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到底谁才是正统?
我认为曹魏政权才是正统!
关于三国谁是正统的问题,在史以来大家争议比较多。如果按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观点,刘备的蜀汉政权是正统,如果按照陈寿的《三国志》的观点,曹魏政权才是正统。
那么,三国时期,到底谁才是正统?我认为曹魏政权才是正统。
我的理由如下:
首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但对于蜀汉政权着墨多,描写也详尽。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讲的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之事。想想当时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群雄纷起,汉天子如热锅上的蚂蚁。
毋庸讳言,当时天下应该有多少比刘关张桃园结义还重要N倍的事,但是,罗贯中却以当时的三个草根结义为开篇,足以证明对他们的偏爱,以及行为的认可。
其后,关于蜀国的故事、各次军事行动,甚至第二代集团领导人刘禅的事也描写得非常细致,如刘禅娶妻、诸葛的后代、赵云的后代,包括降将姜伟也是多有交待。
而对于曹魏、东吴等描写、记载,包括人物的命运就不是那么细致、详尽。可惜蜀汉毕竟太弱小,成了一个短命的政权,首先被消灭。于是被取代也就是就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三国志》反映出了曹魏是正统,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系,也符合历史潮流。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在蜀汉后主刘禅手下的一个叫黄皓的权贵手下为官,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不被重用。后来,蜀汉被曹魏消灭,而曹魏又被司马炎篡权,最后消灭吴国,统一全国。陈寿自然就成为晋朝的官员,只是职务太低,没有提及。
以陈寿当时的处境,他必须以晋朝的传承为正统,他在晋朝为官,当然必须摆正晋朝的位置,所以,必须较多地着墨写曹魏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物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将晋朝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历史实践也证明,蜀汉、东吴都只能是暂时的,是非主流的,所以被消灭、取代也是历史潮流。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距离汉末以及三国已经太遥远了,所以,他按照他的认知和爱好,记叙三国故事,当然就不受任何影响了,只要故事情节相对真实,热闹,大家喜欢就可以。
所以,罗贯中写诸葛亮论天下局势,草船借箭、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及木牛流马、斩马谡、空城计等就显得得心应手,且精彩纷呈。此时,曹魏只是被动应战,那么,此期间,东吴在做什么?当然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再次,按照现在人们对历史正统的态度,能够继承历史,传承至今才是正统。
三国时期,无论群雄如何纷争,如何替换,都没有改变三国归晋的事实,晋朝传承了中国的历史,当然就是正统,蜀汉以及东吴只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一个偏安政权而已,所以最终难逃被消灭、或取代的事实。
陈寿的《三国志》写了上接东汉朝末年,汉献帝被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随后被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权,成立魏政权,后来魏政权又被司马父子篡权,建立了晋王朝,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真相。事实证明,晋朝篡夺的是魏政权,所以,曹魏才是正统。
罗贯中与陈寿所处的时代不同,地位不同,其作品反映的观点当然就不同,他们的作品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三国正统的认知,但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演义只是民间故事的加工,或作者自己的文学素材的积累展现,而志书才是相对较真实记录历史的资料。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分,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跳出个人对历史认知的局限,才能相对真实地认识历史。
三国时期,到底谁才是正统?
三国中,真正把自己当成国家来建设的,是曹魏政权。
东吴是一个贵族联盟,蜀汉则更像是一支拥有了国家的军队。这么看来,能够作为正统的,只能是曹魏一家。因为要做一个国家,不能是你有了一个皇帝就行了,你至少要创立政治制度、经济要有所发展、文化要更繁荣,这才符合开国气象。
相对于蜀汉和东吴,曹魏有建安文学,曹操所在的许昌和邺城,都是当时的文化高地,全国的学者、精英人才都愿意往那里去,那里是人才中心。
对于中国政治生态里的“正统”的说法,大概的意思是要“承天命而抚万民”。所以以前的皇帝要说话,前面要加上一个“奉天承运皇帝”,然后才“诏曰”。上天有好生之德,皇帝们承的既然是天命,那总是要有源头的。那源头在哪里呢?原来是在黄帝那里。东汉的《白虎通德论》里说,皇帝都是黄帝一脉承袭,之所以改国号,只是要区别德行。因为中国古代是“家天下”,因为这一家皇帝执掌天下未修德政而亡国,所以新崛起的皇家要替代他执行天命。因为都是黄帝后裔,所以大家都有资格来做皇帝,“六亿神州尽尧舜”。
因此,曹魏政权的正统性,首先来自于汉帝的禅让,这是符合中国政治生态的逻辑环境的,正统性毋庸置疑。孙权和刘备眼看着,心痒难耐,可是他们也没有曹丕的近水楼台呀。刘备倒是有一个牵强的说法,他说汉德未衰,他作为汉室后裔,要继承祖产,拒绝承认禅让之举。
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汉德衰没衰,谁说了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还曾经就这个事骂死了王朗。可要说是论理,诸葛亮未必就站得住脚。当时天下大乱,汉室已名存实亡,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谁规定了天底下只能姓刘的做皇帝?就连那个有名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就是汉武帝说的。汉献帝其实是依附于曹魏政权而存在的,而曹魏政权也并非是篡权夺位,是曹操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在那个战乱不断,瘟疫连年,老百姓流离失所的年月,曹操凭借一己之力,给北方的老百姓一个相对安稳的休养生息的环境,当真可以做“有德者”。
不过,刘备不认账,他身边的其他也不认账,这个也无可厚非。因为不认这个账,刘备就可以有巨大的收益。蜀汉这帮团队,是不承认曹魏政权的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可是从刘备时代开始,一直到刘禅投降,蜀汉政权其实就一直在耕战、耕战、耕战,在其他领域基本没有什么贡献。普通老百姓对这个政权的观感,也不存在爱国与否,毕竟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没有“亡天下”之事的情况下,都是被当做“肉食者”的事。老百姓连肉都吃不起,吃不上,还要操谁来当皇帝的心?
所以,严格来说,蜀汉政权虽然有了皇帝,也有政治理想(还于旧都),他们可以算作是大一号的“骑士团”。
如果说蜀汉拒不承认曹魏政权正统还有点说头,那东吴就连说头也没有了。所以,在刘备当皇帝的时候,孙权采取的做法是向曹魏称藩,只要不影响东吴的实际权益,孙权也乐得“不务虚名”。可是东吴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孙权不当皇帝,根本就拢不住人才。东吴的很多将领和人才都投降了曹魏,毕竟人家那里才是正统,总是跟着一个藩王有什么前途?
孙权气得牙痒痒,可是害怕曹魏的实力,一直没有敢称帝。直到陆逊在石亭之战打败了曹休,孙权这才有底气来称帝。可是孙权没有汉帝来禅让,也不是刘氏后裔可以继承祖产,那他这个皇帝该怎么当呢?孙权灵机一动,想到了“纬书”的办法。
当皇帝“承天命抚万民”这个说法,是来自于儒学的各种“经书”。可是在很多经书之外,还有一些“纬书”,这些“纬书”就是一些“谶纬之学”,在汉代的时候非常流行,有点神秘主义哲学的意思。孙权就让一些人编造了“孙氏当立皇帝”的纬书,这就相当于是孙权请了几个算命先生,来看他的面相,然后让这些算命先生大腿一拍,“哎呀,这面相乃是九五之尊呀!”既然有了这样的神的旨意,孙权的臣子们也想做个从龙之臣,就纷纷上表,请求孙权做皇帝。如此扭捏几下,孙权也做了皇帝——他这个皇帝,是自立的。在儒家的正统的传承里,是不被承认的。如果孙权这土办法都行,那天底下的皇帝岂不是不值钱了?
从历史发展来看,公元263年,司马昭攻灭蜀汉。虽然魏国也已经名存实亡了,可是在那时在明面上还是司马氏的主子呀,这就相当于蜀汉依靠着血统强行要来的那点正统意味也被曹魏拿到手里了。至于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其权力合法性来自于曹魏的禅让,他必然要承认曹魏的正统了。
三国时期,到底谁才是正统?
什么叫"正统"?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
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据长江天险以拥兵自立;一个同姓氏借尸还魂。军阀混战,涂炭生灵。乱世出英雄,有枪就是草头王。
谁都不是正统。军阀割据,老百姓是炮灰,战争最大的牺牲品。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借以"爱民"作为幌子,加强剥削,加强压迫,实行法西斯统治,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民不聊生。
国盼安定团结,民盼风调雨顺。宁做和平犬,不做乱世人!
三国时期,到底谁才是正统?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的部落,"不知魏晋,遑论秦汉"。不知道外面已是魏晋时代,更不要说秦汉历史了。
可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曹丕时已逼迫汉帝禅让与曹魏了,从这个层面上,魏朝是替汉的。而后来司马昭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司马炎灭吴统一天下,建立晋朝。故魏是汉到晋的过渡阶段。这一过程也可称魏晋。
但三国因为魏只占据北方,汉中和江东还存在着蜀汉和东吴,呈三足鼎立之势。这个时期又并称三国时期。
无论魏晋正统论,还是三国鼎足论,都是可以理解的。魏是代替东汉失于晋,但也没有完成大一统。而三国并立而有八十年左右。说三国,比较符合天下三分的态势。这是"天下分久必合丶合久必分"的客观态势。至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精心构思的匡扶汉室正统观,则是另一层面的话题了。
三国时期,到底谁才是正统?
导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书中的中心思想就是刘姓皇室是正统。所以《三国演义》第一章出场,就是刘皇叔刘备与心怀汉室天下,忠义无双的两个刘粉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演义第一个出场的就是主角,就是书中家天下封建思想的正统。所以刘皇叔刘备的形象塑造,就是仁义满天下,作为代表汉室天下正统的代表刘备,形象立马高大上。加上两个武力值爆棚的拥泵死忠小弟衬托,刘备正统大义名份巳定,后来称王叫汉中王,国号是蜀汉。都显示刘备的正统大义。一,众贤希望,汉未中兴之人,光武帝第二。《三国演义》最厉害的军师是诸葛亮,得卧龙者得天下,卧龙诸葛亮心向刘备,刘皇叔刘备岂不是得天下?得天下之人不是正统又谁是正统呢?可以说刘备代表了在三国时期,很多仍然心怀汉室贤达之士的希望,他们希望刘备能成为象东汉光武帝刘秀一样的存在,带领他们重新一统天下,恢复大汉王朝夕日的荣光。这个应该也是作者罗贯中,个人心中美好的愿望吧。二,曹魏建立,延续汉祚,确实是天下有名份。《三国演义》中曹丕篡汉称帝,已经是宣告北方汉室灭亡。而当时天下唯一汉室皇族刘氏只有刘备。这样刘备以皇叔身份掌握四川军政大权,确实是唯一一个有资格有资历,延续继承汉室正统的人。《三国演义》中也是处处体现这种封建思想,家天下当然是尊刘贬曹,在罗贯中时代尊刘贬曹是政治上正确,这样你写出的书才容易让天下士绅百姓接受。这也是《三国演义》能代代流传,经久不衰的主要因素,试问每个王朝的统治者,又有谁不希望天下臣民忠君爱我?所以刘备就必然必须得是正统。最后总结:《三国演义》是古代人所著,也就必然天生印刻封建主义普世价值观,天下一统的大义,忠义双全的人,整部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尊刘贬曹,贬斥所有不忠不义的奸臣,天下人必然遵循正统,这样国家才一统,天下才太平,百姓才安居乐业。
三国时期,到底谁才是正统?
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天命所归。如果不这样搞,其政权合法性就大打折扣,当然能称帝靠的不是天命,也不是正统,而是实力。
所以正统是块遮羞布,魏蜀吴都是靠实力当皇帝的,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实际就是这样,可是古人不能这么赤裸裸的说出来,他们必须将实力说成是天命,是正统。所以正统是他们用血腥手段争权夺利的遮羞布。
曹魏受汉朝禅位,其正统性最强,最后曹魏的继承者晋朝统一了三国,后世王朝和史学家都以魏为正统。而刘备是汉室宗亲,建立蜀汉政权,有一定的法统依据,所以在一些特殊时期,也有奉蜀汉为正统的。
东吴既没有受汉朝禅位,也不是汉室宗亲,而且东吴本来是地方诸侯,后来做了蜀汉的盟友,夺取了荆州后,又投靠曹魏,做了曹魏的臣子,受封为吴王,东吴的正统性最弱,可以忽略不计。
三国的史书《三国志》也是这么干的。其以曹魏为正统,关于曹操曹丕等魏国君王的传记都是本纪。而蜀汉的皇帝和东吴的皇帝都是列传。
虽然蜀汉的刘备和东吴的孙权都是列传,但是两者也有很多区别,蜀汉的君王基本上都享受本纪的待遇,而东吴就很拉胯了。
比如刘备的传记是先主传,开头就是: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完全是按照本纪的写法搞的,跟曹操的武帝纪有点类似。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但是孙权的传记就是吴主传,开头直接就是: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完全就没有姓谁讳啥,字啥啥的格式了。
而后世王朝对于魏蜀吴三国到底谁是正统有分歧。这件事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家身上,也和王朝大一统,还是割据政权有关系。西晋时期陈寿写《三国志》,就认为曹魏是正统,这有政治因素有关。西晋是从曹魏手中篡位夺得政权,只有承认曹魏的政权合法性,才能彰显西晋的政权合法性。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曹魏的皇帝都是本纪,而蜀吴两国皇帝都是列传。
西晋这么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人家一统三国乱世,也是大一统王朝。可是到了东晋,神州陆沉,司马睿南渡,偏安一隅。这个时候还以曹魏为正统,那么东晋本身的政权合法性就要大打折扣,于是东晋的史学家就有以蜀汉为正统的苗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北宋虽然算不算大一统,但是仍旧占据中原等广大疆域,仍旧是中华正统,所以《资治通鉴》中就以曹魏为正统,魏有纪,蜀、吴无纪;对于诸葛亮北伐,记载为诸葛亮入寇。
“(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 祁山,以木牛运。”
司马光写完《资治通鉴》后,没多长时间,金人打过来了,北宋就完蛋了。赵构跑到南方建立了南宋,向金称臣纳贡,中原故地落入金人手中。
这个时候,南宋还要以曹魏为正统,那么不就是直接承认了金朝的正统,南宋自己是伪朝吗?所以南宋只能以蜀汉为正统,这样才能显示自己不是伪朝。
对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伪朝的观点,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甚至提出了反对意见。
朱熹认为三国魏蜀吴,应当以蜀汉为正统,司马光记载的诸葛亮入寇是本末颠倒,是极大的错误。朱熹认为由此而来的《资治通鉴》是有很多错误的,有很多应该修正的地方,如果就修改资治通鉴的错误编写一部书,相当于另写一部《资治通鉴》,只是他精力不足,写不出这样的书纠正错误。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 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朱熹的论断正确与否暂且不断。只是朱熹在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元明清几个朝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被朝廷认为是正统,所以朱熹的观点影响极大。《三国演义》中以蜀汉为正统就是基于朱熹的观点。
对于正统这个东西,老百姓是决定不了的。皇帝谁来做,也是老百姓决定不了。所以正统这个东西,和老百姓基本上无关。
但是和皇帝却非常有关,因为做皇帝也得讲究名正言顺,也得讲究天命所归,顺天应人。古人非常看重这一点,尤其是要取得大家族,还有读书人的支持就必须要争正统。
争正统的最好办法就是消灭其他两个政权,这样一来,正统就不用争了。这也是我国古代很多王朝不愿意偏安一隅,要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
也是诸葛亮要北伐曹魏的原因之一,蜀汉的正统性仅次于曹魏,来源于刘备的汉室宗亲。如果蜀汉不讨伐曹魏,偏安一隅,其正统性和东吴基本上没啥区别,也就没有号召力来获得大士族和读书人的支持。蜀汉本来就是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一个,连正统都失去了,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如果真要认定魏蜀吴三国中一个是正统,那一定是曹魏。曹魏政权是受汉帝禅让而来的,其程序礼法上来说,没有任何毛病。
曹魏的江山也是曹操自己一步步发出来的,打着是汉帝的旗号。汉帝退位后,也得到了优待,封为山阳公,还可以用皇帝的规格祭祀先祖。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魏有传国玉玺,蜀汉和东吴没有,比起刘备和孙权自称皇帝,曹魏就是正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