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读书多写作文就写得好啊?
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读书多,代表孩子的阅读量大,阅读量大的好处是“见识多,语感强,思维敏捷等等”,但是读书多并不代表作文就写得好!
原因一:读了不代表会应用。好多学生读了很多名著,但是你让他说出一两句里面的经典语录,他可能说不出来,甚至连内容概要都说不全,因为他读的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原因二:孩子读的书可能跟考场作文不吻合。孩子的读物要么是成人化的名著,要么就是幼稚的儿童读物,而且他们的判断力有限,无法做到甄别吸收与消化,也就无法应用到考场作文中。
要想通过读书提高写作能力,须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读书笔记,在书本上圈出你感兴趣的地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语录。摘抄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其间,不断反思笔记是否完善,是否有更好的笔记方法,如此往复,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特色的笔记方法。
2、选取经典读物,且记住书中的经典语录,并应用到作文中。
3、学会略读和精读,记住要髓。重要的多读几遍,不重要的略读。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好书,要多读几遍,很少有孩子能做到!孩子读书,大多图个新鲜感,并不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不仅靠读书,还要留心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找素材。
除此以外,内容要丰富,结构要合理。文章是否有线索,情节上是否有铺垫,人物是否饱满鲜活,细节处理的是否妥当,开头结尾是否点题等等诸多因素……
胸有成竹的故事建议你看一下,或许有启发。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加油!
孩子是不是读书多写作文就写得好啊?
读多书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意思是想写好作文,必须要多读书,但书读得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好作文。
道理很简单,写作是从脑子里往外掏东西,这就要求脑子里首先得有东西可掏。那么,就得往脑子里装东西,而读书是往脑子里装东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但是,我们的脑子不是仓库,可以随时把东西装进去掏出来。同样的一本书,两个不同的人来读,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情况:
1.输入—不加工—埋葬。只读书不思考,不对读到的内容进行处理,(编码记忆、联系挂钩)那么读到的就相当于被埋葬了,因为提取不出来。就好像图书馆,馆藏书籍入馆时都要先处理一下,分类贴标签,建立索引,才能随时取用。如果没有处理的步骤,那么入馆书籍越多,越会被埋没。
2.输入—不加工—没有输入。只读书不思考,最浅层的阅读结果是没有输入。就像一批书送到图书馆门口,但大门总是不开,馆内的书籍就不会增加。我们常常形容人不用心,有句话叫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说不过脑子。读书不过脑子,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根本没有进。
3.输入—加工—等待输出。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了加工,只不过加工的层次不同,或浅或深。就会在大脑里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仍然以图书入馆为例,处理的时候分类更仔细,区域位置记录更具体的,要找出来就更方便;反之,只是大概笼统的记录一下大致范围,也能找到,但耗时会很长。而这时候馆藏增加,处于待借阅状态,它即将发挥作用。
4.输入—加工—输出。把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且往外掏,才是效益最大化。图书馆的书要对公众开放,才有价值。馆藏书籍要有人借阅,才有意义。否则,光有藏书数量,没有外借,帮不到有需要的人,图书馆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是增加库存;但不能不处理,不归置,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想用也找不着;最关键的是要让存货产生效用,给它创造使用的机会。也就是多写,写的过程中把读的东西拿出来用。
阅读要入脑(输入)入心(处理),但内化于心(处理)更要外化于行(输出),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用写作倒逼阅读,阅读才会更管用。
漫无目的的阅读,不以用为先的阅读,不搭建体系的阅读只会让脑子越来越乱;而只读不写就永远也不可能写好文章。
孩子是不是读书多写作文就写得好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聊聊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用两组关联词来回答。
我们只能说,只有读书多了,才能够写好作文。并不能说,只要读书多了,就能写好作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过太多爱读书的孩子,甚至于呢,一个假期他们能够读二十多本书,你说,这浩瀚的阅读量惊人不?可是呢,即便如此,他们的作文水平,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提高。
那,有人就会说,既然如此,那就索性不让孩子读书了,反正,对作文也没啥帮助。
如果,您这么想, 那就又大错特错了。读书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您搜索一下,只怕三天三夜也看不完。我想说的是,读书呢,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写好作文,若是你陷入了这样的思维误区,那就需要马上跳出来了。
天龙八部,我想基本上都看完,主角郭靖同学,打小呢,就是名不合格的学生,如果说,考它写作文,只怕每回都是后等生的水平。然尔呢,有一点,却是旁人没有的。就是那股劲儿,那种执著。他的反复练习,扎实的基本功,是今后能够成为大侠的必备条件。
而对于我们孩子而言,读书便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的作用,可能暂时看不出来,然尔呢,想要孩子将来成为“大侠”,必须得大量阅读,这是没有疑问的。只不过,在阅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可能有些争执。在此就不多言。
求量还要求质
最后,想说下自己的观点。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让读书更好地促进写作呢,毕竟,这个问题是很多同仁与家长关心的。在我个人看来,那些阅读量很大的孩子呢,基本上都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关注于情节,而忽视了其它,如写法,如章节的布局……
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应该向孩子传递一种意识,一本书,特别是一本精典好书,是需要反复阅读,至少是需要三遍以上的,至于说,如何阅读,可以看我之前回答过的问题,里面有介绍,在此呢,就不再多言了。
总之,对待学习,我们不能过于功利,无论是读书还是习作,都是先上孩子真正爱上它,这比所谓的追求方法,讲究高分,要强上百倍。
孩子是不是读书多写作文就写得好啊?
很多人把阅读与孩子作文水平直接联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阅读量的增加,不但会增强孩子语感,还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很多老师和家长发现,很多孩子并不缺少阅读,但就是写不出合格的作文,好像阅读对作文并没有多大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由于阅与写作脱节造成的。那么,怎样阅读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呢?建议如下。
第一、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但多数学生做不到,读完就忘,没有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产生自己的想法。作文是什么?作文是在表达观点。如果读书都没有想法,那么作文中的观点又从何而来呢?
第二、学会仿写。仿写很重要,仿写不是抄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相当多的孩子写作文无从下笔,腹有千言,笔下无墨。主要是孩子没有找到写作规律,那么就学习仿写。别人写花,你就写树,别人写鸟,你就写鱼。仿写多遍,规律自现。通过仿写,孩子会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
第三、要多写勤写。好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要把想法诉诸笔端,形成文字,养成勤写多写的习惯。给自己设置一个任务,哪怕每星期写一篇也是一种进步。
第四、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写作文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因为熟悉的事物才有话说,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第五、允许写废话。孩子写作文总是写不出几个字,显得干瘪无力,因为孩子只看到事物的轮廓,看不到细节。这种情况下,要允许孩子写废话,写得越多越好,然后进行修改,去粗拣精。
总之,读书要想促进作文提高,就要在读的基础上练写,否则读和写就是相互独立的事件。
以上是个人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有更多教学资源分享!
孩子是不是读书多写作文就写得好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与写作关系很密切。
1、读书很多,未必会写作文。因为读过很多书,根本就不知道讲些什么,或者是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却不想作者为何这样写,具体怎么写的?语言表达有由什么特点。这样的话,读过了,只是了解的文章大意,对写作没有太大帮助。
2、读的什么书?比如有些网络小说(也有一些也不错),都是作者匆匆而成,很多句子表达都很不规范,学生读过之后,不仅不会学到什么,反而会学到一些不良的表达习惯。要读一些真正的文学名著,那些语言表达才是值得学习的。
3、会读书,还要会学习。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活学活用。这样读书越多,写作能力才会越强。
孩子是不是读书多写作文就写得好啊?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未必!
为什么说“未必”而不是“否定”呢?是因为我觉得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当然也没有绝对的一定行。
多数人都会认同“读书多”是作文“写得好”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但是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孩子读书很多,可是为什么作文却写不好?”……
这个问题其实也要分开来看,我认为往往:
一是不是孩子写的不好,而是大人们的要求过高;
二是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并没有被及时的发现、发扬,而缺点也没有被及时的纠正。
今天我不讲应该如何读书的方法问题,我想谈谈父母在要求孩子写作时候的“急功近利”问题。
好词好句重要吗?相信很多家有小学生的父母都会遇到或者提过“多记好词好句”这个问题。
有很多老师、家长也要求孩子日常准备一个摘录本,有意识的去抄写一些好词好句。
我是赞成的。
但是我并不赞成要求小学生们就去用这些好词好句。
尤其是成语!
我个人是非常反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过度的去使用成语。
在我看来(当然,我不是专业的老师,所以我一下姑且说之,大家姑妄看之吧)成语是语言的高度凝练,四个字代表的是一句甚至一段乃至一篇文章才能表达出来的意境。而小学生原本最头疼的就是——字数问题,现在还要求他们去用这些成语,那么原本可以用一句话、两句话描述的东西,结果四个字解决问题了。
这无异于给孩子提高了难度,直接破坏了孩子创作的热情。
而“好句”(包括诗词)这东西更有意思,往往我们会发现很多好句是要有一定的环境、意境的,但是小朋友们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去驾驭的,可以的引用或者仿写往往会让我们感觉非常的突兀。
所以我个人是反对让小学生过去的去玩“文字游戏”。
小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前面说过了,我是非专业的,我也就是因为辅导孩子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经验而已。详细的可以看我头条文《不报班,作文还可以这样学》( 2018-02-07 )。
在我看来,小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抒情言志之类的,而是能够把事情讲清楚,结构清晰、条例明确,书写认真,措辞合理就行了。
毕竟小学阶段其实最多的还是以记叙文主。
简单分起来也就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看图、书信、读后感等等。
其中“读后感”这个是很多家长最头疼的,因为往往孩子真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啊!
而很多家长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非常苦恼,会认为孩子“白看”了。而且确认为孩子没有什么感想是正常的,毕竟年龄、阅历在那里放着,很多能够感动、影响到成年人的地方,孩子真的是未必能够理解的了啊。
因此,综上所述,我建议家长应该多跟孩子去分析一下结构、细节、逻辑、立意等这些框架性的练习,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最后的成文上。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鉴于我们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能力在日常坚持辅导孩子写作,所以我给各位有条件的父母提个建议:
把孩子写的过往所有作文都整理出来,从中挑选写的好的和写的不足的。然后和孩子一起看,大人和孩子提出来哪些地方可以修改一下会更好,然后过段时间再来一轮。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有点难了,那就再降低一下难度:整理出来(这个不难吧,打字而已),让孩子读,然后想好了之后,自己口述哪里可以改进。这样就不难了吧?——多思、多读、多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