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八王之乱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如何?
谢谢邀请!
说起晋朝,我想起了“天道轮回”这四个字。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聪明绝顶,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人尽皆知的狡诈。可当司马炎把魏帝曹奂赶下龙椅,自己御极称帝之后,他万万没想到,在两晋一百三十多年间,竟然出了两个白痴子孙皇帝——其中一个便是他的儿子惠帝司马衷,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司马衷天生愚钝,甚至年及弱冠,连男女之事尙不懂丝毫。武帝司马炎很着急,因为长子早夭,司马衷便成了嫡长子,也成为继承大统的第一人选。于是乎,武帝便把自己宠幸过多次的名叫谢玖的才人赠送给儿子,让谢才人教儿子床弟之欢。没承想,七个月后,谢氏产下一子,也是武帝的嫡长孙司马遹。司马遹三四岁即聪颖异常,且相貌端美,甚得祖父欢心。于是圣孙助父,白痴司马衷如愿继承了皇帝的位子。
惠帝得以即位,除了沾儿子的光,母舅杨骏也起了很大作用,惠帝对杨骏也极为尊重,导致杨家权势倾朝。待朝局安稳,皇位无恙时,皇后贾南凤也想出出风头,压下杨家的气势。南凤是前朝贾充之女,不仅长相奇丑,还心地险恶阴毒。她联合楚王和淮南王设计杀害了杨骏,接着斩草除根,把杨家宗亲同党数千人全部杀掉。
随后,兔死狗烹,挑唆楚王杀掉了淮南王,随即以圣旨名义,除掉了帮她的楚王司马玮,全面掌握了朝中大权。
大权在握的贾后不甘于一生伺候一个傻子,于是便开始肆意放纵。她经常派人在洛阳城内物色美貌少年,抓进宫里供她淫乱。朝中大臣,只要她看得上的,都要拉上床,以至许多相貌伟岸之臣上朝时下敢洗脸,故意毁容。更可恶的是,她担心太子非她亲生,怕日后继位对她不利,为免除后患,竟然派人杀死。
贾后的暴行终于引起了众愤。以赵王司马伦为首的诸王率兵攻入洛阳,杀掉贾南风,废掉了司马衷自立为帝。
司马衷虽然是白痴,可毕竟是合法继承人,符合古代的嫡长制度。司马伦却不一样了,和他一样身份、血统的诸王不干了。齐王、成都王、河间王、东海王等八位王爷打着为惠帝平乱诛贼的口号,起兵讨伐。
这场席卷全国的战乱持续了十六年,晋惠帝被诸王轮回挟持,受尽了苦难。八王之乱,造成了几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东海王司马越胜出,毒死了惠帝,战乱稍平。
三年之后,匈奴攻陷洛阳,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直接导致国势衰落,皇权式微,异族势力崛起,揭开了五胡乱华的悲剧。经此大乱,中原地区赤野千里,饿殍遍地。积累数千年的文明基因遭受摧残而变更,游牧民族主导了话语权。
还有,大批士族及有志之士南迁,留下的不是被杀就是隐名,使北方一直到杨坚建立隋朝的数百年间脱离正统,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
贾南风,丑颜祸水也!
谈谈八王之乱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如何?
司马炎在位时,吸取曹魏灭国的教训,过于重视宗室亲族的力量,建国之初便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而且之后还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利,诸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自行任用文武官员,收取封地赋税。司马炎后来制定了分封国置军制度,按分封国大小可以配备不同数量的军队,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司马炎的继任者,是有名的“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让有钱有兵的诸王蠢蠢欲动,争权夺利。
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之久,时局动荡不安,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给了外族入侵可乘之机,并直接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的深层原因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地区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
在八王之乱时,北方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大大小小达到数十位之多,其中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大部落为主。
远在建康的司马睿在王家的扶持之下登上皇位,史称东晋。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因此纷纷渡江南迁,前后六次大南迁,数量超过百万。这次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北方的技术,同时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开始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战乱。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战乱才得以结束,连年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同时使得中国经济,政治中心南移,但同样给南方带去了新的技术,促进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开发。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纵观历史长河,中原的大门被打开就是八王之乱导致的,八王之乱后导致了西晋王朝严重的衰败,全国综合国力下降严重,古今多少事,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皇族内乱达16年之久,直接造成了经济的严重衰败,国家的直接灭亡。
谈谈八王之乱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如何?
八王之乱”起因与结果。
这完全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强势角力的结果,从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而且,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西晋,公元280年,晋武帝灭掉孙吴政权,这是自东汉末年四分五裂之后,古代中国的又一次统一。好景不长,到了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逝,晋惠帝即位,就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发生了迅速瓦解西晋统治的“八王之乱”。其祸根就是是晋初分封藩王导致的。事件虽然爆发于晋惠帝即位后的第二年,但多种不安定因素早在晋武帝统治时期就已有苗头。
西晋行政划分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此外,还大肆分封了好多诸侯王,确定他们的封地。当时全国共划分了19个州,下辖郡、王国共173个,这其中,光王国就占了57个。这些王国的大小不一,其政治实力和军事权力也不一。各藩王各领属地交由地方长官管理,自己则坐镇京城。
到了灭东吴前,晋武帝不知道怎么想的,让这些个藩王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直接负责治理自己的封地。各国大小不一,自然实力不一,引发了各封国间的恶性竞争与互相攀比。在后来的灭吴战争中,各地藩王势力还未有多大影响。当时主要是外戚掌握着指挥大权,伐敌的主力则是门阀世族和士大夫阶层。灭吴以后,晋武帝开始纵情享乐,大肆封赏功臣,调整现行统治政治状态,改变军政权力的分布方式。自此,藩王们从地方行政长官、军事首领全面进入了中央统治权力中枢,强势把持西晋中央和地方、政治和军事大权的政治态势开始出现。
而且这种情况,直到晋武帝临死前,还不忘临终权力调整,继续布局身后的人事安排,还新分封多个藩王,强化藩王势力。据说,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权力制衡,毕竟太子的能力堪忧,他打算以外戚力量保护惠帝,可又担心外戚专权,于是,藩王们成为他所倚重的重要牵制力量。
于是,统治集团中形成了晋惠帝、外戚(太傅杨骏为代表)、后党(皇后贾南风为首)、藩王以及门阀世族等五股势力。据历史记载,“时帝素知太子暗弱,恐后乱国,遣(荀)勖及和峤往观之。”晋惠帝这智商和能力也确实让人着急,自从被立为太子就陷入了任人摆布的斗争,更谈不上能约束、阻止哪股势力的恶性膨胀。到了晋惠帝初年,外戚势力与后党集团的争斗达到了白热化状态,外戚掌握着朝中军政大权,后党控制着惠帝诏令大权,双方间的矛盾冲突围绕着夺取君主实际控制权展开。
而这时的藩王势力也日趋强大,封国不仅是他们的独立王国,而且还控制着整个西晋王朝的边关军事要地。如果说对藩王的控制在晋武帝时期还有所效果的话,那到了愚昧无知的晋惠帝时期,却是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了。
最初是以贾南风为首的后党集团,他们联合藩王势力,向以杨骏为首的外戚集团发起了进攻。而这时的藩王势力咄咄逼人,早就觊觎朝中大权,借着贾南风的召唤,介入争斗,永平元年(291年)后党集团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政变,杀死杨骏,彻底清除杨氏外戚集团,一大批藩王得以进入西晋中央政权,政权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此时,统治集团内部的藩王、后党和官僚士大夫三股势力暂时平分秋色,但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不过,很快朝中的政治生态又恶化了,当年六月,贾后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死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又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把将司马玮处死。
刚刚进入中枢的藩王们围绕着权力分配,勾心斗角,还没来得及着手废后,他们之间就开始出手倾轧了,反而被贾后所利用,最终,一度在后党的打击下,暂时偃旗息鼓。此后,新的藩王领头人物赵王伦也不得不放低身段,朝中的官僚士大夫们也与后党联手,想方设法阻止藩王们再入主中枢。
藩王势力也在坐等时机到来。而这个时机就是贾南风废太子事件。据记载,晋惠帝太子司马遹不是贾南风所生,后与贾氏结怨,最终,司马遹被其设计陷害,先废为庶人,后被害身亡。这一举动成了赵王司马伦讨伐贾南风的借口,司马伦先是假造诏书,以谋害太子的罪名要废掉贾南风,这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在诛杀贾后党羽和张华等人后自领相国位,司马伦独揽大权,元康十年(300年),贾后被毒杀。藩王势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党集团彻底失败。
不久,司马伦逼晋惠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据记载“淮南王允、齐王冏以伦、秀骄僭,内怀不平。 ”此后,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纷纷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一场最终致使西晋政权彻底毁灭的“八王之乱”开始了。直到,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后,五胡得入侵。
中原发生八王之乱以后,诸王相继败亡,生灵涂炭,社会经济严重破坏,整个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频发。地处北方的这些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氐、羯、羌等进入中原,最终于建兴四年(316年)灭亡西晋,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史称为“五胡乱华”或“五胡之乱”。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其实,从东汉时期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就开始不断地越过长城向内地迁徙。其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此前汉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另一方面,有学术观点认为是气候变迁及地理因素。原来在长城以外,由于天气干燥,一向只能畜牧;反之,长城以南则较宜农耕发展。然汉末魏晋时,北方出现了一次“小冰期”,气候变得寒冷。本宜于农耕的华北地区,转为适合游牧生活;而游牧民族原居之处,却不宜居住,因此,胡人大量南下觅生计。
到了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的少数民族,在汉族的影响下,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期间,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也一直在消长变化中。而此时,西晋内部却还在那里扯犊子呢,八王之乱正当其中。
到了公元304年冬天,氐族人李雄占领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前赵(八王之乱时自称汉王,建立汉国,后被刘曜改为国号为赵),这被视为是五胡建国的开始。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渊之子刘聪的兵马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了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祸”或“永嘉之乱”。公元313年,怀帝侄子司马业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愍帝,结果到了316年,前赵刘曜攻破长安,将其俘虏,317年将其杀害,历时五十一年的西晋灭亡。是年,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现南京)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据统计,此后,一百余年间,北方各少数民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大小国家达数十个,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来,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谈谈八王之乱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如何?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的起源,长达十六年的乱事随后而来的五胡乱华,将秦汉三国时期被排斥在长城之外的少数民族引入了中原王朝,并由此产生了一次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大融合(当然这融合是靠着铁与血得来)。
关于八王之乱的历史原因,唐朝房玄龄多以司马炎安排继位者不妥为由,将一个晋惠帝司马衷推上了风口浪尖:
古者败国亡身,分镳共轸,不有乱常,则多庸暗。岂明神丧其精魄,武皇不知子也。可是千古以来,天下都不是一人之天下,虽然西晋有分封诸王、惠帝昏庸的情况,可是同样的情况汉朝也有,汉初所封诸王的权力比起西晋还要大上数倍,而且同样都碰上了皇帝不怎么管事的时候,可汉朝有梁王刘武、朱虚侯刘章等拨乱反正,可西晋却是个个王爷都想在江山里分一杯羹,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却是不能单纯地把罪过归咎于皇帝身上。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了自汉末以来乱了将近一百年的三国乱世,并在当年结合了自东汉时期的租调制,颁布占田制,规定全国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占田三十亩,男子中十六岁以上的交税田为五十亩,女子交税田二十亩,而十六岁以下的交税田二十五亩,女子不交,每亩地交税栗四斛,比曹魏时期的赋税要多上一倍之多。
可是赋税多了,但由于西晋朝所占土地也比曹魏要多好几倍(三国时期几个地盘较大的州都在蜀汉、东吴手上),而且男女除了课田需要交税之外,其余的土地就是属于自己的了。以十六岁的男子来说,除了五十亩地需要交税之外,剩下的二十亩地所种的粮食都是属于自己的,还可以种桑种植,做外快什么的,所以总的来说是惠民的。
而且对于富户和普通农民,朝廷也有不同的政策,总结来说就是“按照阶级不同,多土地的、家里有钱的多交,少土地的、家里没钱的少交”,此外由于国家初定,朝廷用来抵御内外部的军队也得以裁减,仅太康元年,司马炎就下令裁减军队三十万,这极大的节省了军费开支,也让南方那些有田无主的土地得到了新的主人,一开源一节流,所以司马炎统一不久后就有了神速发展的“太康之治”。
可是随着腰包里的钱多,朝廷上逐渐兴起了一股腐败之风,而司马炎对此情况心知肚明,可他并不加以制止之下,反而是纵容、无视腐败,甚至于连自己也贪污了起来。
- 卖官鬻爵是每个王朝末期都有的弊端,像东汉灵帝、清末慈禧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可是如此的亡国之像却偏偏出现在西晋时期;
- 在灭吴统一之后,司马炎在南郊祭天告知祖先统一大业,祭祀完成后突然感慨了一下,问司隶校尉刘毅说:“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就是说司马炎自己能和汉朝哪位皇帝相媲美呢?
- 结果刘毅这个铁憨憨直言不讳,说司马炎只配于汉桓帝、汉灵帝相比,说桓灵二帝卖官,所得的钱进入国库,而司马炎卖官,钱却流入自己的口袋里,而司马炎听后一笑置之。
这事多被史学界说成是司马炎宽宏大量,国家有直臣敢谏的表现,可是仔细一想,司马炎未免贪得无厌了,已经统一了还有王朝盛世,可他贪多,连自己的钱包都要塞得满满的。
作为一个皇帝,其举止投足都是天下人的表率,司马炎虽然没有恼怒刘毅坏了自己的好心情,可他也没有做出任何改变,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连皇帝都贪了,何况是官员,而司马炎对刘毅这些敢说敢骂的直臣的建议,多是左耳入右耳出,就这样的局面,就算魏征、包拯在世也挽救不了。
由于司马家是靠士族起家的,司马炎更是在士族的支持下都得以建立西晋,所以司马炎对士族是十分纵容的,一般就算有罪,只要不是谋反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就连他们已经腐败到烂了也是不闻不问,甚至在著名的“王石斗富”中,司马炎还掺上了一脚,把自己家的珍藏借给王恺,让他去和石崇斗,自己就当看戏一样地看,好不热闹。
可这时,在全国一片贪污的情况下,土地兼并也越来越严重,占田制里原该分配给百姓的土地全数被世家大族们吞并,没田可耕又得负担重税的百姓只好逃走,如此一来自然造成了无田可耕的情况,而奢豪已成习惯的士族和朝廷又不可能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蛋糕就这么大,一方面是朝廷花钱如流水,一方面则是下层百姓纷纷罢工,西晋朝一无法开源、二无法节流,于是就造成了一个历代王朝都会有的大问题:党争。
西晋士族的党争又不同于历代,一般党争多是因为政见不同而争,可西晋的党争却是要透过斗争,由一个士族把另外一个的士族拉下马,以免他们分薄了自己所享有的利益。而为了党争能够顺利进行,除了得到皇帝同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司马炎分封的那些诸侯王。
- 鉴于曹魏时没立诸侯王,而导致最后司马代魏时无法出现汉朝那样恢复江山的情况,司马炎灭吴之后,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诸侯王,并规定其兵力,派遣刺史监督等,刚开始确实能起到制衡诸侯王的作用;
- 我们知道:士族之称多是带有地缘性的,比如颍川陈氏、琅琊诸葛氏等等,这就表明了:士族的主要基础不在朝廷,而在于地方。而司马炎所分封的诸侯王主要也是在于世家大族的地盘上,此举是为了借诸侯王来压制士族的发展;
-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士族的基础虽然在诸侯王的监管之下,但到后来,士族们逐渐和诸侯王联姻,和诸侯王拉近了关系。正所谓现官不入现管,士族们也清楚自己的力量是要依靠自己家乡的诸侯王才行的,所以他们也必须为自己的顶头上司争取更多的利益;
- 到最后诸侯王靠着士族的支持,势力越来越强大,逐渐自成一派,到最后还能自选幕僚,加上士族的支持,朝廷所派来的官员已形同虚设了,二十七个诸侯王,实际上就和二十七个独立王国一样。而为了报答士族,诸侯王们也得想方设法地把其他地区的诸侯王和士族拉下马,以保全自己集团的利益。
以八王之乱为例,最先开始的赵王司马伦,他在赵国依靠着寒士孙秀出谋划策,在朝廷里则有士族张林(三国张燕后代)、张衡等人接应,最后得以诛杀诸贾,借司马衷的手立自己为大都督、相国,甚至最后逼迫司马衷退位,自立为帝,赵王系就此冒头,开始执政朝政,期间还发生过梁王派系的司马肜(受封预谋造反的情况,弘农杨氏出身的杨淮密谋立司马肜为帝,被司马伦排挤出朝廷。
司马伦登基仅两个月后,许昌的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新野王司马歆五王起兵,很快又把司马伦撸了下来,其后司马囧、司马颍、司马颙三王内乱,长沙王司马乂坐享其成,成了掌权的大将军。可之后司马颍又和司马乂反目,双方大战之下,还把远居山东的东海王司马越也拉了进来,最后在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的支援下,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的最终获胜者,自立为太傅,毒杀惠帝司马衷,另立司马衷的弟弟司马炽为帝。
而在这一连串的内乱之下,都可以看到士族在幕后操作的影子,原因很简单:自己亲近的诸侯王当上皇帝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家族一支独大,再也不用和其他人分了。南宋陈亮就曾在《念奴娇.登多景楼》中说道:“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一针见血地点明:西晋内乱,不过只是世家大族们为了那点狭隘的利益打算罢了。
八王之乱后,西晋初年的太康之治早已被摧毁殆尽,并自此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大乱世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战火燃烧了整个北方地区,前面朝代以为根本的北方经济、政治地区大部分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甚至发生了人吃人、易水为之不流的惨况,这些都是由于战争导致的。而祸不单行,司马越掌权时期,北方也遭遇了一场大规模的蝗灾,大片可耕地受损,人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本来这要是遇到西晋初年的时候,在富裕的经济支持下,国家还能通过开粮库、减赋税的办法来平息民怨,安抚百姓,可是这却是发生在战乱频繁的八王时期,王爷们和士族根本就不会看到百姓的痛苦,他们只是看到自己未来的利益,所以必须加强赋税、强制征兵,导致中原各地民变四起,而在司马炎时期就已经进入了关中一带的少数民族也乘机起事。
公元304年,匈奴大单于刘渊以汉高祖刘邦后代起兵,仅七年的时间就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司马炽,再破长安俘获继位的晋愍帝司马邺,而掌权的司马越也在这内忧外患之下被活活吓死,之后十六国接连建立,互相攻伐,即是所谓的“神州陆沉,百年丘虚”,北方百姓就这样在朝廷的抛弃下沦为了少数民族的奴隶,并被逐渐同化、融合。而由于大量人口涌入的南方,其经济、文化也发生了井喷式的发展,到隋唐乃至于明清时期,南方都是国家的主要赋税来源,南北形势就此逆转了。
总结:八王之乱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司马炎身上,一方面他大封诸王,想着以此来遏制日益膨胀的士族力量,可一方面他又对士族的祸害熟视无睹,想要他们继续支持自己的政权,是既要做婊子,又想立牌坊,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在分封诸王的时候,最开始他们确实能起到“屏障四方”的作用,可是他们既忌惮于司马炎对他们的猜忌,比如派刺史一事,手上所拥有的权力又过小,诸侯王分封过多又不显得重用,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和自己国内的士族们联合,结果就是士族和诸侯王联合起来,自立门派了。
诸侯王们一开始不敢闹事,那是因为晋武帝司马炎还在,可到了换成一个不太理事的司马衷后,在士族的撺掇下,野心极速膨胀的诸侯王就接连起来夺位了。正如前文所说,虽然汉初也有过诸王权力过大且皇帝庸弱的情况,可诸侯王们即使面对吕后的压迫,却始终不敢群起反抗,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家族势力还没有形成,汉朝诸侯王他们无法和底下人联合起来,大权主要还是把握在朝廷,而不在地方,这就是汉朝和晋朝初期的不同之处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谈谈八王之乱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如何?
“八王之乱”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这次内乱不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且直接引发“五胡乱华”,并导致西晋亡国。那么,“八王之乱”到底因何发生,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根本原因:司马炎的施政错误,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了确保江山永固,他在施政方面汲取了东汉和曹魏灭亡的教训,从而制定了一套自认为极为稳妥的统治架构,但这个架构却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而这则成为了“八王之乱”的根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东汉的灭亡很大程度源于地方势力的崛起,尤其是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下州刺史的崛起。于是乎,司马炎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虽然仍然沿用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但却对地方势力进行了极大的削弱,尤其是在军队方面,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晋书·山涛传》),不仅裁撤了地方军队,而且连地方武将都进行了大规模裁撤。
与此同时,司马炎之所以能取曹魏而代之,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曹丕对于宗室的限制。曹丕继位之后,不仅削去了藩王的治权和兵权,而且在各封国设立防辅,监国谒者,负责监视藩王,此举虽然减弱了宗室对皇位的威胁,但也削弱了皇位的屏障。
司马炎汲取曹魏灭亡教训后,重新启用分封制度,先后分封二十七位宗室为王,且规定“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从而使得宗室具有了相当庞大的力量,意图集合宗室力量维护司马家族的统治。
此消彼长之下,地方势力平衡完全被打破,一旦宗室藩王起兵叛乱,各州郡由于自身实力太弱,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而这便是“八王之乱”迅速席卷全国,而朝廷无力平息的根本原因。
直接诱因:贾南风专权乱政,中央混乱宗室参与朝政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之女,后被嫁给太子司马衷,并于泰始八年(272年)被册封为太子妃。永熙九年(290年),司马炎驾崩之后司马衷继位,贾南风遂成为皇后。
贾南风因与太傅杨骏争权,再加上与太后杨芷(杨骏之女)有怨,于是勾结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和寺人监董猛等人,调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入京,以谋反之罪诛杀杨骏,并废杀杨芷。之后,司马亮被封为太宰入主朝政,而司马玮则被封为卫将军。之后,贾南风又利用司马玮和司马亮不和,矫诏令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后又杀司马玮,至此贾南风开始擅权专政。
然而,随着太子司马遹的年岁渐长,贾南风开始视其为威胁。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开始行废立之事,她以姐夫韩寿之子韩慰祖为幌子,谎称这是当年自己在晋武帝丧期期间生下的孩子,只因当初乃国丧期间,这才没有公开。之后,贾南风以谋反之罪将太子废黜,将司马遹与三个年幼的皇孙囚禁于金墉城,又杀司马遹生母谢玖和司马虨生母蒋俊。
贾南风废黜太子之举直接引发众怒,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殿中中郎士猗等人联络赵王司马伦意图废掉贾南风,司马伦则秘密联络贾南风,告诉其有人打算废掉她,并重新扶立司马遹复位,促使贾南风杀死了太子司马遹,而司马伦随后以为太子复仇为名杀死贾南风及其党羽。
永康二年(301年),彻底铲除贾南风集团后,司马伦废晋惠帝司马衷,自立为敌,结果此举引发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起义”,“八王之乱”的大幕就此拉开。
事件影响: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历史走向发生剧烈改变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西晋“八王之乱”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其不仅导致了西晋的灭国和五胡乱华的发生,而且间接引发了此后长达近三百年的战乱,以及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等。
1、西晋就此灭亡,五胡乱华开始。“八王之乱”历时长达十六年,辐射范围更是遍布整个北方,结果不仅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衰败,而且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力也开始全面丧失。而在诸王相互攻伐的同时,氐人和匈奴人也发动叛乱开始自立,先后成立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并最终攻占洛阳和长安,西晋就此灭亡。与此同时,自两汉以来长期内迁、此时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也开始纷纷叛乱、自立,就此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2、北方汉人南迁,民族融合发展。不论是“八王之乱”,还是“五胡乱华”,这段时间的战乱主要集中于北方,而西晋宗室司马睿于南方建立的东晋却相对较为平稳,因而大量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史称“永嘉南渡”。毫无疑问,永嘉南渡极大的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北方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但很多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发展却纷纷推行汉化,这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而南迁汉人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的相融合,则同样推进了南方的民族融合。
3、游牧民族发展,中原优势丧失。五胡乱华之前,北方游牧民族一直相对较为落后,虽然曾诞生过一些强大的民族,但由于统治方式的落后,这些游牧民族犹如昙花一现一般,迅速崛起之后便又迅速衰落了。而由于五胡乱华的发生,游牧民族开始向中原进行渗透,其中更有北魏、北周等政权积极实行汉化,他们从中原学习了大量先进知识和先进思想,甚至吸收了部分汉族人口,这些都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历经隋唐两朝,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一改之前的松散部落结构,也开始推行中央集权统治,虽然他们仍然保留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组织结构的改变却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直接体现便是宋朝时期先后崛起的契丹、金国和蒙古,以及宋朝以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优势的丧失。
4、佛教飞速发展,宗教格局改变。佛教虽然在两汉交接之际便已经传入我国,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中原王朝都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因此这一时期的僧人几乎全都是西域胡人,正如南北朝时期南梁僧人慧皎在《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所言,“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因而西晋以前佛教在我国的发展都极为有限。直到西晋灭亡,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之后,这种局面才开始打破,而后赵更是于建武元年(335年)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从此,佛教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历经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开始从一个小教派逐渐发展成为后世三教之一,这一点在隋唐时期体现的极为明显。
如上所述,“八王之乱”虽然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灾祸,但也直接引发了一个时代的剧烈变革,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和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谈谈八王之乱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如何?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王之乱是什么: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成员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而八王之乱的原因竟然是一名女子引起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引起的!对我们的历史影响可大了呢!历史影响如下:
1.纵观历史长河,中原的大门被打开就是八王之乱导致的,八万之乱后导致了西晋王朝严重的衰败,全国综合国力下降严重,古今多少事,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皇族内乱达16年之久,直接造成了经济的严重衰败,国家的直接灭亡,中原无能力起到朝代更替的能力,中原的大门便被开启。
2.八王之乱给了北方各游牧部族机会,给五胡之乱提供了契机,也导致开启了接下来三百多年的动乱,也就是十六国时代。
3.八王之乱引来了五胡之乱,也造成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开启了中原血统增加,也开启了中原多民族模式,大聚居,小聚居同时进行,游牧民族也传来了各种生活方式和习性的融合,中原民族的习性也开启了向边外扩散。
4.八王之乱带来的危机也是差点导致中原文化和血缘的断绝,五胡乱华三百多年,基本影响了民众的根基,也导致了经济和发展中心南迁,使得南方越来越得到开发的力量,南方也逐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