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当初用十二平均律是因为简单,可是现在的调音技术比古时候先进多了,还有很多电子乐器一辈子都不用调律。用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十二不等律比十二平均律好听得多,为什么不改过来呢?

应"用户33⋯28"邀答!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这个问题也有学生问我,我说你还没有弄懂十二平均律的来历,它在音乐中的关系作用,你先别去深究不属于你现在学的知识,这是作曲家们研究的东西,一般人听不懂,不代表到网上抄点儿文章给你,你就懂啦!

为什么孙悟空怎么也没翻出如来佛的掌心?这十二平均律几千年前就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了,在一根弦上第二个周期的振动频率是第一个周期的双倍,而五声也好七声也好,根据半音的固定频率就把1234567分出了十二个等分,通过计算和听音,每个周期相同的唱名极协和,所以才有了钢琴七大组88个键盘,千百年来人们也听惯了这十二平均律的音乐。

有人要上天堂,怎么去?有人要弘扬流行曲,可人们听不惯怪异旋律的喊叫,怎么样昙花一现吧!也有人要跳出十二平均律的框框作曲,怎么跳?这根弦的周期频率固定了,你写的只是些不协和的噪音,因为打破了协和音程的规律就成噪音,这噪音的巧妙运用也成音乐,那我们中国人听不惯的那种鬼哭狼嚎的声音,你认为他真了不得啦?真跳出了十二平均律了吗?没有!

有人异想天开编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展现音乐新时尚,脱离了协和音程,让人们感觉真的别具一格。这种方法在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二章描写战争场面中,遍野横尸,使人毛骨悚然的不协合音响,高音2和3和弦、高音6和7和弦,运用这种不和弦的音符包括用在《聊斋》中鬼魂登场时的配乐,但怎么变也离不开十二平均律,只是旋律音程中的传统协和度数被他乱用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

赵寒阳教授小时侯在公园练二胡,因为老师让他苦练基本功,都是些音程度数交错无规则的练习曲,周围人在夜晚不敢出门,说公园闹鬼。

你认为人家电子琴跨越了十二平均律?没有!相邻两音为小二度,弦乐器在这半音内可以通过吟揉绰注变化,你要想跳出十二平均律那只是从一个音域与另一个音域的音程跨接,因为这物理原理任何人是颠扑不破的!

谢谢你的阅读🙏!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12平均律是键盘乐器的基础,钢琴就是建立在12平均律之上的。平均律也是西方的音乐的基础,几乎所有的音乐理论都建立在12平均律之上,虽然印象乐派以后的无调性音乐现代音乐对调性与和声有很大改革,但还没有颠覆12平均律。换句简单的话,现在所有的音都是建立在12平均律之上的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回答以上所以出的问题分享我的真实观点和经验: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先从最最基础的乐理开始讲。但后面也不一定全都讲乐理,具体看我心情吧。我讲的这些基本上都是跟吉他结合,而且尽量能让大家明白。不会说单独拿出一个乐理名词来,然后网上搜一下含义粘贴上去。

比如我举个栗子,十二平均律:将纯八度分为频率比均等的十二个半音的音律,叫做十二平均律。嗯,我是写了乐理了,告诉大家了。那然后呢,大家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吗?或是说,我知道这句话意思了,我该怎么去应用到吉他上?

好,我们一点点展开。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我们真的想学的话还是得认真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声音包含了四要素: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在十二平均律这一块,我们先介绍高低。物体振动地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地越慢,声音越低。一个名叫斯图加特的物理学家会议决定了每分钟振动440次为A,即A=440Hz,然后他们把另外一些好听的音找出来,分别命名了CDEFGABC(高八度的C),还发现这么排还蛮有规律的,即CDEFGABC中,C-D,D-E,F-G,G-A,A-B为全音关系,E-F,B-C为半音关系。大家可以这么记,全全半全全全半。

那既然在这串音当中,半音为最小单位了。那C-D之间为全音的话,是不是可以切割成两个半音呢。好了,变化音出现了。即

(字写的丑,轻喷)。看到了吗,这些音总共分成了12份,我们伟大的十二平均律诞生啦!关于为什么要知道十二平均律以及它的应用咱们下次见。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感谢邀请!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是十二平均律?什么是三分损益律?什么是纯律?知道了这些“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用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 又称“十二等程律”,是一种音乐定律方法,将一个纯八度(如钢琴的一组音c1_c2)平均分成十二等份。如钢琴88个音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定音的。我国民族乐器中琵琶、阮以及少数民族乐器热瓦普、冬不拉等也是根据十二平均律定弦的。

最早发明十二平均律的是一位中国人,叫朱载堉(yù)。他是明朝人,是明朝皇室后人(1536——1611)。他是用珠算开方的办法计算出来的(可见我国珠算功能之大),他的成果见于他所著的《律学新书》。遗憾的是这项发明没有被大家发现而发扬光大,而埋没到历史沉淀中。

大约五十年后,西方人提出了“十二平均律”,而且很快就开始在音乐界流传并广泛应用了。

“十二平均律”,除了键盘乐器外,具体到民间乐器上,就包括琵琶、阮等所有有品乐器都在使用“十二平均律”。

“三分损益律”,即“五度相生律”,是中国古代发明制定的音律。原理是根据某一标准音发音体的长度(管长或弦长),来推算其余音律的长度(管长或弦长)。

“三分损益律”具体到民间乐器有笙、笛、萧等乐器。

“纯律”,即“自然音阶”,是古希腊学者塔壬同(今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城)的亚理斯托森努斯(Aristoxenus of Tarentum)发明的。

“纯律”所使用的民间乐器有古琴,二胡、三弦等乐器。

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在我国音乐界都同时存在。在我国历史上,南朝宋、齐时的平、清、瑟三调以及隋、唐时的清乐中,都是琴、笙与琵琶并用;古琴所用的是“纯律”,笙所用的是“三分损益律”,有品乐曲琵琶与阮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所以,三律并用早就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存在着。

十二平均律在和声学中应用更为重要,是音乐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创作手法。我们为歌曲配器,为作品编曲,都离不开和声学。一首作品如果不经过编曲,仅仅演奏旋律,是很难让我们的耳朵满足的。“就像飘在空中的线”而缺乏美感,只有通过和声学的处理,通过配器、编曲的环节,才是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

再说简单点,如果我们不用十二平均律,所有的有品乐器该按什么标准来定弦?

希望我的回答能是您满意!欢迎大家点评!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从音乐中的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率与十二平均律这三种律制的不同特点说起。

一、三分损益法

我国古代定音是采用十二支不同长度和音高的律管来进行的。

所谓的“三分损益法”,就是将一支律管所发的音定为一个基音,然后将律管长度减短三分之一(即“损一”)或增长三分之一(即“益一”),即可以求得基音上方的五度音或下方的四度音。

“损一”时,律管原长度与新长度的比例是3:2;

“益一”时,律管原长度与新长度的比例是3:4。

相应地,“损一”时律管原基准频率与新基准频率的比例是2:3;

“益一”时,律管原基准频率与新基准频率的比例是4:3。

在“三分损益法”的生律过程中,“损一”和“益一”是交替进行的。

以宫、商、角、徵、羽五个正声为例,以宫音为基音,

宫音“损一”可得上五度音徵音;徵音“益一”可得下四度音商音;商音“损一”可得上五度音羽音;羽音“益一”可得下四度音角音。

如果要得到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音的话,那就需要从基音出发,交替着“损一”5次和“益一”6次,或者交替着“益一”5次和“损一”6次。

“先损后益”的十二律中最后一律的准确表达,应该是E#音,不等同于F音。

二、五度相生律

在公元前6世纪的西方,古希腊哲学科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弦长比分别为2:1、3:2、4:3时所发出的相隔八度、纯五度、纯四度的音程是出色的协和音程。

因此,在除了完全协和的八度之外的音程中,纯五度便成了他们在生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音程,而“五度相生律”也因此而产生。

要求以某一个音为基音,然后将频率比为3:2的纯五度音程作为生律要素,分别向基音的上下两个方向同时生音。

向上五次、向下六次或者向上六次、向下五次即可得到十二律。

比如说,假设以C为基音,按照五度相生法连续向上五次可得到G、D、A、E、B:

连续向下六次可得到F、Bb、Eb、Ab、Db、Gb:

三、两种生律法的比较

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在生律过程中都运用了3:2这个比例。

此外,二者最终得到的十二律都是“十二不等律”,都存在着第12次生律时基音无法还原的问题。

不同之处则在于,三分损益法生出的变化音都带有升号;

五度相生律生出的变化音则都带有降号;

其中,由于三分损益法在具体的生律过程中,除了3:2的比例之外,还用到了3:4的比例,故而其与五度相生律得到的一些音会存在一些音分级别的差异

即三分损益法产生的带有降号的音,要比由五度相生律产生的带有升号的同名音高出24音分。

此外,三分损益法得到音阶的四级音应该是E#音而不是F音,

而五度相生律得到音阶的四级音是F音。

这是因为,五度相生律的四级音F是由基音向下纯五度所生,并将其提高一个八度所得的,其距始发律为498音分;

而三分损益法中的仲吕律(F,准确表述应是E#)则是由纯律(A#)求上五度或下四度所得的,其距始发律为522音分。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在以同一音为基音进行生律所得到的十二律同为十二不等律。

四、十二平均律

随着音乐的发展,人们对“转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也就是说,人们对用不同的音高来演唱同一旋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比方说,如果某个人的音域是C~高音C(唱名do~高音do),乐器为了给他伴奏,得在C~高音C之内弹奏旋律;

如果另一个人的音域是D~高音D(唱名re~高音re),乐器得在D~高音D之内弹奏旋律。

可是,由于“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根本不是“等差音高序列”,人们会觉得C~高音C之内的旋律和D~高音D之内的旋律不一样。

特别是如果旋律涉及到比较多的半音,这种不和谐就会更明显。

这种问题在弦乐器上还比较好解决,因为弦乐器的音高是靠手指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来决定的。

演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音域、旋律的要求,有意地偏移规定的指位上按弦,就能轻易的解决这一问题。

键盘乐器(比如钢琴、管风琴等)中的音高是固定的,无法调整。

只要旋律中涉及到黑键,弹出来的效果必然会一塌糊涂。

这种音律规则上的缺陷,严重限制了作曲家们的创作与演奏家们的演奏。

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出在“五度相生律”所依据的(3/2)^12,毕竟和2^7并不完全相等。

把一个八度均分为12等份,只要把2:1这个比例关系开12次方就能办到。

也就是说,真正的半音比例应该是,如果12音阶中第一个音的频率是2^(0/12)F,那么第二个音的频率就是2^(1/12) F,第三个音就是2^(2/12) F,第四个音是2^(3/12) F,……,第十二个是2^(11/12)F,第十三个就是2^(12/12)F,也就是2F,正好是F的八度。 

因为这样的一组音是等比关系,所以无论从哪个位置开始弹起,旋律都是一样的。

有了这个新的音律,从任何一个音弹出的旋律,都可以复制到任何一个其它的音高上,而对旋律不产生影响。从而使“转调”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这种新的音律就叫“十二平均律”。

是明朝中叶皇族世子朱载堉首先发明的,以珠算开十二次方的办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数列。

具体说来就是: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频率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

这种方法第一次彻底解决了十二平均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

而这一律制之所以延续至今,恰恰也是因为其可以轻松的解决音乐作品中转调的问题。

也是用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十二不等率虽然比十二平均律好听的多,为什么不用十二不等律取代十二平均律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本提问的答案。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说起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理论上说,应该大家都明白吧……

这一学问是最早出自中国明代大数学家-朱载堉(1536—1611年)。系朱元璋九世孙,仁宗帝六示孙,郑藩王族嫡世。是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一生撰述了大量音乐、数学著作。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他在天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别的不说,光一个朱载堉就比清朝所有的科学家要强的多!明朝对文化控制的松弛才有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客观上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土壤,而清朝这方面就差太多了.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称朱载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虽然他远离欧洲,但是确实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清朝有哪个科学家有此成就。

但那个时候,我们中国音乐还是满足:宫、商、角、徵、羽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内涵。传统民族调式,最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的“do、re、mi、sol、la”,称五声音阶。

后来,16世界,欧洲文艺复兴,把这一理论用在音乐上,特别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把钢琴这一乐器演绎的淋漓尽致…

现代音乐,当然需要这一理论了,只是在表现不同曲目上,采用的调式风格元素,灵活运用而已……

(王常学论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