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勃勃大王建立大夏,他修建的统万城,为什么叫“中国蒸土第一城”?
在中国古代夯土墙的城建史上,有一座古城是绕不过去的坐标,这就是位于陕西北部榆林靖边县境内的统万城。和大多古代城池不同的是,它不仅格外坚固,而且整体呈白色。关于它的建造,还有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东晋十六国以及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应该算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了。正是因为太过混乱,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那段历史,这还得从西晋的灭亡说起。西晋末年,由于西晋高层的常年内斗,导致边疆防务松懈,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最终攻破了长安和洛阳,西晋就此灭亡。此时残存的司马家皇族,逃往南方,在士族们的支持下,再次建立了东晋政权。与此同时,那些占领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南方名义上算是统一的,而北方则是群雄割据,各自为政。虽然匈奴贵族刘渊以光复大汉为名,率先建立起了前赵政权,但是仅存在二十余年就被取代,之后的北方的政权更迭频繁,尽管也出现过像前秦那样努力成为北方霸主的政权,但最终都没能彻底统一北方。而且这些政权的巅峰期都比较短,往往只存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便灭亡了。
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后一个政权,便是大夏国。它的建立者是当时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人赫连勃勃。说起这赫连勃勃,他和十六国第一个政权前赵的建立者刘渊算是同族。说来也是定数,十六国乱局开创于这个家族,又终结于这个家族。
赫连勃勃的曾祖父刘虎,因和前赵的皇帝是宗室关系,所以在前赵昭武帝刘聪封其为楼烦公,任安北将军、监理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雄据肆卢川(今山西原平县、忻县之间平川)。
刘虎
刘虎在与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的战争中败北后,不得不率铁佛部出居塞外。后来在其子刘务桓的努力下,重新召集各个部落,使得匈奴铁佛部再次得以兴盛。前赵灭亡后,后赵皇帝石虎派遣使者封刘务桓为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
刘务桓之子刘卫辰为人狡猾,权谋多变。他在哥哥刘悉勿祈去世后,杀死侄子,夺取匈奴铁佛部首领的位置。他后来周旋于前秦、代国、后赵之间,反复无常。割据朔方之地,兵强马壮,成为各方争取对象。
刘卫辰
刘卫辰曾派使者向前秦投降,请求在塞内划给他们农田耕种,春天来秋天走。为了争取到刘卫辰,前秦天王苻坚同意了他的要求。刘卫辰迁居塞内后,前秦天王苻坚任命其为西单于,督摄河西各族,屯驻在代来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及达拉特旗内)。并将宗室公主嫁其为妻。
到前秦分裂时,刘卫辰拥有朔方之地,军队有三万八千人。后来因起兵偷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未果,反而被北魏军攻打,兵败逃亡。魏军乘胜渡过黄河,攻克代来城,俘获并杀死刘卫辰。
刘卫辰与前秦宗室公主苻氏有一子叫赫连勃勃,当时被迫投奔于鲜卑族叱干部,但是叱干部的首领他斗伏不敢收留他,想把他送给北魏。但是遭到了其兄子叱干阿利的极力反对。在叱干阿利的帮助下,赫连勃勃投奔了后秦的高平公没奕于。赫连勃勃身高八尺五寸,腰带十围,生性善辩聪慧,风度仪表华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没奕于对赫连勃勃喜爱有加,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赫连勃勃。
郝连勃勃
赫连勃勃被引荐给后秦皇帝姚兴后,受到姚兴的厚待,任命其为骁骑将军,加任奉车都尉,经常参与军事与国政的大事。这引起了朝中功臣和老臣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赫连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过分的亲宠和厚遇,最终会成为祸害。
姚兴
固执己见的姚兴最终还是任命赫连勃勃为安远将军,封阳川侯,让他帮助其岳父没奕于镇守高平,并把三城、朔方的杂夷以及其父刘卫辰的部众三万人分给他。
随着姚兴对赫连勃勃的进一步信任,赫连勃勃得到的封赏越来越多,陆续成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还得到了三交五部鲜卑以及杂族共两万多部落,并且镇守朔方。
朔方
不愿久居于人下的赫连勃勃早已有反叛之心,只是实力还不够强大,暗地里悄悄地扩充实力。当时有河西鲜卑杜崘向姚兴进献八千匹马,在渡过黄河到达大城时,马匹被赫连勃勃扣留了下来。
他时刻还觊觎自己岳父的人马,为了不引起怀疑,他召集自己的三万多人假装去岳父的高平川游猎,趁其不备突然袭击并杀死他的岳父没奕于,兼并了没奕于的军队。
此时赫连勃勃的人马已经达到数万人,他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反叛后秦而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设置和任用百官。赫连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启的后代,故称国号为大夏。
鉴于当时大夏和后秦的实力悬殊,赫连勃勃并没有急于进攻位于关中的后秦都城长安,而是继续攻城掠地,增强实力。
有国必有都,既然暂时无法夺取关中的长安,那便新建国都。赫连勃勃曾说道:“朕正要统一天下,统治万邦,可以用统万作名称。”他任用叱干阿利兼领将作大匠,征发岭北十万胡人和汉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的汉代奢延城的基础上修筑都城,名曰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
修筑统万城就地取材,在筑建城墙时,将城西北浅湖中的白色湖泥挖出,混以石灰及石英砂,在夯层的过程中用尘土刻意细筑。并且在修筑的过程中,用蒸土夯筑城墙,即用“蒸土”的办法筑城墙。所谓蒸土筑城,其实就是在筑建城墙时,加入了生石灰,其遇水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气,蒸雾冲腾。后世在记载的过程中因不谙生产,遂讹称为“蒸土筑城”了。
正是城墙在筑造过程中使用了石灰和石英砂,砂、黏土、石灰加水混合便成三合土,是优良建筑材料,现代工程仍广泛使用。因为石灰遇水,体积迅速膨胀,挤压砂、土,使之紧密结合,质地极其坚硬。统万城就是用三合土夯筑的。
统万城遗址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用在这个城池建造上,再合适不过。筑造城墙时,还规定用锥子扎入墙内不超过一寸,若锥入一寸,立即杀掉修筑的工匠,随即将尸体埋入墙内。如此残酷的修城方式,使得原本不大的统万城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完工。
统万城遗址
从今天的遗址来看,统万城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廊城、东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700米。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东城周长为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据历史记载,统万城的南门取名为朝宋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北门为平朔门。
统万城的防御措施还是很严密的,共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由红柳河、纳林河夹道形成三角台地,两面临河,统万城坐落其中;第二道是外郭城,是外围的一道城墙;最后便是由“虎落”,与夯土城垣、马面、垛台、护城壕、铁蒺藜等,共同筑起了统万城的第三道立体防御体系。这使得统万城成为当时黄河“几”字区域内最坚固的城池,代表了当时城市防御的最高水准。
所谓的“虎落”,其实是一种汉代就有的防御措施,在《汉书·晁错传》中有记载。 指的是篱落、藩篱,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在统万城遗址发现的“虎落”柱洞里面,原先原先插满了削尖的木桩或者竹子,以此防御敌人进攻。正是因为这种“虎落”的存在,敌军的步兵和骑兵就很难靠近城墙。守城的军士可以站在12米的马面上,利用城墙和马面,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入侵之敌,当然配属的武器还有弓弩和礌石(即石头)等。
虎落
尽管郝连勃勃在随后的征战中夺取了关中的长安,但是并未迁都长安,而是固守统万城。在郝连勃勃看来,大夏最大的威胁来自东边的北魏,两国之间的边境线距离统万城不过数百里。守在统万城,就犹如天子守国门一样。然而在郝连勃勃去世之后,统万城很快就被北魏所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统万城遗址
隋唐时期,统万城成为朔方郡和夏州的治所;五代时期,夏州为党项族李氏割据,其间也经有战乱,但统万城在军事及交通上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宋军攻占夏州,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头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毁圮于此时。据遗存现状及史料记载推测,这一阶段统万城应无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形制、规模仍基本保持了大夏国都时期的景况。
统万城遗址
沧海桑田,全夯土建筑的统万城被废弃一千余年,经历了1600余年鄂尔多斯高原劲烈的风蚀和人为破坏,犹保持着挺拔峻伟的历史风貌。
统万城遗址
今天的统万城基本格局仍旧留存,部分城垣、城门、马面及角楼遗存清晰可辨,城内主要建筑、道路均已无存,仅遗留下高大的夯土台基。白色墙体,林立的马面,高耸的角楼,独特的"祟台秘室"结构和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清晰地构造出这座以"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 。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
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赫连勃勃大王建立大夏,他修建的统万城,为什么叫“中国蒸土第一城”?
统万城建造于南北朝时期,是北朝大夏国都城,也是大夏开国之君赫连勃勃下令所建!
要说统万城的名气,就不得不提它的建造者赫连勃勃。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是南匈奴铁弗部人,因为与汉朝和亲,自认为是汉朝的亲戚,为了增加知名度,因此改姓刘。西晋末年后,天下大乱,铁弗部也曾依附于各大强权,到赫连勃勃父亲刘卫辰时期,部众占据朔方一带,后来刘卫辰被北魏击败,赫连勃勃辗转逃离到了后秦的高平公没奕于处,还成为了没奕于的女婿,后被推荐给后秦皇帝姚兴,姚兴对赫连勃勃极为信任,视为近臣,并令其镇守朔方,姚兴的弟弟姚邕极力劝阻,姚兴不听,并铸成大错成为后秦的大患!
赫连勃勃回到朔方,如蛟龙出海,他立即召集部众,后来还杀害有恩于他的岳父没奕于,并吞并了他的部下,势力大增,因此自命为天王,赫连勃勃认为自己是夏朝君主的后代,建国号大夏,又称胡夏,后来更是四处征战,国势大振!
公元413年,为了打造一个稳定的后方和基地,赫连勃勃命叱干阿利征调十余万人建造都城,为了显示自己的雄韬大略,他以“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命名都城名字,这也是统万城的名字由来。统万城通过蒸土筑城,相传是通过巨大的蒸笼将煮熟的米汤加上血骨等与土相搅拌蒸煮,并趁热筑好城墙,工程浩大复杂艰苦。而且筑城的监工叱干阿利生性极为残暴,他通过锥子检验城墙的质量,如果锥子能插入城墙一寸,就杀掉筑城的工匠,还将尸体一同筑到城墙内。公元418年,历经六年无数工匠艺人被杀后,统万城终于筑成,当时的统万城的坚固程度也堪称一流,可以做到刀斧而不入,而且高隅隐曰,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可见城池的宏伟壮丽。
但是赫连勃勃死后两年,北魏拓跋焘就通过诱敌出站之计一举攻克了统万城,打出了战争史上教科书式的攻坚战,拓跋焘还是一个有为的天子,看到这座富丽堂皇的统万城大怒,认为“竖子之国,如此滥用民力,焉能不亡”,可见这座赫连勃勃理想的万年坚城也没有保住他一生的基业!统万城后在宋朝被毁,至今已经是断壁残垣!
赫连勃勃大王建立大夏,他修建的统万城,为什么叫“中国蒸土第一城”?
赫连勃勃是匈奴人,“五胡十六国”之大夏国的开国之君,号称“天王大单于”,他营造的国都就是“统万城”。
从公元407年建立到431年灭亡,大夏国仅仅存在25年,但是这座统万城却历经兵火,至今遗迹尚存。统万城位于陕西横山县西北方50里处,在历史上很有名,筑造的标准特别高,名副其实的固若金汤。
我们来看看,统万城有着怎样残酷的标准?赫连勃勃筑城的时候,还在城边打造兵器,两拨人马一起在监工的皮鞭下劳作。等到城墙完工的时候,工程验收的血腥也没有谁啦……
赫连勃勃命令工匠用所铸的刀剑去捅城墙,如果刀剑捅进城墙就杀死筑城民工,把民工的尸体筑进城墙;如果刀剑捅不进城墙就杀死工匠,工匠立刻要被杀于城下。
如此恐怖的造城氛围,让无数的人命丧城下,从而耸立起这座统万城。如今1500多年过去,统万城的墙址楼台还有残留,实在是相当不容易。尽管是匈奴人的政权,但统万城的规划却表现出汉人礼制的特点,筑城保持“左边宗庙、右边社稷”的原则。
“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故以统万为名。”赫连勃勃对统万城赋予重大的政治意义,希望子孙后世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可惜大夏国没多久就被北魏灭国。
为什么统万城叫“中国蒸土第一城”?因为它是中国文献记载的第一座用蒸土筑成的城池,现代专家经过实地分析,给出2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先将筑城的土被放入水中,然后经过阳光的曝晒,接着拿半干的泥土来夯筑。这样一来,城土就不会松软、不会粉状,在人力的夯打之下,很快就粘结为块状。
另一种解释认为:先将松软的土搅拌入热水,再将它们倒入工地,热的泥水跟冰冷的地基一接触,再加上民工的及时夯土,就会牢牢粘结在一起。
统万城的筑城原料是河泥、白石灰,阳光照射下会通体雪白,老百姓又叫它“白城子”。今天的残存墙体依然非常坚硬,千年的风化似乎对它没影响,人们用铁镐都刨不下一块墙体来。
赫连勃勃大王建立大夏,他修建的统万城,为什么叫“中国蒸土第一城”?
赫连勃勃为南匈奴人,“五胡十六国”之大夏国的开国之君,统万诚乃大夏国都。
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位于现在的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它不仅格外坚固,且整体呈白色。
所谓蒸土筑城,指烧造石灰而言,或是生石灰加水使用,在其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气,蒸雾冲腾,于是渐渐就传为“蒸土筑城”了(过去陕北人常烧石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