩子早点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不要想当然的活在象牙塔里,便于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
❤️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以后栽跟头时,难以面对与承受。
❤️三、能提高孩子对事情的判断力与认知力,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增强经验性。
❤️四、能够激发孩子的斗志与对胜利的渴望,培养孩子不服输的气质。
❤️五、挫折虽然是酸涩的,但却成为孩子今后美好的回忆,无形中成为一笔丰厚的财富。
❤️六、挫折,还可以成就孩子的作文,让孩子有话可说,富有真情实感。
老鹰折翅才能飞得高远,蚕蛹破茧才能变得美丽,壁虎断尾才能保全性命……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如果你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家长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
现实生活挫折无处不在。如果你头疼的是要不要进行“挫折教育”,那么恭喜你,你赢了绝大部分家长。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孩子成功的时候去正确地表扬TA。
“你真棒!”、“你好聪明!”是不是常听到父母这样赞扬孩子?然而,研究表明对孩子的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他们会误以为成功是由天赋决定的,从而不再努力。孩子们都喜欢被表扬,他们尤其喜欢别人表扬自己的智力和天赋。这种称赞确实能给他们打气,给他们带来特别的喜悦感,但这种感觉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父母们错误地认为通过表扬孩子的头脑和天赋,可以给予孩子们持久的自信心,但事实上这行不通,还起到了反作用。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者任何事出现问题的时候,立即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就是固定性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式,认为孩子能力永远不会变,父母永远是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评判。
而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则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父母对自己的成长更感兴趣。如果父母真想送给孩子一份礼物,最好的就是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成为赞扬的奴隶。他们将拥有一种刻意建立和修复自信心的终生有效的方法。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要克制对孩子成功的赞赏,而是说要避免某种特定方式的表扬:对他们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评价的赞扬方式,或是让他们觉得父母并非为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而是为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感到骄傲的赞扬方式。
家长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
是应该的,我们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抗挫折训练。
我们就有看到过小孩不堪家庭以及学习压力的重负而自杀了。
那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为什么经不起一点儿挫折?
该怎样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怎样能够承受挫折?
这是每个家长、每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抵抗挫折的训练,培养孩子的逆境情商,减少消极、抵抗等负面情绪的干扰。
比如,1、在家中开展轮流小孩当家的活动,
2、小孩每月学会做一些家务,
3、适当组织孩子登山野炊等户外活动,
4、让小孩参加军训,
5、给机会小朋友多参加社会劳动实践等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从温室中走出来,
并得到适当的自我锤炼,培养出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最终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社会精英。
家长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制造挫折,毕竟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经受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
现在的孩子,被保护得过多是常态。很多应该让孩子独立承担的部分,都被父母给顶住了。为什么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因为我们的孩子面对的都是被安排的。
学习和生活都被家长安排好了,并且主线已经明确,你只要学习好了,其他什么都不要管。或者换句话说:你要是学习不好,你就是个差劲的孩子。
孩子在学习上的挫折感是非常强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拿到前几名,在学习上能够有什么成就感呢?即便是老师和家长不说,孩子也能感受到,在学习上,能够得到表扬的只有那么几个。
可以说,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上,一直都是挫折,直到麻木。每天都是被推着走,一个人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吗?学习上,都是别人想要的,自己想要的几乎没有。
所以很多孩子只想到玩,因为只有玩的时候,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是一种补偿心理,也是孩子内心追求的一个庇护所。
家长最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认清自己,并且为了自己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都有自己的追求。有些孩子体育好,同样能够激发出孩子的内心;有些孩子艺术好,一样能够拥有自己的学习激情。如果我们都让孩子在学习上胜出,那么必然是不现实的。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先得脆弱,是因为没有自我掌控感,一个人对于一个事物没有切实的自主感,自然就很容易失控。
家长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
我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20多年教龄的老师。我大力倡导并践行挫折教育。
昨天,我回答了:让孩子输的起的“挫折教育”,对这种教育你认同吗?为什么?侧重点谈了应该让孩子从容面对失败。今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侧重点谈一下挫折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培育孩子的吃苦精神。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孩子吃苦精神也丢了。不少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矫情、自私、懦弱、拈轻怕重。还有不少孩子表现的自私、霸道,责任感缺失。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原因就在于高不下低不就。大事干不来,小事做不好,眼高手低,贪图享乐。要么嫌工作太苦、太累,要么嫌工作环境不好,条件太差,薪水太少。人人都想干一个既轻松环境条件又好,工资待遇还高的工作。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品质之一。“黄金需要红炉炼,细玉需要妙手磨”“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对孩子必要的历练是一定不能少的。有调查显示:那些在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对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而那些年少聪明却终究一事无成的人,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消极地等待良好环境和机遇。所以,耐挫折能力和吃苦精神,是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走向成功很重要的品质素养。但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吃苦精神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育非常类似于“温室培育”。设计温室目的就是人为的给花的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室中的花草在生长中是需要人为的照料,一旦离开这种照料,离开了温室,就很难适应大自然的环境。
而我们教育正是这样进行着。我们总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总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学习得更好。于是,我们在爱的名义下,伸出手来做着许多包办代替的事情。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过分依赖家长、老师,不能独立学习,不能主动思考,不愿也不会自主探索。在孩子的升学与择校上,许多家长甚至丢 下家务,放下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下,全力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为孩子的学习、考学服务。这样,学生被强制在学校、教室、书本和习题的狭小范围内,“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是不会交往,不愿合作,封闭、自私。
这样的温室培育使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一旦离开家长、老师的策划、设计和悉心照料,就难以适应社会,抵御不了风吹雨打,自控能力,自理能力和受挫能力越来越弱,一旦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必要的历练不能少。过度的溺爱、娇惯、纵容和包办危害很大。在美国,有一些学校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个星期才能予以毕业。”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而在中国,这样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家长会同意吗?法律会支持吗?社会会默许吗?
在日本,有一些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耐挫折的能力。他们在大冬天让孩子赤身在风雪之中历练。在中国,有哪些家长敢这样做?即便是你自己愿意这样做,别人也绝不会赞同你这样的做法。
爱孩子就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孩子今天的吃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吃苦也是一中教育,而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
我的孩子11岁,上五年级。我们家离学校比较远,过去都是我送他上学,现在是他自己乘公交上下学。每天起床后,他自己把被褥整理好才能离开。吃完饭,他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并洗刷。中午,他到托管中心吃午饭,之后在那里写作业休息。晚上,我和妻子下班较迟,他一个人从学校回到家,喝水、写作业,等我们回来时他的作业基本都已经写完了。周末,他自己骑自行车去学吉他。我们家的家务他必须参与帮忙。我们从不多给他钱,买什么,多少钱必须清楚,该花多少花多少,绝不允许乱花钱。较小的衣物他自己清洗,比如,袜子、红领巾、衬衫等。总之,凡是属于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一定不会包办代替。
我的体验是,孩子变得心理强大了,不畏惧困难,阳光自信;变得独立了,不依靠父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变得理解父母了,能主动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变得朴素、大方,谦虚,懂事,不攀比,不乱花钱,也不轻易伸手要钱。还有很多体验就不赘述。
如果说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挫折教育,吃苦精神应该是很重要的素质之一。
我不反对进行教育改革,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革完善中前进,但我反对打着教育改革的名义而淡化、减弱对孩子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吃苦精神的培育。
赵广宇教育漫谈,与您分享不一样的教育生活。
家长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
首先明确我的看法,挫折教育会让孩子成长更快。然后给大家分享个学霸的故事!
我们小区有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一路在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中长大,受到的也是周围羡慕的眼光,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一说就是“看人家XXX学习那个优秀”,
这孩子也不负众望,前几年以我们以河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一时风光无限!
入学后,大家知道,能去清华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各各都出类拔萃,他失落了,因为他觉得笼罩在他头上的光芒万丈突然消失了,比他优秀的人太多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可是他意识不到这点。有点烦躁,学习无动力,诸多原因造成他挂科,他心理有压力,后来慢慢的抑郁了,最后学校通知家长叫他回来休学,好像就是抑郁症了,有的说是精神病。到底啥不太清楚,后来他们为了给孩子看病有个好环境搬家了,搬去大家不认识的地方去了,因为孩子躲着不出门!不见人!一时大家唏嘘不已或者偷乐的也有,看看自己不优秀但是心里贼啦啦健康的孩子,突然觉得也挺不错!
大家说说这种孩子的耐挫能力,抗压能力都很差吧!无独有偶,前一阵吵的沸沸扬扬的中科大博士刘春扬自杀的事情,都说明“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如今的很多孩子是长在温室里的,受到家中众人乃至几代人,众星众星捧月般的呵护,生活中家长唯恐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其实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挫折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式。什么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许多达到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也只有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孩子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这并不正确,溺爱未必是孩子耐挫力差的主要原因,家庭对孩子期望太高,造成其压力过大,精神伤害远大于溺爱,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使孩子的耐挫力不断降低,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就该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力量面对将来的挫折。挫折教育应该贯穿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单靠吃几天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挫折教育的引导上,首先,家长要相信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一味主观的认为孩子太小,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很困难。其次当孩子自己解决困难时,要和他站在一起,孩子才能有安全感,关注孩子的行动,并在孩子实在完成不了时给予帮助。最后,要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一步步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信心。长在温室的孩子根本就没有任何挫折可言,但当所有的花朵聚集在一起时,自然有的要被太阳冷落,那些唯我独尊的娇宠儿,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给予和分享,不知道宽容和谅解。家长也可以尝试着去利用挫折情境,给孩子予以挫折教育!在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孩子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整心态,正确的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而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挫折情境,属于挫折教育的一种方法,但是屡屡的挫折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所以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能恢复能力,要培养孩子,面对挫折时无所畏惧的自信心,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孩子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友友们有很更好的见解的可以留言交流沟通吆!期待大家踊跃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