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子泡水能降尿酸吗?

现在临近年底,许多朋友又开始进行健康体检了,在体检中也有许多朋友发现自己的尿酸偏高,但是却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的症状。这些这些没有症状的尿酸偏高,许多人都不像吃降尿酸药物,只像通过食疗来降低尿酸。而有朋友就听说车前子泡水可以有效降低尿酸。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下面我就为大家揭开这个真相,告诉大家应该如何有效降低尿酸。

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车前子到底有哪些功效

在《中国药典》里面记载:车前子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从上面对车前子的功效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车前子具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功效,那就是利尿的作用

二、许多人或许不解,这个车前子利尿的作用与降低尿酸又有什么关系呢?它泡水饮真的可以有效降低尿酸吗?

要说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我们还需要从造成我们体内尿酸偏高的原因说起。简单来说,我们尿酸之所以会偏高有两个方面造成的,一个原因就是每天产生的尿酸太多,另一个原因是尿酸排泄过程出现了问题,这两个方面任何一个都会造成尿酸偏高。

我们再看一下上面这个图,尿酸偏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尿酸排泄低下型;二是尿酸产生过剩型;三是混合型,也就是存在尿酸产生过多以及尿酸排泄减少。

我们再继续看尿酸的排泄途径,在一天里除了一些尿酸给人体吸收利用之外,我们人体每天排泄的尿酸量有2/3左右是经过肾脏排泄的。那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平时多喝水、多排尿的情况下,就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对于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尿酸偏高都有比较好的作用。

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我们每天饮入比较多的水,但是尿液产生的过程是比较慢的。如果在这个时候饮入一些具有促进排尿的茶水,那么就可以加上尿液的转化以及排放,而这个车前子正好有这个作用,它可以利尿,也就可以有效促进尿酸排泄。

因此,用车前子泡水饮,它是可以降低尿酸的,不过这个只能是针对那些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尿酸偏高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尿酸生成过多,排泄途径却是正常的患者,那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而且这个通过饮车前子泡水的方法来降低尿酸,这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时间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你不能指望它就像那些将尿酸的西药那样,能够立刻有效,这也是不现实的。

三、车前子应该如何泡水饮降尿酸?

我曾经看到一个中医大夫,建议那些只有尿酸偏高却还没有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使用百合与车前子泡水每天代茶饮,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百合中含有天然的秋水仙碱,而车前子利尿作用强大,这样就可以大量排尿,很好的降低尿酸含量,特别是对于有痛风症状的患者,每天用百合与车前子一起泡水代茶饮,不仅方法简单,而且对于尿酸偏高患者还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因此,对于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尿酸偏高患者,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按照以上的方法,在用车前子泡水时可以加上少许的百合,这样效果还会好一点。

当然了,尿酸偏高其实就是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要真正的避免尿酸偏高,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预防,减少尿酸的生成,特别是饮食方面引起的尿酸偏高,这个时候就要调整饮食,减少摄入高嘌呤的食物,应该以低嘌呤、低蛋白、低脂饮食为主,同时还应该限制酒精的摄入,特别是啤酒加海鲜的饮食习惯就要改正了。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加饮水量,最起码每日的尿量要达2000~3000ml,这样才有利于尿酸的排泄。

而西医治疗尿酸偏高,一方面可以通过口服碳酸氢钠来碱化尿液,使尿液的pH达到6.2~6.5。另外还会使用一些降尿酸药物来治疗,比如别嘌醇,可以抑制尿酸合成,进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还可以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但是它却可以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还有一些会使用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但是却会造成肾脏损害。

所以,如果用西药治疗尿酸偏高以及痛风的话,往往会有许多副作用,在使用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当症状有效缓解时,应该减量服食或者停止服食,再结合食疗控制,这样才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车前子泡水能降尿酸吗?

车前子是车前草干燥成熟的种子,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等功效,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来说,车前子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帮助血尿酸排出。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也显示车前子还具有一定抑制血尿酸生成的功效,所以,对于尿酸升高的人群来说,车前子还是有一定作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车前子作为一味中药,大家必须在专业中医药师的指导下使用,需充分评估病情,辨证论治。同时,车前子对于血尿酸的控制作用很有限,大家也不能当做万能。对于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人群来说,还需积极正规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的治疗,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还可使用降尿酸药物,以稳定控制病情。尿酸是我们饮食摄入与机体代谢产生的嘌呤化合物在肝脏中合成,正常人体也有一定水平的尿酸存在,其中男性血尿酸水平应在420umol/L以内,女性绝经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应在360umol/L以内,绝经后等于男性。当我们在正常饮食下,非同日两次空腹八小时以上,测得血尿酸水平升高超过420umol/L,即可诊断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一经诊断,应积极治疗。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饮水、戒烟限酒、适当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注意保暖、规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无效或血尿酸水平过高或出现痛风等并发症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降尿酸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和复查。

感谢阅读,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欢迎点赞、评论、转载,关注作者,获取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车前子泡水能降尿酸吗?

车前子可以促进排尿,如果按这方面来考虑的话,确实车前子是可以促进降尿酸的。

尿酸的排泄主要是通过小便和大便,其中经过小便排出的尿酸约占人体排出总尿酸的2/3。因此多排尿对于促进尿酸的排泄有着一定的作用。

车前子是属于中药的一种,其是车前草的成熟种子,具有清热通淋、渗湿止泻的作用。故喝车前子水的人会导致小便次数以及小便量的增加,而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来说,小便量的增加是有助于降低尿酸的。

此外,有临床报道指出:痛风饮(车前子、秦皮、秦艽、川牛膝、生地黄、木瓜、忍冬藤、络石藤、)可以治疗/缓解痛风患者的关节症状。而痛风饮的主药即为车前子。(痛风主要就是由于血尿酸高,导致的局部关节腔内尿酸盐结晶沉积,从而引起的局部关节组织炎症反应。)

我是医者健康,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车前子泡水能降尿酸吗?

车前子是车前草的种子。车前子味甘,性偏寒,具有利尿、清热、祛痰等功效,因此可药用。那么,车前子泡水服用,可以降尿酸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研究发现,车前子确实具有降尿酸的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来降尿酸。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以车前子的提取物为基础,而普通车前子降尿酸的有效成分甚少,故车前子虽具有降尿酸作用,但作用有限。因此,服用车前子降尿酸,适合非药物治疗降尿酸的患者。这部分患者无痛风石、尿酸性肾结石以及痛风发作,也无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肾功能损害、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血尿酸水平通常低于540μmol/L。

非药物治疗降尿酸的患者,除开服用车前子,更重要的是改变其它生活方式:饮食上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高浓缩肉汤、酒类,以及富含果糖的饮料;多吃一些乳制品,可促进尿酸排泄;注意多饮水,每日饮水至少2000ml;适当运动,但避免剧烈运动等,更有助于降尿酸。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痛风发作,或出现了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或单纯高尿酸血症,但达到540μmol/L,或合并其它相关危险因素,但血尿酸达到480μmol/L,治疗应以药物降尿酸为主。在应用降尿酸药物前,应就诊专科医师,查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明确尿酸升高是尿酸生成过多引起,还是尿酸排泄减少引起。尿酸生成过多的患者,降尿酸优选非布司他;尿酸排泄减少的患者,降尿酸优选苯溴马隆。有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频发的患者,尿酸应控制在300μmol/L以下;无上述情况,仅有数次痛风发作的患者,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即可。

综上,车前子有降尿酸的作用,但由于车前子降尿酸成分含量甚少,故降尿酸作用有限,适合非药物治疗降尿酸的患者,同时应注意改变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需要使用药物降尿酸的患者,还应给予合适的药物降尿酸。

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车前子泡水能降尿酸吗?

车前子,性甘寒,治湿痹五淋,暑湿泻痢,目赤障翳,催生下胎,与茯苓同功,强阴益精,吃药不胡乱吃,首先要知道它怎么用。

车前子泡水能降尿酸吗?

确切的说车前子有一定的抑制痛风引起的关节疼痛。

车前子含有车前子多糖、车前子酸等,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可以作为痛风治疗的辅助用药。同时,车前子含腺嘌呤、琥珀酸,能抑制次黄嘌呤及黄嘌呤向尿酸的转化,降低血尿酸浓度,抑制痛风石及肾结石形成,对痛风引起的关节疼痛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吃法:车前子通常可代茶饮用,每天15克为宜。

最后要提醒痛风患者,不要寄希望于某一种“神奇”的食物可以降尿酸,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适当活动,预防和控制其发作才是“正道”。

作者:周艳丽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辽宁省营养师协会执行秘书长/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讲师/辽阳市健康管理学会会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