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在哥哥朱祁镇回来时将他斩草除根?
我会从3个方面,向大家解释,朱祁钰如果想要把朱祁镇斩草除根,会遇到哪些障碍。
朱祁钰虽然是皇帝,但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多人在盯着,其中不乏朱祁镇的支持者。
哪怕朱祁镇差点把大明王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也是历史的罪人。但是他毕竟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古代又十分重视礼法上的正统,还是朱祁钰的亲哥哥。因此,他也不缺乏支持者。
所以,如果朱祁钰想要除掉朱祁镇,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阻碍。接下来,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看。
1、太后朱祁镇是太后唯一的儿子,太后为了儿子,恐怕什么都做得出来。
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向明朝索要财物。大臣们都知道没有用,经不住太后爱子心切,把后宫的金银珠宝都凑上了,送去了瓦剌的大营。
国难当头,国赖长君,太后想过立2岁的孙子朱见深做新皇帝,想过召回襄王主持大局,就是不想把权利交给朱祁钰这个情敌的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从瓦剌归来之后,太后一定盯着囚禁朱祁镇的南宫,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怀疑到朱祁钰身上。
而且太后手里还有先帝的遗诏,上面写着“军国大事需先禀告太后再处理”。这样的遗诏,一般来说是走个过场,正常情况下皇帝和大臣也不会真去听她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后的意见。
但是,太后的特殊身份,加上这份遗诏,也就意味着,太后在理论上有着废黜皇帝的权力。
朱祁钰登基的时候,就是太后下旨立他做皇帝的。虽然说他实际上是群臣拥立的,太后就算反对也无效,但是程序还是得走的。
所以,如果朱祁钰把朱祁镇给斩草除根了,太后一受刺激,下旨废黜他这个皇帝,事情还真不好办,够朱祁钰和大臣们拉扯一通的。
就算太后没想过要废了朱祁钰,或者废帝失败了,她找来大臣,去太庙,哭着说朱祁钰对不起先帝,甚至再做出点什么极端事件,比如当众自尽,朱祁钰的名声就彻底毁了。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就算太后不是朱祁钰的亲生母亲,朱祁钰也得把她当做亲生母亲一样侍奉。要是把她逼死了,朱祁钰就是不忠不孝不悌了。
皇帝都很在乎名声,朱祁钰是不太敢背上这个骂名的。
2、文官明朝的很多文官是一根筋。
那句有名的“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意思是,明朝养了我们这些人才150年,是时候轮到我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付出生命了,就是文官说的。
这句话是不是很燃呢?然而你们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么?朱棣靖难?外敌入侵?国难当头?
都不是,他们慷慨激昂地发表这句宣言,只是为了阻止嘉靖皇帝叫自己的亲生父亲做“父皇”,在他们眼里,嘉靖继承了皇位,就应该认孝宗皇帝当爹。
为了这件事,起码有16个文官丢了性命,几百个官员被下狱、停职、流放。
这些一根筋的文官,认准了一件事,是会豁出命去和皇帝对抗的。
而当时在文官眼里,朱祁钰本来不该把朱祁镇关在南宫的。就算不愿意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也该恭恭敬敬地去给朱祁镇请安,给朱祁镇改善生活条件。为了这事,他们可给朱祁钰添了不少堵。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如果杀了朱祁镇,必然有一部分文官要奋起反抗,来一番“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为朱祁镇讨说法的。
到时候,朝政一混乱,有够朱祁钰头疼的。这些执着的文官,可不好处理啊。
3、宗室朱祁钰怎么对待朱祁镇,不仅太后看着,文官看着,宗室也在看着。
朱祁钰的五叔,一度作为皇帝候选人的襄王朱瞻墡,就曾上书请求朱祁钰,要善待朱祁镇,要经常去给朱祁镇请安。
而朱祁钰这个皇帝身份,在古代讲究礼法的情况下,终究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要不是国难当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还是个婴儿,年纪实在太小了,也不会轮到他当皇帝。
当皇位的传承出现问题的时候,宗室和藩王们,心里难免会有些想法。比如说:既然你可以,为什么我就不可以?
朱棣起兵靖难,不就是因为皇位上的是皇太孙朱允炆,而不是皇太子朱标,或者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么。在当时人的眼里,传位给孙子终究不如传位给儿子名正言顺。
所以,如果朱祁钰把朱祁镇杀了,会不会有蠢蠢欲动的藩王打着为先帝报仇的名号起兵,或者干点别的什么事,还真不好说。
虽然那时候的宗室和藩王已经没有了造反的实力,但是一旦有异动,终究会引起动荡,这也是朱祁钰不愿意看到的。
写在最后虽然除掉朱祁镇,会遇到来自多方面的阻碍,但是仔细分析,这些阻碍并不会对朱祁钰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最多也是让朱祁钰的名声过不去,或者引起一些小范围的动荡。
更何况,如果朱祁钰除掉朱祁镇的行为做得隐蔽一点,神不知鬼不觉,那么,就算全天下都怀疑他,没有证据,也很难真的去指着皇帝的鼻子痛骂。
所以,我认为,朱祁钰没有把朱祁镇斩草除根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本身就不想杀人。
他也曾经有过机会。有一次,有人告发,朱祁镇把一把金刀送给了看守他的太监,他们或许有一些勾结,图谋夺位。朱祁钰警惕之下,派人去彻查了这件事。
这个时候,如果他借题发挥,或者使些什么计谋,也不见得抓不住朱祁镇的把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息事宁人,只不过再次加强了对南宫的看管。
他要是真想除掉朱祁镇,甚至想让朱祁镇更加地不好过,都有的是机会。但是他还是什么都没有做。
这只能是出于他自己个人的选择了。或许是顾念兄弟之情,或许是不想滥杀,或许是担心对不起父亲,总之,他没有下手。
最终,在病重的时候,被朱祁镇夺位,他自己也被废身死,连身后的名声都保不住。
但是历史是公平的。纵然朱祁镇复位之后,极力地诋毁朱祁钰,但是历史还是记住了,是谁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剌兵临城下的时候,选择与大明共存亡,最终拯救了明朝。
朱祁钰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在哥哥朱祁镇回来时将他斩草除根?
这就是景泰帝朱祁钰当7年皇帝最大的遗憾,没有杀掉明英宗朱祁镇,但是朱祁钰又没有更合适的理由杀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明朝廷立刻推立朱祁钰为帝,史称景泰帝。景泰帝在忠臣于谦的辅佐下,不但打败了进攻的瓦剌大军,保卫了北京城,更是在国家治理上颇有建树,按照正常剧本,景泰帝就好好的做他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就好好的在北方草原上喝风,大家其乐融融,互不打扰。
景泰元年八月,明英宗被瓦剌给放回来了。
这就尴尬了,明朝皇位本是哥哥朱祁镇的,现在是弟弟朱祁钰上台了,这哥哥回来了,难不成把皇位还给他?
搁谁都不愿意,皇权的魅力实在太大!虽然以前哥俩关系实在太好,那是因为没有涉及到权力利益。
明英宗朱祁镇回来了,对他来说无所谓了,一个俘虏皇帝被放回来,首先面子都过不去,那就更别想其他的。
最难受的是景泰帝朱祁钰,哥哥出征之前令自己监国辅助太子,没想亲征失败,自己成了俘虏,这回来了,怎么处理,这是个问题。
把皇位还给他,自己舍不得;杀了他吧,于心不忍。左右都为难,还是先关起,于是安排明英宗朱祁镇住在皇宫偏南的一所破落宫殿里,于是朱祁镇又多了一个名字:南宫。
其实,景泰帝朱祁钰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在封建皇权社会里,最让人觊觎的就是皇位,所有的帝王最根本的行事准则就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皇权地位不受威胁,无论对方是谁,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历史上多了去为皇权手足相残,父子相逼的事情,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被软禁南宫,但他毕竟曾经是正统皇帝,他对景泰帝朱祁钰的皇位威胁虽然是隐性的,但威胁是最大的,因为他占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他具有正统的合法性。
造反,有时候不需要理由,但需要一面旗帜!朱祁镇就是一面最好的旗帜!后来的事实证明,也正因为如此,夺门之变才如此的轻松,朱祁镇才顺利复位。
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景泰帝朱祁钰为什么不杀了明英宗朱祁镇呢,这是题主的问题。
首先,朱祁钰对哥哥朱祁镇有恻隐之心。他们的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的儿子们就他哥俩活到了成年,从小关系就非常好的,哥哥朱祁镇九岁登基,到了成年后,一直对弟弟朱祁钰非常的照顾,朱祁钰的郕王就是哥哥朱祁镇给封的,朱祁钰已经成年应该离京就藩,朱祁镇舍不得让弟弟离开,一直留他在京城,直到土木堡之变前,还让弟弟来监国。
其次,朱祁镇回来后,完全没有对皇位有丝毫的觊觎之心。明英宗朱祁镇从瓦剌回来后,自知自己失德,宠信宦官,扰乱朝纲,现在弟弟朱祁钰登基为帝了,他从内心完全放弃了自己再做皇帝的打算,一心只想着和钱皇后安度晚年。这样的态度让朱祁钰放弃了斩草除根的想法,既然亲哥哥完全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想法,自己又何必忍心杀了自己最亲的人呢。
最后,朝中势力和舆论不允许。景泰帝朱祁钰能够继明英宗位当皇帝,一是因为时局需要,瓦剌大军打将过来了,需要一个成熟皇帝稳定局面,二是因为朝中大臣于谦的支持。但是最关键的是有孙太后的支持,孙太后的支持是决定性的。
如果景泰帝朱祁钰杀了已经毫无威胁的明英宗朱祁镇,那么他会落下弑杀先帝,手足相残的名声,而此时朱祁镇的儿子,原太子朱见深还在京城,说不定于谦和孙太后会用霍光的手段——废帝。
景泰帝朱祁钰是不能冒那个险的,不可能拿自己的皇位来开玩笑,他希望哥俩现在的关系一直就这么延续下去,一个做皇帝,一个居南宫,谁也不打扰谁。
他们哥俩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但万事莫测,景泰帝病重,朝中徐有贞、石亨等人为了政治投机裹挟了明英宗朱祁镇,说动了孙太后,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顺利复位。景泰帝身后受到了朱祁镇很不公正的待遇,这是弟弟朱祁钰身前没有想到的。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在哥哥朱祁镇回来时将他斩草除根?
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在御驾亲征时被瓦剌所擒,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悲剧的一段经历。在朱祁镇被俘虏的那段时间里,明朝宫廷里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宗朱祁镇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弟弟朱祁钰,在大臣于谦的教唆下,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但是最后好歹还是将朱祁镇迎回来了。
古人云“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对于这点从迎回朱祁镇后,朱祁钰对英宗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有所防范的,朱祁钰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七年里,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英宗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英宗,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但朱祁钰最终还是放了朱祁镇一条生路,以至于自己死不瞑目,死后还给自己的哥哥将墓葬移到西郊。
那么朱祁钰有什么顾虑呢?为什么不杀了英宗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朱祁钰和朱祁镇两兄弟感情很深,朱祁镇很疼爱朱祁钰这个弟弟,在御驾亲征时,让朱祁钰做监国就可以看出端倪,所以说,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感情应该也是很深的,虽然没能抵住权势的诱惑,但是杀死自己的哥哥在情感上是不能接受的;
第二,朱祁钰大概也是害怕世人的批评议论,杀死自己的哥哥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世人所接受,古代的名声节操重于一切,做皇帝更是在意这一点;
第三,自己还年轻力壮,完全可以多生几个孩子,好好培养,做自己的接班人成为下一个皇帝。
各位朋友有喜欢的请帮忙评论,点赞加关注,谢谢!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在哥哥朱祁镇回来时将他斩草除根?
论儿子的重要性,搞来搞去皇位还是哥哥儿子的,估计他也没折腾的心情,大臣也没有支持折腾的胆量。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在哥哥朱祁镇回来时将他斩草除根?
给大家总结了一个经验,斗争面前千万不要心慈手软。其实一次意外事故就可以避免后来的夺门之变。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在哥哥朱祁镇回来时将他斩草除根?
从这一点上看明代宗比他哥哥仁慈得太多了,想想看英宗如果遇到的是杨广,李世民,朱棣这些狠人,英宗还能活得到复辟那天吗!有人说代宗投鼠忌器不敢动手,可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皇位之争是血淋淋的你死我活之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心底仁弱的人是做不好皇帝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