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总兵究竟是多大的官职?
“总兵”一职起源于大明帝国。清王朝沿用“总兵”一职,虽品级极高,正二品衔,但实际政治地位和权力早已严重缩水,说白了就是一介武夫。
为甚?清王朝的总兵,“婆婆”太多!总督、巡抚、提督均是其“婆婆”。自大宋帝国时,一股重文轻武的风气自上而下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歪风邪气”——“轻视武将”。特别是和平时期,武将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严重受损。什么“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当国家发生战争及国内发生战乱时,武将们才被重视。大明帝国后期的吴三桂、左良玉等这些拥兵自重的厉害角色,都是总兵官出身,他们之所以被皇帝青睐,或封伯或封侯,皆因有强大的军事后盾。
明帝国末期,全国共有20多个总兵官分散在各地坐镇,就兵力上而言,一个总兵官手上拥有的兵力,少则几万,多则十万左右,这个时期的总兵,实权那是相当的大。
清王朝时期,王朝的统治者感于总兵官这个厉害角色,虽沿明制也设总兵官一职,但却对总兵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确总兵官为正二品衔,提高了生活待遇,但政治地位于明帝国相比之下,有天壤之别。
总兵在清王朝时期的全称一般是“镇守某某地方总兵官”,总兵官职属于绿营兵中的编制,与八旗兵的都统是有本质区别的。八旗都统是每个旗的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从一品衔。虽级别只差一级,但政治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清王朝和平时期的总兵官,虽说是个正二品的“省军级”高级武官,但在世人的眼里,他们远不如一个科举出身的七品知县“光宗耀祖”。甚至在一个“五品知府”的眼里,时不时都有“轻蔑”的眼光。这时的总兵官,地位尴尬,上有提督、巡抚、总督这些众多“婆婆”,难以放开手脚,施展拳脚。
清王朝后期,列强无耻地侵入及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军人的地位才忽然提高,这时的总兵官才逐渐进入统治者的法眼。一些总兵官的政治地位急剧上升,或因军功成为封疆大吏。
清朝总兵究竟是多大的官职?
总兵从明朝开始设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清朝之后正式成为一个官职,且官阶为正二品,比巡抚的从二品都要高一级,也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官阶了,正因为总兵在历史上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所以很多人对总兵都比较感兴趣。
那么总兵的实权有多大,在清朝时期算得上是什么级别,又拥有多少兵力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对总兵这个特殊的职位,进行一番详细分析。
明朝时期的总兵前边就说过,总兵是从明朝时就开始设立的了,只是这个时期的总兵,还不是一个有编制的职位,仅仅是在危难之中皇帝紧急派遣的大员,换言之,这个时期的总兵,一般在朝中担任的是其它职位,只是临危受命,成为总兵去带兵打仗。
当然了,就算这个时期的总兵只是兼任之职,也丝毫不影响总兵在明朝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比如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在紧急情况下,任命了自己的表哥李景隆为总兵官前去讨伐朱棣。
李景隆当时可是实打实的大将军,又是皇亲国戚,在朝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朱允炆在危难之中授予其巨大权力,就足以说明这个时期的总兵,手上兵权可是相当大的,而且对历史的走向影响也很大,必然是皇帝信任之人才会被委以总兵之任,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手上可是拥有60万兵力啊。
到了明末时期,由于女真人的崛起,朝廷开始对镇守边疆一事引起重视,专门派了很多大员去坐镇,而为了给这些在各地坐镇的武将一个合法编制,总兵这个职位正式出现了。
此时的总兵,虽然没有明初时期的总兵那么权力大,但是也绝对都是当时武将中最出色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总兵的,比如明末时期的李如松、戚继光、吴三桂、祖大寿等人,在当年可都是九边重镇的总兵。
明末时期,全国共有20多个总兵分散在各地坐镇,单纯从兵力上而言,一个总兵手上拥有的兵力,至少也是几万,多的可以达到十万左右,这个时期的总兵,当然也是拥有很大实权的。
清朝时期的总兵兵力要说总兵变化最大的时期,必然就是清朝时期了,在女真人入关之后,虽然大致继承了明朝时期的很多体制,可是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总兵就是其进行改革比较彻底的一个部分了。
明朝时期的总兵,拥有的兵力和实权太大,就算是明末时期全国共有20多个总兵的情况下,每个总兵的实权依旧是很大的,所以清朝统治者对这些总兵特别不放心,生怕他们会造反推翻自己的统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清廷左思右想,最终对总兵进行了削权。
清廷的削权方式十分简单粗暴,就是直接将原本总兵镇守的地方进行分割,将其变成几个比较小的地方,每个地方都安排一个总兵,就此削弱了原本总兵的实权,经过清廷这样一番操作之后,明末时期的20多个总兵,到了清朝时期迅速增加到了83人。
总兵在清朝时期的全称一般是“镇守某某地方总兵官”,这个官职属于绿营兵中的编制,与八旗兵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我在后边会详细说明一下。为了对总兵有一个更明确的分工,清廷将总兵所辖的军队称之为“镇”,而在镇之下,还设置了协、营、汛等分驻单位,协设副将,营设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汛设千总、把总、外委等。
在职位上分工明确之后,总兵在职权上也是要进行分工的,清廷将总兵下辖的一镇军队,分为了两种性质,一种是标营,一种是营汛辖兵,其中标营就是一些经过集中训练的官兵,可用于征战,而营汛辖兵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很少对其进行训练,就相当于是一群保安一样。
一般情况下,清廷为了防止总兵做大做强,所以对总兵的实权会进行限制,而想要达到限制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小标营所占比例,清朝时期的标营,原则上不允许超过一个镇总兵力人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万人的一个镇,标营最多只有三千多人而已。
清朝最巅峰时期,全国共计83个总兵拥有63万绿营兵,平均下来每个总兵旗下有7590人,但是真实情况下,总兵所辖的镇大小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兵力也不会是平均分配,在比较重要的防守之地,总兵的兵力最高可达两万多,而在一些不重要的镇,总兵只有几百或者几千的兵力。
清朝时期总兵地位清朝时期的军事体系分为了八旗兵和绿营兵,其实八旗兵才是清廷最信任和重视的军事力量,因此在权力和地位方面,自然是比较偏向于八旗兵的,比如八旗兵中的驻防将军和都统,其不仅在官阶上属于从一品,比总兵的正二品高一个级别,其在军事实权和朝廷地位方面,也是远远高于总兵的,清朝时期全国总共才有14位驻防将军,其地位和实权自然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在八旗兵中,就是驻防将军和都统的地位最高,实权最大了,此外,还有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地位仅次于驻防将军和都统,但也比总兵要高,比如清末的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等,都是实权很大的,当然有时候也会设置抚远大将军,但是因为不常设,我们就不加以分析讨论了。在八旗兵之后,就是绿营兵,可是总兵在绿营兵中的地位,都很尴尬。
在绿营兵中,权力和地位最高的是提督,提督又根据水军和陆军的区别,专门设置了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清朝时期全国共有12个陆路提督,3个水师提督,提督自然就是绿营兵中实权和地位最高的了,其官阶也是从一品,比总兵高一个级别。
综上所述,总兵虽然从明朝时期就开始设立,但是其在清朝时期的地位并不算高,不说和八旗兵的那些长官相比了,单纯是在绿营兵内部,总兵也受到提督的限制,权力范围很小。
结语总兵从明朝时期开始,到清朝正式成熟起来,在清朝时期,全国共有83个总兵,每个总兵的兵力几百到两万不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也还是比较风光的,可实际上总兵地位不仅比不上八旗兵中的驻防将军、都统,地方大员总督、巡抚,甚至连绿营兵中的提督也是总兵的上级,可发挥的空间并不算大!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清朝总兵究竟是多大的官职?
清朝的总兵全称一般是“镇守某某地方总兵官”。绿营的建制从督抚,到提督,下辖各镇总兵。总兵所辖的军队称为一个“镇”,一镇之下设有协、营、汛等分驻单位,协设副将,营设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汛设千总、把总、外委等。总兵下辖的一镇军队,大致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标营,官兵集中屯练,可用于征战,称为“标营”;一种是营汛辖兵,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训练很少,大致相当于警察的作用。因此,绿营兼有现代的军警双重作用。标营的人数不多,一般仅占全部兵额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全国范围内,一种的军额多的有一万余人,有的甚至接近两万人,少的仅有三四千人,相差很大。总兵奉调出征,领兵打仗,仅有标营是能用的,各地的汛兵是不动的,所以一万人的镇,能出兵两三千人就算是很多了。
综合来看,总兵辖地大致是一省中的一个地区,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或者是师长的级别。清末练新军,定军衔时,新军一镇的统制(师长)的品秩就是比照总兵的。
清朝总兵究竟是多大的官职?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清朝总兵到底是个多大的官?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乾隆年间,总兵是正二品大员!
正二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我们印象中很大的官比如说总督就是正二品,而巡抚还要低一级,为从二品,足见总兵是个很大的官。
总兵是从明朝开始出现的,但并不作为官职,只是皇帝临时派遣,比如说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派遣李景隆统帅大军讨伐朱棣,给他的头衔就是总兵官。到了明朝末期,边疆战事频繁,特别是关外女真人的崛起,朝廷需要时刻派遣武将坐镇,于是总兵逐渐固定为官职,而能当总兵的都是大神,特别是九边重镇的总兵,比如说辽东总兵李如松,麾下关宁铁骑让女真人闻风丧胆,还有驻防过山海关总兵戚继光等等,明末能叫得上名的大将基本都是一方总兵,如吴三桂、祖大寿等等。
满人入关之后,并没有废黜总兵,却开始着手削减总兵权力。顺治年间督察院御史施维翰上奏提出文官节制武官,由总督、巡抚节制提督、总兵;三藩之乱时,左都御史吴典在给康熙的奏折中提出削减总兵实力,推行小镇。“镇”指的是总兵镇守的区域,推行小镇就是把原来总兵镇守的区域划分为几个小区域,均派总兵镇守,于是全国总兵人数从明朝时期的二十余人一下子增加到83人,实力大为削弱。
那么清朝时期总兵统领多少人呢?首先必须清楚,总兵统领的是绿营兵,八旗归属都统,后面会介绍下清朝的兵制,包括将军、都统、提督、总兵之间的关系;清朝巅峰时期全国有614防营共计63万绿营兵,总兵统领兵员从1.5万到数百人不等。
接下来说说清朝的武官体系,在《雍正王朝》中有“抚远大将军”,还有盛京将军,在《武状元苏乞儿》中还有达叔扮演的广州将军(借此缅怀下达叔),此外九门提督、水师提督、都统等等官职,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先从官阶上看,将军、提督、都统都是从一品高官,总兵是正二品,低一级,而抚远大将军并不是常设,只有皇帝派遣时可以任命,比如说康熙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叛乱,得胜回朝之后会自动卸任抚远大将军。
清朝在各地会有驻防将军,乾隆年间根据驻地一共有14位将军,分别是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江宁将军 、成都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荆州将军、杭州将军、福州将军、广州将军。其中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五大将军的辖区内没有总督和巡抚,故将军是该辖区内的最高军政长官,权力极大,基本上相当于藩王了。
清朝军事体系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驻防将军和都统是各地八旗兵的最高统帅,在有驻防将军的区域,通常会设立副都统,协助将军管理八旗事务。绿营兵的最高统帅是提督,管理一省或者两省内的绿营兵,如果有水军还会设立水师提督,全国共12个陆路提督和3个水路提督。提督下辖总兵,管理各自军镇内的事务。
八旗、绿营和地方行政体系相互独立,但是从地位上来看,八旗所属的将军、都统为尊,其次是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最后是绿营所属的提督、总兵。
清朝总兵究竟是多大的官职?
在古代,官员的职权可大可小,总兵究竟是多大的官职,这个得看是乱世,还是太平盛世。
清朝康熙三年,曾发生一次非常骇人听闻的“木窖乡之难”,因当时一个村民触犯清朝总兵吴六奇,导致这个村的居民几乎被杀尽。
木窖,就属广东梅州双溪乡。在双溪村南6公里。据说,古时该村四周树木繁茂,中间成窖窟状,故称木窖村。
事件发生后,吴总兵反而说成是“沐浴教化”,他居然好意思下令把“木窖”,改名为“沐教”!
古代,天高皇帝远,总兵有兵有权,生杀予夺,和土皇帝差不多!尽管如此,总兵还是有它的管辖范围和兵力限制。
壹
事实上,清朝总兵权力很大,应该是绿营野战兵团的主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师长或军长,他由各省提督管辖清朝的总督巡抚是封疆大吏,其下有提督和总兵,都是军职高官。
提督是一个省或两个省的军事总管,负责统辖辖区内的陆路或水路官兵,职位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或大军区司令员,军衔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将。
而总兵,明清不大一样,明朝时,总兵是虚职,由地方都督兼任;清朝总兵权力很大,是绿营野战兵团的主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师长或军长,由各省提督管辖,军衔少将,是官衔正二品的地方实力派人物。
- 石达开穷途末路之时,曾经向清朝总兵投书请降,可见总兵权力之大
由于十万太平军将士的回归天京,洪秀全十分高兴,特把这支部队命名为“扶朝天军”以示嘉奖,这时,坚持出走的石达开一意孤行,更加寡不敌众。
他带领几万人从广西,经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到达四川。
1863年5月在大渡河紫打地,陷入绝境。
石达开穷途末路,向清朝总兵投书请降,然后带领他的儿子,和亲信数人到清军营内投敌。石达开在敌人军营中写了一份“自述”,后被处死。
举一个例子!
萨镇冰是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后被选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职北洋舰队,成为中国最早的海军将领之一。
他当任清朝总兵后,不久就升任海军提督和海军部副大臣。
民国时授衔海军上将,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
可以说,一个军人能够成为总兵,那么此后就可以青云直上,往往前途无量!
也可以看出,总兵和提督官职差不多,仅仅是略逊一筹而已。
贰
清朝总兵,是地方在上领兵打战的直接指挥者,往往是一线作战的指挥官- 清朝咸丰末年,太平军将领李世贤进兵攻打严州城,击败驻扎在建德五马洲的清朝总兵陈玉良。
陈玉良的残兵败将,在县里东南乡一带烧杀抢掠,太平军一面前往追击,一面派人坐镇府城,安定民心,百姓纷纷回城开店营业,童谣热情歌颂了太平军。
- 1800年,襄阳起义军的余部在高二、马五的领导下,在竹子山大败清军,杀死清朝总兵施缙。
以后,他们又同张士龙部合兵于甘肃秦州夜袭清军,杀死清军将领十七名,歼灭清兵一千!
这个两个历史事件,起义军的直接对手就是地方在上的总兵,他们是维持清朝统治的一线指挥官。
- 清朝总兵也是抵御外患的重要力量
据说,日军发起平壤战役,占领朝鲜全境。清朝总兵左宝贵英勇牺牲。
随后,中日双方又打响了黄海海战。
9月16日,北洋舰队护送轮船运兵到黄海大东沟。舰队返航时,遭到日军舰队袭击,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战,日舰利用自己速度快、炮火猛烈的优势,绕向侧后攻击“扬威”等舰,并轰击冲在前面的“定远”、“镇远”舰。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旗舰“定远”号被敌舰包围,情况十分危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见状,激励全舰官兵说我们参军卫国,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如今敌强我弱,情况危急,正是我们为国奋力作战之时!
这里海军总兵左宝贵和海军提督丁汝昌,都是甲午海战的重要指挥官。
叁
清朝总兵为绿营的高级武官,受提督节制;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所直辖之营兵称镇标- 总兵对属下营官,有生杀予夺之权力!
光绪年间,清朝总兵左宝贵治军严明,不准官兵酗酒肇事,扰害百姓。
否则,严惩不贷,有一营官,自恃皇族,公开霸占民女,左总兵将其抓获审讯。
营官肆无忌弹地在大堂上叫嚷:你问我的事我全有,霸占民女又怎样?
难道你左回子敢摘下我的黄带子?事实上,扎黄带子乃皇族标志。
左总兵确实是回族人,也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他勃然大怒,下令立即将其推出营门,斩首示众!
此后,左总兵的军营官兵,不再敢随意欺压当地的老百姓了。
- 当然,清朝“恶棍型”的总兵也很多,朱一贵托称明朝皇帝后裔,他被推为首领。台湾府城的清朝总兵欧阳凯不敢接战,居然欺侮当地老百姓!
朱一贵等人,斩木为兵,占据冈山,举起义旗,上书“激变良民,大明重兴,大元帅朱”字样,要与清朝誓不两立。
驻扎在台湾府城的清朝总兵欧阳凯,得知朱一贵起义的消息后,派右营游击周应龙率领清兵及当地高山族壮丁去镇压。
但清兵畏缩不前,不敢与起义军接战,只是四出掳掠,杀人放火,欺侮那些没有组织起来的老百姓,激起了台湾人民更大的愤怒,纷纷起来抗击清军。
- 清朝总兵也有关心民生的官员,一位勤政的清朝总兵,一种脍炙人口的优质稻米,“小站米”应运而生
天津下游水系复杂,多达九派,水灾频繁。
九宣闸建于清光绪六年,它控制南运河与隋唐卫运河河道,以能“宣泄九派之水”而得名。
打开深邃的历史,一位勤政的清朝总兵,一种脍炙人口的优质稻米,穿越时空款款而至。
光绪元年,李鸿章的嫡系淮军将领,周盛传担任天津镇总兵,统帅马厂7个营兵,屯驻于小站镇,也就是天津市新农镇。
他看到守地“空廓百余里,地废不耕”!周盛传赶紧向李鸿章汇报开发此地的思路,从此便有了这个“宣泄九派之水”的水利工程。
总而言之,清朝总兵已经属于高级将领了,是维护清朝的重要地方武装大员,往往是一线指挥者,其权力可大可小,对部署有生杀予夺之权力,而且还有治理地方的一些与军事关系密切的事宜。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清朝总兵究竟是多大的官职?
清朝拥有两套军事体系,一套八旗,一套绿营。而总兵,就是绿营体系内的军事长官。
按清朝的绿营军制,一省绿营兵马由提督负责节制,下设镇、协,营、汛,而一镇之最高军事长官,即为总兵,官阶为正二品。
清朝全国设总兵83名,其中陆路总兵70名。大致来说,平均一省置3至4镇,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或警备区。清朝全国绿营兵力63万,抛去总督直辖的督标、巡抚直辖的抚标和水军,大概还剩50万上下。估算一下,总兵所辖一镇大概有7000人,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师长。但实际上全国诸镇的兵力部署并非平均分配,有的镇辖两三千兵马,有的能达到上万人。
清末新政时,全国编练了36镇新军,一镇最高长官为统制,品秩对照的就是总兵衔。后来民国建立,但清末的这套军制延续了下来,只是把镇改称师,这也就是今天军队建制中师长的来源了。
最后必须要说,虽然总兵统辖数千兵马,又是正二品衔,看起来官很大,但实际上在清朝的官僚系统中,总兵的地位并不高,权力也不大。
首先清朝重文轻武,所以总兵从权力和地位上不仅远远比不上差不多同品级的总督和巡抚,而且还要受督抚的节制。其次清朝重旗轻汉,所以除了要受督抚的节制,还要随时受到附近驻防八旗的监督。总兵只负责统兵带兵,完全没有调兵的权力,调兵权掌握在皇帝和兵部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