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魏忠贤不倒,明朝还能再活几十年,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前几天已经回答了,答案是否定的。

有人说如果魏忠贤不倒,明朝还能再活几十年,你怎么看?

认为历史的发展受一个人命运左右算是唯心主义。

有人说如果魏忠贤不倒,明朝还能再活几十年,你怎么看?

我觉得可能存在这么一种思维,因为崇祯是错的,所以魏忠贤是对的。而且,在由中国文史学者刘继兴和刘秉光所著的《历史上那些帝王们》一书中认为:“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曾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似乎也提供了论据。

但问题是:

  1. 熊廷弼是被刘一燝与江秉谦力荐才得以复用,最后也恰是因魏忠贤迫害而遭杀害;
  2. 赵南星为“东林三君”之一,虽曾被魏忠贤雅重及在熹宗面前称赞,但并不接受魏忠贤拉拢,终被魏忠贤排挤谪戍代州;
  3. 孙承宗在万历三十二年已中进士第二名,天启元年已是兵部侍郎并主持辽东防务,时魏忠贤尚未发迹,支持孙承宗的是首辅叶向高,而后来魏忠贤则指使党羽陷害孙承宗致其被罢官;
  4. 魏忠贤曾迫害杨涟等人;
  5. 孙承宗推进战线修锦州和宁远两城,才有袁崇焕的宁远和宁锦两次大捷,非魏忠贤之功。

而且,魏忠贤把袁崇焕的战功摊到阉党身上然后踢飞袁崇焕。

至于什么阉党能收钱的,明朝财政的问题比较复杂,我在这个帖子里存放了一些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5837664846

可以证明,能收税的恰恰是东林党人。阉党做什么了?大兴土木修生祠,把不识字的魏公公捧得跟孔子齐平?对了还筹划给魏公公加九锡呢。后来无论明朝廷抄家还是李自成抄家,都是阉党家的钱最多,这就是传说中深知民间疾苦体恤民生的魏公公啊。

而且阉党的冯铨活到清朝被清朝任命修明史,根本不存在什么东林党掌握笔杆子抹黑魏忠贤的情况。

就算一个家长因为孩子没考上大学,产生“如果当初不换老师就好了”的心态,也得建立在这个老师辅导孩子期间孩子功课有长进的基础上吧。魏忠贤主政那会儿大明长进了吗?

有人说如果魏忠贤不倒,明朝还能再活几十年,你怎么看?

实在搞不懂近年来总是有魏忠贤不倒大明不灭的说法?魏公公到底有何德何能让大明苟延残喘?

说法一魏公公减免农税收取工商税,这种发明历史的说法依据在哪呢?农税是大明正税一年分两季征收,除了遇灾害地区可以让朝廷蠲免外或者逢大赦年外都正常征收,魏公公哪一年减免农税?度支奏议这类大明财政报告从没有记录过,历史发明家从哪知道的?如果减免的农税指的是万历四十六年起加征的辽饷,那更滑稽了。万历四十六年起加征辽饷到万历四十八年共加征三次每亩九厘后成为定制。天启时没任何减免过,直到崇祯三年军费不足,户部尚书毕自严又建议增加每亩三厘到每亩一分二厘。魏公公对辽饷做过的唯一贡献就是预征,魏公公当政时朝廷预算超支,魏公公下令每年预收明年辽饷的40%,老百姓直接增加负担40%。

魏公公征收工商税也同样无稽之谈,且不说征收,大明就从来没有什么工商税,这是大明朱元璋立国后就定下的规矩。大明只有类似工商税的榷关,就是收客商的买路钱。魏公公在历史中留下的记录不是征收恰恰相反是减免。天启五年魏公公减免了山西陕西一带的榷关费用。其余还有一些店铺典契竹木抽分之类杂项,就是类似房产税市场管理费这类。这个魏公公倒确实加征了,但份额很小,一年也就十几万两,对大明一年上千万两的开支来说无足轻重。这些加征的杂项收入魏公公也没投入到大明紧要开支上,全部用作重修三大殿费用里去了。

魏公公做过对大明唯一有用的事是关心大明的马政,关外和后金作战缺少马匹,魏公公下令只要捐钱就可以获得在紫禁城骑马的殊荣。马匹确实征募了不少,但魏公公一不懂马匹二又欠缺管理,征募的大多是病马母马,结果就是关外兵士大吃死马肉留下来记载。

魏公公对大明到底有什么用呢,思来想去就只有魏公公及时地死了。否则的话,也轮不到崇祯表演了十七年,可能大明早早地提早了死亡的寿命。

有人说如果魏忠贤不倒,明朝还能再活几十年,你怎么看?

这么说太抬举魏忠贤了,之所以给魏忠贤正面评价是因为他在明末当时的政治力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魏忠贤一死这种平衡被打破,明朝也就无力回天了。但这不能掩盖魏忠贤做的不法之事。

其实魏忠贤只是皇权的代表,执行的是皇帝的意思,他的权力来源是皇帝,没有皇帝支持翻不出来大浪花。东林党要彻底排挤阉党还有官僚集团异己分子,比如天启朝的“癸丑京察”都被看作“君子报仇”的时刻,可京察结果全是与东林党有异见的官员。天启皇帝中用魏忠贤是天启皇帝看到了魏忠贤有两把刷子,在针对辽东局势上,魏忠贤的看法得到了一些验证,这增加了天启对魏忠贤的信任,天启明白东林党只顾党政,排除异己,一切政策要为集团服务,魏忠贤的阉党也不是什么好玩意,但他搞政治斗争十分注意,不侵蚀大明根基、要国土沦丧,天启看到了这一点,尽心竭力维护朱明王朝的就是这个太监,所以天启死的时候什么政治遗言也没有,唯有要崇祯继续重用魏忠贤,在天启眼中,在明末环境中,魏忠贤不是什么好人,但对于朱明王朝是不可或缺的人,天启明白这一点,所以政治遗言就这句话。可崇祯不理解天启的话,更看不到魏忠贤的作用,崇祯是藩王继统,长时间生活在王府,彻底的被洗脑,魏忠贤就是侵蚀大明根基的蠹虫。所以崇祯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贤,可结果呢,平衡顿时被打破,东林党主政,辽东局势一天不如一天,国土沦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忧外患,大明朝的日子可以掰着手指算了。

有人说如果魏忠贤不倒,明朝还能再活几十年,你怎么看?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和所有封建社会灭亡的罪魁祸首都是同一个答案,封建制度。

1.封建制度天子权力至高无上,往往天子一个人的意愿就会左右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明朝亡国之君为崇祯帝,从崇祯帝在位17年来看,不能说其为昏君,甚至可以称的上是一代明主,但是毕竟人无完人,崇祯帝刚愎自用以及多疑的性格,一步步的使明朝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2.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朝廷官员趋炎附势,结党营私,崇祯帝最为信任的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个内阁首辅,表面洋装无党,实则为最大的党朋,然而皇帝“遭瘟”,中毒至深,对温体仁的深信不疑导致一大批忠心为国者,如杨涟,钱谦益等人被陷害,一大批言官因敢于直言而被捕入狱,致使朝中无人敢说正话,那么亡国就顺其自然了。

3.崇祯皇帝对于内忧,外患处理失当。卢象升在打击张献忠,李自成部节节胜利,似乎扫平农民军指日可待,然而皇帝此时把卢象升调至关外,失去了一次荡平内寇的机会。此后,孙传庭又先后打败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最后李自成率领18骑兵突围,剧本再一次上演,皇帝把孙传庭调至关外,又给了农民军再一次发展壮大的机会。对于外患,崇祯帝不肯与大清平等相处,以上国自居,错过了和平谈判的机会,内忧外患下无奈只好灭国。

4.不肯南迁,以求东山再起。由于明朝帝王皇陵都在北京,“孝”的观念使崇祯帝斟酌已久之后下定决心不迁都,结果灭亡。

封建制度使各个王朝都难以跳出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的怪圈,明朝只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