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韩信?他在刘邦的心里是什么地位?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如何看待韩信这个人,也就是他的历史评价。另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对他的看法,或者说刘邦与韩信的关系。

对韩信的评价,大概没有太大争议。他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名将,著名的军事家。他对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韩信被刘邦(的老婆吕后)杀害,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兔死狗烹的代表人物。

韩信之死,与第二个问题紧密相关,既,他在刘邦心里是什么地位。也就是他与刘邦的关系怎样?他与刘邦的关系怎样。决定了他最后的结局。

我们先看一下太史公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再做分析。司马迁说:“吾入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吾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司马迁的时代,离韩信去之不远。他曾经去淮阴调查过韩信的事迹。当时的淮阴人大都知道韩信事迹。他们告诉司马迁,韩信从小的时候,志向就特别大,与一般人不同。他很穷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家里穷的无法下葬,但是,他还是把母亲葬在一个宽敞的高地上。周围可以安置上万户人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光大本族的志向。司马迁亲自去看了韩信母亲的墓,确实和人们说的一样。太史公看了之后感慨说,如果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学会谦让,不宣扬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本事。那么光宗耀祖是很正常的。因为他对汉朝的功能,可以和周朝的姜太公,周公召公比美。可是,天下已经平定之后。他又要谋反,他的宗族被灭,也是理所当然。

司马迁是离韩信时代最近的史学大家。因为他是汉朝的臣子,所以,他对韩信的评价,不可能是完全公正的。但起码说出了一定的道理。下面谈点个人看法,和朋友们讨论。

要说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先要说说他们的差别。在秦末的乱世群雄之中,刘邦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而韩信只是一杰出的军事家。假如刘邦与韩信各带一军打上一仗,刘邦决不是韩信的对手。可是,政治家与军事家的斗争恐怕不在军事领域,而在政治领域。所以,韩信斗不过刘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韩信的结局,与他自己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是有很大关系的。同时也与他自己的性格有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方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性格的差异,使得他在政治上只能成为刘邦的工具,而不能成为刘邦的助手。政治上的不清醒,使他在汉末的群雄争斗中,看不清形势,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进退失据,并最终埋下了杀身之祸。

先说政治上的不清醒,个人定位不准。

历史发展到秦汉之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很大转折点。因为从秦汉之后,中国政治的统治方式,与此前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周朝时候,政治统治的方式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诸侯对天子只是形式上承认他们是天下共主。但各国的管理上,都是自主的。秦之后的郡县制,确定了朝庭对整个天下的直接管理模式。也就是说,秦汉之后,原来的天子,变成了皇帝,皇帝对全天下都具有直接的管理权。这个时候,原来诸候国与天子之间的政治模式,还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而刘邦与韩信之间的矛盾,就是这两种政治模式之间的冲突。

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他的心里是决不愿把这到手的馒头与别人分享的。但是,刘邦又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在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过程中,他是实际上是没有办法阻止有能力的人称王称霸的。他的策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最强大的敌人。等最强大的被收拾了之后,再慢慢的收拾稍弱的。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出来,在秦末群雄中,项羽厉害,还是韩信厉害?大概许多人会说,韩信厉害。因为项羽最终是被韩信打败的。可我觉得,项羽是比韩信厉害的。原因是,项羽是有一个集团,主要人物是项梁和项羽,而且,他的队伍是这个集团自己拉起来的。拉队伍的本事,其实是一种政治能力。而韩信显然没有自己拉队伍的能力。所以,他只能因人成事。虽然他带兵多多益善,但他只能给别人带兵。这才是韩信最后败亡,最根本的原因。

刘邦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最终把所有的异姓王全部收拾掉了。而且在政治基本稳定之后,刘邦与功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从这儿可以看出刘邦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就是说,天下只能是姓刘的,不可能与其它人分享。

汉初的功臣,以三杰为例,萧何与张良大概都明白刘邦的这种想法。而只有韩信是不明白的。所以,他在打下齐国的时候,就要求刘邦让他代理齐王。这表现了韩信的政治态度。也就是说,他认为大汉王朝的天下,是可以有一些异姓王的。但是,在刘邦的心中,大汉王朝的天下,是没有留下异姓王的位置的。这是韩信与刘邦政治上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另一个方面,是个人性格。韩信的性格,是一种不很讨喜的性格。他虽胸有大志,但他的大志,一般是不会被一般人所理解的。而且,刘邦与是有大志之人。但刘邦的身上,有强烈的草莽气息。而韩信的大志,给人一种清高之感。在没得志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人的反感。刘邦与韩信在没有发迹之前,都有到人家家里混饭吃的经历,刘邦的饭吃的很大气。韩信混饭,就显得有些寒伧之感。这些,《高祖本纪》和《淮阴候列传》中都有记载,这里也就不细说了。

韩信与刘邦面上能看出来的不同是,刘邦在没发迹之前,身边就有一堆狐朋狂狗友,他永远是接地气的,虽有流氓气息,但情商很高。韩信与刘邦不同,他在发迹之前与之后,都有孤独之感。他的身边大概永远没有朋友。这是与他清高的气质有关的。也能看出他的情商不高。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刘邦与韩信的感情始终很一般。在萧何推荐韩信的时候,刘邦并不把韩信当回事,就算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之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也不是出于从内心对韩信的信任,而是对萧何的信任。这也是刘邦做为政治家的厉害之处。

韩信打下齐国的时候,要求代理齐王,刘邦当时就火了。这一火,表现出了刘邦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得到张良与陈平的提醒之后,能痛快的答应了韩信的请求,也表现出刘邦政治家临机应变的能力。

韩信被贬为淮阴候之后,自己感觉很没面子。在他的心里,感觉与樊哙等一样,是有失身份的。这在韩信来说,可能是自己一贯的清高。可是对别人来说,难免会不舒服。你看别人不舒服,别人看你恐怕也会不舒服。所以,韩信最后的死,就是与这种情感上的不舒服有关。我个人觉得,韩信谋反,根本不可信。不过是吕后杀创杀他的借口而已。

韩信被杀之后,刘邦才知道。《史记》对刘邦的态度是这样写的:“且喜且怜之。”且喜说明,韩信之死,刘邦心里早想的。现在他死了,怎能不喜。而“且怜之”三个字足以说明,韩信实际是没有谋反的。因为他的能力很大,对汉王朝来说,始终具有危险性。于是,刘邦才能“且喜且怜之。”

且喜且怜之,这句话就是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地位。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个人感情上来说,他只是刘邦平定天下的工具,他们从来没有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关系。这一点,与萧何张良都不同。太史公说的其实也没错,如果韩信能够学学张良,谦虚一点,低调一点。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结局大概就不会这样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