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神秘的九龙杯找到了吗?
评书大家单田芳的经典评书《三侠剑》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江洋大盗杨香武三入皇宫盗取九龙杯的故事深入民心。后来,京剧又从从评书《三侠剑》中将这段故事析出编排成精彩折子戏《三盗九龙杯》,由此产生了很多关于九龙杯的传说。很多人不禁要问,九龙杯真的存在吗?虽然盗九龙杯的杨香武和金镖打虎的黄三太等等人物,都是评书《三侠剑》里面的虚构人物,但九龙杯是存在的,而且记载在史册当中且有故事的,出现过三套。
明洪武年间,朝廷在江西景德镇开设专门为皇宫制造瓷器的“御窑厂”。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江西浮梁县,朝廷开设“御窑厂”的消息一经传出,浮梁县临近的都昌、抚州、丰城、乐平、波阳等县的瓷工纷纷来到景德镇,希望谋得一份差事。皇家御瓷可不比普通瓷器,要求都很高,制造难度也相当大。能够被选入“御窑厂”的瓷工肯定都是一些掌握高超制瓷工艺的能工巧匠,经他们之手制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
对于当时的浮梁县令来说,自己的辖境内拥有一处专为皇家服务的窑厂,是一件难得的幸事,自然不会放过这对皇帝表忠的机会。于是便指令“御窑厂”的瓷工在半年之内要制造出一套能博得皇上赏识的“九龙杯”,如若造得好则赏,不好则罚。县太爷的要求可急坏了“御窑厂”的瓷工们,时间短,任务重,他们日夜研制,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经过三个多月,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符合县太爷要求的 “九龙杯”。于是,浮梁县令快马加鞭将 “九龙杯”送至京城。明太祖朱元璋对浮梁县令进贡的这套“九龙杯”爱不释手,并对景德镇瓷工的高超技艺大加赞赏。同时,进贡有功的浮梁县令也被晋升为府台。
得到“九龙杯”的朱元璋,也没有独享,经常用其宴请群臣。在一次宴会之上,朱元璋为了表达对那些平时直言不讳进谏忠言的大臣的不满,故意向他们面前的九龙杯中赐酒半杯,而对那些心腹大臣则赐满一杯。结果事与愿违,心腹大臣面前九龙杯中的酒还没来得及喝,就全从杯底流光了,而那些铮臣面前九龙杯中的酒却丝毫未变。朱元璋对此不解,究其原因,方知这九龙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于是,朱元璋将九龙杯命名为“九龙公道杯”。朱元璋驾崩之后,这套九龙杯随葬明孝陵。
康熙皇帝也有一件九龙杯,为玉器。有说是康熙皇帝指令特制的,也有说是康熙大寿之时地方官员献上的寿礼。这件九龙杯由白玉做成,长为6公分,宽为4公分,高为3公分,属长方形,四角各有双龙戏珠,把手也是一条龙,共有九条龙,故称之为“九龙玉杯”。这件雕琢精细的九龙玉杯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如果玉杯内盛满酒,杯内立即可见有九条翻腾之蛟龙,活灵活现。评书和京剧中演绎的三盗九龙杯,说的就是这件九龙玉杯。作为康熙皇帝生前的心爱之物,最后的归宿也是陪着康熙皇帝进了清东陵的景陵。
满清入关后的陵寝按地理位置可以划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其中“清东陵”是满清皇室的一大陵寝集中区,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完工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前后历时247年。陵园中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嫔妃以及三位阿哥和两位公主。从规模和时间跨度来看,清东陵是绝无仅有的。清东陵的5位皇帝陵寝分别是“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东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也在清东陵陵园中。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春,原奉军收编的土匪马福田率部叛逃,直奔清东陵旁的马兰峪,蓄意长期挖坟盗宝。时任国民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奉命前往马兰峪剿匪。土匪马福田被赶跑之后,孙殿英却打起了清东陵的主意。为了掩人耳目,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率部进驻马兰峪,并对清东陵内乾隆皇帝的裕陵以及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进行大肆盗掘。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事情被媒体披露之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各界人士纷纷谴责,逊清皇室清末帝溥仪等人更是强烈要求民国政府严惩盗墓者。孙殿英自知不保,于是他用盗掘得来的夜明珠、九龙宝剑等珍宝,买通了蒋介石夫妇、戴笠和以宋子文为首的民国四大家族头目,这个盗掘帝陵的惊天大案,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民国史上著名的有舆论无结论的“有头无尾”案。
孙殿英虽然没有盗挖清东陵的其他帝陵,并不代表没人惦记。当时被孙殿英赶走的土匪除了马福田外,还有一个叫王绍义的土匪,他在离开马兰峪后率小股土匪流窜于遵化、蓟县、兴隆三地结合地带的深山老林之中,继续过着打家劫舍的绿林生活。抗战爆发后,已40多岁的王绍义金盆洗手,结束土匪生涯,回到老家清东陵新立村,与两个儿子以务农为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清东陵帝陵中的那些珍宝,时刻伺机作案。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只顾着抢占大城市而无暇顾及清东陵这种小地方。因而蓟县、遵化、兴隆七区成为了中共冀东根据地的一部分,并派有一个营的兵力驻守清东陵。蓟县公安局成立后,担负起了陵区的治安工作。在随后的国民党军队向玉田、武清发起进攻的战争中,由于战事吃紧,负责保护清东陵的部队奉命开赴前线,陵区一时处于无人看管的真空状态。
蛰伏已久的王绍义眼见时机已成熟,便先后串联清东陵西沟村的“张大麻子”张尽忠、裕大村的田大化、关增会、杨之草等人商议盗掘皇陵事宜,这些人的祖上都是清东陵的守陵人,他们对清东陵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些人也清楚,仅凭他们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盗陵的事,于是他们开始在清东陵周边的群众中宣称:“皇上是大地主,剥削人最厉害,所以他们的陵墓不应保留。如果没有皇陵,日本鬼子就不会进关,我们就能过上太平日子。”在他们的鼓动下,清东陵周边的裕大村、定大村、新太村等15个村子的200余人参加了这次盗墓活动。
在当时的时局下,由于无人监管,他们采取简单粗暴地以炸药开门的方法,先后盗取了康熙皇帝的景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以及慈安太后的定东陵(普祥裕)。每次盗陵的总指挥是王绍义和“张大麻子”张尽忠,他们持枪监督着一帮匪众所有的活动。事后分赃,也是由他们二人先进行挑选,剩下的其他盗匪再进行瓜分。
在盗掘康熙皇帝的景陵之初,裕大村的田大化在听了评书《三侠剑》之后,认定那件名叫“九龙玉杯”的稀世珍宝就在景陵之中,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赶上没人看着的时候,我就学杨香武那样,下景陵把九龙玉杯给盗出来。”在盗掘景陵时,田大化一心想得到传说中的“九龙玉杯”,于是和儿子田广坤一直冲在最前头。当他们抢先撬开康熙皇帝的棺椁时,突然一团绿火从棺中喷出,正好喷在二人的脸上,二人眼前一黑,随即被人抬了出去。最后“论功行赏”时,田大化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九龙玉杯”。
时局稳定之后,这起由数百人参加的群众性盗陵案很快就被公安部门破获。本着抓首犯、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一般的从犯,只要交回赃物,概不追究。当时,除了王绍义父子和关增会潜逃外,其他的盗掘清东陵首犯均被逮捕归案,他们当中既有惯犯,也有革命队伍中的败类。最终,六名主犯被八路军的正规部队用六辆马车押往设在康熙皇帝景陵大碑楼前面的刑场,沿途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在公安部门宣判后,被执行了枪决。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潜逃在外的盗陵首犯也相继得到了惩罚。关增会、杨之草相继落网之后被枪决;“张大麻子”张尽忠逃到唐山后被国民党军统局抓获,羁押在北平的监狱中,之后病死狱中;王绍义于1951年初被遵化县公安局捕获,随后被判处死刑,并在马兰裕执行枪决;田大化因献出了“九龙玉杯”有立功表现而保住了性命。
由于参与盗陵的人多而杂,而且他们大多都是农民,对那些文物珍品的价值并不了解。乱世之下,只要能换口吃的,他们就将手中分来的赃物出手。康熙皇帝的一个鼻烟壶只换来了两斗玉米,一件玉如意换了五斗玉米,由此造成了大量珍宝流失,去向不明,这给文物追缴工作带来很大麻烦。最后,蓟县公安机关收缴的文物仅有5斤14两,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追回了康熙皇帝的“九龙玉杯”。
在文物追缴工作开展之时,田大化已经潜逃,为了追回“九龙玉杯”,公安人员多次上门向田大化的家人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并声明只要田大化交回盗陵获得的赃物,就不追究其死刑。为了保命,田大化选择回来自首,并上交了“九龙玉杯”。据当时的办案人员回忆说,那是一件洁白无暇、玲珑剔透的酒杯,上面有盖,杯体呈长方形,高3厘米,宽4厘米,长6厘米;在杯的四角各雕二龙戏珠一对,杯把上也雕有一条龙,这九条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白玉的质地和那精湛的雕镂技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九龙玉杯被缴回后,上交给了相关部门。后来据说辗转进行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解放后,当年经办此案的原蓟县公安局局长于善浦专程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想再目睹一眼那件久违的九龙玉杯,但寻遍故宫博物院也未能找到。后来,他又专程到相关的文物部门去询问,但是没有人知道九龙玉杯的下落。关于康熙皇帝九龙玉杯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1958年,景德镇的一位古瓷专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烧制出了一套九龙杯,是接近于汝窑瓷器的珍品,全套共36只。不幸的是,在这套九龙杯制成不久,这位古瓷专家就因车祸而去世。因此,这套九龙杯就显得弥足珍贵。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场外宾接待宴会中,这套九龙杯中的一只还差点被人偷走。
1971年3月,当时的罗马尼亚国家首脑齐奥塞斯库即将访华,其一行27人的先遣工作组率先抵达上海。中方接待人员为他们在上海衡山俱乐部举办了招待宴会,在这次宴会上,使用的酒杯就是那套价值连城的九龙杯。宴席散场之后,原本36只九龙杯,仅剩下35只,丢了一只。当时衡山俱乐部的总值班薛清钧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和保卫科长刘金城,还有主持衡山俱乐部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黄业光一起商议此事,一开始大家都不敢怀疑到外宾的头上,只是对俱乐部的服务人员进行多次严查,同时也对宴会厅进行地毯式搜查。结果,一无所获。此时大家才判定,肯定是外宾被拿走了。
但是,如何向外宾讨要回来,所有人都束手无策。当时周总理刚好陪同在上海访问的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来衡山俱乐部就餐,三人赶紧将此事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首先让他们调看当天拍摄的录像片,查找线索。通过录像片最终查清了窃取九龙杯的是罗马尼亚外交部的一名文化秘书,名叫皮罗涅斯库。在宴会上,他对九龙杯是爱不释手,或许是因为饮酒过多的缘故,宴会结束后,他趁人不注意,顺手将一只九龙杯装入了自己的手提包。
周总理知道后指示,九龙杯是我国的稀有珍宝, 一套36 只,缺一岂不可惜,不能就这样让他轻易拿走。当时我国和罗马尼亚的关系刚刚开了好头,不能因为这事影响两国的关系,追回需要采取合适的办法。当周总理得知皮罗涅斯库将要去观看杂技表演时,思忖片刻,计从心来,他对薛、刘、黄三人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当晚,衡山俱乐部明亮的表演大厅里笑语欢声,热闹非凡,精彩的杂技表演使得观众如痴如醉,这其中就包括皮罗涅斯库。当时在台上表演的是著名魔术大师颜金风,表演的节目是实物穿越。他先将台上的三只九龙杯变走一只,然后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指着皮罗涅斯库说:“杯子就在您的手提包里,快拿出来。”这位罗马尼亚的文化秘书明知这是一场计谋,但也不好做声,便从手提包里将他偷走的九龙杯拿了出来,完璧归赵。当他看到满场的观众都在热烈地鼓掌时, 也尴尬地笑了起来。
有历史记载的三套九龙杯,一套随葬明太祖朱元璋,躺在明孝陵之中;一套康熙皇帝的九龙玉杯下落不明;另外一套作为国之珍宝而存在于世。
历史上神秘的九龙杯找到了吗?
历史上的九龙杯,目前没有找到的消息。
那么什么是九龙杯呢?为何它会被蒙上一副神秘色彩?
其实,九龙杯的神秘主要是朱元璋时期开始的。
景德镇的县令为了讨好朱元璋,就命景德镇的瓷工们烧制九龙杯,准备进献给朱元璋,以谋求加官进爵。
在经过瓷工们的多次试验后,终于烧制成功,而因为进献有功的县令,也顺理成章的被提拔了。
得了九龙杯后,朱元璋用其犒赏自己的朝臣。据传,他专门吩咐宫女为自己喜欢的大臣斟满,而其他人都相对比较少一些。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那个大臣因为酒杯斟的太满,反而美酒从龙口中流出,而其他人倒是因此喝上了美酒。这让朱元璋大为惊异,才发现九龙杯原来是“浅则存,满则去”。于是被称为九龙公道杯。
其他关于九龙杯的传说,也就没有太多神秘之处了。那么为何九龙杯会具有这种神奇的特征呢?
其实,这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了虹吸的原理。
大家都知道,纤细的玻璃管可以轻易将水吸高,这其实就是虹吸现象。虹吸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水表面具有张力。而张力的存在,就让液体沿着纤细的管壁从中流出来。所以,九龙杯不可倒的太满,满则盈的缘由就在此。
那么古时候的九龙杯到底存不存在呢?还是仅仅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我觉得这倒未必只是传说,因为据可靠的史料记载,康熙帝也同样有一套九龙杯。当然后来被人所盗,不知所终。
但是既然康熙帝有九龙杯,那么就说明其必然是存在过的。
而朱明的皇陵在北京,目前尚保存完好,作为九龙杯的初始出现朝代,有很大可能在墓葬中埋藏了九龙杯。等待明皇陵被打开的那一刻,所有的真相可能就此大白于天下。
历史上神秘的九龙杯找到了吗?
九龙杯传说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对于说书者言或者戏剧家说,是调动听众口味的有趣情节。
但是,正因如此,九龙杯在民间社会的却流传很广,津津乐道。比如,著名豫剧传统剧目《九龙杯》,就讲了康熙宫中被盗之九龙玉杯得故事。
实质上,所谓神秘的九龙杯,在形制上是由九条龙总体装饰。在结构上,其中一条龙头部伸到杯底,而尾部伸出杯口并弯曲为杯把。
接着,另外八条龙组成四对,每对一条头朝上,一条头朝下,头朝上的四条龙头伸到杯口内呈喝水状,制造工艺相当精巧。
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在外部观感来说,九龙杯体内装满酒水之际,通过工艺中的特殊倒U形管,四条龙口中喷出酒水,为达官贵人所喜欢。
在婚庆仪式中,可以用作酒杯和茶杯,用来助酒兴和活跃气氛,给人们以神秘莫测之感。当然,九龙杯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工艺品,并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在明代洪武年间,著名景德镇皇家御器厂正是九龙杯的制造地。由于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各种能工巧匠辈出,明清时期的九龙公道杯,就是传世的经典瓷器,一度畅销国内外。
历史上神秘的九龙杯找到了吗?
传说古代皇宫里有一件宝贝名叫“九龙杯”,这东西价值连城,平时皇上从不轻易示人,也只是在重要宴会才拿出来显摆显摆,许多人只听过它的名字没见过真品。
史料记载,“九龙杯”是由九条龙造型烧制而成,一条龙头部伸到杯底,尾部伸出杯口弯曲成杯把。
另外八条龙组成四对,每对一条朝上,一条朝下。头朝上的四条龙伸到杯口呈喝水状,当杯里盛满液体时,通过杯体内的管道,由头朝下杯底的四条龙口中喷出,甚是好玩。
相传真正的“九龙杯”是康熙的心爱之物,是他六十大寿时地方进献的寿礼,整体呈琉璃色,也有人说是承德景德镇匠工烧制的,具体谁也没见过。
康熙死后,“九龙杯”陪葬于遵化东陵的景陵。
1945年,康熙的陵墓景陵被盗,当时正值战乱,官府只知道有个田姓盗墓贼盗取了“九龙杯”,一直通缉此人并没有缉拿到案。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有关部门通过线索找到了田某,经过做工作,田某把九龙杯交给了政府,但是到后来“九龙杯”就失去了踪迹,具体流落到哪里了谁也不知道。
到后来,市面上出现了许多赝品,据说都是根据资料烧制的现代品。
最精致的九龙杯,也最流行的是周总理“智追九龙杯”的故事。
话说1960年,苏联有关代表团访华,在北京访问行将结束时,我国外交人员设宴招待外国友人,期间在酒席上,东道主让这些客人欣赏了九龙杯(如图)
当时九龙杯造型和奢华震惊了苏联代表,其中有个客人兴许喝高了,对九龙杯爱不释手,临别时,偷偷把一只九龙杯藏到了公文包里。
事后工作人员发现丢失了一只九龙杯,想直接追回来又怕客人脸上挂不住,左右为难,把情况上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一想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这套九龙杯价值连城,一套有36只,缺一只太可惜了。
此时工作人员汇报说苏方人员正在大剧院观看杂技魔术,周总理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总理对秘书说了一番话,秘书走进了剧院后台……
原来周总理要利用魔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见舞台上的魔术师在桌上摆上了九龙杯,然后罩上一块黑布,口里吹了一口气。
等掀开黑布一看,九龙杯不见了。
就在观众惊讶的时候,魔术师跳下了舞台,径直来到偷拿九龙杯的那人身边,对观众笑着说:“先生们不要着急,九龙杯就在这位先生的提包里。”
只见那人有点尴尬,随后打开了皮包,里面果然有一只九龙杯,魔术师拿到九龙杯没忘说了句:“谢谢这位先生的配合,掌声在哪里!”
随之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就这样,一道棘手的问题被周总理机智破解,九龙杯被追了回来,同时也照顾了客人的面子。
文/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神秘的九龙杯找到了吗?
九龙杯,顾名思义,杯子上有九条龙。关于这九龙杯,还有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相传,洪武年间,江西官员为了讨好朱元璋,召集各地能工巧匠,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试验,最终烧制成了九龙杯。
朱元璋见了这些宝贝之后,爱不释手,龙心大悦,将献宝官员升了一级。
有一次,朱元璋与大臣共进晚宴,君臣之间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朱元璋心情大好,于是让太监“请”出了九龙杯,打算用九龙杯盛酒。
九龙杯珍贵无比,数量又有限,朱元璋将杯子赐给了李善长、刘伯温等几位心腹众臣,其他臣子只能用普通杯子。
李善长得意洋洋,觉得高人一等,刘伯温也觉得脸上有光,神采奕奕,而没有九龙杯的臣子一脸艳羡之色。
朱元璋招了招手,侍女们过来斟酒了,“倒满,全部倒满,今个朕高兴,大家要一醉方休,不许留量!”
不一会儿,酒都倒满了。这时,李善长突然站了起来,脸色有些怪异,朱元璋问道:“李爱卿,你怎么啦?”
“启禀皇上,微臣福薄缘浅,无福消受九龙杯,臣的杯子侧漏。”李善长战战兢兢地说。
朱元璋仔细一瞧,可不是嘛,这杯子一滴一滴地正往下滴酒呢,李善长的裤子湿了一大片,不知情的人,还认为李善长尿失禁了呢!
这时候,只见刘伯温也站了起来,说道:“臣也是如此!”刘伯温的裤子也湿了一大片。
大家哄堂大笑。
看到李善长等狼狈样,朱元璋不禁乐了起来,他有些纳闷,他用的也是九龙杯,为何他的杯子不漏呢?
朱元璋疑惑道:“为何朕的杯子没事呢?”
大家仔细一瞧,朱元璋手里的杯子一滴不漏,这是咋回事呢,众人接头接耳,大惑不解。
这时,只见刘伯温噗通一下跪倒于地:“皇上,九龙杯,九龙杯,只有真龙天子才配使用,臣等凡夫俗子,自然不能使用了!”
“有道理!”大臣们议论纷纷,觉得十分有理。
李善长也附和道:“恳请皇上收回圣物。”
朱元璋淡淡一笑:“好吧!”
明朝灭亡之后,九龙杯流落到了民间,后来,康熙皇帝得到了一只,视若珍宝,经常把玩,康熙死了之后,九龙杯被埋入了地府。
后来,康熙陵墓遭到了盗墓贼的光顾,九龙杯到了盗墓贼田某的手里,新中国成立之后,田某迫于压力,将九龙杯交给了政府,后不知所踪。
历史上神秘的九龙杯找到了吗?
古往今来历史上奇珍异宝无数,像金缕玉衣、夜明珠之类的大家都耳熟能详,当然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宝贝,比如九龙杯,那么它的神奇之处又在哪里呢?
九龙杯的来历据说,洪武年间,江西浮梁县令为了讨好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便召集数名景德镇能工巧匠,历经三个多月无数次烧窑实验,最终烧制成了一套杯子。
此套杯的奇特之处在于每个酒杯边上都有九条龙,一条龙头到杯底,龙尾伸出杯口,弯曲形成杯把。另外八条小龙,两两组合,一个头朝上,一个头朝下,头朝的四条龙头伸到杯口内呈喝水状。因其外观性状名为九龙杯。因工艺复杂,烧制成功的数量极少,乃稀世珍品,此县令悉数进献皇帝。
朱元璋见了此物,爱不释手,龙心大悦,将他官升一级。之后,朱元璋与大臣把酒宴饮,心情大好,让太监请出九龙杯,他自己用一只九龙杯盛酒。
席间,朱元璋将杯子作为赏赐给了李善长、刘伯温等几位心腹大臣,并让他们将酒斟满和自己共饮,其他没有九龙杯的臣子只有羡慕的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几位正被认羡慕嫉妒的宠臣没法用九龙杯喝酒,一喝酒杯子就漏水,只有朱元璋的杯子没漏。刘伯温见缝插针说:“九龙杯只有真龙天子才配使用,我等凡夫俗子,不能用!”,其他人自然附议,九龙杯就成了专属圣物。
杯满则溢刘伯温等人以为杯子漏水是只有皇帝能饮,不解其惑。其实真正的原因九龙杯是运用了虹吸原理。虹吸原理是理化知识,利用压强,杯子里有一个连接到杯底的中空通道。当水倒至中空通道的最高点以下时,水并不会流出。当倒入的水超过通道的顶端时,水就开始流,直到杯子底部,全部流光为止。所以用此杯喝酒时盛酒时只能浅平,杯满则溢。
九龙杯的去路明朝灭亡之后,九龙杯流落民间,之后辗转到康熙帝手里一只玉质九龙杯,,他视若珍宝,经常把玩,甚至让它成为自己的陪葬品。之后,康熙墓遭贼,九龙杯到了一名姓田的盗墓贼的手里,直到新中国成立,田某迫于压力,将九龙杯交给了政府,其后杯子就下落不明了。直到1962年,东欧代表团到上海访问,上海政府在接待宴上拿出了九龙杯接待他们,“九龙杯”才又重现世间。这套九龙杯共36支,并不是明清时的珍品,而是一位景德镇陶瓷大师的作品,1958年制成,造型古朴,巧夺天工,奈何不久大师就去世了,其技艺也未能留下,所以这套九龙杯也成为了绝品,目前在故宫典藏。
九龙杯毫无疑问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只是现如今下落不明,我们应该能找回的尽量找回。同时我们更应该找回的是制作九龙杯的方法 因为真正的“九龙杯”不是特指一个杯子,而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杯子的制造方法才是核心。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我们也应该薪火相传,不让明珠蒙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