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日等国首脑不翻译成丞相或宰相,而编个新词“首相”,对此你怎么看?
是的,习惯上我们把英日等国的行政首脑翻译成”首相”而非”宰相”。
但是,“首相”并不是翻译时编的“新词”,而是古已有之。
例如,《宋史-曾公亮传》:“”首相韩琦每咨访焉”。这里的“首相”即北宋英宗时期的名相韩琦。还有岳飞之孙岳珂的《王文公易漕帖赞》:”曰谁之书?元丰首相”。说的是宋元丰年间的宰相王安石。到了明清废相设内阁以后,“首相”一说更频繁使用于内阁首辅身上,比如明朝的严嵩、张居正等。但在正式文本中,更多的还是称之为“首辅”。
国外最早有首相一职的,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当时英国暴发了以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光荣革命”,制订了限制王权《权利法案》,形成了事实上的国王统而不治、议会选举首相的君主立宪制,罗伯特-沃波尔成为第一位当选的内阁首相,并兼第一财政大臣。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首相”这一称呼,在英国乔治一世到乔治六世三百多年间,一直是个贬义词。首相在当时被称为国王的走狗,就好比在当时的中国被称为“弄臣”或“大太监”似的,被人卑视。以至遭到沃波尔等历届首相的抵制。直到二战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首相的权威和职责,“首相”的称呼才中性化。但是仍有一些首相心存芥蒂,更喜欢别人称自己为“第一财政大臣”。
不只英国和日本,几乎所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都实行首相负责制,比如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等欧洲国家,柬埔寨、沙特等亚洲国家。另外,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朝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也称金日成为首相。
那么,我们为什么把国外政府首脑翻译为“首相”,而不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宰相”或“丞相”呢?
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樗里疾和甘茂也即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丞相,距今已两千三百余年。史上最后的丞相,是明洪武时期的胡惟庸。胡因罪被杀后,明清两代在官员设置中再无丞相一职。但习惯上,人们私下里仍把阁臣称为“相”,比如称张廷玉为“张相”,明珠为“明相”等。
但无论丞相还是首辅,其任免去留完全由皇帝掌握,甚至丞相的身家性命,也只由皇帝一人说了算。比如秦始皇时期的名相吕不韦和李斯,前者被逼自尽,后者被腰斩。而史上最后的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也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被杀掉。
由此可见,中国的“丞相”只是在皇权专制下,皇帝个人的管家,必要时还是皇帝的出气筒和替罪羊。
而英国及日本的首相,则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由于它们实行多党执政制度,占据议会多数席位就成了执政党,而执政党的党魁也就顺理成章地被选为首相。最后虽说还要国王任命,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当选的首相要对选举人负责,并且拥有组阁、官员任免等权力,甚至还可以报请国王,解散议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丞相与国外的首相,无论从权力、义务,还是自己的地位和去留上,都完全不相同。
所以我们翻译时,把国外一些政府首脑,译作“首相”而非“丞相”或“宰相”,以示区别。
为什么英、日等国首脑不翻译成丞相或宰相,而编个新词“首相”,对此你怎么看?
宰,据李峰先生的《西周的政体》对出土青铜器的研究表明,这本来是周天子的御用厨子,因为关系亲密,后来越来越多代替周天子发布政令.................
到了春秋战国,开始称相国...........
秦汉称宰相..........
唐朝因太宗当过宰相,所以这个职位就不再设立了,于是有左右仆射(ye四声)行宰相之职...........
宋因官、职、差遣分开,所以宰相实职和虚名又不一样,一般称“同平章事”头衔的是实权宰相............
.......................
......................
.......................
燃鹅,以上都是没用的废话!
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哪需要那么多引经据典啊。
日本没研究过,单说英语系国家,这个名称不是编出来的,而是翻译出来的,而且翻译的很有道理。
首相在英文里是:Prime Minister这个词。Prime就是“第一”或者“首席”的意思
Minister就是“大臣”或者“部长”的意思(但美国的部长也会用“Secretary”这个词,和“秘书”是同一个词)
合起来就是第一部长,或者首席部长,再结合中国的“相”的概念,就合情合理的翻译成了“首相”。
OK?
为什么英、日等国首脑不翻译成丞相或宰相,而编个新词“首相”,对此你怎么看?
首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看国际新闻时,经常听到这个称呼。目前冠之以首相称呼的多是国家政府内阁首脑。
我国历史上对于君主以下的第一官员,称之为丞相或者是宰相,首相称呼并不流行。但“首相”之词并不是外国专利,我国“首相”这个词出现的时间要比国外早数百年。
首相的含义是“首席宰相”或者“首席丞相”的简称,是古代官府中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并不代表实际权力这么大)。
宋朝学者邵博在其《闻见后录》中有记载:“是时众中惟首相王珪因奏延安郡王当为皇太子,馀人无语。”
王珪,北宋名臣,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
《新唐书》:“后汉邵阖自侍中迁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职省起居,执虎子,盖亵臣也。今侍中位宰相。”
侍中就是实际上的宰相,
《宋史·曾公亮传》:“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这里韩琦也被称为首相。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永乐帝设立内阁,实际承担了丞相之责,内阁成员被称为阁老,首辅也会被称为首相。
清朝孔尚任的历史剧《桃花扇》中《设朝》一目中,南明弘光政权的内阁首辅马士英有一句唱词:“不料今日做了堂堂首相,好快活也。”
由此看来,首相一词并不是近代新词、也不是外国专有。
目前,首相主要用来称呼君主立宪制国家中的内阁首脑。
之所以如此翻译,是因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内阁和我国明朝内阁类似,内阁首脑类似于明朝内阁首辅,内阁其他成员也被称为“相”,像防卫相、外务相等,内阁首脑自然而然的就是首相了。
为什么英、日等国首脑不翻译成丞相或宰相,而编个新词“首相”,对此你怎么看?
英日的内阁大臣都是相,比如外交部长一一外相,所以政府首脑是首席内阁大臣一一首相[大笑]
为什么英、日等国首脑不翻译成丞相或宰相,而编个新词“首相”,对此你怎么看?
因为五四运动后,留日学者占据话语权,摒弃中国旧文化成为“政治正确”。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术语全面采用日本汉字词汇,内阁首脑就用日本用语“首相”而不用中国传统“丞相”,“宰相”。
为什么英、日等国首脑不翻译成丞相或宰相,而编个新词“首相”,对此你怎么看?
很明显,英,日的首脑是老大的意思,不是二把手,而宰相只是二把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