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请大臣吃饭,为何上了4道菜,就看出了群臣的不轨之心?

这正是朱元璋的过人之处,他是中国史上,条件最差、出身最低的皇帝,开局一个碗,乞丐当皇帝,说的就是朱元璋。

洪武年间,朱元璋假借皇后寿辰宴请百官,实为纠正官界奢侈之风,四道菜摆上桌,众人皆疑,只有刘伯温猜到了皇帝的心思。

刘伯温当时看到侍女们端上来的菜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细想之后不禁后背一阵凉嗖。

事出反常必有蹊跷,这皇帝估计又准备下狠手了,急忙暗示身边的徐达,放下手里的筷子,静观其变。

这段历史典故,就是著名的朱元璋用“四菜一汤”设下鸿门宴,从而遏制住了朝廷的奢侈之风,成为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

四菜一汤的缘由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颁布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新政,天下苍生也迎来了久违的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盛世局面。

有一天,朱元璋心血来潮,打算学着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进行微服私访,看看寻常百姓到底过得怎么样?

于是带了一个随从,简单换了一套素装就出宫巡游了,接连转悠了好几个村落,看到老百姓们个个都安居乐业,朱元璋心里特别高兴,这不就是当初设想的画面吗。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们这位明朝开国皇帝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随后又来到了一个较为偏僻的村庄,在一个路口恰好碰到两个官差和一位老人在谈话,出于好奇,朱元璋特意走近一些,偷听他们到底在议论什么?

两位官差:老人家,你把鹅卖给我们吧,我们真的等它下锅呢,只要你肯卖,我们可以出双倍的价格。

但,老人还是坚持不卖。

朱元璋离他们很近,三人间的对话那是听着一清二楚,只是心里纳闷,老人该不会想坐地起价吧,人家出双倍的价钱买鹅,居然还无动于衷,这老爷子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等两个官差走后,朱元璋忍不住询问老人家,刚才那两个当差的,给双倍钱买你鹅,鹅换成银两不也挺好吗?为什么不卖给他们?

老人家:是外乡人吧,你有所不知,如果我把鹅卖给他们,反倒助长他们的歪风习气,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未来会有败国之危呀。

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听了败国之危也是心头一震,卖两只鹅怎么会有“败国之危”呢,朕就要好好听他怎么解释。

朱元璋跟着老人进了篱笆院子,待老人坐下后,一边笑一边问道:老人家,你刚才说的败国之危,到底是真是假,我怎么听得云里雾里的?

这老头说:您是外乡人可能不知道,我们县太爷那个嘴特别刁,吃鹅只吃鹅掌,一顿饭要杀几十只鹅,你想想一个小县太爷就这么铺张,你说说更大的官会怎样?

  • 我们老百姓才过上几天好日子,我可不像其他人,不能助长他们的习性,就不卖给他们。

朱元璋听后若有所思,先前的大好心情转眼就不见了,拜别老人后,也不去别的地方转悠了,径直回了皇宫。

一路上朱元璋就在想,这天下刚定,而做官多多少少都是跟自己打过仗,出生入死的同乡人,吃点喝点也无所谓。

可是,如果居功自傲,再加上如此这般极度奢靡下去,恐怕真要如同老人说的一样了。

朱元璋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计谋,没几天就是马皇后的寿辰了,可以借助此事看看百官们的反应,也借机敲打敲打他们。

马皇后生日的那天,几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过来道贺,也都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但他们进了宫之后,却发现了一个异常之处。

  • 按理说过生日应该喜庆一些,张个灯挂个彩什么的,然而宫殿里外却是异常素朴,等到快要开饭的时候,官员们都饿得饥肠辘辘,却还是不见皇帝和皇后出来。

但大家也不敢离开,也不敢问,就这么等着,正当大家在琢磨皇帝这是什么意思时,皇上和马皇后来了。

来了之后,免不了又是君臣大礼和祝福语之类的,待朱元璋坐定之后,便开了金口。

前几日,联下乡查看,和乡间一老人同餐,老乡给我炒了四个菜,到现在还口齿留香,回味无穷,也是请众爱卿也品一品尝一尝。

大家正饿着肚子,一听说要上菜,还是皇上吃过的好菜,心想肯定是好东西呀。

  • 第一盘是清炒萝卜,俗称小人参,第二盘是韭菜,滋补圣品,第三盘第四盘都是青菜,最后上了一碗豆腐葱花汤,一清二白。

本来官员们围成一桌,以为这些都只是开胃菜,没想到上完四道菜后,朱元璋先拿筷吃了起来。

众人一看皇帝动筷了,便也动了筷。接着朱元璋说道,这就是我们的标准用餐,以后不管你们是自己吃饭,还是宴请他人,都要以这个标准。

席间,有官员只是点到为止地吃了几口菜,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了,朱元璋也看到了,但面不改色:

众爱卿是不是觉得菜肴不合胃口,那么我们再上四道菜,大家再品一品。

随后,侍女们撤下来刚才的四菜一汤,又换上了另外四盆准备好的荤菜。

分别为狗肉,兔肉,驴肉和燕窝,跟刚才的那四盆素菜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官员并不知道朱元璋此番换菜,有何真实用意。

刘伯温书读得多,是个聪明人,在上四道素菜时,就已经觉察到不太对劲,但还不清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等再看到随后的四道荤菜时,立马冷汗直冒,兔肉狗肉那不是对应着“兔死狗烹”,而燕窝更是明显,窝都被吃了,鸟自然也没有好下场。

于是提醒坐在身边的徐达,赶紧放下筷子,徐达是一名武将,看到刘伯温的手势也是摸不清头脑。

直到耳边响起了刘伯温的提示时,再联想到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可以大口喝酒吃肉的朱重八了,徐达这时也觉得事有蹊跷。

至于说以后的故事,民间也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刘伯温、徐达自从下了宴席之后,两人通过朱元璋当皇帝后的种种行事迹象,推测不久将来会有大动作,如今朱元璋再也不是以前称兄道弟的草根农民,而是一国之君。

徐达在刘伯温的住所商量以后两人该如何自保,刘伯温直言:

眼下皇上多疑,肯定会除掉一些身边亲近的人,以此来杀鸡儆猴,做给天下人看,唯有我们把权利交回给皇上,告老回乡,或许可以自保,安度晚年。

刘伯温和徐达,很快都各自称病告老还乡,皇帝虽然口口声声说舍不得,但他自己心里明白么呢。

而那些拎不清看不懂时局的大臣,一边取笑刘伯温人老体衰,一边继续居功自傲、以公谋私。

朱元璋自然也是手起刀落,不留情面,不仅没收了他们的免死金牌,还将他们从严发落,而那些以前的赫赫战功,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 有人会说,朱元璋是不是太狠心了,对这些昔日战友又或是老乡痛下杀手,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

其实明白的人都懂,朱元璋虽出身贫贱,但也读过一些书,并不是完全的文盲,以前是一军的首领,现在是一国之君,要为黎明百姓负责。

明朝,之所以能有近300年的历史,其实也跟朱元璋一开始“从严治国”有很大的关系。

版本二:

自从那次鸿门宴之后,文武百官也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一时间上到达官贵人,下到酒楼茶会都形成了这四菜一汤的节俭之风。

为此,朱元璋还特意派官员私下走访,回来都是统一口径,从宰相到县官都是四菜一汤,朱元璋听后很满意,自己唱了一出“鸿门宴”,总算没有白费力气。

有一天,朝中无大事,朱元璋又换上便装出宫,这次直接去了那老头家了。

恰好是午饭时分,在门口干活的老汉,又看到了朱元璋,热情地招呼他共进午餐。

朱元璋也是满心欢喜,但进屋往桌上一看,满满摆满了一大桌,鸡鸭鱼肉,样样齐全,中间还有一盆王八汤。

这完全不是一个农民吃得起饭菜呀,后来才知道,老头的儿子现在县太爷那当厨师,老头的鹅全部献给了县太爷,县太爷一高兴,就把剩菜全赏给他了。

朱元璋又问起“四菜一汤”的典故,老头一听,这是上有计策下有对策:

没错,确实他们上的是四个盘子,但这四个盘子有货呀,装满了层层叠叠的小盘子小碗,那些好吃的都放在了小盆子小碗里。

朱元璋这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弄了半天这些官员还是没听进去,而自己派去巡查的官员也撒谎了,最后弄得自己还被老百姓们嘲笑。

从那以后,朱元璋开始重整朝纲,治了很多官员的罪,朱元璋把那些巡查的官员全撤了,特意设立了锦衣卫,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

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得意而忘形。

假如,当天去参加宴会的大臣们,看到四菜一汤后,都能像刘伯温一样收敛一些,或许等待他们的结局又会不一样。

朱元璋请大臣吃饭,为何上了4道菜,就看出了群臣的不轨之心?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朝代的改变,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朝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鼎盛的王朝,推翻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起来的君主专政的王朝。

提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开创者明太祖。他从一个放牛娃一步一步走到九五之尊的宝座,除了他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以外,更多的是靠着手下在战场上的拼搏和拥护换来的。当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时候,手下的每个将领都得到嘉奖,不少人都加官进爵。

朱元璋稳固了政权后,发现当初一起打天下的手下已经变了。他们仗着自己的权利,开始结党营私、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搞得才安定下来的大明朝开始变得动荡起来;朱元璋想把皇位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心地善良,怕他镇不住这群骄兵悍将,更不好直接杀了他们,准备在马皇后过生日的时候敲打敲打他们。

这天是马皇后的生日,朱元璋在大殿里宴请群臣,想给这些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家伙提个醒,希望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等到朱元璋坐下后,开始吩咐御厨上菜。

每个桌子上只上了四道菜,分别是:一盘炒萝卜、两大碗青菜、一盘炒韭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看着眼前的这些素菜,这些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家伙当场就没有了食欲,没怎么动筷子。即使在朱元璋的劝导之下,动筷子的也是寥寥无几。

看到这里,朱元璋的心里也有数了,赶紧让后厨上了三道菜,分别是:燕窝、红烧兔子肉、炖狗肉。大家一看到这几个看,只以为皇上把好菜放在了后面,和同僚把酒言欢。

刘伯温看着这些菜,瞬间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脸色瞬间就变了,他偷偷地看了朱元璋一眼。他的举动被徐达看到了,就问刘伯温怎么了,刘伯温摆摆手,让徐达回去的时候送他一下。

宴会过后,走在路上,刘伯温对徐达说:“燕窝、兔子、狗肉这三样代表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关键我们还都吃了这3道菜,如果开始上那四道素菜的时候,我们把这些菜吃了,皇上就不会上后面的这几道菜。前面的几道菜代表着清廉,我们在皇帝的劝导下都不清廉,你想想我们以后还有好日子吗?”之后徐达和刘伯温一直紧跟在朱元璋的身边。

没过几年,那些贪污腐败的大臣都被朱元璋给诛杀了,徐达和刘伯温由于跟随着朱元璋的身边,才免于一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