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如果日本不偷袭珍珠港,历史将会如何发展?
我想说的是一个珍珠港前后的故事,历史是有惯性的,并不会因为某些小节点的消失,就让全部的事情转变为另一个样子。二次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也并不是仅仅是从1941年12月的那场偷袭中开始的,它的许多环节从更早的年代就已经被定好了,有1930年,有1935年、37年、甚至更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乃至甲午战争。
只是我们没必要把脉络弄的那么远,珍珠港只是个战争的炮捻子,微不足道的部分而已。那么就耐心的看看老王的解读吧:
日本的战争策略很明确,分为三个部分:南向、北向、对华。
对华战争可以说是日本甲午战争以后,长久的核心战略,在武力压服中国的同时,加紧谋求在华利益,同时不断蚕食和吞并中国的土地。1931年9.18事变是日本的一个分水岭,关东军孤注一掷的战争行为,打破了中日之间的政治平衡,日本人这种撕破脸的行为,胜利之轻松、获得的利益之大令他们自己都不敢置信——比大清还菜!
这下好了,瞬间抬头的军国主义势力被刺激得无以复加,日本人舔着嘴边鲜甜的肉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赞同“渐进蚕食”的首相犬养毅杀全家,然后军政府走向了执政前台。1932年,这个时间,被日本称为军国主义抬头之日。
这个时候,“北向”政策也被提出,包括对库页岛的谋求、对一贯争锋的俄国的侵略和对抗。但悲催的是十月革命已经很久了,日本面对的不再是那个腐朽的沙俄。朱可夫在诺门罕教日本做人后,日本的“北向”政策实质已经破产。
得了恐苏症的日本从此再也不敢找苏联的麻烦,他们不光在东北消停了,关东军连之前的“摩擦”也停止,只是一门心思的开始修建防苏联的关东军要塞。倒似更怕苏联反入侵他们。
日本37年就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39年的诺门罕没有为中国的战场带来什么好的起色,相反抗战开始陷入最黑暗的时刻。在此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比较有力度的援助,帮助抵抗日本人,只是41年以后,日苏签订了为期5年的《日苏中立条约》,这些苏联援助便很快撤走了,苏联人反倒与日本人坐在一起,研究着如何开采库页岛的石油。
这个时候的苏联,应该已经嗅到了德国那边传来的硝烟,斯大林开始往欧洲方向调集重兵,所以有个稳定的后方是必须的。仅两个月后的夏至,苏联就遭遇了德国的袭击,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
日本人的“北向”政策这时候已经走到头,哪怕有德国盟友的催促,他们也始终没有去碰苏联。这不仅仅是日本人被诺门罕战役打掉了胆子,实际上,他们正在谋求更大的事——南太平洋。
中国战场被日本人当做锅里跑不掉的肉,在占据了相当的重要区域和资源产地后,他们开始有节奏的维持着与中国军队的均势,并通过一些政治手段去分化中国人,以达到瓦解和迟滞的作用。
到了41年,整个1941年风起云涌,发生了许多事:
1月,皖南事变,新四军被围剿,国民党制造了多个集中营对付这些颜色不同的抗日士兵。
2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开始向盟国提供援助,中国也在其中。
3月,中国远征军发动了滇缅路作战,失利后一部分部队展开了惨烈的“兵度野人山”行军,退回到云南,成为滇西远征军;另一部分则放下武器,撤退进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两军在1945年1月才重新于畹町会师,彻底打通中缅公路。
4月,《日苏中立条约》签订。6月,苏德战争爆发。7月,英美冻结了全部日资。8月,飞虎队成立。9月,日本通过《帝国国策遂行要领》,确定发动对英美的战争。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真正的世界大战全面来临。
理清了上面的脉络,再去翻翻史书就会发现,日本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战争资源的缺乏,令日本人有点打不动仗了。之前一直贩卖给日本军火的美英荷兰,这个时候已经逐渐掐断了对日贸易。尤其是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和平准基金,对中国展开了不停的援助,如果不是早先封锁了中国的海岸线,怕是被中国翻盘都有可能。
后面的历史其实依然是具备必然性的,日本不会坐视中国被美国不停的输血,然后自己血管里的战争能力却被中国这个泥潭快速耗空。在美国想办法将中国人援助到“杀开一条通道”,获得全面的美援的之前,日本与美国的这种关系必须被打破,否则,日本就成了傻子,它只会被租借法案扶持的中国拖入深渊。
正好欧洲的战火带来了一件事——太平洋上那些富饶的资源产区居然失去了主人,面对加里曼丹的原油和那些空余出来的陆地,日本人重新贯彻了“南向”主张,它要去夺取那些西方列强们无暇东顾的殖民地。
作为把自己与欧洲列强摆在一起的日本,他们既不愿意被美国和中国人合力掐死,也不愿面对苏联人签下的“5年和约”,更不想放弃如此好的机会,去夺取欧人们管不着的东西。既然总是要死的,何不壮烈的火中取栗?只要把美国人的太平洋舰队做掉,再赶走中南半岛、密支那、印度支那的米英荷鬼畜,通过那里的石油资源供给帝国以支撑战争的血液,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日本人低估了美国人的能力,当时世界上许多人都是这样的低估的,他们普遍认为美国人“军力不高、少爷作风、奸猾的投机商”,结果死到临头才发现,自己碰了一头猛虎。罗斯福用自己的下半生构造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帝国,并且用阳谋将之送上了夺取世界王座的涅槃之路。
所以,关于珍珠港如何,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多方面的布局和历史的潮流已经把事情推到了风头浪尖。除非这个世界真是人人都没有欲望的,否则即便没有珍珠港这件事,日本人还会再发动一个别的什么港事件。而美国人呢?美国人巴不得日本来打,不打怎么好催动国会通过战争?没有机会也要制造机会。
这些事情剥光了我们才会发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的惯性”,许多东西从被推动开始,仿佛就已经由着惯性奔向另一个注定的结局,哪怕你拿走路上的关键环节,历史依然会选择另一种方式到达“必然”的目的地。
那段历史,凭借珍珠港只能延缓,却改变不了全部。
正所谓: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