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张辽威震逍遥津?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张八百破孙十万在如今的网络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梗,然而严格来说张辽威震逍遥津是存在水分的,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从孙权兵力的角度上分析,赤壁之战这种决定江东生死存亡的大战,周瑜向孙权要五万兵,结果孙权只能拿出来三万,连五万兵都筹不出来,而这三万人只有两万给了周瑜和程普,另外一万由孙权亲自指挥作为预备队。

备乃使诸葛亮诣权,权乃使周瑜、程普将兵二万随亮与备南拒操,权自将中军一万继之。

赤壁没打完几年,但凡是孙权进并合肥,魏书全部都说是十万大军,敢问这些人是哪里冒出来的?有人或许会说东吴灭亡时有二十万大军啊?然而东吴的势力也是一直在发展的,吞并荆州、交州,降服山越,几十年间实力是在稳步发展的。但是赤壁后不久,孙权就从生死存亡之际尚且只能出兵三万,到随意就拿出十万大军出征合肥,这是断无此理的。

甚至关于孙权的兵力,曹魏自家的宣传口都出现了矛盾:

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檄吴将校部曲文》:昔岁军在汉中,东西悬隔,合肥遗守,不满五千。权亲以数万之众,破败奔走。

前者是曹丕嘉奖张辽的诏书,后者是陈琳鼓舞士气恐吓孙权的檄文,两者都是典型宣传文章,只会夸大兵力,不会缩小。结果呢,陈琳大概是没看曹丕的诏书,写了一个数万的数字。实际上,在三国时期是有明确记载“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夸大己方战绩简直是常事。

抛开这些,张辽威震逍遥津一战可能是怎样的呢?大抵是孙权知道合肥守军不多(不满五千),带了一~三万人前来进攻(人数不大可能高于赤壁,应当在三万以内),于是张辽带了八百突击队一波突击打了孙权一个冷不防,其实杀伤并不大,但极大的鼓舞了己方的士气并打击了敌方士气。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

之后孙权又攻打了合肥十多天,没能打合肥城便选择了退军,而在孙权退军途中,张辽追击,这次战果颇大,差点活捉了孙权。但八百破十万的神话,也只是神话罢了。

怎么评价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威震逍遥津的胜利是危机中逼出来的,孙权大兵压境,来势汹汹,李典,乐进两人都有怯战的情绪,是张辽一番话激励他们的斗志,愿听张辽指挥,共同迎敌。再者,孙权也有点轻敌,想着自己兵力的优势,夺取胜利志在必得,结果吃了败仗,不是周泰连性命也丢了。

总之,从这一仗来看,张辽是一个胸有韬略,不畏强敌,敢于胜利,武艺高强的将才,或者又叫帅才的人。

怎么评价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威震逍遥津是三国故事里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这场战事对三国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孙刘联盟破裂埋下了伏笔。张辽因为此战著功最多,战后赏赐丰厚,官拜征东将军,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现如今合肥逍遥津公园还立有张辽石像,碑文尽述张辽大破吴军的战役过程。

(守合肥三人组:张辽、李典、乐进)

曹操赤壁战败北归,却占着襄阳不走,夺下了荆州的1/3,与孙刘两家隔着长江对峙。眼见孙刘两家化干戈为玉帛,曹操情知荆州难以遽下,因为引兵向东,经略江淮之地。恰好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全线反攻,江东战线已经前出至江淮中部,独占长江水利。从208年到214年,曹操兵临江东多次,连年兴兵,却每每望江而返。

后来,孙权觑得机会,将曹操皖城屯驻的粮草、人口劫掠回江东。曹操损失巨大,气愤不已,发兵征讨,却仍然被阻于长江。曹操自此顿悟,江东之势已成,顿兵于此,徒劳无功,因此留下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后西向与马超等人争夺关中,以厚其军实,江淮之地留待他日再夺。曹操临行前预料到孙权等人会趁虚作乱,因此留下了张辽等人驻守合肥,给其增兵7000人,并留下了锦囊妙计。这边厢,早有细作探查清楚,飞报江东,言曹公西去,合肥空虚,可趁势而下。

(孙权得报曹魏虚实)

恰好这一年,孙权内部无事,兵精粮足,正想着在疆场上大展拳脚。原来在公元214年,刘备等人夺占了益州,势力大涨。孙权看到,眼红不已,就派人来强行索取荆州,声称当初两家合伙占的荆州,好处却都被刘备占了,太不公平。关羽那个暴脾气镇守荆州,哪里是好相与的,把孙权派来的官员都给撵回去了。孙权气愤之下,派遣数路大军强行攻占州郡。刘备看到孙权这么不讲究,立刻亲提5万军马来到前线。

两边磨刀霍霍,准备开仗,却突然听到西北曹操已下关中,张鲁亦降。刘备新得益州,民心未附,恐后方有事,就被迫与孙权以湘江中水为界,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匆匆西返,随后北上汉中,与曹操大战去了。

却说孙权这里连挫曹、刘两大势力,都占到了不少便宜,信心暴涨,闻听合肥守卫空虚,立刻点起十万兵马杀奔而来。合肥守军等人见孙权军势甚壮,心有畏惧,不敢出战。张辽在此时挺身而出,说了一番义正言辞的演讲,激起了众将血性,在孙权军立营未稳之际,率死士800人冲阵。

孙权本来依仗着人多势众,心态过于放松,不顾他的谋臣的劝阻,到了军阵靠前的位置考察地形。不料张辽斜地里杀将出来,直冲吴军军阵。吴军猝不及防,防线接连被突破。吴军中率领庐江上甲精锐部队的将军陈武战死,其他部队也被冲散。孙权站在将台上,发现张辽军少,就指挥大军蜂拥而来。张辽左冲右突,带着几十人突出重围。深陷敌营的将士大喊:“将军难道要抛弃我们了吗?”张辽听得呼喊,立刻率军回杀,又杀透了重围。吴军见到张辽等人如此拼命,心下已生怯意,大军阵营松动。李典在城上看的分明,立刻挥军杀出,吴军大败,退却三十里下寨,勉强稳住阵脚。

经过这一仗,吴军胆气被夺,魏军又有地利,吴主孙权看到无隙可乘,决定退军。退军时又出了岔子,孙权等众将因为速度迟缓,竟然成为了殿后孤军。张辽在城墙上觇见,立刻衔尾追击。孙权众将拼死护主,却被一座断桥所阻。危急时刻,孙权的随从用马鞭狠抽一鞭,战马负痛以助其势,一跃数丈方才过桥。张辽事后问及吴军降兵,刚刚追击的那个紫色胡子的人是谁?吴军实言相告,说那是孙会稽。张辽听后捶地惋惜不已。

(孙权差点断桥被捉)

孙权此前11次兵临合肥城下,这一次形势最好,可是也输得最惨,损兵数万,还搭上了陈武。之前劝说孙权作为主将不要冒险的贺齐再次劝说孙权:“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至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原以此为终身诫。”孙权大败后,也谦虚了不少,表示谨记教训,不会再犯。

孙权北犯曹操未能得志,西边却传来了刘备在西川发展如火如荼的的消息,这让他如坐针毡,如果刘备发展太过顺利,与孙权平分长江之险,孙氏基业有可能要坏在刘备手里。因此孙权选择了向曹操投诚,向西发展,意图占据荆州,以固长江之险。这才有后来的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北伐被断归路战败而亡,刘备兴讨伐之兵又败于夷陵,刘备集团的实力跌入谷底,刘备也抑郁而终。孙刘联盟最终取得了脆弱的平衡,可是曹魏一家独大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刘备集团躺枪)

张辽威震逍遥津,是三国时期孙权势力发展方向的转折点,也是孙刘联盟破裂的起点,对三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十万之名,在当时就已传开,关羽称呼东吴都是“鼠辈”,也与此仗有关。

怎么评价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是发生在第二次合肥之战。215年曹操引军攻汉中张鲁,孙权认为曹军主力去西南,江淮地区兵力空虚。于是决定发起北伐。孙权的野心也是不小,屡次发起北伐,这算是第二次吧。因此有了第二次合肥之战。

合肥大当时是曹军营垒,守军只有7千余人,守将是张辽、李典、乐进。按照曹操的妙计,在孙权10万大军结营之前,为了先发制人,弥补兵力的过于悬殊。张辽与李典选800壮汉,突然发起攻击。孙权措手不及,张辽连斩杀2员大将,自己也被包围在一个土坡上,孙权匆忙率军又将张辽部实行反包围,双方从大清晨战斗到中午。张辽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没受到什么损失,全身而退。此战,大大打击了吴军的锐气。随后,孙权挥师把合肥团团围住,攻打10多天都没有结果。因为吴军没了信心,合肥城高又坚固。

吴军中起了瘟疫,孙权下令撤退。张辽立即帅兵出城,又把孙权堵在逍遥津。逍遥津是合肥城边淝河上的一个渡口,孙权逃到渡口,桥已经被魏军破坏,只好骑马涉水逃命,幸亏甘宁和凌统死战保护孙权,孙权得以死里逃生。

张辽以7千人打败孙权10万军,创造了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张辽切实解除了曹操西征汉中的后顾之忧,得到曹操封赏。给了吴军极大的震撼,听说吴军小孩听说张辽要来,夜里都吓哭了。

兵法云,三军可夺气,不可夺志。曹操懂得兵法,因令骁将张辽先声夺人,堕其锐气,击其惰归。很得兵法之要。而张辽、李典也没有辜负大丞相曹操的苦心,取得巨大胜利。孙权也犯了兵家大忌,兵法云,十则围之。这点做到了。但兵法又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围城必须放开一条缺口,给敌人生机,在敌人逃跑时予以歼灭。孙权只知道死死围困,而张辽等只有决一死战。后果而知了。

怎么评价张辽威震逍遥津?

以前看过一段腾讯视频的历史人物科普专栏,说张辽是葆有华夏趋于一统的大功臣。其实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当时的三国就军事户籍军役动员潜力来讲,无疑是魏国最为强大。在结合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亦苦,其实乱世诸侯割据更苦。这不言而喻一情状,百姓是不堪战争扰攘的,地方是打糜烂了。当然都不想再打仗,人口凋零,民不聊生,都想安居乐业过好日子,况且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则,那必要前提是得大一统啊,谁会有统一的资本。那肯定是最强的一国了。

孙权早年在丁原处作一名主薄。后来投靠了吕布,是较晚投降了曹操了。劝降昌郗,白狼山斩蹋顿单于立下不少战功,其实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这场逍遥津大捷。

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相信对三国有了解的人都是印象深刻。此战,张辽创下了八百破十万、吓得“东吴小儿不敢夜啼”的传说(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太平御览》卷279引魏略)。

合肥之战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吴军围城,曹军主将张辽遵照曹操的指示,趁吴军主力还没有全部到达,率800精兵击败吴军中军主力,遏制住吴军攻势。第二阶段是吴军攻城不克,军中还暴发了疫病,故而10天后撤兵,张辽于逍遥津再次突袭吴军中军,差点擒获孙权。合肥战役遂告结束。

兵力只有七千的张辽毫无畏惧,亲率八百敢死之士于黎明时分发动突袭。甫一交战,张辽就亲手斩杀敌将两员、敌兵数十人,豪气冲天地大喊:“张文远在此

徐盛、宋谦两营将士被吓跑,张辽大展神威、直冲孙权营帐。孙权仓皇逃上山顶、列阵自卫,任凭张辽叫骂不敢回应。待到太阳升起,孙权终于发现敌人兵力极少,下令将张辽突击队重重包围。

可是张辽简直骁勇到了没有道理好讲的地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自己冲出包围还嫌不够,又杀入敌阵将敢死队成员全部救回。孙权大军士气尽灭、垂头丧气,有气无力地包围了合肥十几天之后灰头土脸地撤退。

途径逍遥津时,亲自殿后的孙权又被张辽突袭、险遭生擒,得甘宁奋战、凌统拼死护卫,孙权才以高超的马术技巧跳过断桥。

此战奠定了张辽五子良将之首的地位,江东的孩子们闻其名而止泣。后人根据此战双方的表现称赞张辽为张八百,呼孙权为孙十万。

笔者注:张辽的八百人面对的应该只是十万大军的先头部队,不然就算有八百个张辽拿着冲锋枪扫射十万头猪也不至于这么嗨翻全场。孙权在撤退时亲自殿后,也算是有所担当。所以笔者认为第二次合肥之战并非孙权一生最丢人现眼的表现。

怎么评价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其谋略与武力值并不弱于蜀国五虎上将。威震逍遥津充分展现了其军事能力,在三国众多优秀将领中张辽绝对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将才。自从逍遥津战域之后吴国闻其名都会胆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