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底下有青筋爆出是什么原因?
在中医里可以通过观察舌头的情况来发现身体是否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在我们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将舌头翘起来,如果发现舌头下面出现一些明显的“青筋”,而且突出明显,那么就代表体内有淤血的存在,这就是中医里说的“舌瘀则青紫怒张而长”。
因此,舌头底下有青筋暴起,就提示体内有淤血的状态,存在血行不畅的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下面这三个原因:
一、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造成舌头底下有青筋暴起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个在《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里面就有记载,里面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意思就是说,我们人体的血液运行需要气的正常推动,如果出现元气亏虚的话,比如肺气虚、脾气虚等问题,那么就没有充足的元气去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这个时候就会使血液流动缓慢,就会造成血液停留而瘀滞,因此出现血瘀的情况。
另外,如果要判断是否是气虚血瘀造成的,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身体的气虚情况,看是否同时存在身疲乏力、少气懒言、精神不振等气虚的症状,同时是否还有麻木、窜痛等血瘀的症状,而女性朋友还可以观察是否出现月经不调,月经颜色偏暗,或者腹部有肿块、出现刺痛等问题。
●对策:对于气虚血瘀造成的舌头底下有青筋暴起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补气活血,就是以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为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气虚的问题。比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开方,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同时在平时多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多点进食一些补气的补益气血的食物进行调理,比如红枣、枸杞、当归,或者阿胶等食物。另外,还可适当进行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气血的运行。
二、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不同,它并不是元气亏虚的问题,而且是气的运行出现了障碍,比如机能障碍或者机能减退都可以出现气机阻滞。而当气机一旦出现阻滞,那么血液的流动就会失去了动力,没有了动力的推动,那么血液就会停滞不前,无法运行,就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停留下来,从而出现出现凝滞血瘀。
如果我们将元气亏虚比喻为汽车的动力原料不足,比如燃油车的汽油不足、新能源车的电池不足等,而气滞就可视为汽车的发动机或者能源输送系统出现问题。那么我们人体出现气滞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与肝气郁结有关。因为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肝气郁结自然就会造成气滞的问题,最终就会血液运行出现障碍而瘀滞。
另外,如果要判断是否是气滞血瘀造成的,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身体的其他一些症状,比如是否同时存在舌紫暗或者紫斑、口唇指甲青紫、面色晦暗、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而女性朋友还可以观察是否出现经血不畅、痛经、闭经等问题。
●对策:对于气滞血瘀造成的舌头底下有青筋暴起问题,最重要的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柴胡疏肝散进行调理。
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可以适当进行锻炼,促进气血运行,还应该要放松心情,调节情志,避免熬夜,不要发怒,戒烟戒酒,避免做出一些伤肝的行为。
三、寒凝血瘀血液在血管里面运行,除了气的作用之前,还需要阳,也就是温度,就像水管的水流一样,除了压力之外,还需要水具有一定的温度,不让其凝结才能流动。比如温度太低,造成水管里面的水出现凝结,那么自然就会影响到水的流动。
而血管里面的血液流动也一样,在人体正常温度的情况下正常流动,泡脚、运动等就会使温度升高,从而促进血液流动。但是如果人体受到寒气侵袭,比如感受外在的风寒病邪(风寒感冒)或者是内在寒邪(阳虚生内寒)损伤人体,那么就会造成血管收缩,血流动缓慢,这就是寒则凝,凝则瘀,从而造成瘀血。
另外,如果要判断是否是寒凝血瘀造成的,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身体的其他一些症状,比如患者是否存在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肌肉拘急,肢体关节疼痛、小腹冷痛拒按、无汗等症状,还可以观察患者的肢体末梢皮肤颜色是否变紫、变暗,舌苔是否出现紫暗或者伴有瘀斑、瘀点等问题。
●对策:对于寒凝血瘀造成的舌头底下有青筋暴起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可在医生多知道下服用当归四逆汤加减进行治疗。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多点进食一些温阳的食物,比如狗肉、羊肉、泥鳅、鹿鞭、韭菜、枸杞子、龙眼肉、大枣、鹿茸等。还可以多晒晒太阳,增加体内的阳气,同时还应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可有效促进气血运行。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舌头底下有青筋爆出是什么原因?
舌头底下青筋爆出,即中医所说的舌下静脉迂曲,同时伴有颜色紫暗,是人体内有瘀血的征象。看舌下静脉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舌下静脉迂曲、紫暗呢?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气虚血瘀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当气不足时,无力推动血液,血液运行就会瘀滞,从而导致气虚血瘀。
治疗:补气活血。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此方通过重用黄芪,配合活血化瘀药物来达到补气活血的作用。
黄芪
2.气滞血瘀这种类型的血瘀,不是由气虚导致的,而是由于气的运行障碍引起。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当气的运行出现阻滞时,也会导致血液运行受阻。气滞多与肝的关系密切,因为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即气的运动)。
治疗:行气活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此方由疏肝的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加行气活血的陈皮、香附、川芎而成。当然也可用血府逐瘀汤。
川芎
3.寒凝血瘀寒性收引而凝滞,当体内阳气不足时,则阳虚生内寒,寒邪收引凝滞血脉,也会引起血液运用瘀滞,那么此时应以温阳活血为主。
治疗:温阳活血。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的变方,桂枝是温阳活血通脉的重要药物,当归四逆汤即在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的基础上,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关注小柴胡沈大夫,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舌头底下有青筋爆出是什么原因?
曾经看到过一个惊悚的画面,某个养生会所里面,一排人一个人抱着一个大盆子,从嘴里面吐出大块大块的血块,有的人一盆都吐满了!原来,这是在刺破舌头下面的“青筋”排毒,美其名曰,去淤血!
图片太恶心我就不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一下。其实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坏良心骗子,所谓的舌头下面有青筋就是体内淤血,根本就是胡扯!
舌头下面的青筋,就是青色的血管,也就是我们的舌下静脉。这是给舌头供血的,因为是静脉,看起来颜色偏暗一些。这种每个人都会有,是正常的身体构造,只不过有的人可能多点,看起来明显一些,有的人可能少点,看起来细小一些。
而把舌头下面的静脉剪开来放淤血,更是无稽之谈了。不仅没用,还可能造成感染,甚至大量出血导致休克。相信这些理论的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中老年人,一不小心就上当受骗!
所以,单单因为看到了舌下静脉,就说淤血,这种根本就是不可靠的。更不要随便相信什么放血疗法,不在正规医院,不做无菌操作,就弄个大口子放血,不怕染病么!
舌头底下有青筋爆出是什么原因?
舌头底下有青筋爆出,多属瘀血蓄积,是瘀血阻滞于某局部的表现,颜色偏青紫多为寒阻血凝,偏红多为热结血瘀,青筋鼓胀弯曲多为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全舌呈现青紫色,多是全身性的血行瘀滞。血脉瘀滞不通常见的原因有气滞、气虚、寒凝、热结、外伤出血等。血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部位固定,刺痛或钝痛,或按之有肿物积块,或局部麻木,唇舌发黯或有紫斑,脉涩。在辨认血瘀病理时,应从其兼症分析属于哪一类的血瘀,如伴有急躁易怒、脸色青紫、皮肤青筋暴露的多为气滞血瘀;伴有脸色苍白、身体虚弱、有气无力的多为气虚血滞;伴有脸色发黑、口唇颜色暗紫的多为寒阻血凝;伴有口渴心烦、小便短赤的多为热结血瘀。
气滞血瘀宜行气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虚血瘀宜补气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寒阻血凝宜散寒活血,常用方剂如当归四逆汤;热结血瘀宜泻热消痞,常用方剂如黄连泻心汤;外伤瘀血宜疏肝通络活血祛瘀,常用方剂如复元活血汤加减。
舌头底下有青筋爆出是什么原因?
很多患者会问舌下青筋明显是怎么回事?或者有些患者会问舌下青筋明显,到底是得了什么病?
关于这些问题,有必要科普一下,首先舌下青筋明显,这个在中医来讲,是提示体内有淤血的状态,反映体内血行不畅,有瘀血阻滞的问题。
当然要综合去判断是否体内是否淤血,也要结合身体的其他症状表现去综合分析,比如是否身体容易出现疼痛?是否脸色青紫或晦暗?是否经常出现胸闷疼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女性是否经常出现月经推迟,痛经,月经有血块等现象?口唇指甲等是否青紫晦暗?如果以上这些症状都比较明显,加上舌下青筋突出,那么判断体内有气滞血淤的状态,就更加靠谱准确。
当然,舌下青筋突出明显,也并不能判断体内是否得什么病,不能说明就是心脏病等问题,属于谣传;舌下青筋明显,只能说明提示体内淤血状态,这种状态提示更容易得一些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但并不能由此就判断就一定属于这些疾病,经过积极的治疗干预养生等,是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的。
舌下青筋明显,可以使用一些保健类的中药材进行调养,比如丹参、田七、当归等,日常食材可以选择像山楂、黑木耳等都有比较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
日常注意适当的锻炼,少吃油腻寒凉生冷的食品,保持心情愉快,这些都有助于改善气郁血瘀等体质状态,当然对舌下青筋明显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作用。
点头像,关注我头条号内,有更多的中医养生文章;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舌头底下有青筋爆出是什么原因?
舌下络脉的变化主要提示瘀血病变的存在。
根据其色分别确认瘀血属气滞,寒凝、气虚、还是热壅。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紫等黑色。
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
或呈青紫色网络。
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的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
皆为血瘀的征象。
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舌虚则淡红,细小而短;
舌瘀则青紫怒张而长;
舌寒则淡紫而紧束;
舌热则紫红而粗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