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悲观的一句话是什么?

个人觉得,最悲观的一句话莫过于这八个字:

树犹如此,情何以堪?

1976年初,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来。当时的毛主席已经行动不便,他想要去参加亲密战友的追悼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一遍遍地审阅着悼词。

然后,毛主席坐在沙发里,一遍遍吟诵着这两句话: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主席在落泪,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很难过,但他们又不想让毛主席太伤感,只好强忍着泪水。

毛主席从年轻时开始就十分喜爱读书,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籍,所以毛主席积累了丰厚的历史知识,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虽然日理万机,却依旧手不释卷,甚至在他睡觉的床边上,都摆满了书籍。他很喜欢庾信的《枯树赋》,甚至还可以全文背诵,对这篇赋的喜爱程度异乎寻常。

庾信出生于公元513年,是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被朝廷授予“抚军将军”、“车骑大将军”等虚职,时常过着乡居田园的生活。公元581年秋,庾信因病卒于长安,享年69岁。

《枯树赋》是庾信的晚年作品,也是庾信的自喻,名为写枯树,实为写自己。赋中,他以经受种种摧残、生意已尽的枯木自喻,抒发了身世之慨、故乡之思与羁旅之恨。

赋开篇,作者借殷仲文失意时对庭中槐树的慨叹,抒发“此树婆娑,生意尽矣”的人生消沉之感,接着描绘了诸多树木因受摧残发出的种种哀鸣惨象。其中,“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寓国破家亡、异国漂泊之感慨。

文章末尾,他引用桓温“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语,表达难以自遣的哀痛之情。

庾信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文人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是受庚信影响最大最明显的诗人,对庚信十分崇拜和敬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庚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对庚信作如下评价:“庚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

毛泽东曾经手书过“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段话。

事实上,这段话最早出于桓温之口!

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是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也是位在历史上颇遭诟病的权臣。他出身显贵,父亲是宣城太守桓彝,也是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可谓皇亲国戚。

桓温曾三次出兵北伐,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今江苏句容北),看见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说完,他攀着树枝,捉住柳条,不禁泫然泪下——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金城泣柳”典故由来。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桓温之所以落泪,是感叹英雄迟暮,岁月蹉跎,平生还有许多未竟之志,却已步入老年了。

而毛主席在晚年一次次吟诵着这句话,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1971年开始,毛主席的体质明显下降,不仅患有白内障,腿脚也不再灵便,日渐衰老。毛主席有时会摸着自己的双腿,黯然神伤地说:我的腿病很久了,不能走路,要不断地锻炼它,战胜它,可是很困难啊。

随着毛主席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老人家渐渐有了壮志未酬、无力回天的感受,而《枯树赋》里所表达的意境,正是毛主席当时的心情体现。

据毛泽东晚年身边的工作人员张玉凤回忆,有一天,主席让她找来庾信的《枯树赋》,这首赋主席是早已熟读过的,前些年他还嘱印过大字本,全赋大部分章节他都能背诵下来,即使是在病魔缠身的晚年,主席仍能背出。

那天,毛主席由于眼睛不好,让张玉凤读给他听。

“在他的病床边,我读着这首赋,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双目体味那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着自己一生经历……”张玉凤说到这儿,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后来主席常常想起来就吟诵着这首赋,直到他不能讲话为止。

不过,毛主席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一位通彻古今的哲学家,他已看淡了生老病死。在读到赋中“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一句时,毛主席对张玉凤谈到了人的身后事时强调:

这是大自然不可逆的规律,没有什么好恐惧的!

后记

其实,早在1951年,毛泽东便因极度悲伤而吟诵过这些伤感的句子。

当时,正在中南海工作的毛主席惊闻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久久凝视庭院里那萧疏的垂柳,低吟了其中的名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主席丧子之痛,溢于言表。

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