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高张同为“河北四庭柱”,罗贯中为何把颜良、文丑、高览三人写得如此不堪一击?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三国演义原著来说,这三位虽说出场不多,但绝对不是不堪一击,尤其是颜良,以武力而论颜良的武力足以和五虎将一较高下,我们看原文中颜良的表现。

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 。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颜良二十回合击败了徐晃,其含金量不可谓不高,要知道徐晃的实力相当不弱,能够跟曹营第一将的有力争夺者许褚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从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的表现来看,颜良的武力要明显高于许褚,也无怪乎曹营在看见徐晃二十回合就败阵后“诸将栗然”。

此外还有文丑,文丑的武力表现虽然不及颜良那么亮眼,但也曾经跟赵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

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赵云),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 ,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

而文丑也拿曹营将领刷了一波战绩

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 。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

这里张辽、徐晃联手没能拿下文丑,并且张辽还被射伤战马,徐晃对战文丑也没能得了便宜,其实作者已经有意表明文丑的武力隐隐高于这二人。

当然,颜良、文丑的本质依旧是衬托关二爷的工具人,他们两个的高光表现都是为了进一步衬托关羽的强大,但读者也应当留意,作者虽然有意衬托关羽,但为了防止武力体系的崩溃,关羽击杀二人的方式并非正面斩杀。颜良在被杀时,原文提到颜良方欲问时,这个问其实在嘉靖本的三国演义说的比较清楚,颜良被刘备误导以为关羽是来投降的,结果没料到赤兔马太快,还没说完话关羽的刀就到了。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文丑那里虽然不像颜良这么惨,但多少也是有沾了赤兔马的光,原文的描述是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想要逃跑结果赤兔马快,赶上之后被一刀了结,这里其实应该考虑一下文丑的情形,文丑是处于败兵状态,军队被曹军打散了一阵,文丑跟关羽打了而二三个回合,觉得此人武力应当是在自己之上,感觉情形不妙要走,结果被赤兔马赶上杀死,就是说关羽虽强,但要说正面二三回合击杀文丑也是做不到的,而斩颜良诛文丑是作者要表现关羽,所以就给关羽制造了速杀二人的方式。

最后是关于高览,如果说颜良文丑是衬托关羽,那么高览的作用就是衬托赵云,高览曾经跟许褚捉对厮杀,未落下风,作者让赵云从高览后军出现杀死高览,同样是让一员勇将的死来衬托赵云之强。

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读至此又为一宽。玄德大喜。

所以说这三位其实都是有相当的实力的,以武力论,颜良强于曹营任意一员将(不算关羽),文丑大概率也在五子良将之上,高览可与五子争锋。

颜文高张同为“河北四庭柱”,罗贯中为何把颜良、文丑、高览三人写得如此不堪一击?

河北四庭柱,就是东汉末年时期割据河北的大军阀冀州牧袁绍帐下的四员大将,分别为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在四人之中,袁绍最看重的无疑就是颜良、文丑二人,在袁绍军中二人被称为双璧猛将。因此在建安四年(公元200年),袁绍、曹操于官渡交战,袁绍就针对曹操制定了一次利用十万精兵袭击许都的斩首行动,而执行这次任务的将领就是颜良、文丑,可惜最后由于袁绍的优柔寡断性格,本次行动最终没有得到实施。

颜良、文丑在失去在中华军事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机会,在第二年(建安五年)二人双双殒命于河北之地,从此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其中:颜良被曹操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在仓促应战中被关羽斩杀于白马;文丑同样被曹操怯敌之计成功忽悠,纵兵抢劫,然后被曹操抓住机会,趁乱被曹操手下士兵群殴死了。

就这样,河北四庭柱中老大、老二就轻松的被曹操玩死了,失去了在日后三国战场上大放光彩的机会。

张郃、高览在袁绍军中的地位明显比不上颜良、文丑,也得不到袁绍的充分信任。因此才能在官渡之战中,在曹操袭击袁绍屯粮之所乌巢后,面对袁绍分配给二人进攻曹操营寨的攻坚任务,在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二人选择了投降曹操。其中,高览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张郃被封偏将军、都亭侯。

可惜,高览在正史中在投降曹操之后就消失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去了,而张郃此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评为“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车骑将军,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甚至蜀国诸葛亮都非常忌惮。

总体来说,罗贯中《三国演义》还是依照陈寿的《三国志》来进行演绎,在三国争霸最精彩的时刻,颜良、文丑、高览都提前谢幕,当然也就失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如此,罗贯中老爷子还是通过自己的妙笔生花,让读者记住了颜良、文丑、高览这些英雄人物,将他们武艺直接拉到关羽、张飞这些英雄同等水平。

颜文高张同为“河北四庭柱”,罗贯中为何把颜良、文丑、高览三人写得如此不堪一击?

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都是袁绍手下的猛将,不过除了张郃以外都早早领了盒饭。当然这不是说张郃武艺最强,颜良、文丑、高览的武艺并不弱,在演义中都有不错表现,只是因为剧情需要死的有点悲催而已。

颜良不用多说,在白马之战他先后杀死了宋宪、魏续,又二十合击败了徐晃,杀的曹军众将栗然。徐晃在演义中即使面对许褚也有一战之力,结果却被颜良这么块就击败,可见颜良武艺之强。也难怪连许褚都不敢出战,按照颜良这个表现看,他足以算得上超一流的武将,和五虎上将并列,仅次于吕布而已。

文丑也不简单,他出场没多久就和赵云打了一场,结果两人战了五六十合不分胜负。虽然此时的赵云还只是少年,没有达到颠峰时期,不过文丑这个表现也是非常不错了。而在延津之战时,文丑同样在短时间内杀败了徐晃。因此文丑的武艺应该不亚于颜良,也是超一流之列。

而高览的武艺也可圈可点。在官渡之战高览曾经大战许褚,书中没有写两人打了多久,不过从后文曹操按捺不住命夏侯惇、曹洪率军冲阵看,高览和许褚肯定战了有一会,曹操才会耐不住性子。所以高览在面对许褚这个级别的武将时,至少也有一战之力。所以高览的武艺至少也是和张郃相当,在演义中可以算一流水平。

不过这三人死的都比较悲剧,全是被秒杀的命。颜良是因为关羽马快,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关羽一刀杀死。文丑倒是和关羽战了三个回合,结果心怯而逃,被关羽追上杀死。高览则是在追杀刘备时遇到赵云,被一枪挑于马下。

颜良、文丑、高览三人的武艺水平在演义中无论对谁,在公平条件下都不可能被秒杀,即使吕布都做不到这一点。但是最后却死的这么快,只能说因为剧情需要,罗贯中让他们被秒杀来抬高关羽和赵云,并非他们能力问题。

颜文高张同为“河北四庭柱”,罗贯中为何把颜良、文丑、高览三人写得如此不堪一击?

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高览、张郃。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英勇善战,而且他们四个最终都战死沙扬,都以军人的宿命完结了自己的一生。从这一点上看,他们比蜀汉五虎、吕布八健将、江东十二虎臣都要更加光芒壮烈。

做为那个时代的勇士,整日在疆场上厮杀,穿梭在枪林箭雨中,“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中亡”,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会在哪一场战斗中倒下,结束自己的征程。“河北四庭柱”中,颜良、文丑、高览都过早地牺牲,只有张郃背负起几位兄弟共同的使命,屡败屡战,坚韧不屈,最终成为后三国时代的第一猛将。

那么,颜良、文丑、高览都排在张郃之前,他们都过早的牺牲,难道真的是不堪一击吗?咱们就根据《三国演义》原著中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一、颜良

喜爱三国的朋友至少有一个共识,按照颜良的武力值,绝对是超级猛将,和关羽、张飞在同一个层次上。

颜良的厮杀次数不多,总共五次,出手合起来总共也不到二十多回合,但就在这二十余合中,一合立斩耿武,三合刀劈宋宪,一合斩杀魏续,二十合打跑徐晃

在整个三国时代,有把握在二十合内击败徐晃的除了颜良之外,吕布应该具备这个实力,张飞也有可能,但其他人都没这个水平。所以这是我一直将颜良列为三国武力排行榜的第三位,仅次于吕布、张飞。

白马坡颜良殒命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下,确实是个意外。一个能够二十合击败徐晃,实力明显在许禇之上的猛将不可能连关羽的一个回合都撑不住。原著中以“方欲问时”、“赤兔马快”、“措手不及”等词汇来描述这场战斗,可以确定,颜良即使前三刀的爆发力不如关羽,也绝不可能轻易败阵。

二、文丑

在《三国演义》原著中描述文丑的形象是“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也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

以文丑的武力值,也属于超级猛将的行列。磐河一战,“战不到十余合”打跑公孙瓒,公孙瓒部下四将来救,被文丑杀一退三,追击中与初次出场的赵子龙“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这样的实力,足以傲立群雄。

延津渡一战,文丑“战不三合”被关羽打得心怯而逃,随后又“脑后一刀”死于非命。那么,以文丑的实力难道真的非关羽三合之将吗?咱们再看看原著中关于这场战斗过程的描述。

文丑率兵至延津渡,曹操命士兵们“皆解衣卸甲少歇,尽放其马”,文丑的士兵争抢战利品,乱成一团,军容混乱。曹操下令出击,文丑“挺身独战”,文丑止遏不住部队的混乱,只好拨马退走,此时张辽和徐晃双双出击,追击文丑,文丑箭射张辽的盔缨、战马,再回头来杀,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文丑后军到,徐晃退走,关羽出现。

也就是说,文丑在与关羽交手前,先是在乱军中“挺身独战”,又箭射张辽,再与徐晃厮杀,徐晃又是个斧将,力气很大,文丑的体力消耗是很严重的。再遇力气更大的关羽,而关羽的头三刀又特别凶猛,文丑“心怯”也是很正常的。文丑“绕河而走”,本想拉开一段距离,以弓箭胜之,但不料“关公马快”,距离没拉开,被关羽追上了,“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所以说,文丑绝非不堪一击,他的死亡也是战场形势突发异变而造成的。

三、高览

做为“河北四庭柱”的高览,他的武艺绝不在张郃之下,但穰山一战,居然在赵云的冲击下,连一个回合都抵挡不住,就被挑了。难道这就是高览的真实水平吗?

大家先看看官渡之战中高览的表现。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两军对阵,曹操派张辽出马,张郃挺枪出迎,双方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随后曹军阵中第一猛将许禇“挥刀纵马”出战,高览“挺枪接住”,文中没有描述两将厮杀的具体回合数,但通过后文中双方开始混战的情况来看,高览在短时间内也并没有落于下风。但有个情况大家必须留意,高览“挺枪接住”,说明高览在迎战许禇的战斗中使用的武器是长枪。

穰山之战,刘备和赵云被打散,刘备孤身而逃,遇到汝南败回来的刘辟,正欲突围,遭到了高览和张郃的前后堵截。刘辟来战高览,“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大家注意,高览此时所拿的兵器是刀

做为一员沙场征战的猛将,也许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会使诸般兵器。但总有趁手不趁手,擅长不擅长的。高览面对许禇时,是明确知道对方是超级猛将,不敢托大,所以就使用更擅长的长枪。但面对刘备和刘辟,高览不放在眼里,随手抄了把大刀上阵,也是说得通的。

但此时发生意外,赵云从高览后军“冲阵而来”,士兵们为了躲避赵云的冲杀,肯定是往前跑,高览在最前面,后队往前一拥,他再想掉过马头来就难了,就像在车流汹涌的街道上原地掉过车头来,难度可想而知。赵云冲到近前时,高览是背对赵云,手中还拿把不趁手的大刀,导致“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

所以说,高览的死是由于他一时的大意。他根本没有想到,在许禇、于禁、李典三员猛将的包夹下,赵云居然仍能够杀出重围,还出现在他的背后。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河北四庭柱”没有一个是不堪一击的,他们都很英勇善战,都战死沙场,对得起自已军人的尊严。

颜文高张同为“河北四庭柱”,罗贯中为何把颜良、文丑、高览三人写得如此不堪一击?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主要人物的活动不能脱离史实,颜文高都是早死,所以罗贯中也不能让他们长命百岁。

颜文高张同为“河北四庭柱”,罗贯中为何把颜良、文丑、高览三人写得如此不堪一击?

颜良、文丑、高览、张郃号称“河北四庭柱”没错,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出自《三国演义》,而是早于《三国演义》的《评话三国》!罗贯中也并没有贬低颜良、文丑、高览三人,亦没有吹捧排至末位的张郃。因为正史中张郃的能力确实强于三人,成就也远远高于他们,演义中反而是颜良、文丑的武艺碾压张郃。

在演义中,张郃常被称为顶级高手的门槛石,但凡击败过张郃的,最后都成了顶级高手,比如张飞、赵云、黄忠等人。因此张郃的武力值定位是一流武将层面,大概与夏侯渊、张辽等人武艺相当,理论上略弱于庞德、徐晃等强一流武将。

我们再看四庭柱前边的这三位。颜良曾威震曹营无人敢挡,二十合击败猛将徐晃。武力值稳居张郃之上。甚至在曹营第一猛将许褚之上;文丑则五六十合打平了赵云,击退了张辽、徐晃的二人组合。其实力同样稳居张郃之上;三人中实力偏弱的大概是高览,不过其亦有战平许褚的记录,硬实力绝不在张郃之下。

况且在“罗本”演义中,罗贯中详细交代了颜良的死因。文丑之死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心态奔溃,因此他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位死于“心怯”的将领。高览之死也属于措手不及,正面厮杀也绝不至于一合毙命。

因此!罗贯中虽然安排颜良、文丑被关羽秒杀,高览被赵云秒杀。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前文中对三人的武力值设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