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老先生用《鹿鼎记》作为封笔之作的寓意是什么?

里面的武功高手感觉功夫都不行啊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首先,鹿鼎记武功高手功夫不行是大大的错觉,有这种看法多半是听信了所谓的武学退化论,实际上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是随着成书的时间越写越宏大,也越来越夸张,只是作为第一部的书剑是清朝背景,同系列的飞狐又是偏向于写实风格,给人一种清朝武功不行的错觉。实际上鹿鼎的武林和武功夸张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其他长篇,大家都知道的化骨绵掌、凝血神爪不用多说,我们再看看鹿鼎的少林和尚练的都是什么武功?

澄心、澄光等齐叫:"不可伤人!"出手阻拦。那僧人又袍袖一拂,少林寺澄字辈的僧人各施绝技化开,可是众僧的【虎爪手、龙爪手、拈花擒拿手、擒龙功】等等,却也没能抓住此人。众僧惊诧之下,都心念一闪:"天下竟有如此人物!"

如果不了解这些功夫,可以对照着天龙八部去看,这些功夫在天龙八部里同样是第一流的绝技。

这十余位高僧均是少林寺第一流好手,各人擒拿手法并不相同,却各有独到之处。一时之间,【擒龙手、鹰爪手、虎爪功、金刚指、握石掌】……各种各式【少林派最高明的擒拿手法】,都抓在守律僧身上。

而澄字辈的十八罗汉在鹿鼎记又是什么定位呢?十八罗汉之首的澄心亲口承认十八罗汉单打独斗不是胖头陀的对手,胖头陀也说十八罗汉要是单打独斗就是车轮大战,自己也是不惧。

实际上如果要细扣武功威力的描述,神龙教中层的邓炳春,他掌风到处就能打的桌椅粉碎,鹿鼎少林数一数二的高手澄观,数十年的易筋经修为,一指禅的修炼速度在少林千年史上排名第三,旁白对其定位是形容内外功达到了化境,这放在天龙八部的世界里除了扫地僧外只怕无人能敌。

其实晦聪和澄观接镖的手段也都高明之极,【若非内外功俱臻化境,决难办到】,只是韦小宝所显的"本事"太过神妙,人人对这两位老僧便不加注意了。

可以下定论的说,鹿鼎的一流高手如胖头陀这种放到其他长篇仍然是强势的一流高手,胖头陀之流比之天龙的玄难这一级别的玄字辈和尚,是绝不会逊色的。

金庸老先生用《鹿鼎记》作为封笔之作的寓意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从金庸先生对武侠小说的历史性贡献着手,梳理一下他的创作脉络。

1.人设之变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第一部作品,虽然有金庸天赋才情在,但仍然带有浓厚的前金庸时期旧武侠的烙印。

射雕是对前金庸时期“旧武侠”小说的一次巨大变革,主角郭靖的人设就是其中之一。“旧武侠”男主多半是武功高强、英俊潇洒、天资聪颖、名门之后的翩翩公子形象,而金庸将其设计为笨拙木讷、相貌平平的傻小子郭靖,祖上是大名鼎鼎的梁山好汉郭盛!我的天,有几个人能记得这哥们在梁山坐第几把交椅。正是打破了之前标配的套路,开启了成长流路线,金庸先生一书封神,成为武侠界的宗师。按照现在网络小说的提法,金先生这叫废柴流开山宗主。

到了天龙八部成书之时,金庸拔剑四顾,天下英雄已无敌手,无敌是多么寂寞。他老人家区别现在网络作家的巨大区别就在于巨大的创造力和不甘重复的野心,天下既然已经欲求一败而不能,只有左右互博,自己打自己了。所以天龙是对金庸后时代以自己为代表“新武侠”小说的一次巨大变革,乔峰的人设就是其中之一,那就是个反郭靖式的人物。郭靖的特点是天资平平,际遇不凡;乔峰则是天神下凡,造化弄人。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至侠至圣,品行完美。所以乔峰当然是完美的,金先生写得就是完美的人,完美品行,在残酷的命运捉弄下不断失去,失去身份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爱人失去奋斗价值失去生命,有情皆孽、众生皆苦

2.武功之变

内功是被金庸玩出花的金手指,从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到侠客行的石破天再到天龙八部的段誉和虚竹,金庸创作中期非常善于创造这样一种内功高强,但初入江湖的反差萌小白男主。

但是金庸到了后期,也勇于对自己这种成熟的故事模式进行自我革命,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就被金庸塑造成了一个毫无内力的主角。

3.价值观之变

从前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到天龙八部里的契丹人萧峰,金庸的民族观在创作过程中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从神雕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到笑傲江湖的退隐山林,金庸的价值观也从入世到出世发生了极大转变。

4.集大成的鹿鼎记

鹿鼎记是自我革命的集大成者,几乎对金庸之前所有作品的套路都进行了变革。

主人公韦小宝是个混混,爱情上毫不忠贞娶了七个,几乎不会武功,全书最英明神武的角色是清朝皇帝康熙……里面高手功夫都不行,碧血剑里面微风八面的归辛树一家被龙套侍卫砍死了,这都只算这些变革里微不足道的一个。

可以说经过反复变革,到鹿鼎记这里,金庸已经把武侠能做的拓展,能做的变革都做到底了,以至于古今之后的武侠小说,几乎没有能够达到他们高度的存在。

金庸老先生用《鹿鼎记》作为封笔之作的寓意是什么?

写完《鹿鼎记》,金庸宣布封笔,他解释说,写到后来感到人物重复,情节重复,读者期望值高,他无法保证有所突破,故激流勇退。

确实如此,金庸先生给我们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侠客,如义薄云天的萧峰,为国为民的郭靖,叛逆张狂的杨过,优柔寡断的张无忌,放荡不羁的令狐冲,我们能想到的,似乎金庸先生都写了一遍,特别是后来又出了个另类的韦小宝。

《鹿鼎记》不像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韦小宝当然也称不上是侠士。他贪财爱赌好色,却又以江湖义气为重。

例如韦小宝得到八部《四十二章》,知道大清的宝藏就藏在鹿鼎山。但康熙曾告诉他鹿鼎山是大清龙脉所在,他把康熙当作自己的兄弟,所以即使鹿鼎山下有再多的财宝,他也不会去挖。

这样的人物,带有侠义的色彩,但已经弱化了许多。

而《鹿鼎记》中的武功,再也不像金庸之前的小说那样浓墨重彩。《鹿鼎记》中的高手最强莫如神龙教主洪安通,但他再强,也远不及日月神教教主东方不败“万物滋长,天人化生”境界的一半。至于陈近南、冯锡范,更无法称得上武功盖世了。

《鹿鼎记》封笔,代表着金庸江湖的落幕。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金庸老先生用《鹿鼎记》作为封笔之作的寓意是什么?

牢记国耻,莫忘光荣。世事洞达皆学问,人情炼达既文章。国家领土的问题,永远是中国民族的首要问题!

金庸老先生用《鹿鼎记》作为封笔之作的寓意是什么?

海大富是《鹿鼎记》里的重要人物,尽管他一直都在利用韦小宝,一直都想杀了韦小宝,但不得不说,客观上海大富是韦小宝和康熙走向亲密的引路人,因为海大富,韦小宝也知道了老皇帝顺治的秘密,为韦小宝成为皇帝心腹打下了基础。

韦小宝遇到的第一个贵人是茅十八,茅十八说起来人还是不错的,可惜脑子不大行武功不大行,偏偏又爱逞能。茅十八的武功也就能在小喽啰面前耍耍威风了,遇到海大富这样的立马歇菜,海大富赢茅十八显不出什么本事来。

不过这一手功夫在茅十八看来已经达到匪夷所思的境界来,后来海大富还跟茅十八说想跟陈近南较量一下,他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把自己拉到了跟陈近南对等的地位上来。

不过呢,这些话毕竟是海大富自己的说辞,他说自己想跟陈近南较量一下,也许是他高估自己,也许是他胡吹大气,也许他比陈近南还厉害,这些说不定。不过有一点比较有趣,就是茅十八问及他跟鳌拜谁厉害的时候,海大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说自己地位远远无法跟鳌拜相提并论,对武功避而不谈。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是他能接触见到的人物,但是他俩一个是权倾朝野,一个是太监,海大富无论如果自己武功不及他,肯定会说自己不如鳌拜,只有他认为自己武功超过鳌拜,他才会避而不谈,因为他一个奴才说自己比鳌拜厉害显然不合适。看的出来,海大富对自己武功那是相当自负的,再加上茅十八的心理活动描写,一代高手海大富的形象就此树立起来。

后来,韦小宝在宫中偶遇康熙,两人摔跤打闹,海大富听韦小宝一番描述,立马知道这人就是小皇帝康熙。于是他不动声色,一边教韦小宝功夫对付康熙,一边想着套出康熙背后教他武功的高手。原来,当年董鄂妃等人死的不明不白,海大富是个忠心耿耿的奴才,他查探之下,发现她们都是被化骨绵掌害死的,而宫中之人居然会被江湖武功害死,显然宫中有一个武林高手。海大富一番调查之下,终于锁定了目标就是现在的皇太后,所以他就打算杀了皇太后报仇。

看两人打斗场面,海大富早年练功出现问题,身体大不如前,为了对付化骨绵掌,他还专门修炼了一门对付化骨绵掌的武功,而这个武功对身体危害很大,导致他必须要靠药物维持身体。还有就是他被韦小宝毒瞎了双眼,只能靠听力来辨别方位,因此海大富实力大打折扣。跟太后对敌的时候,尽管他略有优势,其实已经很不明显了。两人基本上是两败俱伤的打发,如果不是韦小宝搅局,太后是赢不了海大富的。

看到这里,会觉得太后厉害啊,是个高手,跟海大富不相上下,不管海大富是病还是瞎,反正斗到最后海大富死了,太后活下来了。

然而,后面太后真实身份暴露,这才发现太后居然什么都不是,原来太后只是神龙教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她上面的胖头陀瘦头陀五龙使什么的都要比她高出许多。这样一来,海大富的武功也就显得有水分了,未必就像他自己说的那么厉害。

海大富一出场就是一副病鬼模样,看那个样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评估海大富实力就应该是他出场时候的样子。至于说假如他练功没有走岔路会如何,或者说如果他没病又如何,这些都是假如,是不存在的。从后面来看,出场时候的海大富也就比毛东珠略胜一筹,茅十八觉得他厉害,只是因为茅十八太菜了。

那么在《鹿鼎记》里面,比毛东珠厉害的高手又有多少呢,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单单神龙教里面,恐怕就不下十人比毛东珠要厉害,其教主洪安通更是天下第一高手。也就是说,神龙教里起码有十人可以跟海大富比拼,甚至更加厉害。

除了神龙教,《鹿鼎记》另一个厉害的门派就是少林寺了,不过少林寺在里面有个不光彩的举动,就是十八罗汉围攻胖头陀一人,皆是澄字辈高僧,里面的澄心大师也承认,他们单打独斗,是打不过胖头陀的,那他们武功应该跟海大富差不多的样子。当然,少林寺也不是没有高手,比如少林方丈和澄观师侄,他俩的武功应该比胖头陀厉害。但若综合比较的话,《鹿鼎记》里神龙教应该算是第一大门派了,实力还在少林之上。

除了这两大派,其他高手也不少,比如天地会的陈近南,郑家的冯锡范,这两位都受郑家管制,武功是差不多的。还有个专门守护陈圆圆的美刀王胡逸之,他刀法精湛,跟冯锡范有过较量,隐隐有胜出之势。桑结喇嘛虽说被韦小宝所伤,但真实功力不容小觑,跟陈近南恐怕也是大差不差。

除了这些,还有一群人是《碧血剑》里过来客串的,比如说归辛树归二娘,归辛树神拳无敌,武功那是十分扎实。九难师太是之前的九公主,跟袁承志分开以后,另有奇遇,练就绝世武功。何惕守是前五毒教主,又投到袁承志门下,武功也是极高。

这么一堆人,每一个都是硬茬子,都要比海大富强。海大富开始伪装少林传人,实际上是崆峒派传人,在金庸武侠里,似乎没有出现什么崆峒派的高人。海大富作为崆峒高手,跟天下高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杂七杂八算下来,在他之上的人起码有二十人。

金庸老先生用《鹿鼎记》作为封笔之作的寓意是什么?

其实从金庸先生的作品,很能看出他对民族间的关系态度的转变。最早的书剑恩仇录中,将汉清两个主人公刻画的很对立,也贯彻了反清复明的思想。但最后的鹿鼎记里,老先生把这个民族问题的思考借着韦小宝的口丢给了观众,如果皇帝是个明君,可以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国泰民安,但他是个异族人,是否还有反清复明的必要呢?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