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三国演义比较搞笑的情节,小编觉得有这几个:

董卓卖女:董卓的谋士李儒识破了貂蝉的美人计,在凤仪亭事件后让董卓把貂蝉赐予吕布,董卓本来也答应,但经不起貂蝉的撒娇,第二天李儒再来说此事后,董卓回了一句:“汝之妻肯与吕布否?”李儒顿时无言以对,然而李儒的妻子正是董卓的女儿,董卓是想把自己女儿嫁给吕布?

诸葛亮讽刺刘备不如小儿:周瑜为了夺回荆州,想出了假途灭虢之计,接口帮助刘备攻取西川,途径荆州等刘备出来犒军时,将其一举拿下,乘势索要荆州,计策实行的时候,刘备问诸葛亮周瑜是何用意,诸葛亮却说:“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刘备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计策才问你诸葛亮,诸葛亮却说此计连小儿都瞒不过,这不是公然讽刺刘备不如小儿吗?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我觉得《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的一段细节比较搞笑

小时候看《三国》,觉得诸葛亮,扇子一摇,妙计频频,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那个天下就是他们家的,只有想要,摇摇扇子,随时可取。

长大后再看看《三国演义》。很多细节就觉得比较搞笑。

比如《失街亭》的一段细节

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孔明大惊,说明诸葛亮吓坏了,知道事态严重,非常紧张。有点失态。要不然,此处可以写成:孔明手中扇子一摇,心中暗暗一惊。

难道诸葛亮收到情报后,不应该先给大家开个军事会议?分析一下敌情?好像诸葛亮一直也没有告诉他们,司马懿有多少人马?还是他自己也不知道?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一个“敢”字,就是要看看谁的胆子大,还有没有不怕死的,而不是说“谁愿意引兵去守街亭”?

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有一个不怕死的,此时,马谡看到诸葛亮的难处,立马胸口一拍:我愿意去!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孔明这段话颇耐人寻味,前面一句是说街亭的重要性,后面一句话,是说街亭无险可守,守之极难。但是中间加了一句“汝虽深通谋略”。

那诸葛亮的意思是:虽然困难不小,你也是很厉害的哦,是要你去呢?还是你要去呢?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马谡为什么这么高调?因为诸葛亮说了你“深通谋略”。大敌当前,要有必胜的信心,怎么可能退缩呢?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硬着头皮说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

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孔明这句话,怎么觉得有点怪怪的呢?他把司马懿和马谡放在一个层次对待,那个意思是,你马谡很厉害,但是人家司马懿、张郃也是很厉害的,我怕你打不过他们哦。诸葛亮的这一句话,把司马懿他们都交给你马谡了,你行不行啊————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激将法吗?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马谡果然豪情万丈,头脑一热,一句大话脱口而出。感觉自己一个人都能把魏国给灭了。这情景,一般是酒喝多了,才会说的话。我相信诸葛亮就算是喝了酒,也是不敢说这个话的。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

诸葛亮可不管,等的就是这句话,管你喝酒没喝酒!赶紧告诉他:军中无戏言。不许他反悔。

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马谡上了高楼,是不会让你下来的。诸葛亮立马笔墨伺候。本来马谡是想表现一下,没想到,立了军令状。

感觉马谡非常可爱,也不知道司马懿有多少人马?也不知道诸葛亮给他多少人马?也不知道要守多久?万事不管,军令状签了再说!脑袋先放砧板上。马谡是想帮领导分忧,但是,诸葛亮好像不是这样想的。

搞定马谡,诸葛亮给他二万五千人在加副将王平。也不告诉他们对方有多少人马?打发他们走了。(书中说了,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杀来。)

诸葛亮摇摇扇子,头脑清醒了一点,

想想马谡很有信心,还是觉得保险一点比较好,让高翔带一万人去列柳城,可以救援街亭。又摇摇扇子,再想想还不对,高翔打不过张郃(诸葛亮也没有想想马谡能不能打得过张郃),怎么办?想到了大将魏延,让魏延带领本部人马去街亭后面驻扎。

魏延对诸葛亮的安排有意见:应该让我在前面!让我去破敌啊?怎么把我放在这么安闲的地方呢?诸葛亮说:前面破敌,那是偏将的事情,你是大将啊,你现在接应街亭,挡住阳平关的要冲道路,总守汉中咽喉。千斤重担在你肩上啊!哪里会轻松呢?好好干,不要坏了我的大事!几句话,哄的魏延心花路放!

就像一个老农,家里一个盆漏了,他打了一个巴子。想想,可能还漏,再加一个巴子,还是不放心,又打了一个巴子。这下子,心里踏实了。心想,我打了三个巴子,总不会再漏了吧?会补盆的,好巴子,一个就够,不会补的,就是十个巴子,要漏它还是漏啊。

诸葛亮终于觉得一切安排好了,上了几道保险,司马懿应该不是问题了吧?放下心来,再看看,部队还有点多,没地方安排,然后把赵云和邓芝叫来,让他们各领一支军队出箕谷,迷惑魏军,碰到魏军,打不打都行。

最后,孔明把扇子使劲摇了几下,令姜维作先锋,自己亲自带兵由斜谷出兵取郿城,如果拿下郿城,就可以把长安给破了。梦想总是要有的嘛,万一实现了呢?

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想到哪里,搞到哪里。

再说说街亭那边,马谡说,要在山上扎寨,王平说,要在山下扎寨。其实不管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扎寨,结果都是一样的,街亭守不住,兵力太过悬殊,马谡人数少,肯定是应该在山上扎营的。王平说在山下扎寨,那是瞎扯。

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

二万五千人在路口扎寨,筑起城垣,开玩笑,山下更好被包围,山上,都能被团团围住,山下更不用说了,这是常识。筑起城垣,更是不可能,司马懿哪里给他们时间筑起城垣!到时候,树还没砍回来,司马懿大军已经杀过来了。

就算马谡在山下扎寨,诸葛亮又会说,你应该在山上扎寨。

总之,这一次的北伐,更像是出国旅游,不杀马谡,大家回来实在不好交差!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话说汉中之战前,张郃奉命攻打葭萌关,刘备和诸葛亮认为张郃是魏之名将,除了张飞无人能战张郃,商议调张飞前来率兵救援。黄忠不服,主动请缨,并挥舞大刀如飞,连续拽折两张硬弓,总算得到刘备、诸葛亮的认同,和严颜一起出兵增援葭萌关。到了葭萌关以后黄忠不仅击败张郃,还顺势夺了天荡山,立下了大功。

黄忠、严颜夺了天荡山以后向刘备报捷,刘备大喜,率军亲征,带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来攻打汉中。刘备出了葭萌关以后,决定攻打定军山,黄忠再次请战。诸葛亮表示怀疑,说夏侯渊非张郃可比,你虽然击败了张郃,但是未必能赢夏侯渊:

老将军虽然英勇,然夏侯渊非张郃之比也。

黄忠再次表示不服,声明只带本部三千人马就可破夏侯渊,最后总算得到诸葛亮的首肯,命黄忠为主帅,法正为监军,前去攻打定军山。黄忠不负众望,在法正帮助下,于定军山大破夏侯渊军,将夏侯渊一刀连头带肩,砍为两段,取得了大胜。

可就在黄忠拿着夏侯渊首级献功劳的时候,恰逢曹操亲自率军来汉中迎战刘备,命张郃将米仓山的粮草运到汉水北山之下,刘备和诸葛亮就又开始商量派谁前去劫粮。连胜两仗的黄忠自然是再次要求出战。

结果这次刘备全然忘了之前刚刚夸过夏侯渊,转口对黄忠说张郃要比夏侯渊强的多,你能杀夏侯渊,未必能战张郃:

夏侯渊虽是总帅,乃一勇夫耳,安及张郃?

这一刻想必黄忠内心之中肯定有千万匹羊驼飞奔而过,当初说张郃厉害,击败了张郃说夏侯渊厉害,杀了夏侯渊了,又改口说夏侯渊不过是一勇夫,不如张郃厉害,你们这是把我当猴耍啊!

求黄忠此时的心理阴影面积。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在《三国演义》里讲到搞笑的事,莫过于猛张飞独守小木桥的那一段,可以说,看过三国演的人普遍都印象深刻老少欢喜。

张飞令手下二十亲随砍下树枝拖于马尾,在树林后来回奔跑布下疑兵,自己则跨下乌驹马,手持丈八蛇矛立于木桥前怒视前方曹军追兵将近。

说到这,要问张飞张屠夫一夫当关堵住木桥真有这个胆吗?有,他是真的有,这一点大众应该都普遍相信。因为自从桃园三结义起事以来,哪怕是没起事之前干的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营生。

胆儿肥,敢斗狠,不惜命,这些都是他们特长。

嘿嘿!貌似曹军刚至,张屠夫狂飚一吼,就吓死一大将,喝退一骑营的事,那就不可能了?

喔,你张屠夫名声在外专斩狠人也是没错。但是,试想一下,曹军铁骑精锐,带队追击的人家好歹也是一百里挑一,经过战仗见过世面的将军。大白天的,真的能胆小到被一嗓子吼叫吓死吗?

小树林布疑兵,到最后拆桥撤离都有可能,唯有凭着一声吼就吓死人,吓退兵的事,也真的是大搞笑了吧!

曹军要是真的如此不堪?刘关张外加一绝世军师诸葛亮也不至于一退再退,败走新野。

当然,在三国演义里看似搞笑的事还有,写书、立传、泣血,用心之作四大名著,各种思路欣赏的角度不同,你要是真有心思把时间用在鸡蛋里面挑骨头,心里尽是装着小九九的话。

凭心论,只怕是中华诗山文海开拓创新之路,从此再无名著出。

老实说,创作不易写意心屈,付出的岂止是点点滴滴,而收获的往往却是分之毫厘,几有希骥?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郭淮突袭姜维大营,姜维跑的匆忙,箭袋里一只箭也没了,郭淮在后紧紧追赶,姜维只好把弓空拉几次,因为姜维箭法很好,郭淮听见弓弦响,就连忙躲避,后来知道姜维没箭了,他就向姜维射了一只箭,姜维用手接住了,回射一箭,正中郭淮面部,郭淮就这样窝囊的死了!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在《三国演义》中,有个不太让人注意的细节确实令人感到又可笑又可气。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五回中。

回目: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太史慈归降孙策后,随着东吴军四处征战。孙策与严舆作战,严舆抵挡不住,率兵退入吴城,坚守不出。

孙策率领大军水陆并进,将吴城围困得水泄不通。但城墙高大坚固,严舆拒不出战。孙策一时也奈何他不得。于是,孙策就率引众军到吴城的阊门外向城上士们招降。

而城上严舆有一名裨将左手托着城墙的护梁,右手指着城下,破口大骂。东吴军中,太史慈骑在马上拿出了弓箭来,拈弓搭箭,对身边的同僚们说:“看我射中这个家伙的左手。”说着,弓开如满月,箭走似流星。太史慈的箭就到了,嗖地一下,正好把那个禆将的左手牢牢地钉在护梁上。看到太史慈的箭法如此精绝,众人赞服,原著中描写道:“城上城下人见者,无不喝采。”

这就让人很难以理解了,如果说城下之众人喝彩,还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是本方的战将展示了出色的箭术。

但是令人搞不懂的是,城上这群人喝彩什么?有什么可高兴的?自己的将领被敌人一箭射中了,不是同仇敌忾,居然还大声叫好,可见严舆的这些军士们的军纪和品德已经败坏到了何种程度!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位不知名的禆将平时的人缘实在是糟糕透了,城上的同袍们巴不得他早点倒霉。看到他挨了箭,大家心里非常高兴,心想:“你也有今天!”,所以忍不住喝起彩来。

总的来说,人要混到这种份上,也确实是一种悲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