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曹丕作为三曹之一,在文学领域有诸多贡献,他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组织者,他的文学理论为中国文学史开辟了新的一页,他的文学创作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
一、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组织者邺下文人集团是曹操罗致创立的,但曹丕和曹植因其地位和才华也起到了核心作用和实际组织的作用。曹丕和曹植都曾经谈论建安七子,从他们的著作可以看出,曹丕同七子的关系较之曹植与七子的关系更为密切,曹丕在给吴质的信中曾提及他们一起吟诗作对、游玩出行,诸子也有言其当时同曹丕通宵达旦在一起赋诗的,例如刘桢曾作了四首《赠五官中郎将诗》。为了纪念七子,曹丕亲自“撰其遗文,都为一集”。他说,在编纂七子遗文时,“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此言亦当是其真实心情的写照。曹丕在这个过程对七子的文集做出了详细的对比和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文学理论,可以说,七子之文得曹丕之力而流传不失,曹丕因七子之文成其文学理论。
二、理论创建曹丕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文学评论的人,开创中国文学批判史的先河,他的《典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他的文学理论有这么几个比较有代表性:
1、审己以度人
曹丕深知文人的弱点,提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个著名理论,曹丕认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前提是评者必须克服文人相轻的毛病,审己度人,客观地认识别人的著作。曹丕认为自己正是以这种态度避免了“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避免了“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因而能对七子做出恰当评价。
2、文非一体
文非一体即: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讲的是文章的社会属性是一样的,但体裁、形势却是多样的。“本同”就是本质相同,为文的目的相同,如其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末异”是为了说明在艺术上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或批评不同的体裁的文章。
3、文以气为主
文章风格,人各不同,自然形成,不能强求一律,曹丕把中国哲学领域的气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提出文气的概念,从而赋予文学以风格的要求。
4、高扬文章的功能
曹丕在典论曾提及: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从两个方面谈及文章的历史作用:一是对国家来说,把写好文章提到了“经国之大业”的高度;二是对个人来说,把写好文章视为“不朽之盛事”,因为人的寿命、富贵皆有一定的限数,而文章却是长久流传的,所谓“建安文章千古在,王侯霸业成枯骨”。
三、对七言诗的发展在汉魏时期,七言佳作以曹丕为先,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祯曾说曹丕的《燕歌行》系“唐作者之所本也”,陈祚明更称《燕歌行》“七言一句一韵体”,认为“后人作七古,句句用韵,须效此法”、可见,曹丕是中国文学史上七言律诗的奠基人。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曹操,曹丕和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查阅了这一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由于蔡文姬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因而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史更为看重,对题主这个问题,做一下粗浅地解答。01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其诗仅存二十余首,全部是乐府。以《薤露行》《蒿里行》为代表的诗作,描述了汉末战乱和人民的疾苦;以《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作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求贤如渴的宽阔胸襟,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
曹操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统帅,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02
曹植才高八斗,就文学成就来说,是“三曹”中最突出的。其生活和创作以公元二二零年曹丕称帝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其前期诗作《赠丁翼》《名都篇》《白马篇》《薤露篇》等等,都表现了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其后期诗作《七哀》《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等,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对政治上相互倾轧的愤懑和抗争的思想。
其诗不仅精神慷慨,而且艺术性很高,是建安文学杰出的代表,又是五言诗的奠基者。
03
相比于曹操和曹植,曹丕在文学上成就差得很多。
其由于宫廷生活的限制,在政治和思想上趋于保守,诗歌题材狭窄,缺乏风力。现存诗约四十首,描写游子思妇的居多。
其中,《杂诗》《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比较好的作品。
《燕歌行》二首,描写一个妇女在不眠的秋夜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是其最著名的作品。
其一尤为出色: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qiongqiong)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语言清丽,艺术上很成功。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
梁肖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
但他逐句押韵,说明七言形式还未成熟。
曹丕的风格纤弱,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是很中肯的评论。
而其所撰写的《典论》是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是曹丕关于国家一系列大事的论文总集。但可惜的是,大多已经失散。仅其中的《典论.论文》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对后世研究当时的文学思想,意义重大。
曹丕自己的诗歌创作成就不高,但他以太子,帝王的身份大力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曹操主要作品,万里行、度关山、对酒、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诗20多首,反映末动乱社会与百姓苦难,诗20多首,部份记录汉末董卓之乱混乱历史。曹植,推动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散文同样具有情兼雅怨,丰富多样,才华出众,文采飞扬。著名文章有七哀诗、白马篇、门有万里客、洛神赋等,因文学上的造诣而与曹操、曹丕称三曹。曹丕,于公元22年废汉自立是魏武帝,诗形式多样,有四、五、六、七言诗,多为抒发对人生感慨和人生哲理诗,游乐宴游诗。代表作品有典论、燕歌行、登城赋、陌上桑40余首,抒情意浓、含蓄深情的佳作。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提到三曹,就不得不提到建安文学,很多人知道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在建安七子之上,处于建安文学顶端的人物正是三曹。如果说到文学上的成就的话,成就最高的无疑是七步成诗的曹植,三曹之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也是曹植。但要说到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的话,则非曹丕莫属,所谓领袖不是作品最多,而是影响最大,这不仅限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包括对于建安文学发展的影响。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哥哥曹昂去世之后,曹丕就成了爵位的继承人。曹操去世以后,曹丕继承了爵位,并接受大汉“禅让”,成为了魏国皇帝。这位开国之君在位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年零七个月。其政治追求也不同于曹操,他崇尚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当时北方已经统一,士族大家和豪强已经和曹氏政权达成了一致,表示听从指挥,因此曹丕就改变了曹操打压士族大家,重用寒门子弟的做法,在政治上对于士族大家采取了妥协的策略。因此在政治和军事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最主要的军事成就就是打压青州、徐州的豪强势力,进一步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在政治上,曹丕轻刑罚、薄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算是一位政治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他自己也一直试图将自己打造成明君的形象。在文学造诣方面,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对于自己的文学修养有过评价:“背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当然这里面有曹丕自夸其德的嫌疑,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文帝本纪》中,说曹丕著作:“所勒成垂百篇”。说明曹丕的诗作颇丰,没有前期的积累,想要提笔成文那是不可能的。通过上述记载,我们了解到曹丕博览群书、见识不凡、著作颇丰。他的《典论》一书现存三篇,其中《论文》为重要的文学批判文献。
在《论文》中曹丕提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重视文学是当时一般的看法,但以曹丕的身份和地位,发表这样的议论又如此强调,则可以说明他在提倡文学、鼓励著述的用意。建安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曹氏父子,尤其是曹丕的提倡和领导。当时很多文人被曹操所接纳,在邺城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这个集团的顶端,是曹操高高在上,而曹植又年轻不足以服众,因此建安文学集团的核心人物和领导者是曹丕。曹操是提拔文人雅士们做官,曹丕和曹植则是和他们交朋友,曹丕重视他们的文学创作,提倡和鼓励的作用更为明显。曹丕自己作诗更倾向于民歌化,在通俗语言的作用上更加努力,因此尽管才华不及曹植,但在建安文学的民歌化这一特点上,曹丕的诗作表现的十分突出。不加雕饰、如同白话,是曹丕的诗作最突出的特点。
如《上留田行》中的“富人食稻与粱,贫子食糟与糠”,又有《艳歌何尝行》里所说的“长兄为二千石,中兄彼貂裘,小弟虽无官爵,鞍马往来王侯长者游”。这些语言几乎和汉乐府民歌的语言没有分别,通过字面的意思,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因此才会广为流传。在诗作创新上,曹丕也走在了整个建安文学集团的最前面。曹丕最出名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当时还没有文人做这方面的尝试,同时曹丕所创作的六言诗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他人当时不过刚开始尝试而已。诗作的形式多样,是曹丕有别于他人的突出特征。
另外,曹丕的诗作中有很多描写男女相恋和离别的题材,好像只要是言情的题目,曹丕都不肯放过,有的还是带别人言情。
如曹丕为一首诗写的序中就提到:友人阮元瑜早亡,伤其妻孤寡,为作此诗。因此,曹丕文学成就尽管气势不如曹操,才思不及曹植,但对于建安文学,起到了很好的领导作用,对建安文学的创新,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对于建安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汉末一直是儒家思想为主流。东汉末年适应于社会的变化,除儒家之外,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等各派思想又都有所发展,这是一个思潮奔涌的时代。
汉末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建安文学以魏国为主,而曹氏父子三人除了爱好文学、招揽文人之外,自己本身就是文学创作者。建安文学广泛接纳社会现实承继汉乐府,是现实主义流派的发展高潮。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建安风骨”。汉末喜评文学之风气,表现文学之精神。正是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倡导当时文学之抒情化、个性化。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以乐府歌辞反映现实,表现了雄主壮志和坚强进取,其作品中满是慷慨悲歌的抒情气息。曹操的诗与文都是简洁朴素,不再像汉代的宏文大赋那么铺张堆砌,在质朴的文笔中带着气魄与锋芒。
三曹中的曹植则是建安时人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中流露出非凡的才华,诗、文、赋具全。钟嵘《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灵气。曹植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同时代的作家中表现出超凡的艺术气质比如说贴切的比喻、精致的词藻等等。
曹丕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作者。他的作品《燕歌行》是诞生于汉代旧乐府题目之上,新起形式,逐句押韵的一种新的形式,即七言诗。曹丕善作诗而且写情动人,善作文而既通俗又清丽。三曹之中唯有曹丕写了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典论》,这是现存最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曹丕把文学的地位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对文学的兴盛起到了很重要的推进作用。
曹丕虽然没有曹植的天赋与才华,没有曹植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但曹丕对于文学之深刻认识远胜于曹植。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时局比较动荡的一个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也表现出了动荡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个时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建安文学,说起建安文学,最有名的莫过于建安七子和三曹,以及代表建安时期整个社会,审美,文学等的“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学对以后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的文人也大都彰显出他们独立的人格特征,人的情感表达也有了更加多样化的特色。
三曹主要是指的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曹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样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心有济世安民的情怀,所以诗歌也具有豪迈雄壮的特点。同为三曹的两兄弟曹丕和曹植却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二人风格趋于文雅,曹丕文武双全,曹植天赋则多表现在文学这一方面,而本文则着重说下曹丕,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八岁就能写文章,具有很大的天赋,博古通今,经史子集全都精通,善骑射好击剑,他自己也在《典论论文》中说“八岁而能骑射,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三曹他们虽然不是纯正的文人,但是他们对于文字的热爱,对于文学的热爱,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前面说到曹丕会射箭善属文,文武双全,但是和曹操古直悲凉的文风不同,他心思细腻,是个文艺男青年。思维比较缜密,行文做事等各方面也都比较细心,这样的性格也适合他继承父位。
曹丕在诗赋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他的诗赋文风委婉细腻,像他的五言诗《十五》“登山而远望。溪谷多所有。楩柟千余尺。众草之盛茂。华叶耀人目。五色难可纪。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号罴当我道。狂顾动牙齿。”虽不及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般豪迈悲壮,但是诗文流畅委婉,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他的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的创作也代表诗歌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他的七言诗《燕歌行》虽然仅存两首,但是却是文学史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也被称为七言诗之祖。
说起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得不说的当属于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典论论文》代表着曹丕文学思想的正式形成,也说明了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以上说明曹植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