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什么把兵马给了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这里先diss下新三国,新三国里倒是有大臣们请孙策儿子继位,大乔垂帘听政的剧情,但这部剧里的所谓权谋斗争只是编剧凭借自己匮乏的知识脑补出的小儿科闹剧,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讲,首先要知道的是,孙策和曹操袁绍刘备这些君主不同,他在自己的势力里没有绝对的权威。他自己并没有在孙坚时代立下战功,在家族中也没有确立族长的身份,孙贲吴景徐琨早已立功授官,而一介白身的孙策还要靠打山贼立功才能要回父亲的旧部(还只是一部分),他领导族人的最大权威是他作为孙坚长子的身份。
由于孙策过于短命,因而他也并没有来得及与族人和将领们树立君臣关系。孙策去世时只是太守身份,他的堂兄弟孙贲孙辅是太守、舅舅吴景是太守、哥们周瑜是太守、刚入伙的李术是太守、老臣朱治也代理了一个太守,岂有一群太守向另一个太守称臣的道理?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若干年后,孙权还念念不忘那段时间鲁肃和他大谈帝王之业的事,将其称为鲁肃的第一项功劳,可见鲁肃的这番话对当时的孙权而言有多么大的触动。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如果要用一个更合适的词汇形容孙策兄弟这时的身份,应该是盟主而非君主。正因为如此,从孙策时期开始孙吴将领的特权都非常大,几乎等同于一个个小军阀。这样一来,但孙策在江东可谓是步履维艰,根基不稳威望不足,加之袁术部将的身份,士人中对其反感者数目甚多。
徐宣字宝坚,广陵海西人也。避乱江东,又辞孙策之命,还本郡。徐奕字季才,东莞人也。避难江东,孙策礼命之。奕改姓名,微服还本郡。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孙策之始得朗也,谴让之。使张昭私问朗,朗誓不屈,策忿而不敢害也,留置曲阿。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及天下大乱,忠弃官客会稽上虞。夜见太守王朗徒从整饰,心嫌之,遂称病自绝。后孙策破会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
现在孙策一死,整个孙氏集团都陷入了内忧外患当中,一方面势力建立时间太短自身还有矛盾,另一方面孙策屠戮过重,江东大族也尚未完全站在孙家这边,还有曹操和刘表等强敌环伺。
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馀或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馀一老翁,何足复惮乎?"乃舍之,馀咸族诛。
孙策向张昭托孤时表示张昭可以自立为君,连孙策的母亲吴夫人都担心江东基业保不住,足以显示当时形势有多危急。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众皆壮其言。
这种情况下你让一个幼童来坐这个盟主位子,怕不是疯了?老实说,19岁的孙权也坐得很艰难,他连哥哥的死都还没哭完就被张昭扶上马。
各地太守对孙权的实力也很怀疑,从孙策去世到赤壁之战期间,孙吴政权几乎所有郡都发生过叛乱危机。孙权在继位后就马不停蹄到处平叛,此外还检阅军队、开设幕府,从行伍中和地方上招募提拔人才,安抚众心,拉拢大族支持。而对于不肯臣服者,孙权也会下重手以立威。
经过长久的恩威并施,孙家终于在江东站稳脚,再到江陵之战后,凭借几场大胜利树立了足够威望的孙权才终于由太守升级成为州牧,与族人和将领们拉开等级差距,从盟主身份向君主身份迈开了一大步。
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虚言,孙权安定江东确实是费了不少心血,也体现出了很高的水平,这不是一个幼童能完成的任务。
孙策为什么把兵马给了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呢?
兄终弟及,保住孙氏基业——孙策传位孙权实为以退为进的妙招。
孙策为什么把权力(兵马)交给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呢?
其实,孙策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孙策是少年英雄,神勇无敌、争霸天下。他二十岁东跨长江,先后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刘勋等人,用五年的时间统一了江东,打下了一片天地。可惜天妒英才,孙策二十六岁遇刺,不治身亡。临死前,难道他不想把自己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交给自己的儿子吗?
想,肯定想。但是有两个担心还是让他把权力交给孙权。
第一个担心就是担心儿子守不孙家的江山。
孙策对守住江东还是很有信心的。江东地势险固,易守难攻,只要君臣协力,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只是担心自己的儿子太小,没有主见,遇事肯定要听大臣们的话。虽然大臣们对孙策非常的忠心,会尽心尽力辅佐孙策的儿子,但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却难免会有私心。而这种私心往往是会坏大事的。而后来的事情也充分证明了孙策的远见卓识。
公元208年,曹操占领了荆州后亲率八十三万(号称)大军进攻江东。在曹操滔天的威势下,以张昭为首的文臣纷纷劝说孙权投降。当年二十六岁的孙权果然是英明神武,在鲁肃的提醒下,力排众议,决定联刘抗曹。结果是君臣协力,巧借东风,火烧连营,大败曹操。难怪辛弃疾会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如果是孙策的儿子掌权,结果怎么样就很难说了。其实,孙策对孙权也是有点担心的,所以他要大臣们好好对待自己的弟弟,并且口气还是很严厉的。
在选择儿子还是孙权的问题上,最终选择孙权,也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还有他对孙权的认可,对能力的认可,对人品的认可。这就不得不提孙策的第二个担心,对自己儿子和子孙的命运担心。
在两汉时期,小皇帝特别多,而结局往往都不太好。汉灵帝、汉桓帝十二、三岁登基,汉献帝不到十岁当皇帝。灵帝、桓帝都比较昏庸,寿命也不长,也就三十多岁。献帝的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而刘恭、刘弘就惨多了,小小年纪当了傀儡皇帝,又被人杀掉。孙策去世时,孩子年龄不大(孙权才十八岁),他担心由于自己选择失误而坑害了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觉得孙策最初肯定是想把权力交给儿子的,但经过反复权衡还是交给了孙权。从表面看好像是退了一步,但这却是最佳方案,既守住了江东姓孙,不使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更保住了自己孩子的一生荣华富贵。不过有点小遗憾。
而孙权也没有辜负孙策,使东吴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封孙策的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子孙沿袭爵位。
孙策为什么把兵马给了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呢?
首先,从时代大环境的角度看,孙策身处乱世,创业十分不易。孙策,字伯符,人称“小霸王”,其父孙坚早年兴义军,与袁绍、曹操等人一同讨伐董卓,在讨逆途中意外获得传国玉玺,后来孙坚攻刘表时被黄祖以暗箭射杀。时年十七岁的孙策发誓继承父业,忍辱负重前往寿春,用传国玉玺从袁术那里换来了三千精兵为父报仇。
孙策此举冒了很大的风险,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年轻人会成功。当时追随孙策的也只有好友周瑜,鲁肃以及父亲的旧部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建安二年,孙策南下攻取会稽,自领会稽太守。建安四年,孙策领兵攻黄祖。至此,孙策花费六年时间攻取江东,占有扬州七郡之六,庐江,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还代明汉将军领会稽太守职务,不仅初步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帐下也汇集了大量人才。
孙坚给孙策留下的只有一千人的旧部和几位忠心耿耿的部将。在中原地区还有袁绍,曹操,刘备,吕布等诸侯你争我夺,群雄逐鹿,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孙策白手起家,可以说,江东基业完全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创业过程十分艰难。所以在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孙策不能不慎之又慎。
其次,从江东内部势力的角度看,孙策初步占有六郡后,帐下人才济济,内部也逐渐分化出三大势力。
一是孙氏家族集团。其中以孙策,孙权等人为代表的孙氏家族集团内的周瑜,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他们对孙氏的忠诚度可称百分之百。孙策固然能无条件相信孙氏家族集团内部的这些将领,也可以把兵马交付给四岁的儿子孙绍,孙绍也能在孙氏家族集团的保护下成长,但毕竟儿子年幼,势单力薄,无法长久维护江东基业。
二是本地江东士族。其中以“顾、陆、朱、张”为代表。孙策等人刚占领江东,还不确定四大姓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因此孙策选择接班人时,必须考虑如何处理与江东士族的关系。假如主幼国疑,地方士族一定不会信服孙氏集团的统治,所以也不能轻易将兵马交给孙绍。
三是江北徐淮士族。其中以张昭,张紘,诸葛瑾等人为代表,这些人是从北方战乱区逃难而来。尤其是张昭,孙策将张昭比为管仲,称他为仲父。在弥留之际,孙策曾对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行,就让张昭取而代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但孙策转而又对群臣说:“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可见孙策颇有心机,他对张昭也不是非常信任。因而只是故作姿态,更别说让张昭等大臣辅佐自己年幼的儿子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其三,从孙氏家族集团内部的角度分析,孙策只有一个儿子孙绍,年仅四岁,而却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翎,孙匡,想必孙策选择继承人时肯定从儿子与弟弟之间全方位权衡过利弊。
第一,论能力和人品,孙策的儿子可以抛开不谈,他的三个弟弟中,孙匡死在孙策之前,孙翊虽然能力出众,但性格暴躁,不适合做君主。只有孙权最为全面,孙策曾称赞他可以举贤任能、各尽其心来保卫江东基业。可见,在孙策眼中,他自己是创业之君,而他不需要再找一个跟他一样的君主。孙权之所以合适,是因为他既有守成的能力,也有保卫江东基业的能力。
第二,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子孙绍,防止东汉末年幼主当国,权臣窃国弄权形势的再现,所以孙策不会传位给孙绍。
总之,经历了父亲之死,寄人篱下,南征北战等一系列大事,孙策深知创业之艰。孙策面对初创的江东,其实很有遗憾,他无法再完成称霸天下的夙愿,但也不能就此将一手创立的基业拱手送人。所以无论是从外部大环境而言,还是从江东内部势力的角度看,将兵马交给已经成年且很有能力的弟弟孙权,而不交给年仅四岁的儿子孙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大部分人的人心,保证江东霸业的稳固,为开创东吴基业奠定基础!
孙策为什么把兵马给了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呢?
孙策去世时,年仅25(虚岁二十六),古人结婚早,但是再怎么早,也得等发育好了才能生育吧?
所以孙绍年龄不会很大,孙策不能保证自己的儿子成年后可以掌控局面。
当时孙家势力有以下隐忧:外有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内部吴郡四大家族蠢蠢欲动,势力自身的矛盾还未调和。
这样的话,就必然形成辅命大臣、外戚之类的格局。
如果安排辅命大臣,就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派系:
程普、黄盖、韩当、朱治这样的元老,必然需要一个席位;
吴景及其背后的孙坚派姻亲关系,需要一个席位;
孙静、孙贲、孙河等宗亲群体,也要一个席位;
孙策的姻亲关系,比如周瑜,也要一个席位;
孙策派的文官群体,张昭、张纮、虞翻;
武将群体,太史慈、蒋钦、贺齐;
本土势力蠢蠢欲动,谁来肩负起拉拢的重任呢?
这么一看,好好的托孤仪式,立刻变成政治改革,要推出元老院制度了。
就算孙策不想平衡派系势力,继续按照周瑜、张昭的权力架构,安排后事,那么,周瑜手中的权力会不会太过膨胀呢?
吴景怎么想?程普怎么想?孙静怎么想?
所以孙策必须考虑一下基本的问题:继承者有没有能力调和派系矛盾、维持实力平衡、保证孙家核心利益?
孙权已经十八岁,不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是独立民事行为责任人了,可以扛起家族重担。
如果孙策是独生子,他又该怎么取舍呢?恐怕只能勉强搭建一个辅命大臣格局了,之后的东吴能不能存在,就不知道了。
归根到底,权力掌握在谁的手里,是最核心的问题。
哪怕是周瑜,孙策也不可能将江山拱手相让。
孙策为什么把兵马给了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呢?
因为孙权可能是帝王之像
孙策为什么把兵马给了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呢?
孙策当时是有儿子,但是孙策死的时候,他的儿子非常的小,根本没有能力去管理东吴的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你只能把这个位置传给自己的弟弟孙权,孙策临死前叫来身边大臣,让他们尽力辅佐自己的弟弟孙权,孙坚一直认为弟弟孙权比自己更有才干,加上自己儿子年纪尚小,不适合担此重任。你不可能说把这个位置让给周瑜,他顶天了只能算孙家的一个家臣,根本没有资格染指这个位置。
并且当时孙权可是非常有才华的,在很小的时候就初露端倪。特别在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的那个阶段,小孙权的某些发言还引来了曹操的夸赞,曹操当时说了这么一句,生子当生孙仲谋。由此可见孙权还是有两把刷子,要不然以曹操那种挑剔的眼光,他怎么可能去夸你。
孙权知道孙策是什么人,孙策临死时这样评价自己的弟弟: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过这样一句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并且当时的东吴并不太平,外有曹操的虎视眈眈,内有士族的争夺权力,可以说孙家对于东吴的把控并不是那么的稳定,如果不采取及时的措施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陷入到不可逆转的地步,孙坚纵观自己家族的所有成员,也只有自己的弟弟孙权能够担当此大任。
而且最后孙权也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并且把他的接力棒完美的接了过来,不仅成功地平定了内部的矛盾,然后在赤壁之战当中也取得了胜利,为吴国奠定了平分三国的基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