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新冠病毒有可能再大流行,是否可取消春运?

想法很好,但不切实际。

国内的疫情不可能大范围流行,同样也不可能取消春运。

钟南山院士早就说过,绝不让国内出现第2波疫情。

2020年的春节,还记忆犹新,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把所有人牵扯进来,很多人因此没能回家过年。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大家只能在家安分守己。

不光对我们的生活,对国家的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四月份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及中小企业政策,就是想把中国的经济尽快从新冠的泥潭里拉出去。

早在12月初,很多大学就开始陆续公布寒假安排。大部分学校都集中在1月的中旬和下旬放假,由此可以推测,学生们可以在春节之前正常回家,那么只要防御防控没有太大的问题,广大的务工人员的春运回家,同样也能正常进行。

加上国家前阵子也就公布了春节假日时间表,也没有什么特别说明,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默认了,目前我国防御防控是可以正常回家过春节的。

我国的疫情可防可控

进入冬季以来,国外的疫情如火如荼,爆发了第2波反弹,一些欧洲国家早就实行了第二次封城政策。

美国因为没有相关政策,成了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每日的新冠确诊感染病例,都是天文数字。

有网友估算,现在美国因为疫情而死亡的人数,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2个人死于新冠肺炎。

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12月9日6时30分左右,美国最新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5540544例,累计死亡292752例。与前一日6时30分数据相比,美国新增确诊病例214776例,新增死亡病例2534例。

有专家指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确诊病例的增长趋势不会得到扭转,即将到来的1月、2月将是美国最艰难的时期,不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医院也无法再接收新患者,各地公共卫生系统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2月8日0—24时,四川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5例(4例为本地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这意味着,四川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为6例,同时,全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

12月7日~8日,成都两天出现了6例本土新冠肺炎,大家一下子开始紧张起来,特别是8日,20岁女孩赵某的确诊,因为去过的地方都是聚集性的场所,加上地区跨越范围之广,给防控和核酸检测带来了压力和不确定性。

成都马不停蹄地连夜进行核酸检测和病例排查,在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今日没有出现新增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进一步说明,除了确诊的6例外,并没出现疫情的扩散。

不得不说,我国在“对肺炎的防御防控”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2月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1例,本土病例4例(均在四川);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从我国每日的疫情通报可以看出,进入12月以来,每天的新增病例没有太大的变化,日趋稳定,仍就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

在国外的疫情第2波大反弹的形势下,我国还能保持着这样稳定疫情数据,跟国家的强大是分不开的。

由此推测,即将到来的春节,我们一定会平稳过渡,我国的疫情同样不会有太大的波澜。

早在“中秋、国庆”假期,我国就经历了6亿人大范围的流动,并没有造成疫情的反弹,同样在即将到来的春运,国家有信心和实力,只要我们做好个人防护,在科学的防控体系下,我国出现病毒大范围流行的概率为零。

今年春运一定会照常进行,2021的牛年春节,值得我们期待。

冬季新冠病毒有可能再大流行,是否可取消春运?

成都这两天新增本土病例5例,其中1例最近去过多个酒吧,密切接触者甚多,传播范围可能较广……确实让相对平静的疫情一下再掀波澜,眼下进入冬季,气温低,新冠病毒存活时间更长,更容易传播,那这种情况下是否会造成新冠病毒的再次爆发呢?有没有必要取消春运呢?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不论是境外还是国内,必须直面这一现实,不去面对是不可能的,但是“国内大流行”的可能性很小,几乎没有。

最近十来天的疫情,有两个小细节值得注意:

其一,环境被感染的越来越多,所以,要防“物传人”。

比如成都昨天确诊的病例中,其家中检测到7个地方呈现阳性,包括门把手、开关、冰箱里的食物、切菜的菜板等,你看这个有多严重,已经涵盖了老人生活中的多个细节了。

而此前在大连、哈尔滨、天津等,都查到进口冷链食品的存放环境中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所以,这一点值得大家高度重视。

其二,本土病例再次抬头。

从11月初开始,就出现了一些本土病例,比如新疆的,上海的。特别是11月20日以后,上海、天津、内蒙古满洲里、成都,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中一些本土病例是间接的境外输入,比如上海的几例,但也有一些病例,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检测到来源,这一点,也让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也许是无症状感染者转变成的确诊病例。

张文宏最近表示:无症状感染者,就像谍战剧中的间谍,是潜伏者,必须当心。

对于当前的疫情,张伯礼院士表示,12月和明年的1月,仍然是新冠肺炎的高危期。钟南山院士也表示,进入冬季后,流感和新冠的合并感染已经出现了,所以更加复杂,一定要注意鉴别。

零星散发疫情此起彼伏,是否要取消春运呢?

我认为,不太可能取消春运。

第一,新冠疫情是出现了一些本土病例,但是仍然是在局部地区,是可防可控的。此前天津、上海、内蒙古的案例都给了我们信心,更何况与今年年初武汉当时的情况比,现在的都算非常非常轻微的,所以,国家肯定有能力控制好,而且会以最快的速度。比如成都,昨天当天就完成了2万多份核酸检测。现在四川进入“战时”状态。

第二,现在各地大学已经宣布了放假时间,错峰出行,从12月20号到1月中旬,这样就可以与中小学以及外出务工的返乡人群错开,最大限度缓解人流峰值问题。

第三,春节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去年有些人都没能回家团聚,今年疫情不严重,自然会计划回家。

第四,春运期间把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外地,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生活的不便,这个去年已经有过经验和教训,一些人可能为吃住发愁,上半年也有出现睡桥洞的情况。

最后,大家只要按照国家的有关防疫规定,有条件的错峰出行,严格执行戴口罩、保持距离的措施,相信,春运也是可以平稳有序地推进的。

冬季新冠病毒有可能再大流行,是否可取消春运?

从11月份以来,国内局部地区陆续开始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就在昨天,成都又通报了3例确诊病例。总体来看,年底疫情似乎又有反弹的迹象。对于今年农民工返乡,这确实不可马虎大意。

那今年的春运会取消吗?

首先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果没有发生重大疫情,那么今年的春运是绝不会取消的,下面说说我的观点。

1.在外务工人员数量庞大,一旦春节放假,那他们的生活可能就无法保证了。因为春节期间各行各业都会歇业,你让农民工怎么生活?大家还记得武汉疫情吗?当初武汉封城时,就有很多农民工睡桥洞。如果一旦停止春运,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2.从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省市仍然是安全的,也没有发生新冠疫情。所以取消春运,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

3.新冠疫情重外防范,只要我们在春运期间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那么未必就会发生重大疫情。比如我们可以让返乡人员提前做好核酸检测,这样就可以确保春运的安全性。

结语:还是那句话,春节能不回家的,尽量不要回家。如果打算返乡的人员,我建议在去做个核算检测,这样也是对社会负责任。

冬季新冠病毒有可能再大流行,是否可取消春运?

我是君威君臣,今天有幸回答有关冬季新冠病毒大流行,春节是否取消这一问题。

我觉得新冠病毒冬季大流行这一趋势是肯定的,从全世界来看美国近日单日创纪录的猛增,其原因是他们是要人权、自由、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离、爱聚集、游行示威。所以,病毒就会扩散蔓延。而我们中国呢?目前虽然本土病例有所增加,始终在两位数之内,但是不能放松警惕,记取去年春节教训,严防死守,一旦发现必须立刻行动,控制辖区范围,加大排查力度,把病毒歼灭掉。所以,中国己经取得了经验,不管是北京还是西藏等地,一旦发现本土病例立刻控制区域,追查发病原因,对接触者采取有效隔离并检测,立即防控并治疗效果很好,总之,新冠病毒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完全可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临近春节也很近了,今年是否春节正常放假呢?本人认为,十一长假八天己经通过检验,虽然也发现了本士病例,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最终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对中国新冠病毒的大考。有了十一的经验,由于国庆温度与春节温度有差异,春节要冷些更易病毒扩散,所以,今年春节要放假之前我们国家肯定要做好相应准备。究竟应该做好那些防疫措施呢?本人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是提前做好海外回归的防疫工作,这是重中之重,继续执行行之有效方法,凡是入境人员必须接受15天的隔离,原因很简单,国外疫情比中国严重,必须严格以前进行过的经验,同时希望边境口岸以及要接触归国人员的所有人提前接种疫苗的同时也要做好防疫措施,形成双保险,不留死角,必须做到接种疫苗才能上岗。这样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到中国的所有人员,建议也必须接受疫苗接种,费用自理。这样才能确保入境人员和境内工作人员安全。

第二是国内人员,首先要求各旅客运输,各站点工作人员,必须接种上岗,因为这些工作人员天天接触那么多人,万一被确诊,追查相当复杂,同时也确保自身安全。对每位出行人员必须要求健康码和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自觉接受检查。

第三,高速自驾车返家人员,依然按照今年春节期间的标准执行,因为充分证明是很有效的,同时对自愿接种疫苗的人,国家必须满足充足的疫苗给予公民接种。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按照上面的方案运作,今年的春节肯定不会取消,广大群众就会过得很圆满的春节。上述方案仅仅是本人观点,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斧正。

喜欢君威君臣的朋友,没有点关注的点点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吧!谢谢!

冬季新冠病毒有可能再大流行,是否可取消春运?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还有两个月就过年了,在以前快过年的时候,我们操心的事情就是能不能抢到回家的车票?现在我们操心的是能不能安全的回家?

疫情持续一年并没有结束,依然在各个省份出现,又随着冬季的到来,寒冷的天气让病毒有很好的存活率。

马上快过年了,不少人在外面辛苦一年,就盼望这一天赶紧到来,可以回家陪家人团聚过年,那么春运取消了,我们该怎么回家?要不要取消春运呢?

这段时间我国成都新增的五例本土病情,其中有一个就是现在比较火的成都小姑娘,她由于确认新冠曾经多次出入酒吧!接触他的人比较多,传博范围比较大, 那么今年冬季会不会再次大爆发?春运会不会取消呢?

我觉得会爆发,但是不会在线2020年的二月份一样,那个时候我们国内突然爆发了新冠疫情,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发中,我们在其中得到很多教训,已经总结出一套疫情应对措施,就在今年春节之前,有疫情爆发,我相信政府很快的缩小一群传播的范围。

为什么说今年一前会再次反弹呢?

1、境外输出:现在国外的疫情非常严峻,美国已经达到1600万,累计确诊人数,死亡人数达到30万,这样一来,不少在外的华人留学生都会回到国内避难,一旦从外国回来,很容易把病毒携带到中国来,这一来境外输出风险增加,同时给境外防疫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这是一个反弹点。

2、进口食品检测新冠疫阳性,在大连,天津哈尔滨等城市都查出冷冻食品里面有新冠疫情阳性,大部分都是进口食品,比如巴西牛肉,印度沙丁鱼,冷冻食品,都检测出新冠阳性,所以这一点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一旦进口食品流入市场,那么带来的灾难是不可小觑,快到年龄,不少人都会进入市场,准备年货,人流量也是非常的多,李丹,进口食品上面有新冠阳性流入到市场,那么接触的人都会携带这个病毒来接触更多的人。这也是反弹原因重要一点。

3、春运人流量,今年的春运用要不要取消呢?听很多朋友说今年春运已经取消,已经没有春运,有人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说我们怎么回去呢?春运取消不代表所有交通工具都会停止,只是说跟平常一样,听朋友说今年的人回家都是分批回家过年,先是学生,再是按照每批多少人来依次送回家,为什么会取消春运呢?

因为今年疫情并没有结束,大家都知道春运的人流量非常多,每年到春运的时候,各个交通场所都是人山人海,这一来很容易造成大规模交叉感染,所以不得不取消春运,分批让我们回家过年。

4、本土病情卷土而来,在今年疫情得到很好控制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本土病例,直到11月份开国内的本土病情卷土而来,比如像这些城市、新疆,上海,天津,内蒙古,成都,等一线城市可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应出现了本土病例,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

今年的春运很有可能关闭,但是也很可能让我们分批回家,不管是以上哪种,我们都要做好自身的防疫措施,带好口罩,安安全全回家陪家人过一个幸福年,做一个安全点,这才是一年中赚的最大的财富。

总结:所以大家一定做好以下几点?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勤锻炼,增加自身的抵抗力,今年不要出远门,少聚会,少去人多的地方吃饭,以免交叉感染。

冬季新冠病毒有可能再大流行,是否可取消春运?

取消春运意味着在外奔波一年的兄弟姐妹就无法回家,就要在异地过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大家期盼着春节团圆,把酒言欢。寄托着来年风调雨顺,国泰安康,一帆风顺。

去年的春节因为疫情都没有过好。许多人被封在了外地,有的人甚至被封在了路上。钱也花光了,还无法回家。

进入冬季新冠病毒又有抬头迹象,会不会掀起第二轮疫情呢?

最近全国各地确实出现了散发疫情。比如上海、天津、内蒙,这几个城市的散发疫情都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疫情都是家庭成员之间先互相传染。

第二疫情感染源和境外输入,从事进口冷链工作有关。

第三疫情传播的轨迹可寻,没有多点开花。

就拿成都郫都区出现的本土病例来看,也是家庭成员之间先感染。而且接触感染者多数以轻症和普通为主。对于这些散发疫情都在可控范围内,没有形成大范围传播。

新冠并没有呈现二次爆发的迹象。所以未来也不可能大范围反扑。

为了减少春运压力,国家做了哪些调整

春运人流量是平时的十几倍。面对这么大的压力,国家也不可能想不到。也在逐步调整春运方案。

目前全国各地大学生实行错峰放假。基于其它行业很难管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呼吁大家错峰出行,调整好自己的时间。交通运输部运输司副司长李华强在防控防疫工作会议上说。目前已经启动春运储备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就春运交通防疫防控、安全生产,便民服务,应急措施做出具体安排。民航方面也制定了详细的防疫防控措施。

去年春节后,我们国家也实行的是错峰出行。效果不是也很好吗?现在疫情比去年春节后应该好多了。相信国家有能力做好这次春运工作,我们也不必太担心。

总之春运毕竟人流量大。最好还是错峰出行,调整好自己的时间。在出行时做好个人防护。佩戴N95口罩或者一次性医用口罩,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