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洪秀全其实是经历了一个从不愿封王到滥封王的阶段,在刚拿下永安时,洪秀全对于是否要封王都可能有过一阵思想斗争。可以说,就连永安的初义五王都是洪秀全妥协的结果。
太平天国官职和历代所有王朝都有所不同,因为融合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基督信仰,以及一些民间评书演义,于是产生了一个极其古怪的制度。在太平天国中,人间是不存在皇帝的,因为世上只有一者可为称作"皇帝",那就是"天父上主皇上帝",至于其余人等,包括洪秀全在内,至多只能是"王"。
因此,起初洪秀全对于封王是抵触的,因为自己这个天王跟其余的诸王在地位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距。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破永安,但是永安的封王大典,杨秀清等五人正式获得王爵的时间要到12月17日的封王诏书。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显然是存在着一定的政治斗争,不过洪秀全最终选择封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早在金田起义前后,天国的权力大多就已经收归杨秀清、萧朝贵之手,而起义初期鼓舞士气、收拢人心封王更是常见手段。
因此,尽管拜上帝会的教义起初是认为"封王"属于旧王朝的"凡间歪例","有些冒犯天父",洪秀全还是妥协了。
永安封王之后,截止天京事变的四五年间,只有秦日纲和胡以晃因功被封为燕王与豫王,但在地位上是不可与永安五王相提并论的,除此之外哪怕是洪秀全的至亲兄弟,也只能叫做国亲,而非王。
然而天京事变打破了所有的政治平衡,杨秀清一系尽被清算,而韦昌辉杀红了眼将石达开一家也全部杀死,石达开起兵讨韦,洪秀全将韦昌辉一系当作替罪羊一并全部诛杀。太平天国又由石达开主政,但此时洪秀全早已不再相信任何外姓王,他将自己的兄长洪仁发、洪仁达册封为王,对石达开加以掣肘,石达开最终负气出走,并带走了十余万精兵,后悔莫及的洪秀全取消了两个兄长的王位并宣布不再封王。
但洪秀全这话说了不久就自食其言了,他的族弟洪仁玕辗转来到天京见到了洪秀全,洪仁玕是一个具有近代视野的人物,他在洋人传教士那些学到了许多近代西方的科学知识、政治体制,纵然以整个中国的范围来看,在当时都是少有的人物。
这样的一位族亲前来天京,对洪秀全来说可谓意义非常,取消洪仁发、洪仁达的王位绝非洪秀全的本意,纯粹是二人能力过于平庸不能任事,他一直希望有一个真正有才干的族亲能帮助他总揽朝政,是以洪仁玕来到天京不到一月就被封为干王、正军师。
但这样一来,就又引起的李秀成这类有大功的新生代实力派不满,不得已,洪秀全又封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为王。自此之后,封王似乎成了洪秀全常用的安抚手段,伴随着后期太平天国地方势力的逐步军阀化,各方将领都隐然成了一派势力,洪秀全好似放弃治疗一样不断的封王,王爵也愈发的不值钱,但封王对于洪秀全来说,确实是不断妥协的产物,洪秀全政治手段低劣,而在杨秀清死后,整个太平天国不再存在一个在能力和威望均可总揽大局的人物,最终出现二千七百余王的奇异现象,虽令人瞠目,却也不是无法理清原因。
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太平天国封两千七百多个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太平天国前期,对官爵的管理十分严格。无大功不得封侯,更不要说封王了。封的王也就是那五个王,后来陆陆续续封了几个王。这样,虽然太平天国的官爵繁复,但还是井井有条的。
在提拔选用人才方面,杨秀清是很重视的。即便是北伐军深入敌境,提拔官爵还是要穿过敌境,上报杨秀清批准后才能实行。这就使得太平天国上下,对官爵十分敬重。当时的清朝官僚评价说:
(太平天国)赏功课职,颇协众情,初无依达,故其党争为致死,虽屡至蹙而不舍焉。但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在杨秀清的手中,后来酿成了天京事变。洪秀全过后,对此痛定思痛,决定从此再不封王,决定从根源上结束这一切。
但是,天京事变过后,朝野一片混乱。大批的优秀骨干死于非命,人心浮动,太平天国的事业处于危急状态。洪秀全为了提振士气,又不得不采取过去出广西时候的旧策略,滥封官爵。
由于不再封王,所以,这次大规模的封赏集中在王爵以下的爵位。
当时,太平天国在侯爵和王爵之间加设了五级爵位,分别是义、安、福、燕、豫五爵,而后才到王爵。但是,由于滥封,这六等爵在用字作封号都用尽后,居然又用数字编排,以作无限制的封赏。这就造成了“举朝内外,皆义皆安”。
这种滥封,虽然暂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它破坏了太平天国的官爵制度。虽然一时还没有触碰到王爵的底线,但是终究不可避免。
后来洪仁玕归来执政,洪秀全为了增强他的威望,破坏了他不再封王的诺言,封洪仁玕为干王。随后为了平息不满情绪,又陆续封了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开启了封王的道路。
到了太平天国的后期,封王越来越滥。这里有因为战功封王的,有因为行贿封王的,也有为了光宗耀祖封王的,最后达到二千七百多王。
这些王分几等,一等为干王洪仁玕,执掌朝政,二等王为陈玉成、李秀成,方面大帅,三等王为战将,直至最低级的列王。最低级的列王不用「王」字,都用「坣」字, 以区别于有名号的王爵和列王。这种所谓「坣字之封」者,它的意义是「小王」。
这种滥封,对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破坏很大。比如,李秀成手下的大将陈坤书,他违反李秀成的军令,李秀成要处罚他。陈坤书一看不妙,就走门路给自己弄了个护王的爵位,李秀成居然对他无可奈何。
到了后期,由于遍地是王,洪秀全又不理朝政,使得太平军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
所以说,太平天国滥封爵位,在刚开始一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实质上来说是饮鸩止渴,最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业造成了更大的损害。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
起义军渐渐背离了初衷
掉进亨乐主义与争权夺利的陷井中
同时
为了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
胡乱封了二千多位王爷
造成王爷遍地走
比狗还要多的怪现象
成为历史笑柄
伟大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在自我迷失中
在清庭与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中
失败了
故,令人扼腕痛惜
#凌远长著#
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太平天国存在了十几年,干了不少荒唐事儿,封王、点天灯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今天就来说说这两件事。首先说封王,大家千万别被这个所谓的“王”吓到了,太平天国的王也分三六九等,其中有的王含金量是非常低的。 太平天国起义,怎么都看都有些“穷人乍富挺胸凸肚”的味道。
洪秀全在金田起义之后,就开始了封王的历程,他自己是天王,然后又封几个造反骨干做了“东南西北翼”王,分别是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其中以东王和南王最为尊贵,是一等王,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西王和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据说还有一位天德王洪大全)是三等王。
这几名骨干最先被封王,王位的含金量也很高,他们不仅在太平天国的政治和军事上拥有很高的话语权,在个人待遇上也是无可比拟的,比如说在王娘的分配上这几个王就与众不同。
洪秀全咱们就不说了,人家是天王,在金田起义之后就封了好几十个王娘,到定都南京后更是后宫三千荒淫透顶,其他的杨秀清等人也是夜夜笙歌快乐得不得了。 太平天国治理下的地区,实行男女分营制度,即便是夫妻没经过允许也不能随便见面,一旦发现是要受到严惩的。这其中的女营,就是王娘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做法和皇帝选秀女没多大的区别,往往都是在女营之中选择十几岁的女孩子,然后按一定的配额分给各个王。
据史料记载,即便是石达开这样的英雄豪杰,也没有反对这种做法,被分配了一定数量的王娘。
太平天国的王开始贬值,是在天京事变之后,韦昌辉杀了杨秀清,洪秀全杀了韦昌辉,任命石达开主持工作,但为了制衡石达开的权力,把自己家的兄弟亲戚疯狂封王,同时,也有些广西起义的老兄弟被封王,这很大程度上是种安慰奖。 封王封多了,王的称呼都成了问题,最后的王只能称为“列王”,不赐给名号了!
如果你这就感到吃惊,那就太早了,太平天国的丞相更是多如牛毛,居然有万人以上的规模。真是古今罕见啊!
如果你感到吃惊,还是太早了,让我们来看看太平天国的刑律。
太平天国的刑罚只有两种,死刑和杖刑。杖刑是数量往往都是一两千板子,受刑人是必死无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太平天国其实只有死刑。
死刑也是分轻重的,对于罪行轻的人,斩首就可以了。不过在斩首之前,这位要归天的老兄,要自己敲锣打鼓走街过巷,嘴里高喊:众兄弟要好好修炼,莫要学我,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如果是罪行严重的人,遭遇就非常可怕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点天灯。受刑的人会被全身裹上麻布,然后在油缸里浸泡,等身上的布料吸饱了油,再将人头下脚上地倒挂起来,从上面开始点火,如同点灯一般,残忍至极。
太平天国的残忍,不下任何朝代的酷吏,令人发指。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大的农民起义。它又是由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展教众,组织教众,进行起义 。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肖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封王还是比较谨慎。东王杨秀清节制其余的几王。东王杨秀清九千岁,南王冯云山八千岁,西王肖朝贵七千岁,北王韦昌辉六千岁 ,翼王石达开五千岁。东王杨秀清是广西紫金山中烧炭的,是洪秀全的表弟冯云山发展的。太平天国在征战中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肖朝贵战死,对杨秀清失去了制衡,杨秀清的能力比较强,化解了太平天国发展初期洪秀全回广东,冯云山被抓,信众可能会云散。杨秀清以天父名义聚拢信众。太军打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建宫殿选妃,杨秀清也建宫殿选妃,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万岁,洪秀全不爽 密召韦昌辉和石达开诛杀东王杨秀清,韦昌辉带三千兵和燕王秦日纲诛杀杨秀清 ,陈承瑢带路控制杨秀清东王府,很顺利。石达开指责韦昌辉滥杀,韦昌辉杀了石达开全家,洪秀全又让石达开诛杀了韦昌辉、秦日纲和陈承瑢。洪秀全猜忌石达开,石达开领兵十万负气出走。天京一时无将可用,无兵可守,洪秀全提拔陈玉陈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稳定住了天京危局。洪秀全为了拢络人开始大肆封王。加上有贿赂有人情的立功的封王。
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太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呢?是迫不得巳。
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同年12月,洪秀全在广西永安城称天王,称万岁。接着又分封了五王,他们是: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西王萧朝贵,称八千岁;南王冯云山,称七千岁;北王韦昌辉,称六千岁;翼王石达开,称五千岁。规定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其中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在1852年太平天国转战途中先后牺牲。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即以原两江总督府为基础,拆毁大量附近民屋,扩建成他的天王府,他还大肆挑选民间秀女充入他的天王府。从这时起,太平天国领导人开始出现腐败的端倪。洪秀全出行所坐大轿要64人抬,杨秀清的轿子需要48人,太平天国中最小的官、即管理25户的两司马所坐的轿也要4人抬。1856年9月发生天京内讧,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被迫出走。这时,洪秀全已失去在永安所封仅有的五个王。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后期虽涌现了像陈玉成、李秀成等一些优秀将领,但把持天国中枢机构的多是洪秀全家族之人,这其中虽然也有如洪仁玕等具有先进思想之人,但他们基本上都不是从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在施政中难免不脱离实际。这时天国巳很难做到上传下达、政令畅通了,加上腐败的蔓延,天国只能靠封官许愿的办法发号施令。而且这个习惯一经形成即愈演愈烈,甚至运粮官在前线亟急军粮时,要求封王遭拒后拒绝运粮,天国也只能妥协。
所以,太平天国后期最终封了二千多个王,是“腐败”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