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文博爱好者,好奇

中国的历史悠久,堪称历史大国,但中国却不是一个文物大国。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上世纪末,中国每6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日本平均1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西欧的德国和荷兰每1.6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法国平均1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几乎都能见到中国文物。在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藏有的中国文物就多达167万余件,而民间私人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是博物馆收藏数量的10倍之多。这些文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物种类,包括青铜器、陶瓷器、漆器、玉器、雕塑、书画、典藏等各类珍品。外国博物馆中那些精美绝伦、数量庞大的中国文物,总是令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到震撼。

清朝晚期以来,东、西方的列强们趁着满清国力衰微,凭借自己的船坚炮利数度炸开大清国的大门。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烧杀抢掠,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大洗劫。百余年来,中国文物因为战争、盗掘、走私等不法途径流失海外,藏于公、私博物馆或私人收藏者手中的总数就高达1700万余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文物总量的9倍,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不乏精品和孤品。

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馆,是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192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从建馆之初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捐赠的71000件私人藏品开始,到今天大英博物馆已拥有藏品800多万件。这些藏品涵盖了西亚、埃及、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国家。其中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余件,公开展示的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囊括了中国文物的所有类别,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到魏晋石佛经卷、宋元书画、明清瓷器,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的《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绘画作品之一。《女史箴图》原是清宫旧藏,曾是乾隆皇帝的最爱。乾隆皇帝在这幅画作上留下了37枚收藏印章。乾隆去世后,《女史箴图》一直被收藏于北京紫禁城建福宫花园的静怡轩中。慈禧太后时期,该画被移到了京西颐和园。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驻扎在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拉伦斯.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然而后来他的家人却辩称这幅画是一位被克拉伦斯.约翰逊救过的贵妇所相赠,并非偷盗。1902年,克拉伦斯.约翰逊回到英国,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幅画的价值。他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博物馆,原本是为了给画轴上的翡翠套环估价。但是大英博物馆的绘画部的管理员西德尼.考尔文认出了这幅画的价值,并以25英镑的价格将其买下。至此,《女史箴图》入藏大英博物馆至今。

《女史箴图》由东晋的顾恺之所创作,原作已遗失。今传世的有两幅临摹本,一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的临摹本,艺术性相对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就是大英博物馆这件。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了京西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掠,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余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后来,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如今,那些被掠夺的圆明园文物中,有李思训《青绿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等一些稀世珍品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之后,一些所谓的外国“学者”和“探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打着“文化考察”、“地理探险”的幌子,四处搜刮掠夺中国的文化瑰宝。他们甚至在没有得到中国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深入中国西北地区,对那里的石窟、壁画和古文化遗址进行的肆意盗窃和非法挖掘。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被誉为“中国时代的百科全书”,然而莫高窟的文物在十九世纪末大量流失海外。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一个自称是“探险家”的英国人斯坦因来到甘肃敦煌,从一个乌鲁木齐的维族商人萨希伯克那里得知莫高窟有藏经洞。斯坦因来到莫高窟以自己是玄奘法师的崇拜者为由,骗取守护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的信赖,并以500两银子的价钱“买”走了藏经洞中的大量文物,包括经卷8082卷、木版印刷20卷以及其他文物共29箱9000件。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莫高窟,又一次从王圆箓手中购得5大箱、600多卷佛经等文物。此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文物遭到其他列强的进一步的抢劫,被掠走的全是敦煌遗书的精华部分。据统计,敦煌莫高窟被盗文物中,敦煌遗书与绘画约12000至15000余件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大英博物馆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中央的墙上,有一副高4米,宽3.9米的巨幅壁画,这就是有名的《三菩萨壁画》。这幅壁画源自中国的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该寺院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是佛教信众往返山西五台山朝圣途中重要的一站。这幅壁画是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台山寺院委派僧人到清凉寺绘制的,后来分别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重新修葺过。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英国人温伯格来到清凉寺。当时的清凉寺已经荒废,存有三座大殿,《三菩萨壁画》就绘制在第二座大殿内大型坐佛雕塑后方。精美的壁画让温伯格爱不释手,便想花钱从当地村民手中购得,但是却遭到了村民的拒绝。后来温伯格买通了当地的地方官,以极低的价格购得此壁画。由于壁画过大不便运输,温伯格便将壁画分割为12块运回英国。后来,英国的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此壁画,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行唐县的清凉寺毁于战火。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三菩萨壁画》,是清凉寺唯一存世的遗物。

在大英博物馆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的楼梯间,矗立着一尊高达六米的白石阿弥陀佛立像。中国历史上,白石造像以河北省曲阳县最为著名,这尊造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的巨大佛造像也不例外,它就是来自于河北省曲阳县韩崔村的崇光寺。

民国四年(公元1925年),大文物贩子卢芹斋把河北曲阳崇光寺的这尊重约2吨的巨大佛像切割成3段,盗运到海外,至今佛像身上的切割痕迹仍然清晰可见。193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世界博览会上,这尊白石阿弥陀佛立像以卢芹斋私人藏品的身份出现,引起轰动。

展览会结束后,卢芹斋通过当时的中国驻伦敦公使郭泰祺向英国方面表示,自己本着慈善的精神愿意将这尊白石阿弥陀佛立像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同时,他还要求在捐赠佛像之后的介绍辞中写明“提供者:卢芹斋公司”。但这要求遭到了英方的拒绝,英方认为将古董商公司名称列入有失体统。几经周折之后,最终确定介绍辞内容为“卢芹斋先生赠送给中华民国政府,后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38年转赠大英博物馆,以纪念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世界博览会”。

卢芹斋

卢芹斋是欧美各大博物馆的捐赠大户,中国流失于海外的文物中,约有一半是经过卢芹斋的手售出的,其中以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最为著名。1938年,卢芹斋代表中国政府向大英博物馆捐赠的隋代白石阿弥陀佛像,至今依然是大英博物馆中的珍藏至宝。

在大英博物馆深处有一个震撼人心的95号展厅,这是大英博物馆为大维德基金会常设的展厅,专门用来陈列斐西瓦乐·大维德收藏的中国陶瓷器。在这个布置考究的展厅内,摆满了各式各样最为珍贵精美的中国瓷器,一排排一列列,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国瓷器收藏家,大维德青年时期就与中国瓷器结下缘分,并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热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身于犹太富商之家的斐西瓦乐·大维德来到当时的北平,这里曾是清王朝的京都,清廷倒台之后大量的宫廷文物就流散于此。大维德在这里收获了规模惊人的瓷器收藏,包括1700多件中国瓷器和一卷清宫御制古玩图。这些自晋代到清代的瓷器中,有大量的明清宫廷精品、传世珐琅彩瓷器和极为稀有的汝窑瓷器。大维德收藏的中国瓷器丰富程度,仅次于北京故宫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花,中国瓷器的杰出代表。元代景德镇成功烧制了独步本朝、影响后世的青花瓷器,而这一结论的断定,离不开一对著名的“大维德花瓶”。 在这对花瓶出现之前,青花瓷一直被认为是明初的发明。对这对花瓶的断代和真伪的研究,改写了中国瓷器的历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琉璃厂出现了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后来被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贲熙获得,这次出现在琉璃厂就是为了寻找买主。根据瓷瓶上的铭文可知,这是元代至正年间,一个叫张文进的人为全家祈福而施舍于道观的供器。不过,当时这对青花象耳瓶被琉璃厂的众多行家认为是赝品,“元代无青花” 似乎是当时的共识。几经波折,这对象耳瓶最后被英国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大维德爵士买下。

后来这对青花瓷瓶经过瓷器专家的研究比对,被认定为“至正型”元青花。这一研究发现,使得元青花瓷器成为公认的事实,并将青花瓷器的鼎盛时期提前了一个朝代。这对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成为鉴定元代青花的“标准器”,其上的装饰纹样也成为了专家学者们鉴定元代青花瓷的最佳参考和依据。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因为其是大维德的私人藏品,也被称为“大维德花瓶”。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由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之父张镇芳创办的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于1924年抵押在银行的清室珍宝。当时已有两位买家与银行沟通此事,但遭到人身威胁之后,被迫放弃。大维德决定冒险购入这批宝物,与盐业银行经过一年多的谈判,最终购得这批珍宝中的40多件清宫旧藏精品。

这40多件精品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官窑、哥窑的瓷器就有近20件,而且很多上面还有乾隆皇帝御题诗。除了瓷器外,这批清宫旧藏还包括了一些漆器精品。随后,这批精品瓷器在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轰动,大维德也因此获得英国收藏界的认同,从此进入了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的核心群体。

在大维德的收藏品中,他最为骄傲的部分是宋代官窑瓷器,除了从盐业银行购买的那部分清宫旧藏的精品外,他收藏的汝窑瓷器也特别值得一提。长期流行的说法是存世的北宋汝窑瓷器仅有67件,是官窑瓷器系统中传世最少的一个品种。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9件。而大维德就收藏了12件,其中包括了乾隆御题汝窑碗、刻花鱼纹洗、葵口盏托、三足奁式炉、水仙盆、浅碟、瓶等各种器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大维德收藏的汝窑瓷器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收藏。

大维德在中国期间,广泛地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古玩商、收藏家及相关人士结交,从他们那里购买了大量不亚于清宫旧藏的精品文物。据记载,大维德曾一次就从上海张仲英开办的专营明清官窑瓷器的“聚珍斋”购买了3万银元的物品。唐代画家韩干创作的《照夜白图》,就是大维德从上海古董商那里购得。大收藏家张伯驹得知此画要卖往国外时,急忙给当时主政北平的宋哲元去信,谈到这张画的价值,希望他过问此事,不要使之流落国外,可惜为时已晚。

1952年,大维德将全部的收藏捐出,成立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大维德去世之后,基金会陷入财务困境,迫不得已于2007年底关闭。两年后,大英博物馆接手了大维德的这批旷世珍藏,并为其专门新建了展厅,作永久性展出。

除了以上的精品中国文物外,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新石器晚期的玉面神人像、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簋、秦汉漆鞘铁刃汉剑、北齐砂岩观音菩萨立像、唐代《树下说法图》、金代三彩罗汉像、明代铜铸真武像等中国文物瑰宝。

文物流失似乎轻而易举,但文物回归却道阻且长。对于一个流失文物数量巨大、流失线索难以考证、流失时间跨度长的文物资源大国来说,文物回归是一条艰辛的漫漫长路。但中国政府从未放弃流失海外的文物,始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坚定的决心推进文物回归。

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有件事太要命了,我想骂脏话!

那就是,大英博物馆手里的那些中国文物,至少30%因为保管不当而严重损坏!!!!

他们不是在展示璀璨的世界文化,而是在炫耀自己辉煌的侵略成果

另外更糟心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好好的保存!

国宝《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这个要是放在国内,基本上和《清明上河图》有一拼,可惜在大英博物馆!

这个价值基本上是无法衡量的,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

大英博物馆将当年从中国抢来的一百多名画,就放在地下室里随意摆放近百年!

大英博物馆是怎么干的呢?

他们十分愚蠢地按照日本木刻画的方式,将《女史箴图》裱糊在木板上····

这不是一副小尺寸的画,这么大的画,这木板可是很长的,不用想,木板开裂,竟然将这画撕裂了····

这幅画掉粉,开裂,在处理的过程中,他们竟然将画分成三段!分成三段!三段!

目的只是因为太长,不方便展览!!!!

当时国内文物界要爆了,你不会修,拿到中国来行不行?

但是大英博物馆,别说中国的,就是全球其他国家印度,埃及的,从来就没有运回去过。

其实各国都想拿回自己的文物,大英博物馆下面的交流区,大篇幅都是这事。

大家看见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今故宫修文物的水平和技法已经独步天下···

而大英博物馆,乃至整个西方,都十分的拉胯···

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大英博物馆突然脑子开窍了,请中国人去修;

中国修画师,邱锦仙。是她用中国买来的材料修补,才让这幅画得以重见天日;总不能让这国宝毁了···

这个中国文物修复师,在大英博物馆一干三十年·····

用她的话说,根本修不过来,大英博物馆中国的文物超过两万件,而且大英博物馆十分的业余···或者说业余到发指,因为修文物是极其缓慢细致的工作···很多文物损坏严重···

她这三十年,修复中日韩三国文物上百件····

来看,敦煌壁画,当年被分片切下来放到大英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时候,没有经过任何保护,要知道这种壁画在国内都是隔绝空气,避光保护的····

大英博物馆就这样将壁画放了很多年,现在呢,都褪色了,基本上是不可逆了···

当然,中国文物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据说是希腊,基本上损毁特别严重。

1990年,香港商人何鸿卿实在看不下去了,出资2700万人民币,扩建了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从此中国文物才有恒温恒湿的展览馆····

当然了,现在什么状况:

那就是大英博物馆说自己没钱,别说修复了,连防盗的钱都没有····

十几年前,中国文物被盗14件

注意啊,不是说大英博物馆遇上了多么牛逼的江洋大盗,而是展览的时候连个玻璃罩都没有,更别提其他安保设施,现场的保安都不足···所以这些小件,都被偷走了····

对于抢夺而来的文物,他们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这才是根本问题!

把文物当成装饰···

至于其他文物珍品,不少瓷器

大英博物馆展览的时候,这些瓷器可没有任何背景极少,估计就是很好看,很值钱的样子····

最气愤的是,国内给大英博物馆洗地的人不少;

例如:要是没被抢去,说不定在国内早就没了····

这明明就是强盗的战利品展览馆!

但有一点:被抢盗走的文物,你不追讨,它是不会自己回来的····

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回答了:《金藏寄喻》认为在回答"主题"之前,首先有必要概括的讲一下中国的国宝流失在海外哪些地方!以备广大网友心中有底!★大英博物馆一向被世界认为是″中国以外藏有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共计有2.3万余件(后祥)。★英国大英图书馆珍贵文献和古籍有6万多件!★法国枫丹白露宮,计3万多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品全部是圆明园珍品!★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院。★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美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挪威伯尔根实用艺术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瑰宝:1860年八国联军中的英国军人从圆明园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一部份被拍卖!其中许多是珍品和孤品,書画有东晋顾愷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是清代皇帝乾隆最心爱的藏品之一)、李思训《青綠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寬《携琴访友图》、燕文贵《群峰雪霁图》、马远《山水再游图》等等!

青铜器有:商双羊尊、西周康候簋、邢候簋等等!

另有瓷器、玉器、雕刻品等计2.3万余件!

★附图一:唐顾恺之唐代摹本《女史箴图》

★附图二:唐张萱號国夫人《游春图卷(局部)》。

★附图三:五代顾闵中《韩照载夜宴图》。

★附图四: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

★附图五:五代阮郜《阁苑女仙图卷》。

★附图六:元.王渊《鹰逐画眉图轴》。

《金藏寄喻》供珍贵图,希各位大家敬请关注!

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已于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前往中国办展。与中国公众见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从被喻为“人类摇篮”的坦桑尼亚奥多维遗址挖掘到的200多万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达碑石,有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戈雅和伦勃朗的画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时期及日本、韩国、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独没有被大英博物馆视为“最重要收藏”的中国文物。

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据该馆有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参观完中国厅后,可知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 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或许是因为斯坦因的“贡献”巨大,大英博物馆专门将存放中国古画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宋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如果加上1973年并入大英图书馆的部分,该馆收藏的中国书刊有6万多种。

藏品展出的政策和现实

根据大英博物馆的统计,该馆拥有七百万件文物,每年接待500万名参观者,其中有多少人到中国厅参观很难统计。但只要去参观就不难发现,中国馆的参观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华人,尤其是近年来到英国的中国团组越来越多,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厅成为团组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有,往往只是在这个位于博物馆尽头的中国厅匆匆一瞥。

记者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是2004年10月,至今来过4次,每来一次情趣就减少一次,因为厅内的展品基本上没有更换过。据介绍,因为英国政府拨款减少,加上游客减少,该馆财力紧张,从1992年以来,中国厅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换过。财力吃紧还导致职位减少,而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财力吃紧也致使该馆无力开展中国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这些状况都是有悖于该馆的办馆政策的,即展品必须经常更换,让库存文物与公众见面,以确保展馆吸引回头游客。大英博物馆财力吃紧由一件事情就可见一斑:1990年由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把旧的中国陈列室扩建、改造,才有了现在这个有空调恒温陈列保护设备的新中国展厅,否则,价值连城的中国文物也许照样放在老旧的藏室里任凭虫吃鼠咬。

大英博物馆3月份首次到中国办展,中国老百姓可以一睹其久负盛名的藏品,了却一桩心愿。尽管藏品向所有公众开放是大英博物馆秉承的三大原则之一,但对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到伦敦参观大英博物馆在费用和签证等方面都困难重重。遗憾的是,此次他们不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珍品。

其实,这只是拉开了大英博物馆到中国展出藏品的帷幕。去年9月,大英博物馆以及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的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就宣布与中国签约建立博物馆协作项目。大英博物馆计划将世界各国的收藏品送往中国展览,中国将重要文物送到英国展览。这次北京展之后,大英博物馆还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亚述帝国与艺术:大英博物馆馆藏古亚述艺术珍宝”展,200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英国与世界”展览,并将出版收藏的中国画。

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科学的理解和认同。由于财力等缘故,大英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打了折扣。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英国对中国的关注日胜一日,开展对华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此次大英博物馆首次到中国举办展览的一个细节是,展览得到了近年来大力拓展在华业务的某英国银行的赞助,这种企业树立市场形象的公共关系技巧无可厚非,不过解读止于此是不够的。

原址保护原则与文物回归的可能性

很多中国参观者看着那些祖先的杰作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时归故里?这次“世界文明珍宝展”的消息公布后,人们在问:为什么不包括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也不包括瓷器和所有权有争议的藏品?

据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在回答媒体相关提问时指出:“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国的文物,也因此和许多国家一直在打官司,可能人家也有顾虑吧。”但英国卫报3月3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里格说,中英两国政府是鼓励文化交流的,英国也未对展品的选择设立任何限制,“我们会特别高兴把这些藏品借给他们,但他们并没有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的理解是他们有比我们更好的中国艺术品。”

这并非是各说各话。关注文物的人都知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提出了“原址保护”原则。针对这个公约,2002年法国巴黎的罗浮宫、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馆发表了所谓的“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反对把包括战争中用掠夺等非正常手段获得的文物和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对这个宣言表示反对,认为这种将文化“环球化”的做法其实是帝国主义的余孽,那些流落异国的文物都没有经由现今人们所认同的合法渠道。

中国文物保护专家对此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谴责这个宣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原址保护” 原则抵触,与正义公理相违背,践踏了曾经遭受侵害的国家与民族的正义权利。他们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世界上47家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 164万件,流失在各国私人手中的中国文物大概是这个数字的10倍。这些文物中的大多数是在战争中流失国外的。他们提出用分类索还的方法,即从合法买卖中流失的文物应由国家出资购回,被掠夺走的文物则应无偿归还。

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希腊都要求大英博物馆送还他们认为属于自己国家的文物。尽管大英博物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但他们仍然坚持这些文物应该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这种文物所有权纷争的典型例子是该馆收藏的56块雅典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带的归属问题,这是近年来所有文物归属权争议中最著名的案例。

该文物是帕特农神庙的部分雕刻与建筑残件,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当时的英国驻希腊大使洛德·埃尔金伯爵在1810年将这些文物运回大英博物馆,1816年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故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1829年,希腊第一次向大英博物馆提出归还这些神庙雕刻的要求,此后历届政府一再向英国政府和大英博物馆施加外交压力,但均无果而终。雅典申办2004年奥运会成功后,希腊政府和民间团体“英国归还大理石雕委员会”进一步向大英博物馆施加强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并提出以贵重文物交换借展的解决办法,但大英博物馆一如既往地断然拒绝。麦克格里格馆长表示,埃尔金大理石雕永远不会归还给希腊,也不会借给希腊展览,它留在目前的地方最好,有更宽广的历史含义。他希望希腊能接受一个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复制品。他说:“大英博物馆是人类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可以保存世界所有文化成就。”

自豪与羞耻相交织的复杂感受

这些年英国媒体偶尔也有关于中国文物的报道。除了中国文物在伦敦的拍卖行受到追捧的现象外,还有文物被盗毁的报道。如2004年10月4日,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贝特博物馆收藏的9件中国文物失窃事件,价值约达6 万英镑,其中包括一个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的用于祭祀的小罐子。2004年10月29日大英博物馆15件中国文物失窃,均为制作于公元700年至公元 1400年间的珠宝饰物,大英博物馆发言人称“显然都是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2006年1月,一名男子在剑桥博物馆参观时自踩鞋带绊倒,将摆放在楼梯窗台一套价值10万英镑的中国瓷瓶撞碎,这套产于17世纪晚期或18世纪早期的瓷瓶一直是该馆的著名展品。

要在英国看中国文物,最好还是去大英博物馆。其门类齐全的藏品使中国参观者除了感到震撼外,往往还伴生出复杂的感受。一位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曾写道,参观这里“使人想起圆明园那场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国‘冒险家’劫掠的车辙和两百年来中华瑰宝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在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时,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举办了一个网上听众反馈节目,在内容各异的诸多留言中,有一位听众的留言可谓具有代表性:我去大英博物馆看过,里面整整一个展厅都是中国的东西,我看了之后有两个感觉:一是为我们中国曾经拥有如此珍贵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耻,因为这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

其实,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辉煌文明的遗物,何尝又不是有着类似的命运。敦煌的“王道士”因为泄露了藏经洞而备受国人怪罪,记者在大英博物馆里却仿佛看到“王道士”的影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独为中国特产。鲁迅曾说,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遗物(大意),单单怪罪“王道士”对反思保护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大英博物馆要到中国举办世界文明珍宝展,对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遗产不是一次很好的启示吗?

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大英博物馆还藏有大量中国瓷器。其中有一件宋磁州窑白地黑绘剔划花熊纹叶形枕(如图) 叶形枕面,尖形一端高高翘起,前方枕沿刮釉,箱形枕座边角圆滑无装饰。枕面先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后以含铁的"斑花"料绘熊纹,熊的五官及手足部以尖锐状工具划出。随枕形在其内划出两周如意形开光,进一步做叶形开光。正中的黑色狗熊憨态可掬,身朝左方,下肢着地,两只前爪撑在一棍状物上,脖下系一粗绳,拴在不远处左方矮木桩上。

《诗・小雅・斯干》云:“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因为熊具有雄壮勇武的特征,是男子阳刚性格的象征,故古人以梦见熊罴为生男的征兆。所以,将熊的纹样绘画于陶瓷枕上即有避邪祈福之意。从枕上所绘熊被链于木桩来看,似是宋代熊戏表演时狗熊幕后休息的场景。

这件瓷枕黑白对比鲜明、装饰刻划细腻,又充满趣味,对研究宋代陶瓷绘画及民间文化、社会审美情趣等,都是难得的实物资料。

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馆藏之丰令人惊叹。其中来自中国的珍品高达2万多件。

这件作品就是我们中国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了。这件作品 没有在我们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是我们的一个重大损失,这幅画年代久远,顾恺之也十分有名,他的水平很高,当时的人称他是“才绝”、“画绝”、“痴绝”。这幅画很长,描绘了女人应该要遵守的榜样,都是一些历代贤妃的故事,所以叫做 《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存大英博物馆。

玉琮

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并称为“六器”。、关于玉琮的用途,有很多种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古代纺织机器上的零件;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仪器,能够用来探测天文,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用来祭祀的礼器。这件玉琮是目前发现最大,最珍贵的玉琮之一。也在大英博物馆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