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都实行几千年了,真的会污染环境吗?

土葬污染环境是有,主要是疾病传播和水源污染。

其实土葬是能够被自然和时间消化的,随着时间的改变,家族人员的变少,地形的改变,坟头通常100多年就没有了。不然从古代到现在那么多坟地没消失的话,现在就遍地是坟头了。

推行火化等其他藏法,不是因为土葬不环保,而是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土葬的“弊端”主要在于修坟立碑占用大量耕地,以前一块地里一个坟头,既占用农田,又不利于机械耕种。同时土葬还带有一系列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铺张浪费。

1995年,国家发布《殡葬管理条例》,要求推行火葬,但火葬并不是唯一选择,国家也允许其他葬法,如花葬、壁葬、树葬、草地葬等等。

殡葬改革的目的是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丧事。破除看风水、选坟地、搭灵棚等迷信和铺张浪费现象,树立良好的精神文明之风。同时,殡葬改革为了节省大量耕地、林地及木材。

其实火葬也不环保,火化也要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

在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公墓,火化后骨灰还是放在棺材里,然后埋在地里,起坟立碑。而且丧葬习俗还是没有变,该做的一样不少这样既没有节省土地和减少铺张浪费及封建迷信活动,又多了一笔火化的开支,也污染了环境。我老家就是这样,就多了火化的程序,其他没变。

但社会在发展,移风易俗是正确的不可避免的,土葬最后只会变得越来越少

土葬都实行几千年了,真的会污染环境吗?

绝对不会!人死后装入棺材,棺材用约8厘米左右厚的木板做成,板与板之间开有凹凸槽相咬合,并有两头尖的铁钉把板与板之间进一步咬合密封,然后用土制泥灰内外密封板缝,土制泥灰不亚于现代封胶,以桐油、石灰等等配制,并反复揉挤成膏。

棺材里外面再用桐油反复刷上2~3次,最后外面上颜色。放入死人后,再用厚达10厘米左右的盖板盖上,并用很长的铁钉钉上,而且盖板与棺材一样开有凹凸槽咬合。盖板缝一样用土制泥灰密封。坟墓穴深2米左右,古代高官者达20米左右,坟墓头一般1米多一点,帝王将相则达50米左右。当死人埋后,土中的水份较快地渗入干燥的木板內,木板适当膨胀,这样便更进一步封闭棺材的所有的微小孔或缝。腐烂的臭气是无法穿透8厘米厚的处理好的棺材的,然后再穿透3米厚的泥层的。

三年后,死人的肌肉与木板都化成泥土了,有些剩下一块棺材盖,侧一板也有些少,死人也只剩下2O0多块骨头了,有时还有些少肌肉附着,后人只好用利刀把它刮下,再将200多块骨头装入瓦瓮中,骨头摆成坐立姿势,头骨放在最上,高约1米多,然后再择地重葬。三年后挖开的坟墓并无任何异味,可随意入坑内捡人的骨头。

死人在棺材内,在3米深的土坑内是无空气的,大自然中的厌氧微生物拼命地吞食尸体,并繁殖后代,其分泌物又被另外的种类的微生物来咬食分解,最后约三年便可分解完毕,这些微生物没有营养后也逐渐死亡,另一类微生物又把这些已死的微生物咬食分解,最后便化为无了,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尸体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为热量,温度可达40度,可点燃自然中的磷,因此晚上新坟头有时有绿色的光,俗称鬼火,磷可在4O度点燃。这是营养丰富的尸体经微生物分解转化成热量造成,这些热量通过泥中的一些小孔传递出,尸体还有部分变成甲烷(沼气,可燃烧),但多被泥土吸收,故坑内多为稍黑色,刚打开的几天都闻到些少甲烷味,一种燃料的味,数天后便无了,且甲烷在水沟,池塘等都有,是自然现象。总之绝对无污染,我多次参与亲人间的挖开坟墓检拾逝者的骨头,很奇怪的是,从死者的骨头一定拾到一块似坐姿的人形状的小骨头,这块骨头很重要,要放在瓦瓮的中间。这是几千年以来的埋葬方法,还有许多细节,在此就不一一说了,总之放心,绝对无污染。土葬是对祖先的最大尊重,是礼义廉耻的延伸,是教育后人百善孝为先的现场教育。正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土葬都实行几千年了,真的会污染环境吗?

人死土葬几千年了,讲土葬污染环境是胡说霸道,土葬又不是放在地面上,土葬而是深挖洞深挖坑,尸入棺,再深埋,泥土厚盖,何来污染环境之说?说的人真的是不长脑子一派胡言。

如果现在人死了还改土葬,我见义不能象从古至今埋坟决不能用泥土石头堆成一个大土包,更不能用石头水泥做坟墓,只能深挖坑深埋土平如地,地面上及时栽树绿化,埋坟者家庭管树活三年,否则就罚埋坟不绿化的款。这样埋坟是新老结合既守旧又改革,死者又能入土为安,家人也心安,这种方式是最好的埋坟方法。

土葬都实行几千年了,真的会污染环境吗?

生老病死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所难免的。为了纪念和缅怀逝去的亲人,人们通常会把其遗体埋葬,也就是“土葬”。然而近些年,一些农村地区“土葬”被禁止了,专家的说法是“土葬占用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推荐火葬法”。

那么土葬真的浪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了吗?会污染环境吗?又有无科学依据?

土葬

土葬是人类死亡丧葬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将遗体放在棺材中,然后埋入地下2-3米。地表会堆一个大土堆,立有石碑。以方便后人的祭奠!

土葬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比如西方的多数国家,尤其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徒,他们认为人火化后灵魂就不能升天了。

在我国,土葬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到各朝各代的帝王将相以及平民百姓,土葬都是最流行最传统的丧葬方式。而我国也很讲究“入土为安”。

图:帝王的墓葬

然而,科技的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土葬”开始被人诟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

传统土葬并不会污染环境和占用耕地

1.遗体埋土后会融于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讲的是花瓣凋谢后会化作泥土继续呵护后续开的花,为植物提供养分。其实,人的尸体和落红是一样的概念。生物学上统称—“有机残体”。

尸体埋土后,会被以微生物为主的分解者慢慢分解,也就是腐烂的过程,几年后就会只剩下骨头,数十年后可能就找不到了。一部分是被微生物食用,一部分回归土壤,又或者被植物吸收利用。就是因为有微生物的存在,地球数十亿年来的亿万万尸体并没有堆积成山,而是重归大地,重新组成了新的生命,达到物质的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利用。

2.无污染、不占地

因为深埋地下,所以尸体腐烂的异味也不会跑出来。并且,土葬仅仅占用了几个平米的农田,而且若干年后后人祭奠越来越少,没有后人的祭奠,土堆也会逐渐消失,被占用的耕地又可以耕种了。

传统土葬并不会破坏森林环境

森林的破坏直接原因是滥砍滥伐,从没听过因为做棺材而大面积的破坏森林。一个人一生中只会用到一口棺材,棺材需要多少木材制作?用得着为了做棺材而滥砍滥伐吗?

驱动我们滥砍滥伐的真正原因是利益的驱动。古时,滥砍滥伐可能是为了烧材又或者开荒。而现在也是为了卖钱。

火葬法好吗?

火葬是在短时间内将遗体火化成灰。通常,人们会把尸体火化后的灰装在盒子里或者罐子里用来祭奠逝去的亲人。

一方面,处理尸体比较简单不用把尸体入土。

另一方面,骨灰盒的处理方法比较多,可以携带,可以放在家中,也可以将骨灰盒埋入地下,或者洒向大海。

火葬不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环境污染更大

对于传统的土葬,尸体被埋入地下,做到了入土为安,人们的心理也更安逸。而火葬却把尸体焚烧,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是难以接受的,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亲人被火化成灰。

火葬法污染环境很严重。尸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发出异味(烧毛发的味道)。并且尸体火化完成通常需要1.5—3个小时,这个热量的来源是什么,如果是传统的炭火,燃烧所释放的污染性气体又有多少。所以,火葬比土葬污染更大!

土葬为什么被禁止?

根据《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四条: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是土葬的废除是有步骤的,为的是节约用地、革除陋俗,提倡文明节俭。目前,主要是针对人多地少的地区。

确实,这样的整改是人性的,也是有意义的。前面我们说到传统土葬是无污染并不会占用耕地,只是合适大部分的地区。对于人多地少的农村地区,土葬也确实占用了耕地。这些地方本来就人多地少,如果土葬再被占用,农民那么该去哪里种地。

如果是简单的传统土葬也还好,棺材会被分解而融于土壤,若干年后被占用的地又可以耕种。古时除了帝王的墓葬,普通平民都是占地很小的。但是,现在不少人墓葬会用砖和石头混凝土这些材料,这些东西深埋地下几百年几千年可能都不会被分解,会长久的污染土地资源。

这样的方式,古时只是少数的达官显贵在使用,而现在一旦普及开来对土地的危害是很严重的。

并且,现在一口上好棺木的板材,都是需要完整的板材组成,这样的板材取材于直径一米多的树木。传统用于做棺木的木材都是松柏这些质地坚硬的树种,而这些树种直径要达到1米多,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所以,对于这样的土葬从整体考虑不如火葬!

土葬都实行几千年了,真的会污染环境吗?

土葬会污染环境吗?火葬向天空散发了多少二氧化碳?两者对比到底谁才污染了环境?如果动物会说话都会说出火葬比土葬污染环境严重得多。只要实事求是说良心话都都知道土葬基本没有污染。某些砖家为了博眼球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断提出一些反常理的问题来鼓弄民众实在可恶。

土葬都实行几千年了,真的会污染环境吗?

土葬污染环境是客观事实!以前的坟地尸体腐烂的气味,在老远处可嗅到(是说我们这里,别处的葬法有否怪味,我们不清楚),在文革期间将这些坟地整为粮田,几十年后还可嗅到那种气味的,再加对地下水源的污染更重,就连在那里种的地瓜、花生都带有怪味,腐烂要产生大量的细菌,虽眼看不到,但污染是可想而知的,火葬完全避免了这一切不是嘛!就是产生烟尘,也大多进入了高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