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死了的关羽突然睁开眼睛,曹操砍的树流血,是不是迷信?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个略带魔幻的世界,虽然主要以君主武将谋士的争斗为主,但也是有神鬼出场的,例如开篇传授张角兄弟法术的南华老仙,要烧糜竺的家但是看糜竺为人懂礼于是给了他提醒的火神,戏耍曹操的左慈,破除左慈幻术的管辂以及管辂曾跟南斗北斗二神见面。虽然出场的神鬼不能跟西游封神相比,但也绝对不算少了。
就关羽来说,在嘉靖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不忍关羽被东吴所俘虏,设定关羽是被玉帝叫走回天。
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在民间中关羽是神,击败过作乱的蚩尤怨灵,凡人害死神如何还想有好下场?而演义作者也是关羽铁粉,就安排了导致关羽身故吕蒙不得好死,对关羽首级戏谑的曹操也间接被吓死。
于是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把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黄须鼠辈!还识吾否?”众将大惊,急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向前,坐于孙权位上,神眉倒竖,双眼圆睁,而言曰:“吾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年矣,被汝奸计图之,吾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以追其吕贼之魂!吾乃汉寿亭侯关公也。”权大惊,与大小将士慌拜于地。只见吕蒙七窍鲜血迸流,死于座下。孙权因为还没到戏份杀青的时候,不好把他写死,但也安排了一出给关羽下跪的情节。
而曹操历史上也就比关羽晚死一个来月,自然顺理成章的因为被关羽惊吓发病而死。
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曰:“久不得见将军也!”言未讫,则见关公神眉急动,须发皆张,操忽然惊倒。众将急救,良久方醒,吁气一口,乃顾文武曰:“关将军真天神也!”吴使又将关公显圣附体骂孙权、追吕蒙一节之事告于操。操愈加惧怕,遂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僚送殡。操自拜祭,褒赠荆王,差官看守。却说魏王在洛阳,自葬关公后,每夜合眼便见关公。操甚惊惧,乃问文武,众皆答曰:“洛阳行宫旧殿多妖,可造新殿居之。”《三国演义》里,死了的关羽突然睁开眼睛,曹操砍的树流血,是不是迷信?
《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死后睁眼”和“曹操砍树流血”肯定不是迷信。现代科学家对于科学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叫做“迷信”,我个人却认为“迷信”是科学尚未发现的“真理”。有些“真理”却是尚未揭露的“迷信”。随着时间的流失岁月的洗刷一切“真相”都会公布于天下。
关公确实不是一般的人,后期被奉为“武财神”忠义的代表,这并非空穴来风。他本身就是一个神,因此有些特殊的高于常人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关羽“神”的特质,拥有强大的灵魂是很正常的。常言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像关公这么强大的灵魂,灵魂附体完成未了之事也属正常。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显圣了五次
1、玉泉山关公显灵 2、洛阳怒目吓曹操 3、庆功会追魂吕蒙 4、关兴寻仇杀潘璋 5、关公解围救关兴
这些都证明关羽的灵魂强大。至于“洛阳怒目吓曹操”这个事情我却又不同看法;
其实,“睁眼吓到曹操”是曹操的内心感觉,有“叶公好龙”的意思。我觉得应该算是"老朋友见面”,毕竟生前,曹操待云长不薄。曹操对关羽真可谓仁至义尽,先不说赠袍送马之情、封侯进爵之意。单就过五关斩六将之事,要不是曹操私下照顾,关羽连小命都保不住,别说成就关羽一段佳话。
当然要不是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一马,曹操早就一命呜呼了!因此曹操和关羽应该是“老朋友见面”只是曹操被关羽的威严给吓到了。
你曹操和人家打招呼:“云长公,别来无恙”!关羽当然要意思一下了,给你抛个媚眼就受不了!
至于“曹操砍的树流血”,肯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万物都有灵性,别说活了几百上千年的老树,更是常年吸收日月之精华,有一定灵性也属正常。
我们常常会看到“千年树妖”,它们就像人一样,被砍之后可以流出血液。在《三国演义》中写过曹操为修建宫殿派人砍古树,但几个人都砍不动,曹操于是亲提大刀砍之,结果古树喷出鲜血,吓得一代枭雄冷汗直流,狼狈收手。
不过原著里的大概意思是,曹操当时是让人去砍树,然后砍树的人告诉他,有一棵梨树怎么也砍不动,曹操就去看了下,见那棵梨树比较奇特,又有人告诉他说这棵树已经活了几百年,有梨树之神庇佑。曹操不信邪,就用宝剑非要去砍树,一剑下去,溅了自己一身血。
然后当天晚上,曹操梦中梦见一个披头散发拿剑的人来找他,原文是:忽见一人披发仗剑,身穿皂衣,直至面前,指操喝曰:“吾乃梨树之神也。汝盖建始殿,意欲篡逆,却来伐吾神木!吾知汝数尽,特来杀汝!”说完他就要去砍死曹操,曹操被吓醒了,醒了之后头疼的厉害。
因此,我们还是一心向善好些,对于万物怀有崇敬之心,不伤害人间任何生灵方为天人合一之道!
《三国演义》里,死了的关羽突然睁开眼睛,曹操砍的树流血,是不是迷信?
谢谢邀请!《三国演义》里,死了的关羽突然睁开眼睛,曹操砍树流血,是不是迷信?这个问题要看怎样理解?必定是小说,小说可以虚构,也可能有迷信色彩,这都是正常的。关羽被东吴吕蒙所杀,将头颅装在木盒子里,送到曹操那里,曹操打开盒子,关羽眼睛睁开,吓了曹操一跳。这好像与事实不符,不存在迷信不迷信的事。有可能是关羽感觉死得不甘心,死不瞑目,二目圆睁,这样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张飞的死也是没瞑目的。试想,关羽是大将,反被一个小将俘获,并非吕蒙亲自活捉,关羽怎能服输,他不会闭目等死的,吕蒙被关羽骂得无法忍受,一气之下,杀了关羽,原本关羽被杀,就没有闭目,所以曹操一打开盒子,看到关羽怒目圆睁。还有从荆州到许都,快马也要走两天,人一死,微生物必然会侵蚀,夏秋时节气温还是蛮高的,当送到曹操那里的时候,肌肉也变质发黑了,即使脑还没死亡,没有血液流动,怎么会有肌能的呢?所以这个说法有很多疑问的!对于曹操砍古梨树流血的事,也不存在迷信的事,鲜活的树木,一但被砍,总要流水的,特别春夏之交,水分最足,能流好多水,秋冬之季流水少些。根据树木的不同,流水的颜色也不一样,如柿子树流的水是黑色的,柳树流的水是无色的,楮桃树流的水是微红色的,桃树、杏树流的水是褐色的,梨树流的水,开始没有什么颜色,遇到空气,一会儿就变成了铁红色了,看得像血一样。可以说,这也不存在迷信不迷信的事。
《三国演义》里,死了的关羽突然睁开眼睛,曹操砍的树流血,是不是迷信?
前者是不可能的,至于砍树流血,物老为怪,也没有什么稀奇的,算不得什么迷信。
关羽之死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不仅是因为曾经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已经成为历史,而且关羽死后引发的政治和军事动荡,对未来的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吕蒙白衣渡江之后,关羽一路败走,最后还是免不了被孙权砍下了脑袋。一代英雄征战一生,最后马革裹尸而还,也算是将军的归宿。但是刘备却因此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蜀汉大半的精锐折在此处,桃园之义虽在,汉室之兴却终究是一场幻梦了。
关羽的首级被砍下后,被盛在盒子里,一路快马加鞭,送到了许都曹操的手里。咱们根据古代的交通条件,从江东之地到许昌,最快也得三四天的样子,而且关羽死时正值夏季,尸首在这个季节,用不了两三天就会生虫腐败。可是小说里却说曹操打开匣子,关羽的首级依旧和之前活着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并没有腐坏,甚至在曹操说了一句“云长安好”之后,只有一个头颅的关羽竟然还睁眼,“须发皆张”,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当然,在小说中,这只是作者深化关羽的一种表现,毕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才符合这一位千古英豪嘛。
至于说曹操砍树流血,这却是不足为怪的,算不上什么迷信。物老自有灵性。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一片天地,其存在之久何止千年万年,人都能从中进化出智慧,物又如何不能呢?古人对这一片生养的土地有敬畏之心,对未知之事心存畏惧,寻求天人合一,这自是大智慧。世界之怪,又何止一棵古梨树呢?砍杀流血,虽说奇怪,但是却是可能的。
(全文完)
《三国演义》里,死了的关羽突然睁开眼睛,曹操砍的树流血,是不是迷信?
死人有没有可能再一次“睁”开眼睛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眼睛附近的神经还没有死的话,倒是有可能再一次“睁”开眼睛。当然这也只是神经反应的作用。我们应该也听说过砍树砍出血的传闻,但是真正见过的人却非常少。至于是不是真有此事,还真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死后睁眼”、“曹操砍树流血”,肯定是迷信的说法。
我之前就说过,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带有很大的“宿命色彩”。其实所谓的“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迷信。不少明清小说,其实都带有一定神话、迷信色彩。别的不说,就以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例来说,两部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神话和迷信色彩。比如《水浒传》不少人物都拥有法术,入云龙公孙胜、高廉等人都是法术高手。神行太保戴宗能够日行千里也是依靠法术,李逵也曾经被法术戏弄。张顺魂断涌金门之后,他的魂魄曾经在水里飘荡,最后被西湖龙宫收为金华太保,成了水中之神。最后张顺的魂魄附在了张横的肉身上,杀死了方腊之子方天定。法术和魂魄附在肉身上自然都是迷信的说法。《水浒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国演义》中也有多处体现了法术、“还魂”。比如,孙策在史书中死于谋杀,而在《三国演义》中则是被于吉活活“拖”死。诸葛亮征南蛮和七星灯其实也都是“迷信”的体现。无论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民间,关羽都是一个已经被神化的人物。关羽之死又充满了悲壮色彩,所以民间不少老百姓很难接受关羽已经去世的事实。久而久之便流传不少关羽还魂显圣的故事,罗贯中把这些故事写入《三国演义》,一点也不奇怪。
《三国演义》中,关羽去世之后曾经多次显圣。《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罗贯中用一整章内容书写关羽还魂显圣。在这一章中,关羽曾经五次显圣。
第一次,王甫问周仓:“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不知主何吉凶?”正说间,忽报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安。
第二次,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关羽在玉泉山上,索要头颅,在普净禅师的开导之下方才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第三次、在孙权的庆功宴上,关羽的魂魄附在吕蒙身上,然后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孙权为“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关羽骂完之后,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第四次、孙权为了把杀死关羽的“锅”甩给曹操,所以把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曹操见到关羽的头颅之后非常开心,笑着说:“云长公别来无恙!”曹操的话还没有说完,关羽便口开目动,须发皆张。一下子吓破了曹操的胆,曹操过了很久才醒来。后来曹操在洛阳厚葬了关羽。
第五次、当时远在成都的刘备并不知道关羽已经去世。一天夜里,刘备在室内看书的时候看到了关羽的人影,刘备便问:“贤弟别来无恙!夜深至此,必有大故。吾与汝情同骨肉,因何回避?”关羽便哭着告诉刘备说:“愿兄起兵,以雪弟恨!”说完之后,关羽的魂魄便飘然不见。
除了第七十七回的五次显圣之外,关羽还曾经多次显圣。比如刘备东征的时候,关羽曾经显圣帮助关兴斩杀仇人潘璋。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关羽曾经显圣解救了关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已经逐渐被神化。中国古代很少有人能像关羽那样做为一个失败者如此被后人尊重。但是细想起来,真的有可能出现死人头睁着眼睛说话的情况吗?肯定不可能出现,所以这绝对是迷信。
曹操被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吓了一次之后,便整天神神叨叨觉得洛阳旧宫殿里面“不干净”,于是想修建一座新宫殿。后来发现宫殿少了一颗最大的顶梁柱,于是曹操便令人砍伐跃龙祠傍边的一株大梨树。这棵大梨树高达十余丈,亭亭如华盖,直侵云汉。曹操派去砍树的人,始终无法动这棵树分毫,于是曹操决定亲自去砍这棵树。当时有老人劝谏曹操说:“此树已数百年矣,常有神人居其上,恐未可伐。”但是曹操还是拔出佩剑亲自砍之,铮然有声,血溅满身。曹操回到宫内之后,便似睡似醒间看见一个人,指着曹操大骂说:“吾乃梨树之神也。汝盖建始殿,意欲篡逆,却来伐吾神木!吾知汝数尽, 特来杀汝!”此后,曹操的头痛病便开始加重。曹操寻遍了良医问药也没有多少效果。曹操又不相信华佗可以开头治病,杀死了华佗。华佗被杀死之后,没有多久曹操的病情便更重,最后曹操死于头痛。
《三国演义》的这段描写明显带有一定“迷信”色彩,即使是几百年的老树也不可能住着仙人,曹操砍伐古树也不可能“流血”。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掺杂一些“迷信”色彩。有时候罗贯中利用这些“迷信”的成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时候利用这些“迷信”的情节解释一些事情。做为读者看看就好了,还是要本着无神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国演义》里,死了的关羽突然睁开眼睛,曹操砍的树流血,是不是迷信?
关于:曹操看到关羽的人头一节,我以为那是作者他本人观点而写与,什么显灵,神胜啊,和虚抅了都没关系,因为写作是可以描绘故事的完整性,但得有度,这就看做者本人想树立谁,能够在天下有识之士,和常人百姓都接受的了的人物,那么就要费尽心思去,把这人物如何颂杨和美画,这是一种规律,如果没有虚构,和贬意,那就成了真正的新闻了,而不是写作的书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