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四位秘不发丧的皇帝都是谁?为什么要秘不发丧?

古代秘不发丧的皇帝,远不止4个。但是这4个皇帝,特别有名,都被写上了教科书。

他们有的病逝于巡游途中,有的驾崩于行军途中,还有的,虽然是驾崩于宫中,身边的人,却有自己的小九九。

秘不发丧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让我们根据时间顺序,一个一个来看看。

1、嬴政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人称“千古一帝”。

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王位,成为秦王。在位37年间,立下赫赫功绩:

  • 横扫六国,完成大一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 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 修筑万里长城,开通灵渠。

可以说,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体制,就是秦始皇奠定的。

嬴政50年的人生里,经历过多次险象环生。

  • 小时候,秦国围攻赵邯郸,赵国想杀死嬴政的父亲子楚。子楚和吕不韦逃去秦军大营,赵国又要杀子楚的妻子赵姬和儿子嬴政。赵姬带着嬴政逃回娘家,好不容易才得以活命。
  • 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燕国的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入秦,刺杀嬴政,嬴政被追得绕柱奔跑。要不是医官夏无且用药袋投向荆轲,嬴政还不知道能不能逃得掉。
  • 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也曾趁嬴政让他击筑时,把铅放进筑里,举筑砸向嬴政,幸好没击中。
  • 巡游在外的时候,又遇到张良与大力士的行刺。还好他们击中的,是伪装的车架。

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险象环生的嬴政,一定想不到,自己会在一统天下之后,巡游过程中,病逝在沙丘,遗体还与鲍鱼装在一起。

当时的嬴政,一点也预料不到,自己会没命。

他如此执着地追求长生,以至于,年近五十,还没有确立继承人,长子扶苏,也在外统兵,远离都城咸阳。

奄奄一息的嬴政身边,只有幼子胡亥。

直到嬴政意识到,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终于写下一份诏书,发给长子扶苏,让他回来处理丧事。

言外之意,也是让他回来继位。

这份诏书,却被扣留在了宦官的手里。

野心勃勃的赵高,想让素来信任自己的胡亥当皇帝。

嬴政去世之后,赵高和丞相李斯密谋,伪造嬴政的遗诏,勒令扶苏自尽,并立胡亥为太子。

扶苏手握兵权,此次密谋夺嫡,风险重重。

他们不敢让嬴政去世的消息传出去,就把嬴政的遗体放进凉车里,伺候的人、每天送的饭菜、百官的奏报,都与以前一样,假装嬴政还活着。

嬴政死在夏天,遗体很快腐烂发臭。为了掩人耳目,赵高等人下令买了很多鲍鱼装在车上。

古代说的“鲍鱼”,就是整体腌制的鱼,气味非常大。鲍鱼的气味放在车上,是为了掩盖尸臭味。

一直在扶苏确认自尽的消息传来,赵高与胡亥等人回到都城咸阳,他们才敢昭告天下,嬴政已经驾崩,由胡亥继位。

2、刘邦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只比秦始皇小3岁,却在秦始皇去世之后,揭竿而起,一统天下,创建汉朝。

刘邦年轻的时候,是个混混,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到哥哥家蹭饭吃,还被嫂嫂嫌弃。父亲也说他,不事生产,比哥哥差远了。

小混混,也有大理想。有一次,他去咸阳的路上,遇到秦始皇出巡的车队。他远远地看着坐在车上的秦始皇,羡慕地说:大丈夫就该是这样的啊!

想不到,多年之后,刘邦真的当上了皇帝,像秦始皇一样,威风八面。

也像秦始皇一样,去世之后,秘不发丧。

不过,刘邦秘不发丧的原因,和秦始皇不一样。

秦始皇是亲信赵构,和幼子胡亥,想要夺嫡,为了掩人耳目,不敢发丧。而刘邦,则是他的妻子吕后,在酝酿一场大阴谋。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刘邦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吕家的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吕后本人,虽然是天下统一得差不多了,才回到刘邦身边,之后也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成为汉朝决策圈子的重要人物。

所以,到刘邦去世的时候,吕后已经成为汉朝说一不二的大人物。

刘邦去世的时候,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只有16岁。并且,刘盈没有继承父母果断狠辣的性格,而是宽仁柔弱。

吕后担心,刘盈镇不住汉朝这些彪悍的开国功臣们。

她没有对外公布刘邦去世的消息,而是和亲信审食其商量,想要把这些功臣,全都杀了。

4天后,这件事,被将军郦商知道了。

郦商苦口婆心地和审食其讲道理:这些功臣,都手握重兵,驻守在各地。如果他们听说,皇帝已经驾崩了,皇后又要诛杀功臣,恐怕他们就要举兵造反了,诸侯王们,也不会安分的。

审食其一听,有道理,赶紧去见吕后。

吕后这才放弃了诛杀功臣,昭告天下,刘邦已经去世,为刘邦发丧。

3、元宏

元宏,又叫拓跋宏。他就是教科书上大名鼎鼎的、坚持汉化改革的北魏孝文帝。

前面说到的两个皇帝,死后秘不发丧,都是因为,他们身边的人,在酝酿一场阴谋。

但是到了元宏这里,原因却简单得多了:他是在行军过程中去世的。

元宏这一生,除了汉化之外,另一个执着一生的事业,就是攻打南朝。

他想一统南北,成为真正的大一统皇帝。

为此,元宏短暂的一生里,3次御驾亲征。

在他第二次御驾亲征的时候,就已经在归途中身患重病,十几天的时间里,都不能接见侍臣。他的弟弟元勰找来名医急救,才转危为安。

随后,元宏回到都城洛阳,继续养病。

没过两个月,元宏听说南齐的军队在边境攻击,守城的将领打了败仗。元宏坐不住了,不顾病魔缠身和大臣的劝阻,再次御驾亲征。

北魏的军队在元宏的亲自指挥下,打了胜仗,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掉头北还。

因为,元宏的病情急剧恶化,撑不住了。

才回到谷塘原,33岁的元宏,就去世了。

陪在元宏身边的,是他的弟弟元勰。他和叔叔元澄商议过后,决定秘不发丧。

因为,谷塘原离前线,实在是太近了。他们担心,刚刚溃败的南齐军队得到消息,又回来攻击他们。

于是,元勰和元澄隐瞒了元宏去世的消息,

他们每天都照常进入元宏的车架,仿佛在正常伺候皇帝,时不时还流露出高兴的神色,仿佛皇帝的情况好转。

行军的速度,也没有加快。

无论怎么看,似乎都没有异常。

直到军队走到鲁阳,得到消息的太子也赶到了,他们才敢宣布,皇帝已经驾崩了。

4、朱棣

朱棣和元宏一样,也是在行军途中去世的。

元宏秘不发丧,是担心身后的军队得知消息,回来攻击他们。而朱棣秘不发丧的理由,却没有这么轻松。

朱棣去世的时候,京城的局势,非常复杂。

  • 朱棣病逝于榆木川,离京城,还相当远。
  • 大部分军队,都随朱棣出征了,京城的防卫,非常空虚。
  • 汉王朱高煦虎视眈眈,想要夺位。偏偏他是军旅出身,没人敢肯定,北征的将领,会不会和他有勾结。
  • 赵王朱高燧人在北京,也不安分,曾经想过要造反。他的手下,有一支实力不俗的亲卫队。

一旦,汉王朱高煦和北征的将领有勾结,双方联手,夹击京城的太子,那么,明朝又要大乱了。

或者,朱高煦没有动手,京城里的朱高燧趁乱起兵夺位,局势也会非常混乱。

因此,朱棣身边的大臣们一致认为,朱棣去世的消息,绝对不能传出去。

他们一边搜集军中的锡器,融化之后,做成棺材,把朱棣的遗体放进去,一边派人,快马加鞭赶回京城,通知太子,朱棣去世了。

在这期间,北征大军依然按照原计划,回师京城,行程没有半点改动。皇帝身边伺候的人,也和平常一样,忙里忙外,御帐里,还经常传出皇帝的命令。

就像朱棣本人还活着一样。

远在京城的太子朱高炽,得知朱棣在军中去世之后,立刻调兵回防京城,并命令皇太孙朱瞻基赶往北征大军,接管军队。

所有的事情都布置好之后,皇太孙这才对外宣布,朱棣去世了。

写在最后

其实,历史上,死后秘不发丧的君主,并不止这4个。

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没有皇帝名号,又比较有名的,有齐桓公和成吉思汗。

不太有名,但死后也由于各种原因秘不发丧的皇帝,有汉灵帝刘宏、后梁太祖朱温等。

秘不发丧的原因,要么,是他们身边的人,想借助皇帝之死的时间差,搞阴谋,要么,是局势不太稳定,不敢对外公布皇帝去世,怕出乱子。

那么,你们知道的,去世之后秘不发丧的皇帝,都有谁呢?

历史上四位秘不发丧的皇帝都是谁?为什么要秘不发丧?

历史上秘不发丧的帝王有:齐桓公、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明成祖朱棣。秘不发丧的原因就是死的不是时候。继承人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好,派系斗争激烈。

齐桓公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殡。《左传·僖公十七年》

齐桓公作为春秋第一霸,在管仲在世的时候处理国事和外交还算得当,但他有个贪恋酒色之徒,喜欢做甩手掌柜,管仲去世前夕,劝齐桓公不要重用易牙和竖刀等小人,没想到管仲一死,齐桓公立马就忘了管仲的谏言。

齐桓公虽有三个夫人,却没有嫡子,后来同管仲商量立公子昭为太子。晚年的齐桓公又想立别的儿子为太子,致使其中的五个儿子都争着做太子。

公元前643年10月7日,齐桓公去世,易牙和竖刀发动兵变准备立公子无亏为君,公子昭跑到了宋国,其他公子知道了齐桓公的死讯,也开始争权夺势,齐桓公的尸体被固定在宫中的床上,任何人不准前去看望。这场内乱持续了两个月,公子无亏继位,才发出讣告,齐桓公的尸体早生了蛆。又过了六天,才殓棺。

秦始皇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继续东巡,随行的有李斯、赵高、胡亥等,走到平原津的时候开始生病,七月,秦始皇死在沙丘平台。左丞相李斯害怕秦始皇在外地去世,皇子们会发生政变,天下大乱,就将秦始皇的死讯隐瞒了下来,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温凉车中,秦始皇生前最受宠的几个宦官轮流伺候。

从井陉到达九原的时候,因为夏天的缘故,秦始皇的尸体开始发臭,李斯命人弄来很多腌鱼来混淆尸臭味。

就在这段时间,赵高说服李斯扶立胡亥为帝,两人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又逼死了公子扶苏和蒙恬。然后回到咸阳,才发出讣告,将秦始皇葬在骊山。

汉高祖刘邦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195年,已经六十一岁的刘邦亲自出兵讨伐叛变的英布,不幸被流矢所伤,一病不起,四月去世,吕后与亲信审食其商量秘不发丧,那时候的太子刘盈才十六岁,吕后害怕刘盈继位不足以服众,会引起那些开国功臣的叛乱。所以吕后想将他们诛杀殆尽。

幸亏有人将消息透漏给了郦将军,郦将军找到审食其说明利害关系,倘若吕后杀功臣,必然引起陈平、灌婴、樊哙、周勃等人带大军作乱,到时候就真的天下大乱了。

审食其对吕后说起,吕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很快发出讣告,刘邦得以很快入葬。

明成祖朱棣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明史·卷七》

1424年,在第五次远征蒙古的返回途中,朱棣病倒,留下遗诏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并在榆木川去世。杨荣、金幼孜等商量,害怕皇子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于是秘不发丧。

他们用军中的锡器熔化制成一口棺材,装上朱棣的遗体,用龙车运送,其他一切和朱棣生前一样,按部就班的回师京城。然后杨荣和御马监少监海寿一起骑马提前赶回去向朱高炽报丧。

这样,朱棣7月18日去世,一直到8月7日,朱高炽的儿子发出讣告,8月10日,装殓入葬。避免了一场可能会出现的内乱,保证了权力的顺利过渡。

历史上四位秘不发丧的皇帝都是谁?为什么要秘不发丧?

这个秘不发丧颇具“强主末政,鲜有不乱”的意思,都是因为帝王世袭制度下的弊端,而秘不发丧也大多发生在“强主”身上。

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确定下一任皇位的继承人,所以才有了秘不发丧,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不让人知道皇帝已经死了,这样就可以避免内乱、外乱,或者第一获悉者可以暗箱操作,改变先皇遗嘱。

那么历史上又有哪些皇帝秘不发丧?秦始皇

最出名的还得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之时,在沙丘行宫身亡,而赵高威胁李斯,联合秦始皇儿子胡亥一起密谋,篡改诏书,逼蒙恬和扶苏自杀,期间还派人照常送食物到秦始皇行宫,赵高也假装送奏折。

后因天气炎热,尸体发臭,最后用鲍鱼搁置秦始皇身边,掩盖气味,而百官竟无一知晓。

秦始皇的秘不发丧,主要就是赵高等人为了拥立胡亥,怕扶苏得知消息,原本扶苏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很大,三十万大军也在蒙恬手中,如果不自杀夺取皇位并不是不可能。

奈何赵高等人假借秦始皇之名,赐死了扶苏。

刘邦

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的过程中,身受重伤,最后重病身亡。

去世之后,同样采取了秘不发丧的措施,这样做的原因主要就是吕后认为,刘邦的追随者大多是开国功臣,这些老将军定然不会心甘情愿辅佐幼主,所以用秘不发丧的措施,以最快的速度除掉这些功高盖主之人。

后来将军骊商得知后,劝说吕后,说这样做,万一事情败露,像陈平、灌婴、周勃等人肯定会誓死抵抗。

这才让吕后及时发丧,好在吕后政治能力超群,如果没有吕后估计很难摆平。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在六盘水的清水县去世,当时成吉思汗正在攻打西夏,西夏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于是答应投降,但是要宽限一个月,可是还没到一个月成吉思汗就去世了,所以成吉思汗在去世之前,立下遗嘱:“秘不发丧,一定要等到西夏献城投降之后,再将城中士兵全部杀掉再发丧。”

成吉思汗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西夏向来反复无常,所以为了稳定局势,只能委屈自己,有些像诸葛亮一样,死后不让他人知道,让蜀军撤退。

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在北征蒙古时,死于回京途中的榆木川,因为距离回到京城还有些路程,皇帝去世很有可能会导致军心不稳,所以杨荣和金幼孜商量决定秘不发丧。

因为杨荣支持太子朱高炽,皇子朱高熙同样觊觎皇位,因此不能让朱高熙知道朱棣已死。

如果知道定会发兵谋反,所以杨荣等人用锡器制造了一个圆桶,将朱棣遗体放入桶内,同样每天送食物,汇报军中事情,一路上也无人知晓朱棣已死。

到了经常杨荣立刻禀报太子朱高炽,朱高炽也顺利继位。

从上面来看,秘不发丧的原因大多是皇帝都死在了外面,如果是在宫中驾崩,皇位自然可以平稳过度,可是在征战的途中去世,皇宫里有太子还好,如果没有太子,其他皇子和大臣很有可能会发动叛乱。

因此秘不发丧也成了一种政治手段。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历史上四位秘不发丧的皇帝都是谁?为什么要秘不发丧?

“秘不发丧”的意思是,暂时不向外宣布死讯。

一般人认为,贵为一国之尊的皇帝,死后肯定要昭告天下,全国人民还要在“国丧”期间禁止婚嫁、战事等活动,以示哀悼。

但是,我国历史上却有四位皇帝死后,秘不发丧。他们都是谁呢?又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下面有书君就跟大家一一道来。

秘不发丧的皇帝之一——秦始皇。原因是:赵高等人为了拥立胡亥继位伪造诏书,并假传圣旨害死扶苏、蒙恬,以绝后患。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死在了沙丘宫,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广宗。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胡亥进行了一番密谋。

他们威胁李斯,伪造了一封诏书,内容是让胡亥继承皇位。

因为扶苏是长子,继位的呼声也最高。胡亥为了杜绝后患,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正在驻守边关的扶苏不孝,大将蒙恬不忠,让他们自杀。

后来,扶苏、蒙恬二人不敢违抗“圣旨”,只得自杀。

得到消息以后,胡亥、赵高、李斯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返回咸阳。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故意绕道,摆出一副继续出巡的样子,迷惑众人。期间,赵高等人甚至还天天在秦始皇的轿前,呈报奏折,送上饭菜,试图以假乱真。

因为当时是7月,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腐败发臭。胡亥等人还买了一些鲍鱼装在车上。用鱼的腥臭味掩盖尸体的气味。

秘不发丧皇帝之二——刘邦。原因是:吕后为了杀掉刘邦的开国元勋,排除异己。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身负重伤。后来,刘邦死于长乐宫,终年62岁。

刘邦死后四天都没有发丧,是因为吕后担心刘邦的臣子不能继续为幼主尽忠,自己更不能驾驭他们。更害怕这些臣子知道刘邦死后,会发生叛乱。

所以,她想找机会杀掉那些臣子,以绝后患。

但是,后来吕后还是在俪商将军的劝说下,为了防止大臣们内外夹击,起兵叛乱,才放弃了原来的计划。

在刘邦死后四天,吕后才把刘邦的死讯昭告天下。

秘不发丧皇帝之三——成吉思汗。原因是:为了稳定西夏的局势,巩固战争成果。

成吉思汗当时是死在贵州的六盘水。那时候他正在攻打西夏。西夏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答应投降。

但是要成吉思汗宽限一个月。可是没想到,成吉思汗还没等到一个月就去世了。

因为怕西夏有变故。因此,成吉思汗在死前立下遗嘱:“秘不发丧,等西夏真正归降了再发丧。”

他这样做,也是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战争成果。

再加上蒙古族的秘藏制度,成吉思汗死后,不发丧,甚至不立碑,地表无标志。因此,到现在为止,成吉思汗的陵墓还没有找到。

秘不发丧皇帝之四——朱棣。原因是:为了稳定军心,巩固朝纲。

朱棣是死在北征蒙古回师途中。因为大臣杨荣考虑到皇帝死的地方距离京师还很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因此秘不发丧。

再者,杨荣是太子朱高炽的心腹。而皇子朱高熙等也一直对皇位很垂涎。如果他知道朱棣死了,没等到太子继位,这个朱高熙就可能策划谋反了。

这也是对朱棣的死秘不发丧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事情掩盖得天衣无缝,杨荣派人把军中收集的所有锡器,溶化后打成一个大桶,把朱棣遗体放在里面密封起来。

为了保密,杨荣还把工匠们杀死灭口。还命令随行的官员一日三餐照常给朱棣“进膳”。

后来,太子顺利即位,杨荣的官位也得以晋升。

秘不发丧,有的是出于对外巩固战争成果的需要。比如成吉思汗。

有的则是密室政治的产物。因为“秘不发丧”,可以给人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因为率先掌握皇帝已死的信息,就能在权力斗争中占尽天时、地利和人和。

为登上皇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古代皇帝活得累,甚至死了还要顾及身后事,也正是反映了皇权的悲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