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阿Q正传》,为什么说“据考察,阿Q子孙众多,繁衍不息”?
因为阿Q这种人一直都存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拥有阿Q的一些特质。
正如著名文学家茅盾所说的:“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
1、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安慰,人人都会。精神胜利法是阿Q最典型的性格特征,在阿Q受尽欺压凌辱却又无法反抗时,只有自我安慰,自轻自贱,让自己接受现实。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咱躲不起,还敬不起嘛!”,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一个人被欺负,不敢反抗,只能在背后贬低别人,以此来安慰自己。
自己没钱买车,看见油价涨了,就开始幸灾乐祸。或者自己的车很普通,看见别人的豪车,就说车子只要遮风挡雨就行,买豪车的人都是傻子;自己没钱买股票,别人股票跌了就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骂人活该等等。
生活太苦,人有时就需要一些自我催眠自我安慰,或许这样的想法有点消极,但是面对无能为力的事,无法反抗就只好自我消解,就如遇到困难烧香拜佛一样,不过是寻求一丝心理上的安慰罢了。
精神胜利法有时也有一点积极意义,他会让自己不放弃一些希望,从另一方面达到胜利。
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自我减压和自我减负,对于压力过大的现在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使人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和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的疏导而失去理智,当遭到失败挫折打击后,使得人们还可以积极的面对生活和现实。
阿Q,从这一方面来说只是一个自我精神疗伤的缩影。
2、欺软怕硬,转移痛苦。当阿Q被赵庄财大气粗的地主老财赵四等人欺负后,自己无法也无力对抗还手,于是就去欺负比他还弱的小D、小尼姑。
现实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被比他自己强大的人欺负后,就去欺负别人转移自己的痛苦,就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治不了他,我还治不了你!”
就如某地的人看不起某地的人,被看不起的某地人又看不起其他地方的人。
还有一些男人,在外面受到领导或别人的欺负,回家就拿老婆孩子撒气一样,这些都是一定程度上的阿Q。
与精神胜利法排解自己的心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同,自己受欺负就转移痛苦欺负更弱的人的行为,最为可恶,也最可恨。
3、保守狭隘阿Q性格的另一个特征是保守性,凡是不符合未庄习惯的他就嘲笑,比如未庄人把三尺长三寸宽做到凳子叫“长凳”,他也叫“长凳”,但城里人却叫“条凳”,他认为这是错的,是可笑的。油煎大头鱼,未庄加上一寸长的葱叶,城里人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也认为城里人有病,不懂如何吃大头鱼。
这样的想法在现代很多人也有,对一些地方的习惯加以嘲笑,对自己不了解的新事物新技术不能接受,并加以嘲笑,还有一些城里人嘲笑农村人的习惯,农村人嘲笑城里人等等。
但有时,人们对于所嘲笑的又会有所向往,如同穷人嘲笑富人的生活一样,如果让他当富人他也是愿意的,不管之前嘲笑得有多狠。
这样的人狭隘保守又盲目不辨是非,排斥而又向往。
4、憎恶权势地位又乐于趋炎附势阿Q讨厌欺负他的赵老太爷,做梦都想赵老太爷给他磕头认错,成了他的儿子,但他又想成为赵老太爷那样的人,正如他对人说他也姓赵,和赵老太爷是本家一样。
对于权势人人都乐得骂上两句,以为权势就是罪恶的,而在面对权势的时候,又乐于趋炎附势,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在领导不在的时候,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但是面对领导的时候又点头哈腰。
5、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阿Q的头皮上有几处不知于何时出现的癞疮疤,然后他就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连听到"光"、"亮"也以为在说他,再后来,连听到"灯"、"烛"也以为在说他。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的就怒目瞪视。
正如有些人,别人说什么都以为在说他一样,别人聚在一起说话,他也以为别人在说他,相当的敏感。
而有时对于真正的调笑有麻木,因为惹不起,甚至故意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博人一笑。
现在网上一些人,你说一些话,仿佛戳到了他的麻筋,不是骂你5毛或者1450就是骂你全家,其实就是不自信。
6、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阿Q生活于底层,他不甘于现状,却又不想着改变,只是安于现状。
阿Q每天只是靠着打短工干活,有点钱就去喝酒,或者就去赌钱,钱花完了就去土谷祠睡觉。
不满现状,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想着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改变。
于是晚上想了很多的伟大计划,想到美好的未来,然而到了第二天,所有的宏伟计划全都抛到耳后,依然和以前一样。
7、结论阿Q的精神一直都在,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的阿Q精神,而阿Q却也不是国民所特有的,只要是人都一样,这只是负杂人性中的一种罢了。
鲁迅《阿Q正传》,为什么说“据考察,阿Q子孙众多,繁衍不息”?
鲁迅描写阿Q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极度精神麻木,这种麻本不仅不觉压迫剥削之痛苦,逆来顺受不思反抗,而且惯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比如什么只当儿子打老子、我祖先比你还阔、善恶有报等等。这已成为一种民族性劣根,所以鲁迅说阿Q子孙众多繁衍不息。至今还存在。
鲁迅《阿Q正传》,为什么说“据考察,阿Q子孙众多,繁衍不息”?
因为有阿q精神的人永远都有,且不在少数
鲁迅《阿Q正传》,为什么说“据考察,阿Q子孙众多,繁衍不息”?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从来没有消失过,而且无时不在,他也可能是你我,也可能是身边人。阿Q用他的精神活在吃人的旧社会里,不断的给伤害自己的人找着理由,不断的用无奈来平复自己的心态,他迷糊、迷茫,认为喊了两声革命就革命了,不知如何抗争,也没有能力抗争,在旧的体制下凄惨的活着,糊涂的死去。可社会需要阿Q,如果阿Q都变成了林冲,都变成了伍子婿,范雎,会怎么样呢?本来就不健全的体制,还会维持下去吗?暴力血腥将永远不会停止,阿Q精神也不会消失。世界上有的人不是阿Q,他可以如林冲一样做一个杀人放火的强盗,也可以变成伍子婿、范雎一样帮助敌人回头灭了欺负自己的世界,但,他不愿意,就成了阿Q,忍耐不是无能。其实有病的不光是阿Q,而是整个旧社会,而是如赵老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王胡、小D……,他们世世代代被人欺负,也欺负别人。但,单单一个血腥的革命就能解决问题吗?非也!
鲁迅《阿Q正传》,为什么说“据考察,阿Q子孙众多,繁衍不息”?
谢谢邀请!
鲁迅的《阿Q正传》在那个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真实人生写造。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篇讽刺小说,其实,讽刺也是一种理智的文学标签,经典的写实作品。通过精确描写,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使鲁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现在这个作品的真实感情。
鲁迅的《阿Q正传》在那个社会的现实和针对,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到处可见阿Q精神。《阿Q正传》的出世,给那个社会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各种危机和国民的性格,鲁迅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的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较彻底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阿Q是代表在那个腐朽社会成为精神束缚,并且子孙众多,繁衍不息。而如今的阿Q是代表某个人的本性而暴露阿Q精神,我曾经也被阿Q精神所束缚而缚手缚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淡忘记了阿Q时代给人带来的影响!谢谢!
鲁迅《阿Q正传》,为什么说“据考察,阿Q子孙众多,繁衍不息”?
(原创)
鲁迅的《阿Q正传》,描写的是一个深受旧社会沉重压迫,而精神被扭曲变态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说他子孙众多,繁衍生息,是因为他代表着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愚昧者,也代表着在那个腐朽社会成为精神的朿缚者。这样的一个群体,不在少数,到处可见。阿Q所处在的时代,是旧中国的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无知,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封建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实施愚民政策。
阿Q代表着旧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状况,以及扭曲的心理变态。他本是一个一无所有流浪的雇农,靠卖短工维持生计。阿Q被当地人看不起,成为街坊邻居茶余饭后的笑料。但他却自以为干起活来“真能做”,反而还看不起其他人。
阿Q是一个非常卑微而又贫贱的人物,而他却还不把当地人放在眼里。甚至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认为没有他祖上的“阔”。阿Q自尊自大,自轻自贱。他自己被人打了,却能理解为这是被“儿子”打了,反而觉得心满意足,感觉到自己在精神上胜利了。
阿Q精神,也就是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它是造成劳动人民在精神上难以觉醒的麻醉剂,让人甘于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没有斗志,逆来顺受,任人宰割。虽然是苟且偷生,却能够自我陶醉。
阿Q精神,是一个悲剧灵魂的无奈自嘲。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造成了民众的精神思想想极度的麻木不仁,已成为一种民族性的劣根,是那个旧时代真实的人生百态。
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国人灵魂”中的精神病态,是所有阿Q式的人物性格的特征。受尽欺压,怒而不争,无力反抗,却还自我安慰。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精神胜利法,也表现在有些人奉恶的怕,奉善的欺。欺软怕硬,现实中大有人在。受他人欺负,找善者出气,还认为自己是胜者为王。这种人最为可恶可恨,也是最没有出息的小人之辈。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人物,压力山大,举步维艰。虽然不能满足于现状,却又无能改变自己,那就只能面对现实,别无选择。有相当一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着阿Q的影子。有着阿Q精神的人,永远存在,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