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渊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624年,有人奏报李渊,太子李建成勾结庆州都督杨文干,准备谋反。李渊一怒之下,囚禁李建成。
随后,杨文干果然起兵造反。
李渊当即派出李世民平叛,并承诺李世民,他将会废黜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
然而,杨文干事件解决之后,李渊却食言了。
太子李建成勾结杨文干谋反事件,看起来,人证物证俱在。李建成给杨文干私自送盔甲,确有其事;杨文干起兵造反,也确有其事。
李渊却只责罚了太子私自送盔甲,绝口不提太子谋反之事,而是从李建成的东宫,和李世民的秦王府,找了几个替罪羊,说,都是他们捣的鬼,把他们流放了事。
李建成,依旧是太子。李世民,依旧是秦王。
李渊对李世民的承诺,就这么不了了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李渊选择了站在李建成的这一边,支持李建成。
我想,这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1、李建成的嫡长子身份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
唐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理说,李建成就算什么都不做,就凭他的身份,也理应被立为皇太子。
更何况,他虽然不像李世民那么战功赫赫,却也在唐朝的建立上,出了大力。
他的能力和作为,担得起大唐皇太子的身份。
如果李渊因为李世民的军功显赫,就要废了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就犯了“废长立幼”的大忌。
这在古人眼里,是取乱之道。
嫡长子继承制的中心思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毕竟,嫡长子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标准。而“贤”,却是不可量化的。
在离李渊的时代不远的隋朝,就曾经发生过血淋淋的教训。
隋文帝杨坚登基之后,立自己的嫡长子杨勇为太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看杨勇,越看越不顺眼,反而觉得嫡次子杨广更“贤”。
于是,在杨勇没有犯什么打错的情况下,隋文帝不顾大臣的劝阻,废了杨勇,立杨广为太子。
他废太子的时候,连大臣都觉得很惊讶,追问隋文帝理由,隋文帝却列不出有说服力的太子罪状来。
毕竟,他废杨勇,立杨广,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觉得杨广更“贤。”
结果想不到,杨广是一个影帝,隋文帝晚年病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杨广便撕碎了自己的面具,露出残忍的真面目。
也正是因为杨广上位,登基为帝,李渊才有了太原起兵、一统天下的机会。
这件事,离李渊的年代,实在太近了,肯定会给李渊敲响警钟。
即便眼下,看起来,是李世民比李建成更“贤”,可是,打仗和治国,不是一回事。军功显赫的李世民,能搞定文治么?
即便,李世民文治武功,都不成问题,是一代明主。可是,如果从李世民这里,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那么,唐朝后面的皇位传承,还能顺利进行么?
如今,李世民的“贤”,是因为军功显赫。可是后世,要怎么量化这个“贤”的标准呢?打仗打得好,读书读得好,还是演戏演得好?
“贤”,实在太难量化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而“嫡长”,却是客观存在的,一望而知的。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不能不考虑唐朝第一任储君的选择,对后世的影响。
2、李世民对李渊的威胁自古以来,太子就是一个危险的职业。甚至有句话说:比皇宫更危险的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
太子为什么难做呢?
如果太子表现得不好,皇帝会担心,这个儿子是不是不行,让他继承皇位,能放心么。
如果太子表现得太好,甚至有自己的一套班底,皇帝又会担心,太子是不是要抢班夺权。
李世民虽然不是太子,但是他做得太好、声望太高、又有自己的班子,同样会威胁到皇帝。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会觉得,自己的君权不稳。
即便李世民不是皇子,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将,像他这样的战功,在开国元勋里,简直可以排在第一位。
这样的人物,历朝历代,也会受到帝王忌惮。皇帝会担心,这样的人,一旦有反心,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更何况,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儿子,想要抢班夺权的话,比一般的开国元勋容易多了。
所以,李渊对这个儿子,是很忌惮的。
刘黑闼起兵的时候,一开始,李渊甚至不愿意让李世民出征。
后来,唐军屡战屡败,李渊不得已,派出李世民,又在他打败刘黑闼、战局初定的时候,立刻回朝,不让他收尾这场战争。
后来,刘黑闼再次反叛,李渊派出的,不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
这是因为,李渊害怕李世民再立下战功,威望压过自己太多。
而对李渊而言,压制李世民,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太子。
如果没有李世民,那么,李渊最要提防着抢班夺权的儿子,就会是李建成。
但是,由于李世民的存在,让李渊和李建成,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哪怕是为了打压李世民,李渊也要支持李建成。
3、李渊的个人感情李建成,是李渊的第一个儿子。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李渊最重视、最爱的孩子。
一般来说,在多子女家庭中,最能得到父母偏爱的,是最大的孩子、最小的孩子,以及最特别的那一个,比如说,多个儿子里唯一的女儿,或者,多个女儿里唯一的儿子,或者,多个健康的孩子里唯一体弱的。
而中间的孩子,除非性格特别突出,或者能力特别突出,否则,相对来说,比较难得到和最大的孩子及最小的孩子同等的关注。
最大的孩子,是最特别的那一个,是一对夫妻第一次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古代,当这个孩子是嫡长子的时候,这种爱和关注,更多了一层利益绑定的色彩。
因为,对于有爵位或者家产继承的家庭来说,嫡长子,是自己的继承人,是与未来家族兴衰息息相关的人,是自己老去之后最大的依靠。
具体到李渊的家庭方面,虽然,李建成出生的时候,他还没有皇位要传承,却是有唐国公的爵位要继承的。
嫡长子李建成,对他的意义,不言而喻。
更何况,李建成作为长子,年龄和次子李世民,差了差不多10岁。而李世民和两个同母弟弟的年纪,一个只差1岁,一个差4岁。
也就是说,李建成一直长到10岁,他都是李渊家里唯一的儿子,是未来唯一的顶梁柱。
在这期间,李渊对他,必然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虽然,像他们这样的家庭,父子间的温情,总要让位于血淋淋的权力斗争。李渊当上了皇帝之后,也会对李建成行使帝王心术。
但是,李建成的储君之位,一直稳如泰山。即便被人告发谋反,看似人证物证俱在,李渊也没有处置他。
这之间,除了利益的衡量,或许,也有父子之间的情分在。
当李建成和李世民相争,李世民的崛起,让李渊感觉到了危机。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之间,渐行渐远。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在情感上偏向于自己的嫡长子,实在太正常了。
写在最后李渊千防万防,不断地扶持李建成,打压李世民。然而,他也狠不下心来,直接废黜李世民。
毕竟,从情感上来说,李建成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也是自己的儿子,他们都是和自己恩爱的发妻所生。
从利益上来说,李世民的声望实在太高,支持者太多,想要拿下他,阻力很大,需要处理的人和事太多。
最终,李渊就在这左右摇摆中,迎来了玄武门之变。
晚年,痛失两个儿子、又被迫退位的李渊,不知道会不会经常思考,自己当初,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渊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支持太子是意料之中的事,玄武门之变才是意料之外的事!
隋朝与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李渊从各路诸侯中脱颖而出;吞并瓦岗寨、打败王世充、窦建德成功建立唐朝。而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功劳最大,瓦岗寨的很多英雄人物都投靠了李世民。
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劳最大在军队中的威望最高,却不能代表他治理国家也是一把好手。如之前描述的李世民在整个统一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招贤纳士。天策府中人才济济,有自己的文臣武将、谋士能人无数。
可是战功赫赫的李世民真的能治理好国家吗?李渊应该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当时的李渊会不会想“世民会不会把打战的这一套来治国呢?是否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李世民在没有成为皇帝之前,也只是战功赫赫礼贤下士~仅此而已。
李建成在整个统一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太子的名字代理皇帝的职责管理国家内政。从传统意义来说,太子很少带兵打仗的;因为他身份尊贵,与皇帝一样即使出征也只是挂名而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领导的安全,却导致太子在军中威信全无。
但是太子拥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因为他平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助和代理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而且从这几年的工作来看,李建成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李渊不可能因为李世民威望高就废长立幼。实力对比:李世民虽然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却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李建成的才能并不平庸,这么多年协助处理国家大事也没出过大错。再加上有前车之鉴(隋朝因为废长立幼而灭亡)。
所以李渊一如既往的支持李建成意料之中的事。可是李渊没有想到,太子的地位被李世民威胁(因为他战功赫赫);所以在统一全国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李世民利用自己的优势制造了玄武门之变。
无论李世民后来如何弥补,治理国家如何厉害;他用武力杀死兄弟抢夺政权的事实无法磨灭。
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渊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李渊支持李建成做太子,其实总共就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李渊自己的私心以及对皇权的渴望,另一方面就是继承制度的要求没有办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继续为你分析。
一、李渊想多做几天皇帝其实早在李渊登基成为皇帝之前,也就是他起兵反隋的时候,甚至包括起兵反隋,也是李世民的意思,李世民将隋炀帝的两个妃子偷偷弄到李渊床上,让李渊实在迫不得已只能谋反。
后来的前进道路上,李世民也是助攻很多,李渊曾经答应李世民说以后自己成为皇帝就让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信以为真。可是当真的李渊登基之后,却让嫡长子李建成成为太子,李世民只能默默在一边伤心。
为什么李渊要让李建成成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呢?原因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多做几天皇帝。李渊深知李世民的能力与野心,在一路战争之中,李世民几乎承包了一半以上的胜利,这些战功直接让李世民头上的头衔不断增多,最后李渊没有什么可以再封的才给李世民专门创造一个“天策上将”出来。
李世民掌握军权,李建成做太子,掌管东宫以及一些朝中政治事务,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李渊的想法已经被他的行为出卖,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制衡太子与李世民两个人,他担心两个人任意一方势力做大,都会直接危及到自己的皇位,所以让他们两人相互制衡。
可惜李渊的如意算盘没算好,事情搞砸了,李建成感觉到李世民的威胁开始不断采取行动,先是派人刺杀,后来又用毒酒谋杀,还把李世民身边的猛将用调虎离山之计纷纷支开。
这样做直接导致兄弟二人反目成仇,斗争白热化,李渊这个时候想再来扭转,已经无力回天,所以才会最终发生玄武门之变让自己丢了皇位,还让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成为皇权的牺牲品。
二、李建成身份的合理性李建成是嫡子,还是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度一般是“有嫡传嫡,无嫡就长”,李建成两方面都符合,并且能力很强。
既可以带兵作战,还可以低头处理公务,这样的太子不管哪个朝代都已经是相当合格的,无可挑剔。
再结合之前的历史,尤其是隋朝,隋文帝当初就是因为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二儿子杨广,才最终导致亡国,如今李渊自然把这个教训深深记在脑海里,断然不想步入后尘,走上绝路。
所以,李渊支持李建成就很正常,怪就怪在李世民实在也是一个野心家,还有兄弟之间反目成仇让人猝不及防。
结语其实李渊支持李建成,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而言,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惜在皇权面前,很多时候拼的还是实力,胜负往往撒个就在一念与一步之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古如此!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渊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渊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简单说几句个人的看法。
对于李渊来说,玄武门之变是他漫长政治生涯里的一把意料之外的尖刀,李世民哥俩斗狠了,这刀就稳稳地扎在李渊心上,对于大唐来说,这次事件的影响力极其深远,当然了,对于李建成来说,这就是二弟要夺他的命,斩草除根不留情面。只是,他们都没有看过唐史,不知道会有这么一出,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一直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为什么他不支持李世民呢?
李渊为什么要支持太子李建成?
他有什么明显的理由不支持李建成吗?(网络图)
李建成一直是一个合格的太子,无论是准备起事,还是立国的过程,甚至是立国之后,李建成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要论固守大本营的后勤保障之功,李建成稳稳地,要论军事战功,李建成不输于李世民多少,在朝堂上,李建成的支持率一向很高,如果单论嫡子出身的话,他更是不输谁了,妥妥的嫡长子,李渊为什么不支持李建成?
其次,当时的政治环境里,也使得他必须支持李建成。隋朝为什么会灭亡?第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废长立幼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虽然说废杨勇立杨广,没有引起大震荡,但是杨广成功地败完了隋朝的家。第二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天下大乱时,没有强有力的宗室,只有两个小娃娃,有什么用?在人心不稳的时代,必须要有自家人,要有强悍的宗室,换句话说,就算李建成继位,天下还没大定,有弟弟们帮衬,这天下仍然就姓李。于李渊而言,北周的覆灭,隋朝的灭亡,都是看在眼里的,李世民的集团,他有压制,但并没有打垮,为的就是自家的江山。他呢,继续给太子助力——只是李渊没想到,这二儿子能耐不小,胆量更大。
李渊按礼法按当时的情况支持李建成,没什么问题。其实在所有的开国皇帝里,李渊应该算是很舒服的一个了,他的儿子们都很出色,李建成,李世民,包括李元吉,他们的能力,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毫不逊色,可是皇位只有一个,总有人要成为失败者,李建成不过是历史烟云中的一个罢了,虽悲情却也无可奈何。
抛砖引玉了,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渊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任何一个理智的君主,都应该明白一点:废长立幼,取乱之道。
古代君主选择继承人 其实能力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稳定,能够确保皇位平稳传承有序。所以,必须要尽可能遵守皇位继承的标准,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常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白痴儿子司马衷啊?朱棣这么喜欢朱高煦,为什么最后还是传位朱高炽了?曹操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曹植而选择了曹丕?刘备为什么不立另两个儿子而还是立了刘禅?这些问题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并且是占最重要的关键点的原因——嫡长子继承制度。
总有人觉得,选继承人就要选最优秀的那一个,立嫡立长不如立贤。其实不错特错,因为“贤”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都可能对某个皇子是否“贤”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大臣说大皇子贤,那个宦官说二皇子贤,又有个妃子说三皇子贤,到底怎么办?而皇帝本身看到的又往往很片面,更多是皇子们靠着背后的谋士集团刻意在皇帝面前表现出来的。所以,如果以“贤”的标准,永远不能服众。要定一个的皇位继承标准,必须是客观的,所有人都否定不了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这样。嫡子地位高于庶子,长子地位高于幼子。若要政权长治久安,确保皇位传承可以服众,就必须这么继承下去。除非嫡长子真的犯下什么严重的罪行或者实在是有某方面缺陷不能继承,一般是不可以打破这个规律的,否则遗患无穷。
所以我们回来看李渊对两个儿子的态度。虽然李世民战功赫赫,但毕竟是次子,李建成嫡长子的地位无法撼动。何况,李建成没有什么明显的过错(作为太子,只有谋反之类的能算重大罪名),并且在李渊起兵过程中也出力不少,身边也有许多拥护他的大臣。如果无故废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支持李世民,那就是开了个很坏的头,导致唐朝后面皇位的传承都不稳固。
事实上,李世民后来依靠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登上太子之位进而称帝,确实给之后唐朝很长时间的皇位传承都埋下了祸根。李世民自己因为对第四子魏王李泰的恩仇,让李泰有了夺嫡之心,处处与太子李承乾针锋相对,以致逼得李承乾谋反。谋反之人显然不能再做太子,而李世民也不能让李泰上位,而是另立了李治为太子。因为一旦李泰做了太子,就是告诉皇族,太子之位是可以争来的,今后每一个皇子都可能去用各种卑鄙手段夺位。同样的心态也出现在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身上,他自己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不能让子孙们也这么干,所以他再喜欢朱高煦,也还是让嫡长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
但是,毕竟李世民发动政变夺位的影响还是在那里了。所以唐朝的太子们地位一直不稳固,太宗朝有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争,高宗朝武则天先后或废或杀别人的或者自己生的几个太子(或皇帝)李忠、李弘(是否为武则天毒死存疑)、李贤、李显、李旦。中宗朝也发生了太子李重俊被韦后所逼谋反,玄宗朝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等等等等,永无宁日。这时候就知道,李渊支持长子的做法绝对是正确的。只是可惜,一方面李世民实在太强,一方面李渊可能也不忍心对儿子下狠手,最终导致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他们的儿子惨死,自己凄凉退位,唐朝太子成为最悲惨的职业。
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渊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一、胜利者的福利
因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成功,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被丑化颇多,尤其是小说《隋唐演义》、《说唐》等文学作品的传播,李建成的形象更加地变得不光彩起来。似乎李建成不但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反而嫉恨秦王李世民,百般刁难、陷害,甚至不惜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想要杀死自己的亲弟弟,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被李世民反杀,真的是咎由自取。
很明显,这又是一份胜利者的“福利”,胜者王侯败者寇,不但自己可以“更改历史”,连文化作品都能帮忙,不但隋炀帝这种亡国之君被诬蔑得一钱不值,连李建成这样的亲兄弟也被认为是早就该把太子之位让出来,这样不就避免了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
二、历史上的李建成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在评价李建成时说:“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贞观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
可见,李建成也许在军功上不抵秦王李世民,但是亦不逞多让。不论是在带兵过程中,还有是受李渊之命招贤纳士阶段,李建成都是做出过很多贡献的。比如,李渊起兵后第一仗,就是李建成平定西河,往返只用了九天时间。李建成与李世民经常是各带一军,如二人同时出兵,则以李建成为主,李世民为副,岂能说功劳皆归李世民,而李建成颗粒无收?
但随着李世民势力的逐渐增强,如果按照正常剧本发展,李建成在李渊身后称帝,不但李世民自己是个巨大的威胁,李世民的手下也免不了悲剧的下场。所以,李世民意图改变剧本走向是必然的,即诬告李建成谋反、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等,而利益的既得者,相反,利益的既得者是没必要挑起事端来给对手可乘之机的。
三、李渊的倾向根据上面的分析,即使李建成功劳略逊于李世民,但是至少是一个合格的太子。既没有犯不可扭转的错误,也没有给弟弟可乘之机,从李渊的角度来说,怎么可能越过李建成、去支持李世民呢?
嫡长子继承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最适用的继承制,何况这个嫡长子做得并不赖。李渊支持李建成才是一个正常的选择,他真的去支持李世民,那才是他转了性了,做出不合常理的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