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的肺部健康程度?

肺部是我们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我们人体的呼吸必须依靠肺部的正常运行,如果我们的肺部出现健康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到我们人体的正常气体交换,从而使人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的情况。但是同时我们的肺部也是比较娇弱的,容易受到损害,特别是长期生活在空气不好的环境,肺部就容易变得不健康。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肺部健康程度呢?我们不妨通过以下这几个表现来看我们肺部是否出现问题:

●第一,总感觉不够气,呼吸频率会加快,甚至变得变急促

肺是我们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在一吸一呼之间就会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吸气时我们吸入氧气,呼气时我们呼出二氧化碳。如果肺部是健康的,那么这个正常的气体交换频率也是比较平静的,我们在平时病不会感到不够气,也不会出现气促的情况。但是如果我们的肺部出现了健康问题,比如慢阻肺、肺气肿、肺部纤维化、肺癌等,就会影响到正常的气体交换,当氧气不足时就必须加大呼吸频率才能获得更多的氧气,这样气促的情况在我们进行一些体力劳动时会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我们爬楼梯、跑步以及搬重物的时候,就感觉特别不够气,呼吸频率就会加快,呼吸也会变得急促,这都说明肺部不健康,出现了缺氧的情况。

●第二,经常咳嗽,痰多,甚至出现痰中带血、咯血的情况

如果我们的肺部是健康的话,那么一般不会出现经常性或者持续性的咳嗽,只会偶尔咳嗽几下。但是如果我们的肺部出现了健康问题,比如我们的肺部出现了炎症,被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又或者癌症病变等,那么我们的肺部受到刺激就会出现经常性或者持续性的咳嗽,而且有炎症时还会出现痰多的情况。如果严重的话,肺部组织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会引起出血,从而出现痰中带血、咯血的情况。

●第三,手指甲床或者嘴唇等黏膜皮肤处出现紫绀的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肺部的气体交换正常时,我们人体是不会缺氧,那么我们的手指甲床以及嘴唇等地方都是有血色,比较红润的。但是如果我们的肺部不健康,那么就容易使身体出现缺氧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手指的甲床以及嘴唇等地方都会出现缺氧,而表现出现的就是紫绀。特别是当我们进行一些体力劳动时,紫绀的情况就会更加明显。

●第四,出现胸痛的情况

肺部与心脏都在我们的胸部位置,当出现胸痛的时间往往是心脏或者肺部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的胸痛是伴随着咳嗽或者呼吸困难加重的话,而且有时候会牵扯到背痛,那么很大可能是由于肺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如气胸、肺癌等。

●第五,出现杵状指变化

如果肺部是健康的话,我们人体末端组织也会得到充足的氧气以及营养供应,手指也会比较圆润。但是如果我们的肺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从而造成身体长期处于缺氧的状态,那么最终就会影响到末端组织的营养供给,这个时候我们的手指末节就会出现肿大,就像敲鼓的锤子一样,这在临床上称为“杵状指”,是身体长时间缺氧所造成的典型表现。当发现出现出现杵状指变化时,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肺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肺肺部疾病,比如肺癌。

判断自己肺部健康程度的最好方法是肺功能检查

当然了,在临床上我们不能单靠上面这些简单的表现就可以明确的判断肺部的健康问题。要真正的判断肺部的健康程度我们还需要做一些检查,而肺功能检查就是判断肺部是否健康以及健康程度如何的最好方法。

如果医生怀疑患者存在严重的肺部疾病时,除了抽血检查以及肺部影像学检查外,肺功能检查是必查的项目之一。这个检查可以检测出肺容量的大小以及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能够检查出肺部及呼吸道的早期病变,还可以评估肺部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等,可以辅助诊断多种肺部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尘肺、肺结核等。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如何判断自己的肺部健康程度?

你好,与你分享,供你参考:

一:如何判断自己的肺部健康程度,最好最直接的判断检查方式就是自我感觉:

即在正常工作,生活,走路,说话时,是感觉不到呼吸的,也即呼吸是自然的,不费力的,呼吸自如的。说明我们的肺部是健康的。

如果走路久一点,或稍为上楼梯,或稍为用点力,或稍为争吵一下,或稍为搬一下重东西,就感觉力气不足,累,到呼吸加快,感觉到胸闷,喘气等。就说明肺功能已经下降了。

如果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或走路快点,或说话久了,或穿衣服,或吃完饭后,感觉到呼吸加快,胸闷,说明肺活量严重下降了。

二:肺部是属于生命器官,是身体的核心管理层。是不允许出一点问题的,一旦出问题都是大问题。因为呼吸出现问题三五分钟就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结束。

保持维护肺部的健康是养生的核心之一。只要这个人能呼吸,生命就存在。肺部是靠锻炼而强壮而不退化的。肺部如何保养呢:

A:学会时不时就深呼吸,练习深呼吸,吐纳。

B:保持空气流通,多到窗外呼吸新鲜空气。

C:避免抽烟,闭气,避免污染的空气环境,情绪过激,生气,沉闷,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都会加速氧气的消耗,尽量避免,尽量持续太久时间。

D:有利于肺部健康的营养支持: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Q10。

F:如果家里有小孩的话,不要去制止小孩子的大哭大闹,大笑。因为这是小孩子锻炼肺活量的一种方式,让肺部再强壮健康。

如何判断自己的肺部健康程度?

一般用肺活量来测定你的肺功能

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3500~4000毫升,成年女子约2500~3000毫升。肺活量主要取决于胸腔壁的扩张与收缩的宽舒程度。

如果没有测定肺活量如何判断自己做肺部功能,

1,既往未有患过肺部较大疾病和胸廓畸形

2,能胜任重体力活动如打蓝球,长跑,游泳,上五层楼无气短(除有其他疾病)

以上个人看法…谨供参考。

如何判断自己的肺部健康程度?

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判断

一、患者是否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的症状。二、完善肺功能的检查,评估肺功能。三、完善胸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在相关性的疾病。不同的肺部疾病伴随着不同的症状,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出现反复的咳嗽、咳痰、气喘,而肺炎患者多出现咳嗽和黄痰、发热等临床表现,肺结核常伴有低热、消瘦、乏力、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肺癌常出现刺激性的咳嗽,伴消瘦、胸痛、咳血。支气管哮喘多在接触变应源后突然发作的呼吸性呼吸困难,经治疗后患者的呼吸困难可以完全缓解。

如何判断自己的肺部健康程度?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器官就像零部件,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便会牵连整体,从而会引起一些其它的问题。肺部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一旦出现了病变,其它的器官功能也会下降,身体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

哪些人必须定期检查肺?

1.看有没有与肺部相关的症状 比如咳嗽、咳痰、咳血、胸闷、气喘、胸痛等等,如果有这些症状,肺部疾病可能性大,不过也要考虑心脏疾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

2.有没有影响肺功能的生活习惯 比如长期抽烟,长期吸二手烟、厨房油烟,工作中接触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等。如果有这样的习惯或生活环境,可能肺部健康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

3.定期做肺部健康体检

对特定人群来说,肺部健康体检极其重要,对肺癌高危人群,需要每年做胸部CT,早诊早治是肺癌获得治愈的关键环节。按照中华医学会《肺癌筛查专家共识》,将高危人群定义为:1.年龄45~75岁;2.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①吸烟≥20包/年,或者吸烟指数400以上(吸烟指数=吸烟的年数×每日吸烟的支数),也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②长期被动吸烟者;③有职业暴露史(烟尘、有毒化学气体、石棉、铍、铀、氡、放射线等接触者);④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⑤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矽肺、肺结核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在这个肺癌高发的时代,肺癌高危人群常规每年进行肺部CT检查很有必要。

肺部健康体检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检查,那就是肺功能测定。很多人对这个检查认识不足,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肺功能检查对长期抽烟、长期慢性咳嗽或气喘的人来说,这个检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早期判断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可以鉴别咳嗽气喘是慢阻肺还是哮喘,对间质性肺病的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也很有作用。不少长期抽烟的人CT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但肺功能检查已经有异常表现,肺功能检查对劝导尽早戒烟能起到一定作用。

保护肺部的健康,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戒烟,同时远离二手烟。2.尽量减少吸入室内外的污染物,比如室内的甲醛、氡气,室外的雾霾、有毒有害气体。3.多做深呼吸,做呼吸操。4.提高自身免疫力,适当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发生肺部疾病的机会。5.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早期的疾病。

如何判断自己的肺部健康程度?

良性的比恶性的健康,能治的比不能治的健康,好治的比不好治的健康,能治好的比不能完全治好的健康。判断肺部健康程度还是要在医院确诊肺部有什么病。

给您举几个肺部的疾病,就能理解上面这句话的意思了:哮喘平安,支气管囊肿平安,支气管扩张平安,慢性支气管炎平安,肺炎平安,肺结核平安,肺真菌平安,肺寄生虫病平安,肺肿瘤平安,尘肺平安,特发性肺纤维化平安,结节病平安,胸膜炎平安,气胸平安,胸膜肥厚平安,胸膜肿瘤平安,胸壁病变平安,肺挫伤平安,慢性支气管炎平安……。

其实并不是CT上有病变,就代表肺不健康了,虽然肺里有个小钙化灶、良性的微小结节或少许陈旧的纯索条影等,但肺依然是健康的。这些都没有临床意义。但是CT正常也不代表肺就是健康的,比如哮喘,肺部CT就是正常的。

警惕:如果发现手指头的末端粗大,呈“杵状指”,见下图,别把他当成风湿或骨关节病,一定要做一个肺部的CT,可能是慢性的肺部疾病,甚至肺部肿瘤都有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