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极度信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何最终要将他赐死?

周延儒才高八斗,状元出身,曾两入内阁,出任首辅,颇受朱由检信任。但在他第二次入阁仼首辅期间,欺瞒皇帝,谎报军情,堵塞言路,遭人弹劾。崇祯皇帝怒,先发配,后赐死。

崇祯帝极度信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何最终要将他赐死?

谢邀。关于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也非常感兴趣,为此还查阅了不少史料。简单地说,是因为周延儒谎报军情,导致崇祯皇帝极度愤怒、失望,所以才将其赐死。关于事情的来龙去脉,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周延儒剧照

周延儒,字玉绳,江南宜兴人(今宜兴宜城镇人)。周延儒年少聪颖,富有才气,个性也比较轻狂,相传在他四岁时,祖父曾背着他上街游玩。路过弘治朝首辅徐薄的石柱牌坊时,周延儒问祖父:“徐阁老已经在这立了牌坊,日后我当上朝廷首辅,牌坊又应该放在哪里呢?”祖父听后,觉得这是对阁老的不尊敬,连忙说:“你还小,不要口出狂言,胡说八道不懂事!”随即匆忙地带着他离开那里。从此,周延儒每次经过徐薄牌坊时,宁愿绕远路也不愿意从那走过。

▲明代敕建石牌坊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周延儒乡试中举。次年三月,周延儒会试高中第一,获会元。一个月后参加殿试,他又一举夺得状元桂冠,时年21岁,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天启年间,周延儒升任右中允,负责管理皇家所藏经籍,不久又出任少詹事,同时掌管南京翰林院。崇祯皇帝登基后,面对国事凋敝的情形,决定破格任用大臣,以扫除旧时积弊。得知周延儒早年高中状元又有真才实干,崇祯皇帝遂下诏命其返京面圣,君臣二人在文华殿相谈甚久。

▲古代科举场景绘画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冬,驻守锦州的明军因缺饷发生哗变,逼迫朝廷发给军饷,周延儒主动上书,指出边境布防本是为抵御女真入侵,如今却变成防备士兵。早先宁远兵变之时,朝廷就如数发给军饷,今日锦州兵卒因此闹事,如果再这样把军饷发下去,恐怕全国各地都会加以效仿,到时候局势将难以控制。因此周延儒建议用粮食代替军饷来发给将士,如此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崇祯皇帝采取了他的建议,锦州兵变遂得以解决。次年,崇祯将其提拔为内阁首辅,后又因政敌温体仁弹劾而罢相,不久崇祯皇帝又将其起复。

周延儒辅政期间,革除弊政,免除辽东百姓所欠赋税,释放减刑罪犯、召回被贬官员。一系列举措下来,使得各地逐渐安定,朝廷众臣与百姓无不称颂其功德,就连崇祯皇帝也当着百官的面对他拱手作揖,言道:“朕以天下听先生!”可以说,能够同时被君王、同僚和百姓肯定,周延儒几乎做到无数文臣梦寐以求的荣耀,而这也是他一生的巅峰时期。

▲崇祯皇帝朱由检剧照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3年),清军进犯北京,朝野大为震动,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只好向崇祯皇帝请命到前线作战。虽然周延儒文采斐然、饱读经书,可惜却毫无实际军事经验,对于战事可谓一窍不通,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周延儒统兵至通州后,不敢与敌正面相抗,便派斥候前去探查清军消息,斥候很快回报清军就要退兵,周延儒信以为真,于是放松懈怠,整日在军营与幕僚喝酒吟诗作对。见清军没有进攻,好大喜功的周延儒还连连上奏,称自己已率军经连败清军,崇祯皇帝看完奏折后喜出望外,不仅加封他为太师(明朝仅三人生前获此职务)、赏赐大量财物,其子还以父荫出任中书舍人。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处

等到周延儒回到京城后,有人将他谎报军情一事公布于众,事迹败露后,崇祯皇帝大怒,于是周延儒自请守边改过。然而政敌却不肯放过这一机会,指责其欺上瞒下、耽误军国大事,崇祯皇帝最终命其自尽。周延儒死时,年仅五十一岁,两月之后,崇祯皇帝也自缢煤山。值得一提的是,周延儒当上大明首辅之后,崇祯皇帝曾命人在其家乡修建了一座与徐薄同规格的首辅牌坊,不过后来因战乱被毁。

参考文献: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崇祯帝极度信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何最终要将他赐死?

周延儒(1593年-1644年),字玉绳,号挹斋,直隶宜兴县宜城镇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进士,东阁大学士,因贻误军机,被赐死。

周延儒少时聪颖,被誉为神童,有名文。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连中会元、状元。时年二十余岁,又与同年冯铨友善,其后结为姻亲。天启中期升迁右中允,掌管司经局事务。冯铨罢相后,周延儒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召延儒为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且为复社领袖,曾深得崇祯信任,屡蒙召对,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召周延儒密议,“漏下数十刻乃出,语秘不得闻”,崇祯三年正月,韩爌致仕,三月李标致仕,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得以任首辅。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刑科都给事陈赞化劾周延儒“招权纳贿、游客李元功借丛威人”,又揭发延儒尝告诉李标云:“今上羲皇上人也”。六月,周延儒被温体仁逐出京城,温体仁把持了内阁,民间的对联说“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崇祯十年(1637年),温体仁被罢免。周延儒再度入阁。崇祯十五年五月,山东兵备佥事雷演祚弹劾周延儒门生范志完督师山东时纵兵淫掠,并赴京与其对质。崇祯十六年七月,崇祯在中左门召见群臣,亲自审讯范志完,最后范遭诛杀,并逮治董廷献,而周延儒的地位受到动摇。

崇祯十五年(1642年),周延儒曾劝皇帝剥夺东厂的权力,史称“都人大悦”,东厂特务恨之入骨。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旗压境,震动燕都。内阁首辅周延儒请求督师抗击清兵。但周延儒带兵出京后,驻军通州,不敢迎战。每日与部属饮酒作乐,“每日幕客攒集,午后始开门收文书,应故事”,向朝廷谎报军情,伪造胜绩。崇祯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后来,周延儒得知清军兵退,遂谎报战功。朝廷论功加周延儒为太师。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延儒。崇祯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使乖(玩弄计谋欺瞒)。”

崇祯十七年(1644年),周延儒受命缢死。当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相隔两个月后,改换崇祯也在此黎明破晓时分自缢,形同预言对比。延儒死后,民间有歌谣日:“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一同狐狗之头。”,清廷列周延儒入《明史·奸臣传》。

崇祯帝极度信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何最终要将他赐死?

这就像我们和某一个人处的很好,一旦翻脸了,就是最大的敌人,爱之切,恨之深,这就是人性

崇祯帝极度信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何最终要将他赐死?

谢谢邀请

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周延儒本是一介儒臣,曾连中会元和状元。从表面上看,周延儒精通儒学,诗词皆工,可谓是才高八斗;但实际上,周延儒不过是只会坐而论道的腐儒,并无治国之才。在承平之世,周延儒或许还能做个太平首辅;但在战乱之世,这种庸官只会误国。崇祯十四年(1641年) 九月,周延儒到达京城复任首辅。 崇祯十六年(1643年) 四月,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帝,崇祯帝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书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因而获罪流放戍边。 不久,崇祯帝下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其家。第二种说法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延儒是个奸臣,自私自利,陷害忠良,最后被崇祯帝发现,他是到明朝将要灭亡时才死的,同时不是被毒死,而是被赐上吊。民间有这么一说: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很生动地反映了此人的人生境遇。 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击关注,谢谢支持

崇祯帝极度信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何最终要将他赐死?

谢邀 说白了崇桢的智商不足以胜任大明皇帝,虽然说明朝有言官误国,党争误国等诸多问题,但是终其全明朝庭内,奸臣也好忠臣也好,皇帝的意见才是风向标,唯皇命是从,以求本家富贵发达,人前炫耀

但是,皇帝的职业特殊性,要求不能象街头莽汉那样随性,要豁达坚韧,足谋略,善操控权臣,而他显然不是备,甚至在京城保卫战中枉杀最能战斗的袁崇焕,可以说是没智商的表现,浅薄的泄私愤行为,不知道眼前事轻事重,不惦量后果

所以,崇桢的一切灭亡之因皆是才疏德薄,不足以撑起自己头上的天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