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关于近代冷知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1、近代以来,清军对阵列强的历次战争中,高级将领阵亡率非常高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屡屡与列强交手,其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高级将领阵亡率极高,举个例子,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清军少有的胜利,以阵亡32人的代价击毙击伤英法联军数百人,但是在这32中有两个高级将领,分别是直隶提督史荣椿和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胜仗尚且如此,败仗就更不用说了,之所以高级将领伤亡率会那么高,是因为清军将领思想停留在老一套,穿的“招摇明显”,以起到鼓励士兵的作用,但这样往往也成为洋人的活靶子。

2、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中并非主导地位

戊戌变法是近代一场著名的变法,是中学近代史的重要考点之一,然而在教材中对戊戌变法的介绍很多源于梁启超撰写的《戊戌政变记》,他在本书中大大夸大了自己和康有为的作用,确实,变法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然而真正能去实施这个变法的却是光绪,康有为在变法中的地位只是一个顾问,甚至光绪经常是听不懂他的广东话。其实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是张荫桓,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后,张荫桓取代翁同龢成为了光绪皇帝身边最亲信的大臣,同时他也变法的重要支持者,维新派的众多有名人物都是通过张荫桓所引荐,甚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有观点认为就是李鸿章与张荫桓政见不和,使得李鸿章命杨崇伊上奏折以打击戊戌变法的形式,击垮张荫桓。

3、北洋政府在一战对德国宣战,反对声很大

1917年,段祺瑞代表的北洋政府与德国断交,被考虑对德国宣战,消息一出,朝野震动,革命党耆老谭人凤、章太炎,北洋高官唐绍仪,保皇党领袖康有为等虽然政见不一,但纷纷表示反对参战,因而国会内反对参战的声音也暂时占了上风,谭人凤、章太炎致电黎洪元表示:“梁启超欲借绝交以兴战祸,是将以全国军民之生命财产供其一人之牺牲”,要求其对于梁启超“指证其罪,布告德人,庶国祸始纾”,并“电请政府放逐梁氏”。康有为则致电段祺瑞,表示若要与德宣战,“则悬吾目于国门,以视德舰之入也” 。对于梁启超极力主张对德宣战,康有为也甚为愤怒,不仅“切责”梁启超“病狂”,并声称一年后如德军进北京,要拿梁启超做元凶惩罚。

4、华盛顿会议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巨大胜利

华盛顿会议是继巴黎会议后,一战结束后的又一次影响重大的会议,与巴黎会议不同,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的主要提案基本实现,列强同意中国以4000万赎回日本在山东的资产,日本要从山东撤军,同时归还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二十一条被部分废除。英法同意归还威海卫,广州湾的部分租界,并且中国提出的提高关税要求,华会也予以认可。而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列强没有直接答应但也做出承诺,日后中国法制若是完全达到西方标准且时局稳定,列强愿意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等各项特权,同时之后中国与各国的新签条约,中国也不需再给予最惠国待遇。

以成果论,北洋在华会上的外交是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华会上"英日同盟"废除改做"四国协商",从此日本再不能拉着英国盟友的大旗在东亚肆无忌惮的扩张势力,这里自然是列强商定的结果,而非北洋政府所能为。但就事实上讲,"英日同盟"的废除极大的保障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而列强对中国寻求外交平等的承诺,在未来更是成为了中国废除各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依据。

5、汪精卫的哥哥是清朝遗老

汪精卫在后期成为汉奸为国人所唾弃,但年轻是革命党,还曾行刺摄政王载沣名扬天下,与其弟革命党身份不同,汪精卫的哥哥汪兆镛则是清朝遗老,民国建立后,汪兆镛多次拒绝汪精卫、胡汉民的邀请,表示绝不做民国的官。民国建立十余年间,汪兆镛多次携眷去澳门避难。居澳门时,他和一批同样自诩为先朝遗老的仁人学者,以诗他常以歌表达不事民国新朝之志。由于汪兆镛坚持其遗老立场,终得清逊帝溥仪亲书“福”字之赐。他喜不自胜,即名其居所为“赐福堂”,甚至在他去世后,清逊帝溥仪再赏以“志节不移”匾额。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奇怪,民国初期不少政要、文人都有遗老情节,比如当时还读小学的民国著名文物学者蒋复璁就曾回忆在他就读的钱塘小学堂里,不少同学还坚持称呼“本朝”、“国朝”,甚至还有同学在写到“清代”时出现空一格或者抬头的现象。

担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以臣子之礼对于溥仪的,称溥仪为幼主,甚至还想把女儿嫁给他。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毁三观的索姆河战役——危险的厕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堪称惨绝人寰,大抵相当于几百万人用现代武器打古典战争,最后抗不住伤亡的对手只能挖堑壕对峙。号称绞肉机的索姆河战役就是这时候上演的,两边从1916年7月1日死磕到11月18日,足足伤亡130万人。

战役的漫长和惨烈并没有阻止欧洲逗逼们开脑洞,连一直死板的德国佬都开始走下三路。比如他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英国佬有个习惯,每天7点起床后第一件事儿是组团去厕所蹲坑,还聊天增进友谊。

英军阵地一般都修建的很有章法,堑壕的厕所虽然分散,但大多集中在右侧。于是德国佬就开始了每天日常的炸屎大作战,清晨必然炮轰英军厕所一小时,炸的英国佬苦不堪言,即使不去厕所的人也得领略漫天飞翔的恐怖......

毁三观的索姆河战役——新发的靴子

被巨量便便折磨到神经衰弱的英国佬只好学习印度人,随便找个地方就放飞自我,时间长了以后,整个阵地都弥漫着恐怖气味,仿佛回到1858年的伦敦。这并不是英军无法忍耐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伤亡还是太惨重了。

士兵死掉太多自然就得有新兵补充,新兵来了自然就要发新装备,可是他们硬如钢铁的新靴子简直让人欲仙欲死。这时候老兵就会给他们指引,往靴子上尿尿就行,几泡尿后靴子就软了,可是气味就实在感人......

另外在堑壕里尿液是具有多种用途的,比如给过热的枪管降温,在比如在毒气攻击时尿湿手帕捂住口鼻。那帮刚刚走出校门的小英国佬就这样从格调奇高的绅士变成了一群专走下三路的逗逼......

毁三观的索姆河战役——惨烈的空战

索姆河战役那会儿双方其实已经有空军了,只不过很多时候那些螺旋桨飞机只是用来侦查对方阵地,要么就是往里面扔点毒气弹之类的。时间长了两边的飞机经常会遇到,在缺乏日本鬼子的神风精神下,他们想尽了办法干掉对方。

最初他们在飞机上架起来机枪,可很快就发现打中对方之前经常会先打中自己硕大的螺旋桨。之后他们又觉得手枪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单手开飞机总归是个难题,而且很难瞄准对方。

最后两边不约而同的找到了杀手锏,他们每次空战的时候都朝对面扔板砖,空中流氓的战斗就是这么市井!对了,据说有些真正的高手是用飞刀的,只是下面陆军的危险系数就呈几何倍数上升了......

毁三观的索姆河战役——成分复杂的英军

事实上如果你在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阵地找一个纯粹的英格兰是很困难的,那会大英帝国还不像现在这么逗逼,他们还能自称日不落来着。所以一战中的英军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可惜也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的汇聚在一起。

这群人里包括还在说法语的加拿大人(魁北克地区大量法裔移民)、和英国关系险恶的南非人、被冻成死狗的澳大利亚人、被甘地老头忽悠来的印度人,另外还有新西兰人,以及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雇佣兵。

这么大群乱七八糟的士兵混在一起的日子可想而知,他们非但没有培养出什么战斗友谊,反而成天闹内讧。比如某澳大利亚士兵嘲笑穿女士连裤袜保暖的苏格兰士兵被群殴后找来南非大哥报仇事情.....嗯.....天佑吾王......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抗战中,国军不抗日抗x,到底是怎样的神操作?

抗日战争中,报纸上始终都没有出现过"抗日"之类的话。

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很难理解,所有的报纸上,一旦谈到日本,一律都要用x或xx代替。比如说1938年8月14日的大公报

标题上很容易看到驱逐xx,自习去看里面,发现每一行都有x,这些叉叉代表的就是日本。、

再看1937年07月31日香港工商日报更骚,直接从头叉到尾,你要看得懂,算我输。

请过路的诸位君子好好数一数,这一篇委座讲话,用了多少个叉叉?

感谢"者也"网友为我们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只是引子,我们就是想问一句,为什么国民政府控制下的报纸媒体,一定要用xx代替日本,难道他们讨厌日本已经到了不愿意提到他们的名字了吗?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人们一提到伏地魔,都是用那个人或者某人代替,这里面包含了所有人对伏地魔深入骨髓的恐惧。我猜想,国民政府极其控制下的媒体,大概也是一样的态度吧!

的确,在平型关大捷之前,国军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一次战斗的胜利,要么大溃败,要么小溃败。国民政府对日军的恐惧,丝毫不亚于对死神的恐惧。我们翻开从1931年到1941年这抗战十年期间的国军政要的讲话,发现他们很喜欢用"牺牲"代指抗日,然后以"和平"代指头像日寇当汉奸。比如后来当了汉奸的汪精卫曾经有过这样的讲话:

当此最后关头,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国民,我们百无所恃,惟恃这一点以身殉国之精诚,以之自勉!以之共勉!我们如果个个都愿以身殉国,则最后的胜利,必在我们。因为侵略者之所以勇于侵略,无非想占领我们的土地,奴隶我们的人民,使人民为之服役,土地供其利用。如果侵略的结果,所得的只是满地尸骸一片瓦砾,那么侵略有何用处?人人如此,处处如此,侵略者便终于不能不回头了。

这段讲话,发生在1937年7月29日,当时华北抗战正在进行,淞沪会战尚未开始。如果不告诉你这样的历史背景,你几乎可以把这段话放在从1840年到1949年的任何一个反侵略反帝国主义的演讲中但是,这明明是抗日演讲,汪精卫讲了半天,我们愣是没有听到一句"坚决抗日"或"抗战必胜"的话。

也许,公开媒体中从来不提抗日,"恐日症"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我们还知道一首有名的抗日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首抗日诗,是著名抗日英雄吉鸿昌的诗句,可是在报纸上发表时,居然成了"

恨不抗X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日本又被叉掉了。

哦,对了,吉鸿昌将军,因为坚决抗日,被天津的英租界逮捕,宋美龄施展高超的外交才能,花了很多钱贿赂英租界当局,把吉鸿昌引渡回来。然后明正典刑,枪毙掉了。当时枪毙吉鸿昌的罪名,十分奇葩,叫做"违反国策"。

这个国策,十分有名,就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看起来,委座对于曾经说过的"敢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绝对不是吓唬人的,是真的杀无赦!

也许普通人口头上会说抗日,但一旦落实纸面,绝对不能使用这样的词句。因为国民政府对新闻审查的严格程度,你一定要作充分的估计。那个坚决抗日的报界大王史量才怎么死的你知道吗?

委座对史量才说,请不要在《申报》等报纸上宣传抗日。史量才不听。委座又说,我有百万军队,你不怕?史量才说,我有百万读者,你怕了吧?

委座确实怕了,于是派出军统特务,光天化日之下,灭了史量才一家,就连秘书和秘书的孩子,也没能幸免遇难。

我只能说,委座比慈禧太后进步了一些。委座的手段,比慈禧抓住沈荩乱棍打死进步多了!他用的是现代化的枪,而慈禧却要用棍子!

委座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抵抗"思想呢?

一般认为,最早应该出现于1928年的济南惨案,当天晚上,委座就在日记里写下了"不抵抗"的话。二更多历史学家认为西安事变后委座开始了"准备抗战"。可是事实上,仅从报纸上的言论来看,所谓的抵抗日寇,也从来不敢公开说出来。

这种严格报纸审查,允许报纸宣传抗日,却不提抵抗的是谁,不能抗日只能抗x的神操作。大概也只有十分重视纸上谈兵的委座才能想的出来。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地图开疆,日记抗战。当然抗战中坚持的不落实纸面原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做了罪人,但只要不落实在纸面上,就都能洗白,委座真是有先见之明!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近代史上有不少的冷知识,以下就给你介绍几个:

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人对于战壕的要求非常高,要求不但要有供士兵休息的床,还有有家具、门,甚至在门上还安装了门铃,可以说德国人的战壕中,各种家用设施一应俱全,堪称别墅战壕。

▲一战时期德军的战壕堪称豪华

2、一战时期,法国的贝当元帅因为战功卓著,成为了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当时戴高乐就是他的忠实粉丝。二战结束后,贝当因当了法奸被判了死刑,戴高乐以总统的身份赦免了他,被改为了终生监禁,有趣的是戴高乐的儿子也叫贝当。

3、一战刚开始的时候,英国人本来是打算贯彻大陆均势政策,保持中立。但是一战刚开始的时候,德国人就进攻了比利时,比利时是英国的马仔,所以英国也就向德国宣战了。

4、希特勒在一战时期参加了德军,他参加的战役有伊普雷斯战役、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巴斯青达战役。由于作战英勇,他晋升为了上等兵,还获得了2枚铁十字勋章。后来他因为在战场上遭到对方芥子气攻击而暂时失明。在他养伤期间,正当他打算养好伤重上战场时,德国投降了。

▲一战时期的希特勒

5、1918年11月11日上午10点58分,一位名叫劳伦斯的加拿大士兵在战场上从战壕中探出头来,正好被一位德国狙击手命中,劳伦斯也就不幸地成为了一战最后一名牺牲的士兵。

6、1914年,一战前的欧洲有两大阵营,分别为同盟国阵营和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协约国阵营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不过战争一开始意大利就跑到了协约国阵营,充当了二五仔。有意思的是,二战期间意大利也同样加入了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阵营,成为了德意日三大轴心国之一。而随着战争的推进,意大利也在1943年脱离了轴心国阵营,再次充当了二五仔,两次世界大战意大利都出卖了德国。

7、一战时期首先使用毒气的国家是法国,而法国首次使用的毒气是催泪瓦斯。

8、一战在1918年11月11日结束,可惜当时没有网络购物,更没有淘宝,好吧,相信你懂的。

▲一战在“双十一”这天结束,可惜当时没有淘宝

9、男人要刮胡子的习惯风靡全世界,是源于一战时期的美国大兵。一战之前男人都流行蓄胡子,可是在一战的时候如果不把胡子刮干净,那么在你戴上防毒面具的时候会在防毒面罩和脸部之间留下缝隙,起不到防毒的作用。所以一战时期的美国大兵首先流行起了刮干净胡子,这个习惯也逐渐风靡全球。

10、一战期间死亡的人员当中,有三分之一不是死于战火,而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当时的欧洲实行新闻管制制度,所以差不多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封锁了流感的消息,只有西班牙一直如实地报道了流感的情况,所以人们就认为西班牙是大流感的发源地了。实际上,西班牙大流感最初爆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军营,当这个军营的士兵来到欧洲后,便将疾病传染到了整个欧洲,最后却让西班牙背了锅。

11、一战时期,欧洲参战各国的君主其实都是亲戚。大致关系如下:沙皇的儿子要管英国国王叫表叔,德皇叫表舅。德皇的孩子要管英国国王叫表叔,沙皇叫表姑丈。英王的孩子要管沙皇叫表叔,管德皇也叫表叔。比利时国王是英国国王的舅舅,也是德皇的舅舅。

▲一战时期,其实各国君主都是亲戚

12、一战时期,英国贵族死亡率超过了平民的3倍,死亡比例大概在45%左右,而且他们基本都是士官。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英国贵族军官在一战中丧生。

13、一战中最长的一条战壕有4万多公里长,可以绕地球一个圈。

14、1914年圣诞节,伊普尔战场上对阵的双方士兵突然开始搞起了联欢,敌对双方的士兵们互赠礼物,但在这一片欢快的气氛中有个人对此极为不满,他就是希特勒。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大家好,我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回答:

1,黄埔军校有二十多万学生,在抗战中,牺牲19万多,仅存一万多人。

2,徐向前元帅和夫人黄杰都毕业于黄埔军校,在近代史上是唯一一对黄埔军校同学夫妻。

3,女作家张爱玲的外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

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只花了15法郎就战胜了法国。

5,给林彪贴出第一张大字报的人是个女性,名为舒塞。

6,吴佩孚有不育症,娶了几个老婆都没有生下孩子。

7,袁世凯曾被排挤,为能发达,曾自挖自家祖坟。

8,末代皇帝溥仪不育,可能是对女人不感兴趣,原因是在年幼时被太监玩坏了。

9,爱因斯坦差一点成为以色列总统,但他拒绝了。

10,大清朝的《大清律例》在香港使用到1972年。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以前看书时记住了几个晚清时期的小故事,不知道算不算冷知识。

八国联军凌辱清朝大臣

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抓住了一些来不及逃跑的王公大臣,那些外国佬对这些大臣们肆意凌辱,比如肃亲王善耆、御使陈壁等人,就被迫去挑大粪、运石头,当时国内外报纸竞相报导;还有身为礼部尚书的怀塔布,是慈禧的姻亲,被洋人罚去拉车,一个洋鬼子坐在车上,不时用鞭子抽打他,怀塔布却回头讪笑道:“老爷别打了。这条路小人一天跑几趟,不会拉错地方的。”

“十字清”

清末宣统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一首“十字清”歌谣,内容是:“清受天命,十传而亡。”清廷从顺治时期定鼎中原开始算起,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再到宣统,确实是传了十世。此外还有一首拆解“宣统”二字的歌谣:“日宣三德,历算三统。”说“宣”和“统”都暗合“三”这个数字,果然到宣统三年清朝灭亡。(其实细看是很附会的。)

肃顺谦恭汉人

肃顺是咸丰帝去世时遗命辅政的八位顾命大臣之首。此人身为满清贵族,却对汉人非常谦恭,反而对满人甚是暴戾。他曾言道:“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所以这人在受贿时,都只受旗人的贿,而不受汉人的;对汉人中的才学之士,往往也多加礼遇罗致,像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都曾得到过他的保举与推荐。他最后在辛酉政变时被慈禧联同恭亲王捕杀,也在于平时太过于得罪满清贵戚,事变时无人相助。

慈禧的几个小段子

1、慈禧准备六十大寿时,翁同龢等大臣上奏,询问能否寿诞从简,节约开支以补充前线军费,慈禧道:“谁要是令我一时不快乐,我就要他一生都不快乐。”

2、慈禧曾与恭亲王争辩,慈禧道:“汝事事抗我,汝为谁耶?(你事事都要反对我,你他妈是谁呀?)”恭亲王道:“臣是宣宗(道光帝)第六子。”慈禧道:“我革了你!”恭亲王道:“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无言以对。

3、清末有次殿试时,有名叫王国钧的贡生名列前茅,本可拔得头筹,没想到慈禧念了一遍他的名字,眉头皱皱,说了句“好难听。”原来这三个字谐音“亡国君”,不太吉利,引起慈禧不悦,王国钧也因此被抑置三甲,最终一生蹉跎。

曾国藩与《爱民歌》

曾国藩领兵与太平军作战时,曾亲笔写有《爱民歌》,是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先声。《爱民歌》里写道:“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如今百姓更穷困,愿我军士听教训,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计不可欺负他。”

李鸿章杀降与戈登拒绝赏赐

李鸿章率领淮军协同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攻打太平军,围攻苏州,期间采用骗降的手段,轻易拿下了苏州,其后大肆屠杀投降的太平军,据说一共杀了两万多人。在招降时,戈登曾保证过投降者的安全,因此对李鸿章的行为非常不满。有载戈登“深感耻辱和极度伤心”,发誓要消灭李鸿章,曾提着枪去李鸿章军营挑衅。后来李鸿章对他进行安抚,他仍然不满,还拒绝接收朝廷赏赐给他的一万两银子。他曾在朝廷的褒奖令背面写道:“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