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吗?那为什么不少人投诚清朝?
相对而言,明朝算是一个比较有骨气的朝代。就我们熟知的汉、唐、宋、清这些朝代来说,汉朝外部边患一直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皇室公主和亲来巩固边防。内部则外戚擅权,政令多出权臣。大唐在繁荣的外表下,对匈奴、吐蕃也是釆取和亲安抚的策略,安史之乱后,宦官集团干政,许多皇帝形同虚设,既左右不了朝政,又节制不住蕃镇。宋朝自建国初期就边患不绝,真宗“澶渊之盟”之后,靠岁贡和割地换取了百年和平,1127年宋室南渡后,赵氏的尊严更无从谈起了。大清帝国虽“马上得江山”,道光之后则骨松腰弯,割地赔款不尽其数,清末帝更是卑贱到投靠日本人妄图偏安一隅,尽失中国人的尊严。上述问题,终明一朝一十六帝,既无和亲、割地、岁贡、赔款之外侮,也无后宫、外戚、宦官之秉政,所以相对来说明朝算是比较有骨气的朝代。至于说为什么那么多人投降清朝,我觉的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历史上每一个朝代更迭,前朝的官员大部分都归顺了新朝,譬如隋臣归唐,后周之臣归宋,司空见惯。伯夷叔齐于商亡周继之时退隐山中不食周粟而被人颂扬几千年,可见忠于故国之臣少之又少。另外,投降满清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如四藩王吴、孔、耿、尚,洪承畴、祖大寿等,他们当时要么抵抗已无价值,要么为百姓士卒着想,要么携私仇而弃明,当然,也有一部分趋炎赴势之徒为个人荣华而变节,但是后来他们中又有些人转身反清复明,比如吴三桂、李成栋等。之所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明朝投降满清的人多,大概是觉得大汉民族所建立的朝代被异族更替心有不甘,更不应该去做亡国奴。清朝灭亡,遗老遗少绝大部份都归顺民国政府,相对而言,延续到乾隆年间的反清复明运动也算是大汉民族的气节了吧。
明朝真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吗?那为什么不少人投诚清朝?
明朝是有些硬气骨气的,但硬气似乎不算多好的意思吧!
能曲能伸方为大丈夫!不和亲,也许送几个假公主给蒙古之类的也能收卖人心,看下后金和清干的多好。不纳贡,南明时史可法就写信给多尔滚,很想纳贡岁币了。天子守国门,当初祟祯若逃到南京翻盘是极大的。而且本是要和皇太极和议的,但消息走漏,死要面子的祟祯只好杀了陈新甲。
刚者易折!
明朝,天朝上国,自大观念极其严重。朝野中所有大儒,正人,皆竭力反对与蛮夷讲和,这会让他们想起靖康耻。想起南宋求和的屈辱。所以,明延上下谈和色变,和议绝对是最忌讳的话题。
而这种表面强装出的骨气,有什么用!
明时末投降的将领之多,在中国古代面对外族入侵的历史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投降将领卖力忠心的很,满清江山几乎是这些将领打下来的。也是他们维护的。
而
日本侵华时的伪军,日本人连刚正面都不敢让他们去,别看人数众多,还得日本人自己刚正面,伪军们出工不出力,所以日本人完蛋了。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说,看看明朝的皇帝和皇族就知道了。
明朝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对大臣多寡恩,翻看明朝历史,杀功臣,杀大臣,株连九族的事情贯穿始终,几乎创中国历史之最。
崇祯皇帝算是口碑较好的了,但他照样继承了朱家这一传统,尽管很勤政,尽管也会下罪己诏。有人说崇祯执政17年,几乎就是和手下大臣们争斗的17年。脑子清楚的想想就知道了,皇上和大臣斗,谁能赢?
崇祯期间内阁辅臣走马灯似的换了五十个,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一直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阁,所杀大臣不计其数,光总督就有七人,巡抚十一人。跟着这样的皇帝干,有什么前途
明朝的皇族就不用说了,朱家子孙在明朝灭的时候有100多万,这些人都是百姓养着的行尸走肉。在中国历史上,民众要供养的皇族之多,明朝第一。
所谓明朝几百年,也就是朱家几百年。崇祯临死了都认为是大臣们误了国,误了他。这样的王朝,遇到危机时,能指望大家都效忠它吗?
多尔衮许诺保证他们既得利益,包括官职,这样很多有实力的明朝大臣和将领得到安全,而李自成他们的行为已经让李自成的政策破产。
明末,党争不断,东林党、阉党、楚党,为了自己的门派利益,都不择手段,不讲道理,相互伤害太深,难以共处,只为同归于尽。
晚明史,一般人不喜欢研究,宁可研究近代史,因为对于汉人还说,都可以推卸是洋人、日本人来侵略。但晚明史尤其南明史'是中国历史上最窝囊,人性的无耻最大暴露的时期,而且无法推掉的。
明朝真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吗?那为什么不少人投诚清朝?
除了网络上一小撮人之外,没有任何人说过明朝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实际上,明朝是个没什么骨气的朝代。
明朝从立国以来,并没有体现出所谓的骨气。网上有人杜撰了一句“天子守国门”,然而事实是,朱老四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所以迁都北京。而且,在迁都过程中耗费民力无数,导致了山东地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从朱祁镇开始,明朝就已经走下坡路了,朱祁镇被俘虏之后,也先频繁利用他去叫开明朝边境城池的城门,然后开始抢劫。毫不客气地说,朱祁镇被俘后,彻彻底底成为了也先的帮凶,帮着他一起抢劫自己的大明朝。大同守将郭登坚决不开门,朱祁镇居然说出“朕与登有姻亲,何外朕若此”,可见朱祁镇的骨头有多软,说明朝有气节,当真是天大的笑话。
除此之外,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嘉靖皇帝,可以说也是软骨头的代表。俺达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嘉靖皇帝坐视蒙古军在京城周边抢劫而无动于衷,在蒙古军抢劫完毕后,明军目送蒙古军离开,这场屈辱的时间被称为庚戍之变。同样,还是这位嘉靖皇帝,因为将领曾铣提议收复河套地区,于是乎听信了严嵩的谗言,杀掉了忠诚的将军曾铣,河套也因此一直被蒙古人占据,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再有就是北洋海军炮手这位答主提到的,西班牙在菲律宾大肆屠杀明朝在海外经商的商人。因为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总督害怕明朝怪罪,所以派人向明朝去解释。没想到,明朝万历皇帝给予的答复却是:
又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又商贾弃家游海,压冬不归,父兄亲戚,共所不齿,弃之不以可惜,兵之反以劳师。
可见明朝的外强中干。
所以,明朝和气节,强硬等形容词压根不沾边。
明朝真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吗?那为什么不少人投诚清朝?
弱明就是宋朝的一个翻版而已。 12万多明朝官兵被日本50多个贼寇吓得不敢出城,倭寇从浙江一路杀到南京城下,烧杀奸淫掳掠至死5000余人,老百姓自发抵抗惨遭屠村,事后官府杀老百姓充功凑数,这就是明朝?
2万7千明朝海军打台湾岛荷兰600人,最后明朝伤亡9000多人,荷兰死伤不过百,最后台湾岛上没有粮食,荷兰投降了。
明朝和元朝,打到北京城下,城北是元朝,城南是明朝,蒙古人进关烧杀抢掠,十几万明军不敢放一箭,待其抢夺奸杀之后出来收拾残局。
外国屠杀了2万5千余华侨,本准备好道歉的准备,没想到明朝的皇帝却声称此乃贱民,犹如死了2万多头牲口一般淡定。
明朝80万大军因惧怕大清的武力,集体投降清朝区区1万大军,甚是可笑,之后这80万大军却疯狂杀戮残明。
明朝打大清,大清铁蹄区区不足20万人吓跪了1.2亿明朝官民,北京城外60万大军不敢动,没有人愿意救崇祯,乖乖投降大清,用鳌拜那句话说,就和杀小鸡崽子一样,一刀一个,一刀一个。
崇祯皇帝要逃跑,城门侍卫不给他开门,他心灰意冷挂歪脖树自杀了。另外一个南明皇帝喊外国人来打中国人,失败了,跑缅甸去,被人家当(猪)一样五花大绑送回来的。
等等等等,明朝让人大跌眼镜的有骨气的事数不胜数,没有上过学或只是在百度上被人洗脑的人每天会喊明”威武”。
南宋的士大夫崖山跳海,而明只因”水太凉”
宋朝当年被辽,西夏,金,蒙古虐成狗,明朝是宋朝的翻版。
翻开历史书看看对比一下两个朝代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1,重文轻武 还出了好男不当兵的段子
2,党争 朝廷大臣为了争权夺利不干正事
3,政治腐败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4,一个腐朽老化的垄断集团遇到了创业阶段积极进取的新兴集团挑战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一只羊来带领一群狮子打不过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羊。
毛主席和周总理说过,看明朝我就生气,除了两个不识字的皇帝还是可以,其他的简直做尽了坏事。
明朝灭亡乃是天道,大清入关不仅是历史选择,也是中国之大幸。
试问满清有为了让孙子做稳帝位,把功臣宿将都杀尽的皇帝吗?满清有诛十族、瓜蔓抄这样的皇帝吗?满清有不理朝政每天斗蟋蟀皇帝吗?满清有不务正业天天当木匠皇帝吗?满清红丸皇帝吗?满清有玩打仗的被俘虏了,回来杀自己人解气的皇帝吗?满清有恋母情结的皇帝吗,满清有炼丹修仙差点被宫女勒死的皇帝吗?满清有四十年不见大臣不上朝的皇帝吗?
明朝起义多大3000多起,是历史之首。历朝历代加一起的起义次数和昏君人数都没有明朝一朝之多。
我大明都有。 因为我大明有的是骨气,哼!!!
既然中国历史记载的明朝如此黑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外国史书是如何记载明朝的,这只是冰山一角:
明朝真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吗?那为什么不少人投诚清朝?
就拿读书人举例子,最典型的是明末东林党人,其名句就是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对抗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主要力量,在江南乃至全国声望极高,东林党跟阉党相比,简直就是高尚和正义的化身。
比如,明末著名的秦淮八艳(陈圆圆除外)嫁的也都是清一色的东林党名士(当然是做妾)~比如李香君和侯方域;董小宛和冒辟疆;顾横波与龚鼎孳;柳如是(下图)放着一堆年纪相仿的青年才俊不嫁,选择了爷爷辈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南明败落之迹,还留下个“水太凉”事件。
以杨涟,左光斗为代表的东林六君子,因为在朝中与魏忠贤的阉党进行抗争,致死不屈的事迹被后人称颂,给人留下的是铁骨铮铮,慷慨壮烈的壮士形象。甚至,后继者清朝对东林党这段历史也大为褒赞。那么看下图,
南明王朝勉强维持一年多后,南京城破,带头跪在城门口迎接清军的正是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和他的老伙伴们。几十年来东林书院中的慷慨激昂,换得南明一年东林党一方独大的掌权,结果又败亡于争权夺利的朋党之争。
再往前追溯一年,1644年那个春天,崇祯皇帝数次屈尊找这些知识分子、名士兼大地主、资本家筹钱,都被他们随便打发了。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也哭穷,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貌似正义化身的东林党人,多出身于江南工商地主集团利益,工商业和田产是他们的根基。也正是这帮子读书人,一次次让崇祯皇帝放弃了南迁的计划。在宋明理学盛行的年代里,这些清流们谁也不愿意背负一个抛弃宗庙社稷的骂名,没有主动提出南迁计划给崇祯下个台阶,甚至在左中允李明睿在朝堂上提出建议迁都后,纷纷跳起脚来反对,大骂数组忘典。
结果城破后,多数人第一时间跑去拜贺新主子李自成;另一部分南下了弘光政权,一年后又组团开城投降,第一时间剃了金钱鼠尾表忠心。还留下了“水太凉”(钱谦益)和:“我愿欲死,奈小妾(顾横波)不肯何。”(龚鼎孳)两段“佳话”。
反倒是常年被东林党人大骂“小人误国”的马士英,竟然做出了悲壮的抉择:率领残部在江浙一带坚持抗清,直至被俘殉国。(《清实录》记载);然而,到了那些降清后平安终老的原东林党人笔下,却是笔锋一转,杜撰了马士英被俘后摇尾乞怜求生的随笔文章。
但哪怕是对马士英十分苛刻的《明史》里(编撰者中不乏东林党弟子及再传弟子),都留下了叫这些“精英”害臊的一幕:南明礼部主事黄端伯被俘后,清军主帅多铎向他打听前朝情况(黄端伯和东林党人、马士英同朝为官,也是弘光政权的当事人和见证者),问到马士英是什么样人,黄端伯慨然回答:“当然是忠臣。”多铎非常疑惑的问道:“人们不说他是个奸臣吗?” 黄端伯一声冷笑:那些说马士英是奸臣的人,不都毫无廉耻的向你投诚了吗?”
另外,关于马士英抗清殉国的事迹,同时期抗清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所著的《幸存录》也有记载。
不过,也有很多有产者、读书人和其家属舍命反抗,或者拒绝与清朝合作的。比如,大家都喜闻乐见的郑成功(下图),他的中国父亲投降了满清,但是日本妈妈田川氏却自杀殉了大明。还有江南名士,著名文学家——夏氏父子夏允彝、夏完淳和他们的亲家钱氏一族,真正战斗到了最后一人。洪承畴想劝降16岁的美少年夏完淳,反遭到打脸式的嘲讽,最终夏完淳和其岳父钱旃被斩杀于南京西市,在当时43名共赴刑场的抗清义士中,他是最年少的一个。其父亲夏允彝投水殉国,夏完淳妻子出家为尼。
加之,清入关以后,开始暴力推行“剃发衣服”,针对汉人士大夫提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这种政令在全国推广过程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甚至导致一些本来已经归顺的地区,比如山东、江南一带,人民又陆续又开始进行了自发的武装抵抗。关于"剃发“的抵抗,最著名的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其中,扬州人民死亡在八十万之上,嘉定20万人左右。
暴力镇压以后,清朝马上开科取士,而且还扩招,结果江南知识分子忙着背书应考,就不再折腾了,丑陋的小辫子就逐渐被接受了。对比蒙古人统治的大元取消科举制,这绝对是满族统治者的高明之处,不但没有堵上读书人上升的通道,反而笼络和鼓励精英阶级的合作。所以,科举制不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也是一个“维稳利器”。毕竟,当时中国九成以上都是文盲、半文盲,民间的话语权就掌握在大江南北的读书人手中。
再说个小插曲,因为朝鲜的李氏王朝和明朝交好(李氏王朝就是明朝扶植建立的),明亡后,一大批朝鲜人竟然选择自杀去殉大明。甚至,有个叫车丽亮的死士还对皇太极进行了刺杀行动,以向中华正统的大明皇室表达忠心;朝鲜崔姓大使拒绝向清朝统治者进行朝贺,他历经艰辛的来到崇祯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将自己饿死在了崇祯的坟头,为崇祯和明王朝殉葬。
朝鲜对清朝表面臣服,但内心终有不甘。比如,暗地里还使用明崇祯年号200多年直到1904年朝鲜亡国(只限国内,与清朝交往官方还是用大清年号,不然就被削了),以至有“崇祯后九十八年”的纪年(下图)。朝鲜也保留了明式衣冠。有清人随笔写道,康熙年间,北京城的朝鲜使团被群众围观,大家都笑话朝鲜人着装和发型怪异,指指点点,小孩子一边追着跑,一边叫嘲讽的喊“高丽棒子",朝贡的使团官员唏嘘不已,悲戚的说:“我朝衣服皆是中华遗制,皇明古制日远而日亡,将不得复见”。朝鲜使团在京城被清朝老百姓围观
明朝真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吗?那为什么不少人投诚清朝?
纵观历史,明朝好像是最不中用的朝代,但是仔细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汉唐相比,明朝也毫不逊色。
明朝时期一直侵扰边疆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很多人总是拿明英宗被俘的事情来说事,认为明朝不堪一击。但汉高祖当年被围白登山7天7夜,最后汉朝派人去贿赂单于老婆,让她给单于吹枕边风,这才放了汉高祖。
蒙古当时也曾向明朝索要财物,但被明朝断然拒绝,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可见明朝并不软弱。
与唐朝相比明朝也毫不损色,唐朝有大唐盛世,但安史之乱后唐朝也开始走下坡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弃都南逃。
但明朝的皇帝却没有这样做过,明朝永乐皇帝之所以从南京迁都北京,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守国门,堂堂一位天子亲自守国门,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的时候,崇祯皇帝不肯逃走,后来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社稷江山。
唐朝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向胡人借兵,结果胡兵在长安附近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引狼入室,但是明朝在内乱时从没有向蒙古借过兵。
汉朝唐朝、清朝长期实行和亲政策来稳定边疆局势,就连康熙这么伟大的皇帝都用自己最爱的女儿蓝齐儿与葛尔丹和亲,但明朝从来没有拿宗室女子去和蒙古和满人换和平。
明朝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都没有割地赔款,曲线救国。就是在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的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并且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
敌人兵临城下,天子守国门,君王与社稷共存亡,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怕伤及无辜百姓,写了一首绝命诗,宁愿自己死也要保百姓周全。这个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连亡国皇帝都死的铁骨铮铮。可是清朝宣统帝溥仪却说,“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什么都可以”。
明朝无疑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但是他的骨气好像只是对皇帝而言,官员和将领们就不一样了。
这个世间从古至今利益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当明朝不能给下面的人足够利益时,面对满清开出的那么好的条件,他们的天平自然就倾向了满清,所以后来许多将领都投降了清朝。
明朝的文官比武将的地位要高,在朝堂上武将也没有太多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明朝的将领对朝廷没有太多感情。当矛盾开始爆发的时候,武将们自然要为自己谋求出路。
而清朝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他们自小以狩猎为生,同样作为尚武之人,明朝的将领们自然觉得清朝更适合自己,而且清朝还对他们开出了很高的条件,这些投靠清朝的将领,最后成为推翻明朝的主力军。
成者王侯败者寇,世事向来如此,只要你失败了,再硬的骨头也会被人说成是废物。但是不管怎样,作为明朝的皇帝,他们对得起自己的心,虽然最后失败了,也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对错成败后人总会有一个正确的评判!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