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诗词,往往“一字千金”,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巧解其妙处?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在古诗词鉴赏中,炼字题作为入门题,向来备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关注。
炼字题,顾名思义,就是古人在作诗词时,对某字精斟细酌,熔炼精警,以起到传意之最佳效果。
炼字,也叫炼词,通常在“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副词、拟声词、表颜色”等词上下功夫,以求达到“惊人”之神效。
💞【精炼动词效果】
a.富有动态
b.生动形象
c.写活画面
d.传递感情
💞【精炼形容词效果】
a.突出特征
b.营造氛围
c.体现意境
💞【精炼数词效果】
a.具体真实
b.符合情境
c.夸张渲染
💞【精炼叠词效果】
a.增强韵律感
b.起强调作用
💞【精炼副词效果】
a.加强语气
b.表达情感
c.突出形象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炼字题常见题型有哪些?穆老师为大家整理如下:
✨题型一:
a.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b.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题型二:
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精炼传神”是哪一个?为什么?
✨题型三:
a.诗中某字(词)可否换成另一字(词)?
b.这个字(词)与另一个字(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炼字题方法,如下:
🎀第一步:释含义
如有手法,需要明确
🎀第二步:描景象、析内容
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生动形象地去描述景象/情境
🎀第三步:表感情、谈效果
【答题格式】解释(手法)+内容+情感态度
最后,穆老师为大家准备一道相关试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古人作诗词,往往“一字千金”,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巧解其妙处?
谢邀!为诗为文,常常有"画龙点睛""神来之笔"的说法,还有"推敲"的典故,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为文之道中的提炼。
得一字尽显风流,吟一句统领全篇。这看似容易的事情,往往不知融注了作者多少心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那些能够传世的佳作,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就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解读。站在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探究其心路历程,用灵魂触碰灵魂,你收获的才是真正的心灵滋养。
以一首家喻户晓的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简单分析一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的意思明白如话,似乎就是随口而出,接下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这一举头,一低头就特别有了讲究。为什么"举头"而不是"抬头",在我看来,一个"举"字,极好的表现了诗人明月之夜,人静心不静的状态。窗外明月照进来,诗人不由得轻轻移步床前,慢慢抬起头来仰望星空,遥念故乡。这样理解,就能感受诗意的浪漫和神韵。同样,用"低头"来表述的也是这样一种心情。实际上,举头低头之间,都是思念故乡的情感萦绕于心。
文学作品鉴赏,是用心感受的过程,也是努力学习的过程。
古人作诗词,往往“一字千金”,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巧解其妙处?
说诚信,有一诺千金,说明诚信价值之高;说诗文,有一字千金,说明诗文价值之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其中一个知识点就是炼字。炼什么字?一字千金之字!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形容红杏的众多和纷繁,化静为动,沟通视听,有声有色,点染出了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有个成语叫“一字之师”,出自唐代一个故事:齐己拿着自己写的《早梅》前往拜见郑谷。诗中有一联:“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郑谷笑着说:“‘数枝’不早,不如‘一枝’好。”因“一”字更准确地表现了梅之早,一字之师,一字千金呀!足见诗词用字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在读一首诗词时,哪些词会有“一字千金”的价值呢?
1、动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里的“溅、惊”,移情于物,突出诗人国破家散的悲怆心情。
2、形容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描摹形态,绘形绘色,准确写出了边塞的壮美景象。
3、数量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万、百”,采用数字夸张,增强了表现力,极力烘托诗人的悲怆心情。
4、虚词。比如副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诗人将主观情移入客观景,自然春色虽美,国家希望却无,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高考炼字题鉴赏时,主要从四个角度思考。
1、修辞。“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拟人手法。
2、词类活用。“风老凤雏,雨肥梅子”的“老、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叠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叠字增强了韵律美。
4、语境。“两句三年得”的“两、三”,极力夸张,符合好句之难以写出这样的语境,触动人心。
高考炼字题答题分三步。
1、析本义,即解释该字意思;
2、描情景,将该字放入句中,通过联想,结合文本语境分析;
3、说效果。包括运用的技巧、景物特点、环境氛围、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等。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一点浅见,请您批评指正。
古人作诗词,往往“一字千金”,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巧解其妙处?
还真流传着一个一字索要千金的故事。说的是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写完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后,余兴未尽,又写了一首《滕王阁诗》。诗的结句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其把诗呈给都督阎伯舆后便告辞离去。都督发现结句空出一字便连忙将王勃请回,王勃却说补上此字需要千金。
故事多是小说家之言,其强调的无非诗词用字的重要性,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贾岛“推”还是“敲”的故事,估计大家已看过不下十次了。我之所以在这重述,是想借此反证一下,既然贾岛如此纠结用“推”还是用“敲”,恰恰证明了其实用那个字相差并不是太大,或者说是各有各的妙处。
所以我们在诗词鉴赏中,没有必要太着眼于一字的得失,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其作用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
我们换个近义词:“惜字如金”。古人写诗词讲究凝练,就是指追求用最精简的文字,表现最丰厚的内容。我觉得这才是诗词鉴赏需着力之处。那诗词是运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更丰厚的内容呢?两个字,意象!
诗词的意象和自由诗的意象有很大的不同,自由诗强调主观感受,其意象具有主观性,所以我们很多时会读不懂。而诗词的意象则具有客观性,其大多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有出处、有特定含义。所以我们要读懂诗词,就得先读懂意象,知其出处,知其含义。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词,人人都说好,那好在那里呢?假若我们离开意象,那这句子则并不觉得很妙。但当我们知道“柳”在诗词中是一个离别的意象,而“杨柳岸”则是分手之处的意象,那么句子的内容便丰富了,意境也出来了。
再说一个我自己做的句子:寻花浪蝶误缠钗。寻花问柳,狂蜂浪蝶,这都是能让我们很容易产生特定联想的意象,而钗也是一个有特定指向的意象,因为在古代,此一头饰为已婚女子所用,故又是已婚女子的意象。
以上两例的意象都是比较简单常用的,在唐宋诗词中,很讲究“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其应用也比上例要复杂得多。而在一些释本中,我们经常可看见,把一些有出处的意象当作“词”来解释,那不仅会使诗词变得乏味,也很容易出现误读。
所以,要读懂诗词的深意,巧解诗词的妙意。应先知其意象体系。
古人作诗词,往往“一字千金”,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巧解其妙处?
一字千金,经典流传千古,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更要学习古人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古人做诗词讲究遣词造句,对一个字的运用反复推敲,一字值千金,直到形神兼备才可以。经典流传千古,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更要学习古人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原诗是这样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岸”的“绿"字是一个点睛之笔,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诗眼”。这个绿字用的极其传神,不但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整首诗也都写活了。“绿”本是个名词,作者却使动用法将其应用为动词,“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得入木三分。
五代的冯延巳《南乡子》词里有这样一句:“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细雨洒在芳草之上,清风拂过,银光流动,作者的观察和形容着实到家。一个“湿”字,写的灵动有神韵,春草青翠欲滴的样子跃然纸上,写出了春天的纯粹和美好。这首词虽是写闺怨,但后人对于此词,更欣赏的是这一句“细雨湿流光”,因为他写出了春草的灵魂。
这样一字值千金的运用在古诗词里还有很多,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里的这个“闹"字有声有色,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这一个“绕”字把春水的灵动和顽皮写的灵活灵现,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读吧。
我是刘玲子candy,希望我的回答能引起您的共鸣,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学习。
古人作诗词,往往“一字千金”,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巧解其妙处?
在古典诗歌中,“一字千金”的案例很多。下面我来举几例子。
案例一:关于“推”和“敲”的运用。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题目叫做《题李凝幽居 》。书写的是作者去拜访一位隐居友人而不遇的故事。“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诗歌的大意是:我的朋友李凝悠闲的住在这里少有邻居,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园子,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月光皎洁的晚上有僧人在敲门。桥把原野分成了两部分,云脚下的山石好像也在移动。我暂时会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不辜负隐居的承诺。诗中最有名的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因为这句诗有一个典故。据说贾岛在路上反复的吟诵这句诗,骑的毛驴不小心闯入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贾岛于是向韩愈讨教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好。韩愈说用敲字,一是显得有礼貌,二是有声响更可以衬托夜色的安静。于是贾岛采用了韩愈的说法,并且诞生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推敲”这个词。
案例二:关于“绿”和“过”的运用。宋朝王安石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而已,温暖的春风又把江南给吹绿了,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这首诗在词语的运用上也有讲究。传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王安石做过好几次的修改,她用过“过”字也用过“满”字,但最终选择了“绿”字。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这个“绿”字用得最为精彩。“绿”本来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一下子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原野一片翠绿的景象,既有色彩也有动感。
案例三:苏东坡与苏小妹填诗的故事。有一天苏小妹出了一道题:清风细柳、淡月梅花,要求分别在4个字中间加一个字变成诗句。苏东坡的是: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的是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的是:清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在我看来,我更喜欢黄庭坚的,不太喜欢苏小妹的。悟空问答里面也有网友提出同样的题目,许多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清风斜细柳,淡月染梅花。清风摇细柳,淡月抚梅花。我也献丑一下,给出一个答案:清风携细柳,淡月吻梅花。到底哪一个好呢?这个其实没有前两个案例那么绝对,而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您说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