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小朋友学习一年级的计算题?

1⃣️一年级小朋友上学期的计算只限在20以内,这就是数学入门的基础。

2⃣️孩子如何能学好数学,除了入学前就要学会数数外,并且能够知道10是由一个一个累积的,每10个中可以分出10个1,比如给糖,一块一块的给10次就知道是加法。再一块一块地吃了,这叫减法。

3⃣️让孩子数手指和脚趾,就有了手上10个指,脚上10个趾,相加等于20个、

4⃣️孩子有了数字概念后,父母用纸抄写10以内的组成分解,比如从10开始、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一直到10可以分成9和1。家长让孩子看着纸坚持每天读数遍,聪慧的孩子很快就能背诵。为什么只给孩子读组成分解?因为组成分解包含了1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不需经过口算便能对10以内加减法倒背如流。

5⃣️因为孩子知道了两个10相加等于20,接着让孩子将10改成20,开始从20可以分成1和19、20可以分成2和18⋯⋯一直到20可以分成19和1。这是对10以内组成分解的举一反三。

6⃣️我发现孩子的同学中有好多人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都要扳指头计数,其问题正因为孩子没有熟背10以内的组成分解。孩子以后对100以内的数都要打好基础,二年级对乘法口诀表要熟背,做题才能心到手到快速完成作业。

7⃣️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公式概念必须熟背,即使是以后学到分数化小数的互换数据时都要熟背,只要你注重抓好孩子的每年级的数学基础知识,孩子的数学成绩就好!

谢谢!

怎样教小朋友学习一年级的计算题?

我家孩子9月份就上一年级了,现在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是大班的时候,他们幼儿园的老师提前教的。

虽然是超前学习了,但是从我孩子学的过程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参考。

1.允许孩子借助实物。

加减法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抽象的逻辑概念,但借助实物能帮助孩子很好理解。我的孩子在做1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时,我给她准备过水彩笔、雪糕棍等实物,让她自己摆,熟练一些后,改成掰手指头,再后来就过渡到心算了。

2.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进。

先让孩子学会顺序相加,如

1+1、1+2、1+3……

2+1、2+2、2+3……

3+1、3+2、3+3……

再逐渐增加难度,打乱顺序,如5+4、6+2、3+6、7+1等。

3.关于分成和合成。

在接触加减法之前,不妨先教孩子分成和合成。

所谓分成,就是一个数字能分成几加几,

如:

让孩子把所有的分成方式都写出来;

合成,就是几和几能合成数字几,如:

分成和合成,其实是融合了加减法的概念的。

4、借助儿歌口诀,学习凑十法、破十法。

《凑十儿歌》:

一九九一好朋友,

二八八二手拉手,

三七七三真亲密,

四六六四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一加九,十只小蝌蚪,

二加八,十只花老鸭,

三加七,十只老母鸡,

四加六,十只金丝猴,

五加五,十只大老虎。

看到九,想到一,

看到八,想到二,

看到七,想到三,

看到六,想到四,

看到五,想到五。

儿歌朗朗上口,小孩子比较容易记住。

《破十歌》

减九加一,减八加二,减七加三, 减六加四, 减五加五,减四加六,减三加七,减二加八 ,破大数,加小数。

另外,孩子刚学习加减法时,可以允许孩子在草稿上列算式(分成和合成的算式),熟练了以后,再过渡到心算。

总之,孩子学习数学计算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在旁辅导时不要心急,孩子一时有理解不了的,耐心给孩子讲解。

你好,我是希妈,多平台自媒体人,致力于0-6岁育儿知识分享,如果你有育儿困惑,欢迎关注、留言哦!

怎样教小朋友学习一年级的计算题?

一年级计算问题,对于大部分一年级学的内容,很多孩子在学前班已经接触过了。我的建议是练计算,要先巩固概念的理解。如果生硬的为了学计算而练计算那就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一种"算术"。数学思维的拓展,运算能力只是一部分,所以家长应该在一年级就要改变数学=计算题的观念。明白了算理,加上一定量,形式多变的题目练习,这样才能保持孩子兴趣的状态下,提高计算水平。我是王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的精品问答!

一年级计算提升阶段

第一阶段: 明白算理 → 10的组成和分解

数学组合和分解,应该是重点理解的概念,比如下图,有8只小兔子,睡觉的几只呢,没睡觉的几只?看星星的有几只,没看星星的有几只?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知道结合场景真正去理解数的组成。

第二阶段:凑十法,破十法 → 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了解了数的分拆,目标是把这些计算方法理解了并运用,一开始不要求快,根据步骤拆清楚,最好画拆分示意图。选用专业练习册。

第三阶段:口诀练习提高速度

熟练了方法,下一步就是提高心算速度和正确率,这时可以结合加法和减法口诀来突破,作为辅助,看孩子意愿,怎么快怎么来。

第四阶段:多形式计时练习

一种形式可能孩子会厌倦,要让孩子保持对计算的兴趣,一方面多表扬孩子的进步,让孩子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多尝试有趣的形式,避免单一,来保持练习兴趣。附相关题型。

欢迎关注王老师悟空问答及头条号

学习更多好玩有趣的数学干货知识

怎样教小朋友学习一年级的计算题?

我家老大刚刚读完一年级,暑假过后就要升为二年级了,一年级的计算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上学期学的是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下学期学的是百以内的加减法。

通过了解,我认为学好十以内的分解是基础,然后就是学会凑十法、破十法,如果把这两个基础的东西学好,再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就容易多了。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一年级下学期会涉及到加减法混合计算,还有带小括号的计算题。如果不把我之前提到的两个基础学好,再学习混合计算、带小括号的计算题时,就会犯糊涂了。

当孩子已经熟练掌握计算规则后,只要适当练习,孰能生巧,就能把一年级的计算题很好了。

怎样教小朋友学习一年级的计算题?

怎样教一年级小朋友学习一年级的计算题?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一天就讲完了,为什么讲了这么多遍还是不懂呢?

为什么讲一年级的计算题这么“难”?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处在思维的过渡期,部分孩子看不懂题、算数容易出错,是很正常的。在给孩子讲解的时候,莫急莫燥,一口气不能吃成胖子,但是也不能放之任之。小朋友是能够察觉到你的底线的,要求明确了,学起来会很快。

重点部分必须记住

以下的内容,课堂上老师会讲,如果孩子掌握的不够牢固,家长可以辅导多练习。

1-20的书写是必须会的,书写格式要按照标准来。家长要根据现在的课程要求来教,毕竟现在的课本一改再改,和宝妈宝爸记忆中的已经不一样了喔!

学会画“○”,也就是我们说的圆圈。

一年级有许多数学题目,会要求孩子画圆圈,有的是看图画同样数目的圆圈,有的则是接着画把数目补齐,还有用划掉圆圈表示减法的题目。

画圆圈需要注意大小一致、尽量整齐,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思维去理解图形和数字。

认识并书写“+”、“-”、“=”、“>”、“<”

这5个数学符号是必须会的,加减号有的小朋友会区分不清楚,开始时可以用实物为孩子演示,明白含义后需要脱离实物,会把结果写出来。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再动笔

10以内的加减法很多一年级小朋友都是通过扳手指来完成。如果希望孩子不扳手指,有一定心算能力,则需要监督孩子背诵10以内的分解组成、加减法算式。

凑十法、借十法、竖式加减、数位的认识、人民币和钟表认识都是小学早晚要学的重难点,之后的数学知识点,都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一定要弄清楚!

能背诵分解组词、加减法算式之后,还需要培养孩子理解题意,独立解题的逻辑思维。有许多小朋友,算数挺快,拿到题目却容易做错。就是因为无法适应应试教育的出题模式。家长需要为孩子讲解:这个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应该怎么解题。

不同教材版本知识点的顺序略有不同,家长注意根据孩子学的教材来预习和复习。

认识常用字

一年级数学卷子也一样是有文字题目的,像“高矮”、“大小”、“填一填”、“轻重”这些题目长出现的关键字,要会认,如果等着语文老师来教怎么认数学题,就太迟了。

一年级的上学期,涉及到的知识点都不难,有些孩子会在暑假或幼儿园就提前学习了部分知识点,没有接触过的家长可以抓紧时间,让孩子适应小学的节奏。

最重要的不是算数有多厉害

你的孩子心算再厉害,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毕竟很多家长并不准备把孩子培养成速算冠军、参加最强大脑,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为以后打基础,能考上更好的学校,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所以一年级的数学,不仅要教孩子把基础打好,还要培养好孩子的习惯(做题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受益一生!

想学珠心算的,建议三年级以后再了解

小学数学是要求会竖式计算、凑十法、借十法的,珠心算的算数方式和竖式计算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的孩子先学习了珠心算,有可能会不自觉的使用这个方法来做竖式计算,而且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

小学数学,说容易,也容易,说难,很多题也能难倒大学生。所以,这个阶段,是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阶段,也是家长重新了解孩子和自我的阶段。好好把握住!

喜欢本文的朋友,点击上方关注北落吧!感谢每一位朋友的分享点赞!

怎样教小朋友学习一年级的计算题?

很高兴为你解答疑惑。关于您说的这个问题,不仅要学好1年级的计算题,也要学习好2到6年级的计算题。因为1到6年级的数学是基础,他在整个数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作为老师,想要教好学生计算题,必须要认真,一步一步地传授,学生不懂就要认真辅导,切不可糊弄过去。突然想起我小时候学数学,一道两步式的应用题,因为最后的答案没有写在“答”的后边,老师上来就是一巴掌。不得不说那时候好痛苦,老师不怎么样……

所以如果你是老师的话可不能这样,用心和学生沟通,教他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和写法,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会了为之。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说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