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谁写的?是哪朝哪代开始有金刚经的?
佛教由古印度的贵族释迦牟尼创建于公元前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诞生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佛教中,出家僧人每天的必须功课就是念诵佛经,一些在家居士为了修行佛法也会念诵佛经,佛经是佛教徒修行和传播其思想的主要途径。
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是没有佛经的。佛陀35岁时,在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随后他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当初的五位侍者,为他们讲演四圣谛,此五人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至此有了佛、法、僧三宝,并且成立僧伽团体。
从成立僧伽团体起,到佛陀80岁时入灭的45年间,佛陀的足迹踏遍了恒河中下游的许多地区,他向众人宣扬佛法,传播佛教。在宣扬佛法的过程中,他会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进行说法,也会为弟子或者众人所提出的具体事物进行答疑解惑。在佛陀传法的45年中,他只是说法讲法,答疑解惑,并没有留下成文的专著。
佛陀80岁的时候,在从摩揭陀国到憍萨罗国去的途中,入灭于拘尸那迦,当时只有阿难等少数弟子在身边。而此时在另一地区传法的佛陀大弟子迦叶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然而跟随迦叶的一位比丘却如释重负,他认为佛陀在世时规矩太多,使得他们不太自由。现在终于不用再遵守这些规矩了。迦叶听后十分生气并指出,佛陀虽然入灭,但他生前的教导不能抛弃,于是萌发了把佛陀的教诲汇编起来的想法。
印度地处南亚热带,每年雨季不宜出行,于是当时的僧人们就会集中居住在一起,共同进行修习,他们称此为安居。佛陀入灭第二年夏天,迦叶把佛陀众弟子召集到王舍城的灵鹫山石窟进行夏安居,并开始汇编佛陀的遗训和教诲。当时五百罗汉在石窟内,而上千比丘在石窟外,大家开始把佛陀在世时的言论和答疑进行汇编。
其实汇编的方法就是整理佛陀在世时在何时何地为何人进行的传法解惑以及教诲的内容,由当事人具体陈述,然后由参加安居的其他弟子共同审定真伪。得到大家共同认可的,便作为佛陀的遗教正式确定下来。这次集会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结集”。这次被佛教徒会诵出来的佛陀的教诲,就是最初的佛经。
在汇编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石窟内的五百罗汉和石窟外的比丘因观点上的差异,最终使得佛教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发展到后来就是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小乘佛教;而大众部则发展为流行于中国汉地的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众生业力和能力的差异,佛经在背诵过程中难免产生差错,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于是便把佛经的内容记录在贝树叶子上,这便是贝叶经。
贝叶经
作为佛教经典的《金刚经》,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内容就是佛陀和弟子须菩提的对话,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在被整理成佛经逐渐传播到了中国汉地。
中国汉地最早翻译出《金刚经》的是十六国时期后秦的高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祖上是天竺的望族,在他父亲这一代迁徙到西域的龟兹国,鸠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七岁时鸠摩罗什随母出家,他先学习小乘,后改习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闻名西域各国,在当时的汉地也有他的传闻。
前秦时期,大将吕光灭了龟兹,并把鸠摩罗什劫到了当时的驻地凉州。后秦建立后,后秦的皇帝姚兴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发动攻打凉州的战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抢夺高僧鸠摩罗什。为一个人而发动一场战争的事在世界史上并不多见。
鸠摩罗什被姚兴亲自迎接到当时的后秦都城长安,以国师礼待之。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经场,这就是位于今天西安鄠邑区的草堂寺。鸠摩罗什到了长安的第二年就译出了《金刚经》,只有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第九会。
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北印度人菩提流支,又称道希,经西域来到了当时的北魏都城洛阳,受到魏宣武帝的优待礼遇,提供优越的条件让其进行译经,他也翻译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北朝梁武帝时,印度优禅尼国僧人陈真谛携带大量梵文佛教经典,乘船来到当时的梁都建康(今南京),刚好赶上南朝爆发“侯景之乱”,于是他辗转各地进行译经工作,虽在兵荒马乱年代,但始终坚持译经,其中就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
真谛法师
南印度僧人达摩笈多从商人那里听闻东方的大国佛法盛行,于是和商人结伴前往。途中历经艰险,费时数年,最终到达了达州(今甘肃敦煌)。后被隋文帝诏入长安,礼遇优厚,在长安的大兴善寺进行译经工作。他“执本对译,允正实繁。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翻译了大量的经文,其中就有《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达摩笈多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先后有众多的僧人前往印度求法,其中就有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他们都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所不同的是玄奘法师走的是陆路,而义净法师走的是水路。回到长安后,他们都从事译经工作,而且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其中就有玄奘法师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和义净法师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法师为了存放佛经在长安修建了大雁塔,而在义净法师的提议下,在长安也修建了小雁塔。
义净法师
我们在今天的《大藏经》中看到的《金刚经》版本就是以上六种,它们是不同法师翻译的版本,除了语法上的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但后世流通最为广泛的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版本。在六个版本中,鸠摩罗什版本文字最为流畅,义理表达最为明白。
《金刚经》不仅有汉语版本,还有藏文、蒙古文、满文等版本。《金刚经》也先后被译为日文、德文、法文、英文等传播世界各地。他们参照的基本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
《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在汉地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贤首宗、唯识宗等各宗都对《金刚经》进行了各自注疏,尤其是禅宗六祖慧能,对《金刚经》尤为重视。
作为翻译最早、流传最广的佛家经典之一的《金刚经》,对整个中国佛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后世把佛家的《金刚经》、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和《南华经》并称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
《金刚经》主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而不实的,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而《金刚经》卷末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是此经的精髓所在。
金刚经是谁写的?是哪朝哪代开始有金刚经的?
(敦煌唐代《金刚经》抄本)
《金刚经》由谁写就,已经无可查考。传入中国,在公元五世纪初,后来有多种译本,所据原本为一个。
佛教,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其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1996年尼泊尔政府宣布,经数国学者组成的考古小组发现,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生于尼泊尔南部的兰毗尼园,80岁时入灭,也就是前543年。
公认的是,释迦牟尼很像孔子,“述而不作”。他所阐发的“教义”,都是口授,再由其弟子口耳相传。
如此可知,所有佛教典籍,皆非出于他本人之手。很可能,也不出于他的“第一代”弟子之手。
(尼泊尔兰毗尼)
据说,释迦牟尼“入灭”后的第一个雨季,其弟子们在王舍城召开了第一次“佛教集结大会”。会上,优婆离长老提出了“律藏”经籍,阿难陀提出了“经藏”典籍,与会的五百名阿罗汉诵读通过。
以上二位提出的经籍,是口诵还是已经落于文字,很难断定,至今并无可考之证。
插上一句,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佛经抄本,由日本考古工作者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于阿富汗巴米扬,其约抄写于2-3世纪。
或曰,阿难陀所提“经藏”典籍中,可能包含了《金刚经》。
这只是“可能”,即阿难陀不管是背诵还是记录,可能保留了最原始的相关内容。换个说法,公元前500多年的时候,已有了《金刚经》这种可能性太小。
(鸠摩罗什)
《金刚经》之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请注意,这就涉及到“般(bō)若(rě)”一词何时出现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佛教分为“三大部派”——即“古代部派”“大乘佛教”和“密教”。各部派之下,又分若干支派。
“古代部派”,是佛教最早的“部派”,其中主要的,是注重“经藏”的“上座部”;还有注重“论藏”的“一切有部”。
公元前3世纪,“古代部派”中,又分离出来了“过渡部派”。这一“部派”,称为后来的“大乘佛教”的前身。
“大乘佛教”兴于几时,至今尚难定论,主流意见认为在公元1世纪。
所谓“大乘”,是此“部派”对自己学说的溢美之词,因为其主张“普度众生”。同时,其将追求个人解脱的佛教流派贬称为“小乘”。
在“大乘”经籍中,对后来的汉语翻译来说,出现了“般若”“宝积”“方等”“华严”等的分类法。
“般若”,全译是“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度”,即通过“般若”这种智慧,以达到佛之境界这种立志成佛而修习“大乘”的众生,被称为“菩萨”;未成佛之前的一切修习,称为“菩萨行”。“菩萨”,是“菩提萨埵(duǒ)”之略称。
显然,“般若”或曰“般若波罗蜜(多)”,是自“大乘佛教”创立而有的。
也就是说,《金刚经》或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该在“大乘”部派约公元1世纪形成之后写成的。
(龙树尊者)
有一个名为龙树的佛教经学家很值得关注,他是“大乘”部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他和弟子圣天影响下,2-3世纪,“大乘”部派迅速发展,很多“大乘”经籍亦出于这师徒之笔下。
传入中国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初由鸠摩罗什于402年所译。其后,北魏有菩提流支和南朝有陈真谛同名译本。隋代,有达摩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装《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前已述及,其实皆本一书。
《金刚经》为“大乘佛教”经典,世无异议。亦被认为是十八部短篇“般若”经中最著名一部。其体裁,虽是释迦牟尼当着僧众和众菩萨之面答弟子问,但其流传至今的文本,定不会“完型”于“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出现之前。
金刚经是谁写的?是哪朝哪代开始有金刚经的?
金刚经是大般若经中的一小段,是摘出来的,但也是一部完整的佛学经典。
金刚经是佛佗与弟子须菩提的一段精彩对话,对般若空性和成佛之路的阐述,在中国佛学界普及率非常高,深受国人喜爱。
这部经典在佛佗灭度后,由弟子阿难口述,五百阿罗汉印证成书。东晋时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翻译成书,大唐高僧玄奘也有翻译本经。
金刚经是谁写的?是哪朝哪代开始有金刚经的?
佛经当然是佛陀所说,弟子记载整理,约公元前500年成书,东晋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国,鸠摩罗什,玄奘,义净都曾翻译过,个人觉得金刚经是最重要的一本经书,因为金刚经教给人们修行成佛最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心无所住
金刚经是谁写的?是哪朝哪代开始有金刚经的?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在祗树给抓独园,于大比丘众说法,于须菩提的问答,在古印度度的一大城市,舍卫国,具体中国佛教有记载,
金刚经是谁写的?是哪朝哪代开始有金刚经的?
和儒家的《论语》不是由孔子亲笔所写的一样,《金刚经》当然也不是佛祖亲历而为,也是他的弟子高徒在释迦摩尼涅槃以后经过整理而成。
《金刚经》是为佛教经典;这部经书的全称比较长,叫做《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最初的译本是鸠摩罗什;字数和《道德经》差不多,一共5100多字;由于字数不是很多,非常适合信众诵读,所以流传很广;
鸠摩罗什,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后秦高僧,大约生活于在公元四世纪;我国最早的翻译家。
唐代的高僧玄奘也翻译过《金刚经》,不过他的译本字数比较多,有八千多字;因此,也更加详细,同时也是对鸠摩罗什译本的重要补充;
《金刚经》在传世过程中,佛教的各个宗派都对此经书做了注疏;慧能以后的禅宗也逐渐对《金刚经》特别看重。
五千多字的《金刚经》,通常被用来做成虔诚的佛教徒们练习毛笔字的范本,据说清朝皇帝雍正就曾经手书《金刚经》为母亲皇太后祝寿。
《金刚经》结尾处有四句偈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几句应该是《金刚经》的硬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