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曹昂战死宛城,爱子曹冲在建安十三年病逝,因此继承人之争落在曹丕和曹植身上,无疑,曹操一开始比较偏爱曹植,所谓“特见宠爱”,那么为何曹植最终会败给曹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曹丕嫡长子身份

曹丕在曹昂战死成为曹操的长子,其母卞夫人也在丁夫人出走后被立为正室,嫡长子这个身份在古代有着先天优势。曹操受到立嗣以长思想影响,一开始就将曹丕和其他诸子区别对待,在建安十六年,曹操借汉献帝名义封曹植、曹据、曹宇、曹林、曹玹等为侯时,没有为曹丕封侯,而是给予了一定的实际权力,做了“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只是由于曹植的才能以及曹操对他的宠爱,使得曹操对继承人的安排一直犹豫不决。

二、反对立曹植为嗣反对声太大

曹植有杨修、丁仪、丁廙为羽翼,这三位常在曹操左右,不断对曹操进言,“数称临淄侯之才,劝操立以为嗣”,丁廙更是直白地说:“今发明达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须臾,垂之于万世者也。不避斧钺之诛,敢不尽言。”对此,曹操动心了,于是秘密写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尚书崔琰回信时,有意不加密封,公开谈自己的意见:“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崔琰都不支持曹植,对曹操影响很大。

尚书仆射毛玠密则秘密劝谏说:“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颙则说:“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曹操私下里问贾诩,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回答说正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情。曹操知道他的意思,哈哈大笑。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立曹丕为嗣的决心才定下来。

三、曹丕权术远在曹植之上

曹丕曾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外诚厚而内诡诈,确实是曹植远远不及的。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都在路边送行,曹植卖弄文采、出口成章,盛赞曹操之功德,曹操听后颇为受用。而曹丕则相形见绌,怅然若失。他的谋士吴质对曹丕耳语说:“王当行,流涕可也。”曹丕听了吴质的话,哭的非常伤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于是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孝顺。

又有一次,曹丕用车子装废簏,让吴质趴在里面然后进府议事。结果被曹植的人知道,杨修忙去给曹操汇报,但曹操没有来得及当场检查,曹丕有点害怕,问吴质怎么办?吴质说:“无害也。”几天后,照样用“复以簏受绢车内”,杨修以为装的又是吴质,再次报告曹操,曹操马上派人检查,结果尽是丝绢,曹操因此开始怀疑曹植和杨修等人共同谋陷曹丕,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

四、双方智囊团不是一个等级

曹植这边主要就是丁家兄弟和杨修,还有邯郸淳、孔桂,没有什么重量级的选手,只是空有些小聪明罢了,杨修在吴质斗智过程中完败。

而曹丕这边可不一样,主要谋士有太子四友,分别是吴质、司马懿、陈群、朱铄,曹丕的夫人郭女王也同样不简单,史称“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此外,曹丕和曹真、曹休等曹家二代精英关系密切,这些都是曹植所不具有的优势。

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曹植才高八斗,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作为将来的继承人,曹植缺乏政治智慧,可谓政商不高,加之一些先天因素,最终败给曹丕,这就不奇怪了。

01 “立嫡长子”传统

曹操一生子女众多,有人统计过说儿子就有二十五个。在曹操的长子死了之后,曹丕成为了嫡长子,这在当时的继承人选立的传统中,占据了先天优势。在一般情况下,嫡长子不出现明显的过错,顺理成章上位。

02文学才能的差异

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是对曹植文学才能的赞誉,不可否认其文学才华,七步诗足以证明。但在这方面,曹丕也不差,建安文学的三曹,有其一席之地,甚至有古学者认为曹丕文学才能不在曹植之下。曹丕《典论。论文》开篇就说:文人相互轻视,自古如此。谢灵运不好说老子天下第一,拿出曹植做第一,就可以觍着脸说自己第二啦。曹植敢做第一,谢灵运就敢做第二;事实上,曹植不是第一,谢灵运也做不了第二。但是曹丕说的文人相轻,更是符合事实,可见曹丕的厚道,没有一般文人的浪漫情怀,更像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03政治智慧

有其师,必有其徒。看看曹植的师傅杨修教给他的那些本事吧,都是些小聪明而已。师徒俩玩得不亦乐乎,一旦被曹操发现,师徒俩就玩完了。因为是亲儿子,曹操又是文学青年,曹植是把命保住了,可是把曹魏的江山搞丢了。如何曹操把曹植一起杀了,或许曹丕压力就不会那么的大,就能多活几天,或许就不会把曹魏的政权拱手送人啦!

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是曹植的名作,是他的哥哥曹丕逼他七步成诗时所做。这首诗让大家记住了他们兄弟相争的残酷,也记住了曹丕的冷酷无情。可是成王败寇,这是曹植在继位者之争失败后赢得的惩罚。那么,被曹操称为“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何会败在曹丕的手下呢?

一、政治能力低下的曹植。

在曹操的孩子中,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战死,曹丕便成为了长子。而曹操想要确定继承人时,唯才是举的他并不以长幼为意。他本来寄希望于聪慧的曹冲,但是可惜曹冲因病早死,才只能在孩子中进行选择。在孩子中,他中意了曹植。

曹植的文才出众,曹操曾经夸奖他“才高八斗”,但是那是以文才来衡量的。在治理国家的方面,不仅仅要依靠文才,更要依靠的是政治能力。而曹植与曹丕相比,缺乏的恰恰是政治能力。曹植想要以自己的长处压制曹丕,总是炫耀自己的文才。可是,他并不能理解,这些才能在曹操眼中只是末技,在治国理政方面是难用得上的。

在这方面,曹丕的表现要比曹植好得多。在曹操出征的时候,曹植长篇大论,写出美好的文章来为曹操壮行。但是曹丕却忧容满面,垂泪欲滴。这让曹操和他身边的人都认为曹丕忧心曹操的安危,对曹操恋恋不舍。从此一事,就能够看出曹丕与曹植的高低。

在吃了多次暗亏后,曹植放弃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开始向曹丕学习尔虞我诈的伎俩。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曹操最讨厌的是别人揣测自己的心理,更不能容忍他人欺骗自己。曹植向曹丕学习那些伎俩,在鲁班门前弄大斧,反倒被曹丕抓住了把柄,借机陷害曹植。

曹植在和曹丕的较量中,充分暴露了他在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就拿最基本的一点来说,曹丕的所作所为曹植都难掌握,而曹植的一举一动曹丕都了如指掌。曹丕和手下密谋,曹植知道后密报曹操,但是曹丕马上就知道消息,并采取反制的手段,让曹操反感曹植。而杨修给曹植写的教条,竟然能够落到曹丕手中交给曹操。

再加上曹植酗酒滋事,多次违法乱纪,更是让曹操失望。他不顾国家法度,私开司马门,在驰道上乘车行走。这件事让曹操勃然大怒,杀了公车令。曹操事后还说,因为曹植私开司马门,让自己都不再敢相信诸侯了。从曹植的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出曹植文人放浪的本质,根本就不具备政治家的风范。正因为这样,他在与曹丕的斗争中陷入了下风。

二、失道寡助的曹植。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植自身的缺陷,使得他的智囊团也和他一样缺陷严重。曹植的智囊团主要有杨修、丁仪、丁廙等人。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力出众,博学多才,但是恃才傲物,不拘小节。不过,如果从他们的举动来看,他们更符合孔子的“小人”的定义。

杨修这个人算是这些人中能力最强的。他深得曹操的器重,因此他借机和曹操开玩笑。他用“一人一口酥”的借口,分食曹操的美食。还利用知道曹操的心事,把曹操的问题事先写出答案教给曹植,好让他得到曹操的好感。殊不知这种小聪明的举动,引起了曹操的忌恨。

丁仪的举动更是让人不耻。原本曹操和他的父亲有旧,并且知道他的名气,想要把爱女嫁给他。但是曹丕因为他的眼睛有问题,推荐了夏侯楙当了驸马。丁仪因为这件事,便怨恨曹丕,帮助曹植争位。我们从这些人的行为,正是符合孔子对“小人”的定义,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曹操对于这些人明察分毫,自然也不会认可曹植。在立曹丕为世子后,曹操除掉了杨修,为曹丕铺路。而曹丕的智囊团则都不一样。他的智囊团有大名鼎鼎的司马懿,贾祤等人。这些人的水平要远比曹植的手下强得多。这些人都十分隐忍,而且坚韧不拔。他们辅佐曹丕扎扎实实地做事,得到了曹操手下的支持。到最后,支持曹丕的人越来越多,曹植等人成了孤家寡人。

曹操身边的这些人的意见,自然会影响到曹操的选择。在曹操问贾祤应该选择谁做继承人时,贾祤就拿袁绍、刘表的下场,来证明立嫡立长的正确性。实际上,他是向曹操明确推荐曹丕,并且为曹操找了立曹丕的理由。其实,曹操并没有立嫡立长的心思,不过为自己改变立曹植的选择寻找借口,他也认可了贾祤的说法。

从曹植和曹丕双方智囊团的对比,能够看出曹植的智囊团根本比不上曹丕的智囊团。由于自身的缺陷,再加上没有优秀的谋士辅佐,让曹植一步步走向了下风。

三、宽宏大量的曹丕。

在历史上,我们光看到曹丕用七步成诗来逼迫曹植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曹丕对曹植宽宏大度的一面。如果曹丕是一个暴君,曹操也不会立他为继承人。曹丕在继位之后,对待曹植已经是十分宽容的了。

在曹丕和曹植为继承人的位置争斗时,曹植就向曹操打小报告,想要置曹丕于死地。当时,曹植已经得到了曹操的青睐,他的这一举动适得其反,让曹操对他的内心产生了疑虑。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他们不管谁当上继承人,曹操都不想看到失败者死于非命。

曹丕在继位后,他并没有为难曹植。曹丕只是将曹植的羽翼去除,杀了丁仪兄弟等人。这些人都是当年谋害曹丕的人,曹丕自然不会放过他们。不过,对于曹植,曹丕将他放回封地看管起来,没有去危害他的生命。

在历史上有一个公案,那就是曹丕的夫人甄宓和曹植之间的关系。甄宓是袁氏的媳妇,曹丕在随同曹操攻打冀州的时候,趁乱娶了她。此女才貌双全,得到了曹府上下的喜爱。曹植和甄宓是叔嫂关系,但是来往比较密切,引起了一些非议。在甄宓死后,曹植将甄宓的遗物送给曹植,冷眼看着曹植痛哭流涕。

曹植在事后,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在这首赋中,曹植表达了对洛神的爱慕之情。这位洛神,被很多人都认为是甄宓的化身。如果是一般人,自己的夫人与其他男人有暧昧之情,都肯定难以容忍,更何况曹丕这样一位皇帝。但是,曹丕依然放过了曹植,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来为难曹植。曹操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选择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过,曹丕和曹植之间为继承人之位的争夺,也给曹魏政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曹丕开始,对于曹氏宗族都看管得十分严厉。这些宗族在封地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兵马权力。这使得后来司马氏篡位的时候,皇室没有外援,只得眼睁睁看着政权落入权臣之手,曹魏最终走向灭亡。

结语:

曹植才高八斗,深得曹操的喜爱,一度考虑让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到最后,曹操还是选择了曹丕作为自己继承人。这里面虽然有立嫡立长的原因,但是在曹操唯才是举的眼中,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

曹操选择曹丕,主要是因为曹丕更具有政治家的风范。而曹植恃才傲物,目无法纪,这样的人只能做一名诗人,而不适合当一名君主。再加上曹植的智囊团缺陷严重,难以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而且曹植在占上风时,对曹丕的落井下石也让曹操十分疑忌。他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自相残杀,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具有君主气质的曹丕做了继承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曹操对待儿子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二十岁之前不封官。因此,对于王储之争,几乎所有的儿子都是公平的。大家都被压制,只有到二十岁之后才能表现。那么为什么曹植明明更受宠爱,却斗不过曹丕呢?

其实,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是曹冲,史载曹冲在五、六岁时即拥有成人的智商,因此曹操有意培养曹冲作为继承人。而作为大儿子的曹丕当然会感觉到危险,所以曹丕有意无意的开始试着挑战曹操的潜规则,即二十岁之前不封官,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曹操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公元208年,曹丕时年19岁。司徒赵温突然之间征辟曹丕为掾,这让当时的曹操勃然大怒。那么曹操为什么会这么大反应呢?

赵温是跟随汉献帝的三公之一,和曹操关系很一般。为了谄媚曹操,他征辟曹丕为掾,明显是提前押宝曹丕能当上世子。而曹操当时最喜欢的儿子是曹冲,所以曹操立即对两人都进行了压制,结果是赵温被免官,而曹丕则被狠狠的训斥一顿,坐起了冷板凳。

同年,曹冲因为病情恶化而早夭,这让曹操痛心不已。他看着身旁的曹丕,恶恨恨的说道:冲儿早夭,是我之不幸,你的大幸。曹丕感到曹操误会自己,吓得一身冷汗。而从这件事情后,曹丕一直被曹操冷落,时间长达三年。

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三年后,曹丕已经二十四岁了,到了该培养的时间。曹操于是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作为自己的助手悉加培养。但是他却一直喜欢不起来这个儿子,为什么呢?

曹丕给曹操的印象是才情一般,为人薄情寡断,说白了就是没有什么人情味。当年张绣造反,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为了掩护曹操撤退,亲自领兵断后,被乱军所杀。而在那场战斗中,十岁的曹丕偷偷骑着一匹马溜走了,对比之下,曹操内心不悦。而且曹丕平日也对曹冲等弟弟们少有关爱,所以曹操一直从心底里抵触曹丕。这时有一个儿子又走进曹操的视线,他就是曹植。

曹植跟曹冲有点像,两人都是少年英才。曹冲聪明,曹植文采斐然。曹丕和曹植相比,从智商和才情上来看,曹操更偏爱曹植一点。于是在曹植二十三岁的时候,曹操封曹植为临淄侯,让他从政,开始与曹丕一起培养。

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当时曹操率军征讨孙权,没有选择副丞相曹丕留守邺城,而是让曹植留守。这充分说明一点,曹操更愿意让曹植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有利于培养他的威望。那么为什么曹植最后没有斗过曹丕呢?

曹植有三个谋士,丁仪、丁廙、杨修。其中丁仪和杨修是曹操极为赏识的人才,杨修更是曹操最信任的丞相主簿,而且三人与曹植交往是公开的,也是曹操默认的,从因此从表面上看,曹植占尽了优势。

那么曹丕呢?曹丕有四个谋士,分别是司马懿、吴质、陈群、朱铄。其中司马懿是曹操指定给曹丕的人才,而陈群算是曹丕的朋友,朱铄是曹丕私自招募的幕僚,而最厉害的吴质是不允许与曹丕私自见面的。

吴质当时是内潮歌长,地方小官,没有允许,不得与副丞相频繁见面。而曹丕为了得到吴质的帮助,只有将他放进箩筐里,偷偷用车送进去。

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

吴质不方便直接与曹丕接触,司马懿、陈群都是个极为小心的人,他们碍于曹操的威严,不敢和曹丕走的过近,因此,曹丕在用人方面也是捉襟见肘,处于劣势。

虽然曹操偏爱曹植,也偏爱他的那些谋士,但是曹丕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他是长子,自古立长不立幼。所以综合起来,曹丕和曹植势均力敌,那么最终较量靠的是什么呢?坚持,看谁能坚持到另外一个人犯错,而恰恰先犯错的是曹植。

曹植善良,几乎胸无城府,这是曹操所知道的,但是曹植有一次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怎么回事呢?曹操密令守城人员,不得放任何人出城。然后曹操让曹丕和曹植同时拿着一样的王令去敲开城门。

吴质让曹丕遵守规定,出不去就返回来禀报曹操。而杨修则让曹植以王令强令门守开门,如果不开门可当场斩杀。曹植听了他的话,杀了门守,结果曹操很失望。在曹操心目中,本来应该是完全相反的场景,曹操认为曹丕会杀人而曹植悻悻而归,没有想到善良的曹植竟然杀人,这让曹操大为震惊。曹操想不到,这只是他第一次失望。

后来,曹植在酒后弛车夜闯司马门,在禁道上狂奔。这让曹操勃然大怒,这已经是曹植第二次挑战王规,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凡是在禁道上奔驰者是死罪,为了处罚,曹操令人斩杀了公车令,从此对曹植是另外一种眼神看待,曹植从此不再受到曹操的宠爱。最惨的是杨修,曹操以交构罪赐死杨修,除掉了曹植最重要的谋士。

至此,曹植在和曹丕的争斗中彻底败下阵来,曹丕被立为世子。那么曹操完全放弃曹植了吗?没有。曹操后来率军拯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让曹植随军前行,并且封他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这可以说是曹操给他的最后机会了,就看他如何表现。

没有想到,曹植喝酒喝得烂醉如泥,根本无法独立行走,更别提领军打仗了。于是曹操放弃了曹植,而这一次是彻底放弃。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植和曹丕争斗,表面上看曹植更占优势,因为他受到曹操的偏爱。但是曹植恃宠而骄,屡次挑战曹操的底线,第一次擅杀门守,第二次夜闯司马门。这样焦躁傲慢的行为让曹操逐渐对他失望,最后在世子之争中落败。曹植之败,真的不冤!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对失败的悲剧英雄偏爱有佳。太史公司马迁就在《史记》中充分肯定飞将军李广等人,而对那些出身不错又顺风顺水的人流露出轻视甚至鄙夷之情。而曹植和曹丕,也算是这样一对典型。作为一个失败者,曹植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和赞誉,而曹丕却被忽视甚至被贬低。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第三子,也是“三曹”之一。曹植出生时,曹魏大业未建,所以他“生乎乱,长乎军”。

但战乱并没有摧折这个新生命,相反,曹植很早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三国志·魏志》记载,曹植“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不仅博览群书,曹植还“善属文”,小小年纪就能写出用词精妙而语义畅达的文章。正是如此,曹植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秀虎”,也颇得曹操喜爱。

但是,随着曹魏势力的日益巩固,生活的日渐富裕和安定,曹植很快就沾染上了一些曹操厌恶的习气。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植定局邺城,开始了他豪门公子哥的富贵生活。在邺城期间,他斗鸡走马,宴饮娱乐,吟诗作赋,活脱脱一副无忧无虑的公子哥形象。

虽然曹植在邺城成功招纳了大批文人墨客,自己也成了邺下文人领袖,但他的性格将他与太子之位越推越远。本来曹植有才华,丁仪、杨修等人又站在曹植一方,在曹操面前为他说好话,曹操都已经对立他做接班人有了想法。但曹植却“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让曹操对他渐生不满

曹操本夸赞“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但之后曹植在醉酒后私自通过只有天子或天子的使者才能通过的司马门驰骋道。这让曹操非常生气,对曹植很失望,甚至说出:“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而让曹操对曹植失望透顶的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当时曹操的大将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包围,曹仁便向曹操求救。曹操本想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大将军,让他率领大军前去救援。然而等到曹操下命令时,曹植却喝酒喝到酩酊大醉,完全没法领命率军。愤怒的曹操不得已另派他人,而任这个儿子自生自灭。

由此,曹植的夺嫡之争基本被自己一手终结。曹操对他的欣赏和宠爱终究没能敌过他的肆意妄为。可以说,曹植在夺嫡之争中不是败给了曹丕,而是败给了他自己。

而从种种作为来看,曹丕也确实比曹植更适合继位。有关曹丕的夺嫡手段,《三国志·曹植传》是这样说的:“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三曹”之一。他在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魏太子,三年后为魏王,同年十月便称帝。《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记载,曹丕“擅骑射,好击剑”而“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的曹丕,其实和我们熟悉的曹植一样,也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领袖。况且他文武双全,更熟知与人交往之道,远比曹植会经营人脉。所以虽然他没有《洛神赋》传世,但他却能够坐上皇位,成为帝王。

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生”的兄弟,却在夺嫡一事上分道扬镳。人们更关注曹植,一方面是我们同情弱者,另一方面是他文学成就妇孺皆知。而曹丕,显然是赢了帝位,“失”了后人心。

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曹植的确才高八斗,但纵情任性,缺少自控能力害了他,一手好牌却被自己打烂。

公子其人

曹植,字子健,是曹操和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与文帝曹丕同母,是大名鼎鼎的曹冲的兄长。

关于曹植的才华,最有名的传言就是谢灵运那句“天下才一石,曹子健独得八斗,天下人共一斗”。

《三国志》对于曹植少有才华让太祖异之的事做了很详细的描写。“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说明因为曹植的才华横溢,很受父亲曹操的宠爱。

曹操对曹植的宠爱几乎已经到了要立嗣的程度,对他寄予政治上的厚望。所以才在即将远征孙权的时候让曹植守邺城,语重心长地告诫“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把儿子来比自己,其实正好证明曹操在这个时候已经在心里认定了曹植会是自己的继承人。对比于汉高祖刘邦抱着赵王如意说,“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君主眼里认定一个儿子像不像自己,拿来和自己做对比,不正是要立嗣的征兆吗?

但是人不作死真的就不会死。

曹植身边都是杨修、丁仪这样的人。曹植自己的表现是“植 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听起来就是一个放荡公子。

曹植本身作为一个才高八斗的大才之人,说其任性也可以说是率直。饮酒无节对于一个才子来说,也算不上是什么大毛病。如果只作为一个当世奇才,越是有个性就越好,这无可批评之处。

但如果要作为曹操的继承人,一个政治人物,这么纵情任性肯定就是不合格的。于是曹操的态度是在“几为太子者数矣”之后渐渐地心冷了,这个念头取消了。

如果说曹植作为一个才子可以任性,那么作为一个公子最起码应该守法制。事实是,曹植没有,即便在法制和规矩面前也照样任性。

《三国志》所记载的“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由此引起了曹操大怒。邺城的司马门应当是魏王宫的正门,只有大典时王才能出入。曹植在驰道禁地闯过,又擅开宫殿正门,这是无可辩驳的不臣之礼,也难怪曹操大怒。

盛怒之下曹操也只能无奈地忍了这个儿子,只处死了公车令。对曹植的宠爱也就衰退了。最终虑及终始之变,才剪除了曹植的亲信杨修。因为杨修不但出身士族有势力,而且杨修颇有才策,又是袁氏的外甥。如果曹操身后杨修辅助曹植,令其生乱,会给被继任者曹丕带来很大麻烦。

曹操既死,曹丕既位,虽不至于真的要了曹植的命,但是兄长毕竟不同于父亲,不会那么容忍爱护曹植。更何况虽是一母同胞,也曾是共同争储位的政敌。

于是公子在现实生活里的梦碎了。他失去了杨修这样的朋友,没了可论文论赋之人;失去了父亲曹操,也就最终失去了可依靠的人。想做个纵情任性的文人都不可再得,更别说在政治上有进展。他或许并不希翼政治作为,但两都不可再得了。只能在频繁地换爵位、换封地的过程中愁怅小心地保护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