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秦腔最早是陕西、甘肃一带汉族民间的歌舞,随着周人东进入关中,在秦人的手里成熟。最早的秦腔是什么样的唱腔,无从查起,或许更接近于流行于渭北富平一带的阿宫腔。
阿宫腔是由秦时的宫廷乐演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名。秦末,项羽攻入咸阳,火烧咸阳宫殿,宫里的内侍、宫女及舞乐歌女有一部分逃出宫殿,流露民间。他们把皇宫里一种清雅俊丽、委婉细腻的歌舞演唱带到了民间,并且传播开了,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曲调,由于是从皇宫传出的,而当时的阿房宫名气非常大(尽管还没建成)。于是就把这种民间曲调称为“阿宫腔”。
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与流行于西府的西路秦腔、流行东府的东路秦腔、流行陕南的南路秦腔,以及流行西安地区的中路秦腔,共同成为秦腔的五大主流流派。
在今天西安的北郊,有条路叫梨园路,唐代时,这里是皇家禁苑中一个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果木园,叫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黄芩贵族宴饮游乐的场所。后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在此演习歌舞戏曲,即表演宫廷歌舞,也演奏民间曲调。这或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催公,相当于校长。李隆基不但在这里教习表演,也搞艺术创作。自己也亲自参与到表演中去,唐玄宗喜欢演的一个角色就是丑角,身为一国之君,在表演时龙颜自然不能被外人看见,于是他在扮演丑角时,会把一块白玉挂脑门前,正好遮住自己的小半边脸。后来,丑角鼻梁上,都会按照唐玄宗的白玉位置拍上白粉,这就是丑角的脸谱。
过去戏曲班子里都有“尊丑”一说,一个戏曲演员,你唱的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里的地位也是第二,惟有唱丑角的演员才是第一,因为尊丑就是尊皇帝。旧戏班里的装戏服道具的木箱子,是不能随坐的,惟丑角演员可以,丑角演员在后台可以随意立坐,但其他演员就要按章行事。演戏前,只有丑角演员勾脸画谱后,其他演员才能化妆勾脸。在有些场合,演出前,戏班子要先敬神大家都要磕头跪拜,惟有演丑角的演员,可以不鞠躬、不作揖、不跪拜。这些规矩,皆因唐玄宗的缘故。
后世戏曲行当尊唐玄宗李隆基为他们的祖师爷,人们在习惯上称呼戏班子、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
唐时梨园乐师李龟年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或许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形式到内容上日臻完美。
康海绘制的脸谱
在秦腔的发展史上,明朝的康海不得不提,他是西安府武功县(今陕西咸阳武功县)人,弘治十五年高中状元,因和当时大太监刘瑾是同乡,明武宗时期受刘瑾案连累被罢官,之后他回乡经商,、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泛地收纳伶人,自制乐曲,写剧本,改革声乐唱腔脸谱,自操琵琶,倾情于秦腔,创建了自家的戏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他广招弟子,并在家中教授他和同乡王九思创作的“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的“康王腔”。“康王腔”是秦腔四大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派。后来在“康家班”的基础上组建了“张家班”,又名华庆班。
康海绘制的脸谱
华庆班是最早的秦腔班社。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由周至县举人张附翱、王兰卿(明中叶著名女演员)夫妇组建,相传数代,几度易主不改张姓,积累剧目上千个,以“跑马”、“打秋千”等自创特技尤为闻名。1932年易名“华庆社”,至1953年政府接管重组,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康海被尊为秦腔的鼻祖,他手绘明代戏曲人物古脸谱,多达131副,距今已有近450年历史,是中国戏曲遗存独有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戏曲脸谱。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300余首,小令200余首。“康状元”的故事至今还在他的家乡武功县流传着。
明清时期,陕西商帮兴起并壮大。听戏、写戏、养戏班是陕西商人对秦腔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商人经商走到哪里就把戏班带到哪里,这一时期,秦腔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西路秦腔入四川形成了今天的川剧,东路秦腔到了山西形成了晋剧,到了河南形成豫剧,到了河北形成了河北梆子,甚至京剧里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是来自于秦腔。明嘉靖年间,秦腔从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形成了浙江三大剧种之一的“绍剧”。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就有36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清初,北京戏曲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今昆曲)与京腔(源出弋阳腔,亦称“高腔”,传到北京的称为“京腔”,并非后来才形成的京戏)。到了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因为过于高雅而无法大众化,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皆演京腔。
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习秦腔。秦腔中的贴片就是魏长生所创立。此后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就清代有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渐趋缩小。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五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阿宫腔被称为“北路秦腔”。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几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范紫东
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领导机构。
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易俗社曾先后两次赴北平、武汉和甘肃等地演出。西安先后成立的还有三意社等秦腔班社。易俗社剧场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地方戏剧,流行于关中道的有眉户、碗碗腔、弦板腔、合阳线腔、华阴老腔等剧种。他们的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其中眉户、碗碗腔、弦板腔大多以皮影的形式进行表演,合阳线腔以木偶的形式表演。华阴老腔以切近生活的形式表演,尽管他们属于小剧种,但是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秦腔的发展和创作是分不开的,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比如秦腔名剧《火焰驹》就是清朝剧作家李十三创作的。
秦腔《火焰驹》剧照
关中东府人李芳桂(1748—1810),俗称:李十三,祖籍陕西华州(今华县),出生于陕西渭南县蔺店乡李十三村。由于群众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死后不再呼其名而以其出生地名相称。
说起李芳桂,很容易想到蒲松龄,他们两人的生平与遭遇竟是如此地相似。都是民间才子,都是考了一辈子的科举,而终究未能获取功名。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而李芳桂写成《十大本》。他们都是不朽的。
李十三
李芳桂生命的最后十年,是他戏曲创作达到高峰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十年。在这清苦寂寞的十年里,他写下了八部本戏,二部折子戏,民间习惯称之为“十大本”。八部本戏是:《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纹》、《万福莲》、《火焰驹》,两部折子戏是:《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所有这些剧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二百年来盛演不衰。《白玉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常演的名剧:五十年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受到观众欢迎。《万福莲》先由陕西著名戏剧作家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戏剧大师田汉观看后改为京剧《谢瑶环》,名振京华。《火焰驹》拍成秦腔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影响久远。
1912年,乾州人范紫东与李桐轩、孙仁玉等发起创办易俗社,范紫东先后任编辑主任、评议长等职。在40年的时间里,他共创作了题材广泛、思想进步、主题深刻、人物鲜明的大小68个剧本,《春闺考试》、《金莲痛史》、《软玉屏》、《三滴血》、《八字案》、《战袍缘》《大学衍义》、《翰墨缘》、《女儿经》、《玉镜台》、《苏武牧羊》、《三知己》、《光复汉业》、《鸳鸯阵》、《盗虎符》、《伉俪会师》、《秦襄公》、《晋文公》、《李广射虎》、《三滴血》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中《三滴血》已经被拍成了电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秦腔《三滴血》剧照
一出好戏往往就能代表一个剧种,《火焰驹》和《三滴血》就是可以代表秦腔的好戏,是秦腔的王牌戏。
近些年,秦腔界也推出了不少的好剧,《千古一帝》、《大秦将军》、《杜甫》、《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迟开的玫瑰》等剧是其中的代表剧目。
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秦腔,又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国古代秦国时期,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所以称为“秦腔”。
在我国早期秦腔演出时,演出者常常用枣木梆子的敲击作为伴奏,所以秦腔又称为“梆子腔”,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也叫做“桄桄子”。
在秦腔戏曲基本成型之后,迅速流传于全国各地,又因为秦腔有着成熟、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所以对我国各个地方的剧种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腔主要分为两路:东路和西路。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发展为豫剧,在河北又发展从为梆子戏;西路成为梆子所以河北梆子、晋剧、豫剧这些剧目的鼻祖可以算是“秦腔”。
一、发展历程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堪称最早戏剧起源之一。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自产生后便很快就向东流传直至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江南各地带也随之被影响。
唐玄宗年间,李龟年是梨园著名的乐师,不但擅长歌唱,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他原本是陕西民间艺人,因才艺出众被招入宫中,成为宫廷乐师,所以他创作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陕西民间歌曲的特点,他创作的《秦王破阵曲》被成为秦王腔,也简称为“秦腔”,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到宋代以后,宋词大放光彩,文人雅士皆沉醉于词曲创作,秦腔也受到了宋词创作的影响,在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日臻完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秦腔著名旦角演员魏长生几度赴京师演出,尤其是演出滚楼一剧,引起了京城的轰动,其精湛的演技、动人的唱腔引得众人追捧,甚至由他引发了当时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并对京剧的产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源于秦腔。
乾隆二十七年广州魁巷梨园馆碑记中,就有关于演唱秦腔的“太和班”的记载,由此说明秦腔很早便在湖北、湖南等地进行过演出,在清朝年间广泛传播于整个中国西北以及南部地区。
辛亥革命后,许多仁人志士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在他们的筹措下,一个个新派的演出社团建立了。比较有名的是当时西安的易俗社。其宗旨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改良戏曲,救济贫寒兄弟”,新编了大量新戏,如《山河破碎》《一字狱》和《人月圆》等。
1912年,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类似建制的戏曲团体。
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宁边区的秦腔艺术事业,在动荡的年代里却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秦腔剧团,同时也创作了大量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新剧如《好男儿》《中国魂》《血泪仇》都成了边区脍炙人口的唱段。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青海省秦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可称为秦腔研究的密集期。这一阶段的文献主要针对秦腔的起源与形成,秦腔的流传与分布,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流派1、地域声腔流派秦腔的发展因地域等因素而在唱腔风格上有着差异,秦腔“形成了渭水以北的同州腔、礼泉腔,渭水以南的渭南腔、周至腔,后来又演变成东府的同州梆子( 又叫东路秦腔) 和西府秦腔、西安秦腔三路。”
就陕西境内而言,亦有四路秦腔之说,即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汉调恍恍、中路秦腔。此外,有五路秦腔之说,即增加北路秦腔阿宫腔。
将陕西境内秦腔按地域进行流派划分,主要是以西安为中心进行称呼,也强调了各路秦腔之间的血肉关系。从唱腔特色看,它们之间共通大于分歧。但自中路秦腔艺术日益精细逐步壮大后,东西南各路秦腔有消弱乃至被取代之势。
就甘肃境内秦腔而言,清末戏剧家徐珂《清稗类钞》为之冠以“北派之秦腔”或“西秦腔”。20 世纪初甘肃秦腔基本形成以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中心的中路唱派。陕西秦腔精致的艺术表现对甘肃秦腔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行当名角流派秦腔史上早期已有魏长生的魏派和以扮相擅长的姚锁儿派、以唱腔擅长的樊小惠派、以表演技艺擅长的申祥麟派和兼有三者之长的岳色子派( 简称岳派、姚派、樊派和申派) ;。
晚清时,又有承继魏长生的陈雨农派等; 这些艺术流派既有创始人,亦有风格相近、志同道合的艺人。可知,师徒口传心授的承传方式为秦腔表演艺术流传的主要途径,表演艺术特色、绝技等借此得以继承。
3、剧团及组织流派清代陕西秦腔班社众多,演出内容主要为城乡庙会剧目,以须生戏为主,讲究慷慨激昂。
易俗社,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本为主,形成了“清新、秀丽、委婉、动听”的易俗社唱腔风格。
1914 年组建的改良剧社榛苓社,是秦腔史上第一所官办演出团体,以科班教育为主,所演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
西安正俗社,在青衣旦角戏方面,贡献尤著,台柱李正敏所改良的青衣唱腔自成体系,被誉为“秦腔正宗”。
民众剧团,革命期以改造旧歌子和戏曲为途径,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戏,在革命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血泪仇》使旧秦腔变成了新秦腔”,在秦腔现代戏的推进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西北戏曲研究院( 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成为西北最有实力的演出剧团。该院秦腔表演艺术着意于秦腔艺术与时代的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被称为“剧院派”。
三、艺术特色1、唱腔秦腔是在当地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高亢激荡,感染力强是其唱腔的显著特点,这也是与其曲区分的主要标志。秦腔的唱腔强烈急促、激越高昂,这一方面是因为秦腔都是用真嗓演唱,另一方面是因为秦腔发源于陕甘宁地区,有些当地的民间歌曲需要通过嘶吼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比如,秦腔花脸基本上是扯着嗓子嘶吼,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争破头”。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的唱腔分为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包括慢板、二六板、二倒板、滚板、箭板、带板等六种基本板式;彩腔又称为二音,常常用来表现激昂的情感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包括二倒板腔、垫板腔、慢板腔和代板腔四种类型。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拖腔用安韵,板路和彩腔都可以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唱腔明快简洁、刚健有力,非常适合表现喜悦、兴奋、欢乐的情感。苦音唱腔深沉悲怆、哀婉苍凉、慷慨激昂,非常适合表现凄婉、悲愤、愁思等情感;其中苦音唱腔是最能体现秦腔特点的,也是秦腔最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体来说,高亢激越、感染力强是秦腔唱腔的主要特点,虽然彩腔均用假嗓来演唱,但在一幕剧中出现次数较少,大部分的演唱演员需要用真嗓。因此,秦腔有着明显的原始性特点,展现了陕甘宁的地域特点,也突出了当地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特点,这种唱腔特点也是秦腔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用“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来形容它的风格。
2、语言秦腔最大的特点就是戏曲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 因其发音和吐字的差异而分为中路(西安秦腔)、西路(西府秦腔)、东路(同州梆子)、南路(汉调桄桄)。
各路秦腔的语言虽然有所差异, 但是却有一些共同特点, 即发音为“满口腔 ”,吐字生硬板正 ,语音铿锵苍劲 ,语气硬朗结实,语调高亢激昂。 这些特点较多地保留着上古秦声激越、昂扬的遗风。 这种语言与秦腔音乐相融合,共同形成了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的秦腔艺术声腔风格。
3、脸谱规范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四、表演技巧其道白要做到咬字清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韵味无穷,既帮助剧情的发展,推动情节的演进,又辅助表现人物的性格。
其做功,要做到手、眼、身、步的综合运用,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把式要好,造型要美。如秦腔表现人物骑马行走的程式,是演员必修的手眼身步协调运用的基本功,分慢抖马、快抖马、单人抖马、四人抖马,还有抖全马、抖半马等。这些都是在抖马的基础上扩张、浓缩、发展变化而来的。
生旦净丑各行抖马套路相同,但是其身段略有区别。另外,因戏中服饰不同,如插翎子、带髯口、挎宝剑等,其骑马的身段也略有变化,在表演中力求做到造型准确,架势美观。
其打功,既可将古代兵器运用舞蹈化的方式处理,又要使翻滚跌打劲健有力,功夫要深、打功要美、效果要佳,要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现结合起来。这种特点往往被概括为“秦腔的写意美”。
三、自我思考和昆曲、京剧、豫剧等任何一种古老戏曲一样,秦腔这个发轫于陕甘,被当地中老年人视为精神支柱的文娱之宝,如今也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被越来越多元、繁华的现代文化产品所淹没,只剩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秦腔自身蕴含和弘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优秀美德,因此,传承和发扬秦腔,让其代代相传,成为当前不少人的共识。
首先,缺乏传承人2016 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倡议后,“戏曲进校园”活
动就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并不是学了戏剧就能成为戏剧演员,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学。那为秦腔艺术积累一些观众也是可以的。
其次,新媒介传播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的传播让秦腔火了一把,秦腔一下子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新媒体传播下的受众依然是中老年观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满足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其实很多青少年的回秦腔并没有什么概念。
再者,电影弥补认知缺憾接受美学认为受众的知识、经验等预置结构会影响其对文本的接受,秦腔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较强的剧种,因此其接受门槛必然也高,让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秦腔的人听秦腔有点不太现实。
大多数对秦腔大都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但电影却能弥补这一缺憾,虽然电影故事不一定完全和秦腔唱段是完全相同的故事,但表达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才能运用到一起。
2016年上映的反映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血狼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高潮的时候男主角高吼一声秦腔,使秦腔和电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包括《秋菊打官司》背景音乐也用了秦腔唱段。
最后,青春版改编那如何让青年群体成为秦腔欣赏的对象呢?
青春版昆区《牡丹亭》引起了广大青年的热爱,同样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也轰动一时,那原因何在?
其实这与当代的青年亚文化有关,已经变成了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比如风靡一时的邓丽君换成了周杰伦,这就要求秦腔的改革不能只是遵从传统的审美原则,还要考虑观众的反应,以青年观众为指定目标的青春版更加能打动他们。
参考文献:[1] 陈彦.秦腔的历史兴衰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启示 [N] .人民日报,2011,10月:第24版.
[2] 寇涛.秦腔传统剧剧目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3] 贠佳钰.媒介背景下秦腔的新媒体传播样态及特点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8.
[4] 张健.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展演空间的感知与地方认同——以“易俗社”与“陕西省戏剧研究院”为例 [J].人文地理,2018,31(1):31-42.
[5] 王铭.秦腔流派与秦腔发展刍议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
[6] 贠龙军.试谈秦腔的艺术特色 [J].大众文艺,2016,35(2):112-118.
[7] 赵华.秦腔的崛起与发展 [J].人文天下, 2017,102.
[8] 胡娟.浅析“互联网+秦腔“的意义及影响 [J].当代戏剧, 2018, 2(12):35-36.
[9] 吉平.刘昭.秦腔在西部影视中的传播样态和传播策略 [J].当代戏剧, 2018.
[10] 李昆杰.秦腔艺术个性之我见 [J].当代戏剧, 2009, 3(22): 33-34.
[11] 赵丹红.浅谈秦腔唱腔的韵味 [J].当代戏剧, 2011.
[12] 陈永红.浅谈秦腔唱法技巧的发挥的运用 [J].青年人学家,2011.
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中国戏剧艺术鼻祖!
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秦腔是发源于西周故地陕西的一种地方戏。朴实、粗犷、豪放、夸张,生活气息浓厚。陕西八大怪,有一怪就是“唱戏吼起来”,说的就是唱秦腔时的粗犷豪迈。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秦腔,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疆北部垦区,每到晚上十点以后,收音机里总能听到一种苍凉的乐曲,唱戏之人似乎是在哭诉,但声音非常高亢。配着昏暗的灯泡之光,有时停电还要点煤油灯,那情形就更显得凄凉。其实那时候我还太小,不知道这是秦腔,长大了才知道。因为新疆是移民地区,陕西、甘肃的人比较集中,所以广播电台里播放的地方戏自然是以秦腔为多。
我认为, 作为地方戏,秦腔是比较接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戏曲风格的,唱腔畅快淋漓,似乎是在草原上纵情的歌唱,尽情地抒发个人的感情,是一个感情比较外露的剧种。风格是刚健明朗的,比之越剧、黄梅戏等南方剧种,秦腔要阳刚粗犷的多。但是就因为这种阳刚粗犷,使它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显得乡土气太浓了。秦腔的传播,目前多限于西北。而在西北地区,除陕西之外的其他地方,秦腔正处于日渐缩小的状态。在新疆,虽说也有几支秦腔剧团,但是民间戏迷还是比较少的,大众传播方面,秦腔甚至不如豫剧在新疆的传播。
据我所知,豫剧除了在河南流行之外,还在山东、山西、河北等省份有相当程度的流行,群众基础相当深厚。越剧板图主要包括浙江、江苏、上海等江浙地区,而这一片恰恰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受众非常广泛。黄梅戏唱腔圆润,非常的祥和,除安徽之外,在江淮一带都有大批的粉丝。豫剧、越剧、黄梅戏这三种戏曲,虽然也都是地方戏,但是它们都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重要的标志就是全国人民就这三种地方戏都可以哼上两嗓子,常香玉豫剧名段《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问问中国人,谁不会唱呢?越剧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的《天仙配》,全国老百姓也是耳熟能详。可是秦腔呢,就没有在全国叫的响的名唱段。
所以,秦腔在中国地方戏当中不如豫剧、越剧、黄梅戏影响大,甚至还不及平剧。秦腔的地位有点像东北的二人转,地域性太强,限制了它们的全国传播。虽然如此,秦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文化历史价值正日益被发现。(网图)
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说到秦腔,据说它是我国中原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今宝鸡)。秦腔又称乱弹,目前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还有青海、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因为其以枣木棍(梆子)为击打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秦腔唱起来撕心裂肺,死吼硬韵,苍苍如诉。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和东北等并没有多少共鸣,但喜爱者爱得要死要活,不爱者听得莫名其妙。区域性相对较强,对于地方戏曲来讲还算是区域性的较大剧种。
只要是区域性的地方戏剧,就必然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地域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才是地方戏剧的阳光和土地。这并不是你把它“大力”宣扬就能在全国推广得了的,因为你要推到别的地方,而别的地方也有它自己的戏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唱一方戏。
泰腔,比不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黄梅戏,大概也算是北方各梆子之首了吧。
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秦腔是百戏之祖。
秦腔是最古老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主要流行于西北五省,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浓浓的生活气息,秦腔的碗碗腔唱词通俗典雅,音乐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
秦腔的四大名旦分别:是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
秦腔的四大名旦都获得过戏剧界的梅花奖,李梅获得过二次梅花奖,柳萍也是二度梅花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