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五十万秦军为何坐视秦朝灭亡?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史料已经说的比较明白了,大致是两点,一是任嚣和赵佗有私心,准备利用相对封闭的地形,等待中原时局变化,再行打算,至少可以自立为王。二是所谓征百越五十万大军基本是夸大其词,远没有这么多的军队,赵佗的实力也就那么回事儿。至于所谓的秦始皇生前命令他们不得回军勤王,纯粹是孙皓晖的小说胡说八道,根本没有任何记载的东西,而赵佗一个小小县尉,能见到秦始皇本身就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赵佗在征百越后职务是南海郡龙川县的县令,就算被秦始皇召见也该是几个郡的郡守被召见,比如赵佗的上级任嚣,轮得到他赵佗?下面我们来详谈。
秦军
任嚣和赵佗的私心秦末天下动乱,时任南海郡郡尉的任嚣,得了重病,他很看好赵佗的能力,于是在死前召唤赵佗前来,托付后世,他告诫赵佗:
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
现在天下大乱,任嚣怕诸侯军进攻到这里,准备毁了新道,等待天下时局进一步的变化,但任嚣现在快病死了,于是将一切托付给了他认为唯一可托付后事的赵佗。赵佗也的确不负任嚣所望,接任南海尉之后,传令各县毁去新道,并杀了之前大秦安排的官吏,又吞并了象郡和桂林,选择不回师救援,自立为南越武王。从赵佗杀秦官自立为王来看,很明显,这是为了自己的牟利,真要是忠心大秦,为何不保留秦号?
南越武王
征百越基本不可能存在五十万大军首先应该知道的是,征伐南越出动五十万大军的记载出自哪里?答案是《淮南子》。
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唯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淮南子》本质是一本哲学著作,里面记载的历史也是为了举例来论述一些道理,难免有夸大之嫌,对于征伐百越,《史记》根本就没给出一个准确数字,这其实已经暗示了这不算一场大战,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征伐匈奴,史记不吝笔墨,并且前后兵力数据分别有十万和三十万,出动的是秦国宿将蒙恬,监军是秦始皇长子扶苏,像屠睢(征百越的首任统帅)、赵佗何许人也,此前名不见经传,何德何能比蒙恬带兵还多二十万?秦始皇竟然还放心的连个监军都不派遣?这让当初大军伐楚自污声名的王翦情何以堪?
秦征百越之战
同时我从一开始就说了,赵佗的职位不高,史书又称之为尉陀,因为他的职位是一个尉,而按照赵佗在平定百越后担任龙川县令一职可知,他这个尉基本肯定是县尉,如果是郡尉甚至更高的话,等于说他打了胜仗反而降职,显然是不可能的,试想一个县尉掌管五十万大军?大秦真就是无人可用了?
而再说首任统帅屠睢,《汉书·严助传》中提到“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按照颜师古的注解,此处的“尉”就是指郡都尉,再根据出土的《奏谳书》记载,始皇的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即征伐百越前夕),苍梧郡的郡守名叫徒唯。在汉代“徒”与“屠”为通假字,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屠唯是苍梧郡的郡尉。
到此为止,两任征伐百越的统帅官职都已经确定,一个县尉一个郡尉,拿什么统帅五十万大军?
赵佗的真实兵力大概率是不到十万的,最直接证据在陆贾见赵佗的一番话,当时陆贾代表汉朝册封赵佗,起初赵佗对态度傲慢。陆贾就不再客气,表示如今汉朝不来打你,是因为可怜百姓劳苦,与民休息,希望你老实称臣,如若不然,将你在中原的家族与坟墓夷平,再让一员偏将带兵十万打你,杀你不过易如反掌。
这一番话直接让赵佗脸色大变,赶忙谢罪,表示自己在蛮夷之地待久了,不懂礼仪了。
南越王会见陆贾
岭南五十万秦军为何坐视秦朝灭亡?
岭南五十万秦军不回京勤王,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始皇生前命令他们不得回军勤王;其二、赵佗不愿意去救胡亥、赵高之流,他要确保岭南不失。实则我认为这两种原因都有,只是秦史里缺少相关的记载,故无法考证。最终的结果是赵佗在岭南自立为王,他的后代归顺了汉朝,始现了南中国融入华夏的目的。
一、秦朝征百越
秦朝建立后,对于楚国南方的广大地区秦始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岭南地区适合农耕,但是目前还处在部落联盟阶段;如果秦朝不开发岭南,那么假以日时,岭南就会退化成莽荒世界,给秦朝带来无穷后患(类似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秦朝君臣一翻商议后,决定收复岭南地区,化南中国入华夏。
南征百越的第一任军事长官是赫赫有名的王翦老将军,他在平定楚国之后,率军深入岭南地区追杀楚国逃亡贵族,因此他认为收复岭南是利在千秋的伟业。于是秦朝起五十万大军入岭南,历时三年征服百越各族,并长期驻守岭南三郡。秦始皇将六国宫女、全国寡女大部分征集到岭南地区,与秦军将军通婚,让秦军长期在岭南融合百越各族。最终王翦老将军,蒙武老将军两名大秦战神陨落在岭南,他们倒不是战死的,而是受不了岭南障热的气候,加上思念故乡患病而亡的。
南征百越的第二任军事长官名为任嚣,第三任长官为赵佗。在《大秦帝国.铁血文明》的记载中,王翦、蒙武两位将军的遗体由赵佗率三千铁鹰剑士护送回咸阳。秦始皇召见了赵佗,并给他传达了岭南守军不得北上靖乱的命令,目的是保住南中国,详细内容见下。
“将军请起。”嬴政皇帝颇见艰难地扶起了赵佗,又靠上了坐榻,看着哽咽拭泪的赵佗良久无言。终于,嬴政皇帝轻轻叹息了一声,坐正身子肃然道,“将军心下责朕多疑,朕无须计较也。朕今日要说的是,天下大局尚未安宁,山东之复辟暗流依然汹涌。当此之时,数十万老秦军民长驻南海三郡,实则是老秦人去做南海人也!也是说,老秦人为华夏,挑起了融合南海这副重担。若有变故,朕心何安?非朕不信父老兄弟也,时势使然也。将军本秦人,然多在军旅,未必清楚关中人口大局。朕今实言相告:今日关中,老秦人已经不足三成了。但有风云动荡,岂非大险哉!……” “ 啊——”骤然之间,赵佗倒吸了一口凉气。 “为治天下,未雨绸缪。”嬴政皇帝倏忽淡淡地一笑,又复归肃然,“唯其南海偏远,若有危局,朕无法亲临决断。为国家计,为华夏计,朕今授你危局之方略: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 “陛下!南海军乃老秦人根基所在,何以不能北上靖乱?” “ 将军谨记: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矣!”嬴政皇帝拍了拍王翦的遗物铜匣,眼中骤然一层泪光,“老将军遗书未开,朕也知道,老将军说的必是此事。” “陛下!……” “赵佗啊,是老秦人都该知道,”嬴政皇帝淡淡地笑了,“殷商之后,若非老秦部族数百年困守陇西,华夏岂有西土哉!唯老秦部族与西部戎狄血火周旋数百年,才能在立国之后逐一统合戎狄。老秦人为华夏留住了广袤的西土,也要为华夏留住广袤的南海。朕要你不北上中原靖乱,苦心在此也……”话未说完,皇帝猛然一咳,一坨暗血喷溅胸前,身子一软倒在了坐榻上。二、秦朝内乱时,赵佗的决断
秦始皇驾崩三年后,天下群雄并起,战国七雄模式再次开启。当此之时赵佗断然下令关闭驰道,并派重兵驻守入粤通道,秦军不得北上靖乱,中原乱军不得入粤作乱。岭南地区原本只是楚国的羁縻管辖地区,并非楚国的核心领土,所以项氏家族并没有派兵来收复岭南,当然也是惧怕岭南的这支秦军!因此在亡秦之战和楚汉之争时,岭南居然成了一方乐土,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后来赵佗自立为南越国国王,开启了开发岭南地区的重任。
抛开秦始皇的命令不说,我认为赵佗不率军北上靖乱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其一、胡亥施行恶政,帝国元勋皆被诛杀,赵佗作为帝国元勋之一,他自然不会自己跑回去送死。其二、胡亥并没有下令赵佗率军北上,如果他冒然率军北上,则有违命之罪;其三、赵佗率军北上,路途十分遥远,又要经过楚国的控制区域,不等他北上就会与项羽大军相战,胜负难料!其四、赵佗也有私心,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他赵佗有此条件,为何不当一方之王呢?
我认为如果胡亥有秦始皇的一半威望,或者扶苏继承了皇位,那么秦朝中央政府命令部分岭南军北上平乱,赵佗一定会领命的。即一万步讲,如果秦朝还能控制大部分山东六国的旧土,那么赵佗仍会北上靖乱,奈何天下乱成一锅粥了,领土失去得太快,赵佗就是北上靖乱也未必能平定,反到是会丢失岭南地区。
岭南五十万秦军为何坐视秦朝灭亡?
本号“坐古谈今”在问答上已经两年多了,文章已经不少。为防止读者“厌倦”,本号不定期会推出一些受邀朋友的稿件。对于非本人稿件本人主要是进行文字简练、是否有违法违规事宜等。基本观点不涉及,用以“多样化”。作为历史学习者,我也会用“补充:再点评”的形式进行我的观点补充。
本文作者“坐古谈今特约作者欢欢”。补充说明为本人坐古谈今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蒙恬领兵30万北击匈奴,派赵佗领兵50万南征百越。在秦朝危难时,王离率领上郡主力部队20万南下与章邯共同抗击项羽。虽然,章邯在巨鹿被项羽打败救秦失败,但他们作为秦朝军队好歹为秦朝出力了。可是为什么岭南的50万秦军没有北上救秦,而是坐视秦朝灭亡呢?
(1)50万秦军南征百越确有其事吗
关于秦军数量有多少,刘向在《淮南子》记载“发卒五十万”;《史记》没有明确记载;《资治通鉴》“谪徙民五十万戍五岭”。
相对来说,司马光地记载更明确,因为岭南距离秦国很远,不像章邯对抗匈奴。在部队中夹杂大量军夫(甚至有无移民考虑呢?)是很正常的。但具体多少人,军与夫之间的比例没有史料,已经很难说了。所以,50万数字根本不确切。
(2)天高皇帝远,无诏怎敢北上?且秦朝灭亡太快,快得让人没想到
万里之遥间隔着秦岭、大巴山脉、东南丘陵,北上其实根本不可能。从岭南一要交通难走;二要对付各地不臣服者;三要抽调精锐、留下大部分人镇守百越广大地区。连准备、再路程恐也需要一年多时间。
而从大泽乡起义是公元前209年十月(闰下月),秦朝覆灭是公元前207年十月子婴投降刘邦,两年的时间秦朝就灭亡。
其实,公元前208年十二月前的巨鹿之战前,根本用不着岭南发兵,
巨鹿之战战败后,秦朝危急,这时岭南之兵北上才有必要。但这离灭亡时间还有九个月。来也来不及了。
由此,从地理位置和给岭南的反应时间看,岭南想救秦朝根本来不及,而不是他们对秦朝灭亡无动于衷,这就造成了岭南秦军坐视秦朝灭亡的现象。
补充:坐古谈今再点评
有人拿历史小说说秦始皇命令不要北上平乱。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小说可以神话一个人,秦始皇作为天下霸主,建国已有数年,秦始皇会说自己掌握的天下会动乱?这不是笑话嘛。
只是因为秦朝短时期灭亡,小说作者根据众所周知的历史,为了神话始皇帝而已。既然他能预知未来,为啥不提前杀了赵高?
再者,任嚣作为领军主帅在秦末大起义危急时刻病重、病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面对北边各种起义、周边百越尚未彻底臣服,赵佗北上百越恐丢失。因此,留下秦朝的种子似乎更重要。
岭南五十万秦军为何坐视秦朝灭亡?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屠睢和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战争进行十年,第一阶段遭到激烈抵执,连屠睢都被打死,后勤保障也出现问题。公元前秦始皇派史禄修灵渠保证粮食运输。第二阶段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和赵佗攻岭南将其彻底纳入秦帝国的版图。设桂林南海和象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这部分秦军没有北上平叛,这有两个方面因素,一,赵高专权封闭一切头东农民起义的消息,二世赵高贪图享乐根本不知道关东一切消息。当刘邦大军快打到咸阳的时候二世才得到消息,二世问左右太监为什么不告诉他,左右说,只所以没告诉二世才活到今日,此时,一切都巳经迟了。二,秦末天下大乱后,南海郡尉令任嚣病重,把龙川令赵佗找来告诉他要拥兵自宝,赵佗迅速控制岭南地区,封锁北上道路。秦亡以后,赵伦建越武国,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收回岭南地区。
岭南五十万秦军为何坐视秦朝灭亡?
秦军攻克岭南之后,进军岭南的五十万秦军就地驻守,由统帅任嚣出任南海郡尉、节制岭南驻军。可奇怪的是,在秦末中原大乱之时,驻守岭南的五十万大军非但没有接受秦廷的宣召回师关中勤王,反而在岭南地区割据、“自立门户”,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岭南驻军大多都是六国之人作为中国经济大省的广东省现在绝对是风光无限!可是,在战国、秦汉时期,今广东省所处的岭南地区在中原人心目中却是一个烟瘴满地的蛮荒之地。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又想要进军岭南,可秦国的军功贵族们不乐意了:“老子们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么多年,终于灭掉了六国,该好好享受享受美好人生了!去岭南那种蛮荒之地吃苦,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秦始皇虽然强势,但也不能把手下的军队全给得罪了吧?没辙,只能把六国的旧部还有六国的许多普通百姓重新组织了起来,凑成了一支五十万人的军队南下进攻岭南地区。换句话说,驻守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中,绝大多数都不是秦国人,这些被秦人灭掉了故国的六国百姓巴不得秦王朝玩完呢!怎么可能还去为保住秦王朝的江山而战?这个时候,如果任嚣、赵佗强令这些人北上勤王,搞出个五十万大军哗变还真够他俩喝一壶的!任、赵二人自己的脑袋还能不能继续长在脖子上,恐怕都是个未知之数。
任嚣、赵佗亦非秦人不仅岭南驻军中的绝大多数士兵不是秦国人,统帅这五十万大军的统帅任嚣和副统帅赵佗也同样不是秦国人。赵佗是常山真定(今石家庄附近)人,战国时那是赵国的地界!任嚣虽然是秦国土生土长,但他祖上也同样不是秦国人,而是楚国人。秦王朝鼎盛之时,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他们自然是乐意为秦王朝尽忠、做秦王朝的臣子。但秦王朝现在江河日下了,作为“外人”,他们还愿意去为日薄西山的秦王朝而战,为它陪葬吗?这就且要两说了。
任嚣为求善终就在中原陷入天下大乱之时,秦王朝岭南驻军的统帅任嚣也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对于即将油尽灯枯的任嚣而言,稳定才是最重要的,让自己能够安安稳稳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比什么都重要。这个时候,如果强令岭南驻军北上,很可能是引起哗变,到时候自己能不能善终都不知道。更何况,卧榻之旁还有一个赵佗在安睡,他有多大能量任嚣心知肚明,这个赵国人是绝不会为秦王朝殉葬的!与其等赵佗利用哗变来赚取政治资本、控制岭南地区,倒不如自己做个顺水人情,把岭南驻军直接移交给赵佗,换自己一个善终。
任嚣、赵佗眼光长远不得不说,任嚣和赵佗不仅是战将,政治眼光也是相当独到的。他们早已看清了现实,秦王朝早已日薄西山、行将就木。就算是自己带着五十万大军北上,到最后很可能也是步章邯的后尘。与其投降别人继续做“跟班”,倒不如在岭南地区“自立门户”、占山为王!凭借五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中原地区谁当了皇帝,短期内也很难有进攻岭南的实力。事实也的确如此,直到汉武帝在位期间,汉王朝才真正具备了吞并岭南地区的实力!所以,任嚣在临终前找到了赵佗,把岭南驻军移交给了他并向他明言,不要去中原“凑热闹”,守住岭南已经到手的一切就是最大的胜利!不久之后,任嚣去世,赵佗下令关闭五岭所有通向中原地区的关隘,正式割据、自立门户。
汉王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迫于形势,不得不承认了南越国的事实独立。赵佗也是个聪明人——“你老刘给我脸,我也不能打你脸啊!这样吧,对内我继续当皇帝,对外我接受你的册封,当汉王朝名义上的南越王,大家互不干涉,各自对内也都可以有个交代、皆大欢喜。”直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冬,汉王朝才最终吞并南越国,使这块”化外之地”真正并入了大汉王朝的版图。
岭南五十万秦军为何坐视秦朝灭亡?
秦始皇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的时间攻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是当时的秦朝疆域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对于胸怀天下的秦始皇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正像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秦始皇的段子“我的,我的,都是我的!”,显然攻灭六国,没有停止住秦始皇的征服脚步,于是他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征服。
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对于秦始皇而言,能够适合耕地的土地和当地的人口都是秦始皇的目标,于是秦始皇将目标对准了适合耕种的匈奴控制的河套地区,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兵30万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然后进驻秦兵驻扎,而后秦始皇为了对付匈奴的侵扰,修筑了连接秦赵燕三国的故长城,从而构筑了秦帝国的北部边境防线。
而在秦国攻灭楚国后,秦人发现在楚国的南方仍旧有大片的肥沃土地以及百越民族等待着他们的征服,于是秦始皇派出屠雎带兵继续向南开拓,不过屠雎并不顺利,他遭遇到越人的激烈反抗,甚至他自己也战败被杀,为了彻底征服南方,秦始皇再派秦军50万,由任嚣、赵佗带领再次向南征服,此次秦朝带来的力量强大,最终彻底平灭南方,而后秦始皇在南方设立了南海郡、象郡、桂林郡。此时秦朝的版图就是后来汉地十八省的雏形。
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击百越后秦帝国版图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后,中原大乱。赵国、燕国、齐国、魏国、楚国纷纷重建,继陈胜以后,项梁、田儋、魏咎、武臣、韩广、刘邦、英布、彭越等等在中原建立各种反秦力量,秦朝的统治已经危如累卵。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对付中原乱局,秦军在北部防线的长城兵团回师中原,与从秦国关中出兵的章邯部合兵,要一举平灭河北地区,结果在巨鹿被项羽击败,秦军长城兵团的主将王离被俘(王离是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秦始皇死后从蒙恬手中接管长城兵团),副将涉间被杀。长城军团覆灭。
巨鹿之战后,秦朝在北方已经没有可战之兵
而正当北方中原乱局,秦朝统治陷入危难之际,南方50万秦军主将却生出异心。任嚣和赵佗在南方按兵不动,坐观中原成败,公元前208年任嚣重病,临死前他嘱咐赵佗说:北方局势千变万化,秦国统治岌岌可危,岭南之地东西千里,可以自立。任嚣死后,岭南秦军关闭与北方的关隘,直接漠视了秦国的败亡,而巨鹿之战后,长城军团30万覆灭,章邯所部20万投降项羽,秦朝已经无可战之兵,败亡已经无法避免。
秦朝灭亡后,赵佗继续坐视楚汉之争,并不断接纳从北方逃难而来的中原流民,而后建立南越国,自立于南方。由于需要北方的各种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流入,赵佗对西汉王朝称藩,但是对内则称武帝。
西汉建立后,南方的南越国、闽越、东越
此后西汉历经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继位后,近70多年的时间,南越国一直存在在岭南,但是武帝时期西汉势力已经深度渗透进入南越国,而后南越发生亲汉势力和反汉势力的争斗的政变,而后汉武帝派兵攻灭南越国,将岭南纳入版图,后来又将东越国和闽越国纳入西汉帝国版图,彻底统一了南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