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六亲不认,这里说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

六亲不认,是一个常用汉语成语,其含义说的是一个人不注重亲情关系,和亲戚关系很淡,没一点人情味,对血浓于水的亲戚经常是不管不顾。后来也泛指一个人不会为人处事,做事不讲一点情面,不给别人留余地。

那这里的“六亲”究竟指的是哪六亲呢?

古代关于六亲具体的解释有很多种,比较多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曾有关于六亲的记载和说明:“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

这里的父子、兄弟都很好理解,姊姑指的是侄子侄女和姑姑的关系,甥舅指的是外甥女或外甥与舅舅的关系,昏媾和姻亚指的都是因婚姻关系产生的亲属,但是昏媾指的是妻子的家属与你的关系,姻亚指的是丈夫的家属与你的关系。

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认为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和夫妇,这一点在《老子》《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典籍中都有记载,《老子》中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魏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弼曾对这里的“六亲”做出批注和解释,说《老子》中的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和夫妇

第三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认为六亲中第一亲为父亲,同时也包括父亲一方的亲戚,比如爷爷奶奶,大伯叔叔,姑姑等;

第二亲为母亲,同时还包括母亲这一方的亲戚,比如姥姥姥爷,舅舅和姨等母亲这边的亲戚;

第三亲是兄弟,同时包括兄弟媳妇,比如嫂子、弟媳等;

第四亲为姐妹,同时包括姐妹的老公,比如姐夫,妹夫等;

第五亲为夫妻,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比如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等;

第六亲为子女,同时包括儿子的媳妇以及女儿的丈夫等。

第四种说法:

第四种说法认为六亲指的是父子同父母的亲兄弟,然后是你与叔父或者伯父孩子的兄弟关系,接下来是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以及同族兄弟

这里的从祖兄弟指的是你们双方属于同一曾祖父但不是同一祖父的兄弟关系。从曾祖兄弟指的是你们双方属于同一曾曾祖父,但不属于同一曾祖父的兄弟关系。

第五种说法:

第五种说法认为六亲指的是你的父亲、母亲、兄、弟、老婆、儿女。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贾谊传》,里面是这样说的:“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

隋唐著名经学家颜师古将这句话中的六亲解释为父、母、兄、弟、老婆和孩子。这也是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关于“六亲”的解释。

总结:

古代关于六亲的说法大致有以上五种,不过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的六亲解释是“父亲、母亲、兄、弟、老婆、儿女”,因为这几个往往是和你关系最亲近的亲属关系。不过现在的六亲也不局限于这种解释,六亲也经常泛指所有亲属,甚至是朋友。

对于以上“六亲”的几种解释,你最认同哪一种呢?

以上就是日常科普君的回答,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及时批评指正!

人们常说六亲不认,这里说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

六亲不认是个成语,形容人不通人情世故,跟任何亲属都不相有往来,更多的是指为人做事不留情面不讲情面,不认亲疏彼此,无亲情可言,是个不认亲的货色,含有贬意。至于指是具体的哪六亲,则各有说法,不大统一。

六亲应是有血缘及姻亲关系的泛指,凡沾亲带故的都入在其中,六与其它数一样,并非实指,意而代表多,泛指所有亲属。六要是实指,最亲有血缘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儿女。过去重男轻,男尊女卑,内重外轻,所以六亲以重男为主。言亲不轻女,要说实指,就远不指是六亲了。父母,兄弟姐妹,夫妇,子女,还有妻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在算命易卜里,也常讲六亲:生我为父母,我生为儿女,同我为兄弟姐妹,我克为妻财,克我为夫官。以六为头的成语还有:六亲无靠,六神无主,六尺之孤,六阳会首,六道轮回,六出祁山,六月飞霜,六根清净,六朝金粉等等,以六组词就更多,有的是以数实指,有的就不是。这是的六亲,既可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虚指就是包括所有的沾亲带故的亲属了。成语的意思也是虚指多于实指的。

人们常说六亲不认,这里说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

首先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六亲不认”的含义。

一般来讲对“六亲不认”的解释有两种。

1、褒义:坚持原则,秉公断事,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大多赞美行政官员的工作作风。如历史上的包拯、狄仁杰,当今社会山西省地方税务局会计师郭占利等。

2、贬义:不重天伦,不通人情没有人情味。多指那些自私自利,没有做人原则的小人。这类人从古至今也不计其数。

其次,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六亲的含义:

1、现在六亲泛指亲属,父、母、兄、弟、妻、子等和自己最亲近的人。

2、历史上的六亲有特定的内容,说法有三种:

(1)泛指父母、兄弟、胡姐、甥舅、姻亚、妻子家属。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泛指父、母、兄、弟、夫、妇。出自《老子》。

(3)泛指父、母、兄、弟、妻、子。出自《汉书》。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您的阅读!

我是@师说文史 欢迎关注、点赞、收藏!!

人们常说六亲不认,这里说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

现在所说的六亲,一般就是泛指亲属。但是要具体细分的话,历史上关于“六亲”的具体内容,大概有三种。

一、历史上对于“六亲”之范围的三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出自《左传》,而《左传》中的六亲大概就包括了自己的母亲父亲、自己的兄弟、父亲的姐姐妹妹,也就是现在的姑姑,还有甥舅,妻子那边的亲戚和丈夫这边的亲戚。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老子》,里面的六亲相关内容就简单许多了,大概就是,父亲,母亲,哥哥,弟弟,丈夫、妻子。

第三种说法出自《汉书》,里面对六亲的解释比《老子》相对丰富一些,大概是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子女。

从三种说法中不难看出,无论哪种说法,六亲中都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子女。因此,我们也能看出倾向,现在大部分人大概比较赞成《汉书》中的说法。

但是,不得不说,现代意义之“六亲”一般没有人太过追究具体包括哪些人,大概就泛指与自己血缘关系比较亲近的亲人。

二、“六亲不认”的两种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六亲不认”,常常有两种解读。一种说法是说,“六亲不认”这个词语指一个人没有良心,没有道德,因为利益而出卖亲人,眼里只有钱再无其他。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一个人有些个“大公无私”,有点和成语“大义灭亲”意思类似。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即便面对自己的亲人犯错,也会“大公无私”,秉公执法,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六亲不认”。

但是,当前日常常用的“六亲不认”多做贬义,贬低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良心。而对于“大义灭亲”之“六亲不认”,人们常常会用“大公无私”去褒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六亲虽然有三种说法,但是一般比较认可《汉书》里面的说法,即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子女。不过当前人们如无必要,不大会细究六亲之具体内容,大抵会以六亲泛指血缘关系比较亲近的亲属。

同时,“六亲不认”可以用来批判一个人没有道德,也可以形容一个人“大义灭亲”,但是现在一般将“六亲不认”做贬义。

人们常说六亲不认,这里说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

前言

“六亲不认”应该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在生活学习和娱乐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个词的身影,用以形容人不讲情面,不重天伦,一般带有贬低意味,在影视作品中的反派常常具有这个特点,因为他们大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情义也就更不及顾及了。

但是在古代,六亲不认却并不是个贬义词,甚至还有人形容著名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也是个“六亲不认”之人。卫国大夫石碏也同样因为“六亲不认”出名,好像六亲不认是一个很难得的品质。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家庭宗室的国家,百姓们对亲人好友总是会抱有与陌生人不同的情感,因此假如能做到六亲不认,反而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你知道怎么样才能算得上六亲不认吗?这“六亲”指的究竟是哪些亲戚呢?

读过《左传》的朋友可能会说,这六亲其实很简单,基本上概括了人的所有亲属关系。指的分别是父母、兄弟、父亲的姐妹、舅甥、妻子的亲属、丈夫的亲属。但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它的涵盖面实在是太广了,没法体现最亲密的血缘亲疏关系。

现在普遍认可的六亲概念,主要还是取自《汉书》的说法,主要指直接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直系关系,因此更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只有不认这“六亲”,才能真真算上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六亲”

第一“亲”指的就是父亲,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常常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和社会的联系也更紧密。对于普通人而言,父亲赚钱养家糊口,是一个家里顶天立地的人物,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六亲中最为重要。

第二“亲”指的是母亲,古代讲“严父慈母”,如果说父亲是自己追赶的目标,那么母亲就是为自己提供温暖的避风港。母亲怀胎十月生下自己,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同时假如父亲去世,自己更是母亲的依靠,如此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古人而言也同样十分重要。

第三“亲”指的就是兄长或者姐姐,俗话说长兄如父,兄长在古人的成长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古代的独生子女很少,哥哥姐姐是自己童年时的玩伴,也是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依靠和尊重的对象,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组成成分。

第四“亲”指的就是弟弟或者妹妹,对于古代人而言,弟弟和妹妹是自己爱惜保护的对象,我们现在看到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遇到困难,也总是忍不住去帮助引导他们。而在古代,弟弟妹妹更是在自己的呵护陪伴下长大的,因此更是无法割舍。

第五“亲”指的就是妻子或者丈夫,不同于之前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与血缘关系相同的是,妻子和丈夫的组合依旧牢不可分,对于普通人而言,婚姻关系在整个人生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六“亲”指的是子孙,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子孙就是我们的意志和品德传承下去的最好途径。对于中国人而言,子孙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怀揣着我们年轻时候的梦想。而更现实地说,子孙也是我们的依靠,我们慢慢变老,他们慢慢长大,等到他们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子孙也就成为了我们最重要,也是最好的保护伞。

总结

六亲的版本虽然很多,但是《汉书》中涵盖的说法,代表了我们身边最紧密也是最重要的亲属关系,他们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虽然六亲不认,说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真要割舍这六亲,也是万万做不到的吧。对于“六亲不认”中,是哪“六亲”你知道了吗?你和想得六亲一样吗?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资料《汉书》《百科》等

本文标题/老话“六亲不认”,究竟说的是哪六亲,和你想得六亲一样吗?

作者:纵观历史2020配图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源于网络

人们常说六亲不认,这里说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

我国是“礼仪之邦”,三姑六舅之间的人情往来规矩特别的多,由此延伸出的“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等词语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候经常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消耗。

下面土鳖君就给诸位盘一盘,“五服”是什么意思,“六亲”是哪六门亲戚?九族又是哪九门族人?“祖宗十八代”又分别是哪些祖宗?

壹丨六亲到底是哪些人?

在我国典籍和民间习俗中关于六亲的说法经过了三次变动。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向郑国的正卿子太叔问礼,子太叔回答说:礼就是地上的百姓效法上天的规矩,并由此引出了‘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及姻娅’的六亲之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周礼”之中的六亲是由“父子、兄弟、姑姐”三门宗亲和“甥舅、翁婿、连襟”三门姻亲组成。

而在《道德经》和《汉书》之中,六亲又变成了“父、子、兄、弟、夫、妻”六种,而这“六亲”又被延伸到大家喜闻乐见的“六爻”卦术中。

在“六爻”卦中,以“我”为中心,根据五行的生克建立了五种关系。即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我克者为“妻财”,克我者为“官鬼”,比肩者为“兄弟”。

到了宋朝程朱理学崛起之后,“六亲”的范围逐渐固定在父族三代、母族三代,兄弟(包括兄弟的妻子)、姐妹(包括姐妹的丈夫)、夫妻(包括公、婆、岳父、岳母)、子女之内。直到现在也依然延续着这个范围。

贰丨九族,到底是哪些人?

九族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我”开始上数四代,下数四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我、子、孙、曾孙、玄孙”。《三字经》有云“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还有一种“九族”是司法上的九族,也就是“株连九族”中的“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包括“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

母族三,包括“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

妻族二,包括“妻之父和妻之母”。

在古代,如果某个人犯了“弑君、谋反”等大罪,这些亲戚都要受到株连。

当然,株连也不是全部跟着砍头,只有十六岁以上的父、子、孙、兄弟和叔伯会跟着送命,其余的均被充军、流放。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个“株十族”的特例。明建文四年(1402年),正学先生,“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因拒绝为明成祖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朱棣车裂于市,并株连了十族873人。这里的十族是在九族的基础上加上了“门生之门生”,也就是弟子和再传弟子。

叁丨祖宗十八代,到底是哪些人?

祖宗十八代的说法出自《诅楚文》。所谓的《诅楚文》是宋代时期出土的三块秦国古碑,碑文的内容大体是“因秦楚两国之间争端不断,秦国的国君向天神祈祷,诅咒楚国早点灭亡。”据欧阳修等人考证,这篇《诅楚文》应该是出自秦惠王之手,诅咒的对象应该是楚怀王。

在《诅楚文》中有“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门,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斋盟,日枼万子孙,毋相为不利。兼倍十八世之祖盟,率者侯之兵以临加我”一句。大体意思是“自我的祖宗秦穆公和你们楚国的祖宗楚成王开始,我们秦楚之间世代修好,而你楚怀王却违背了盟约兴兵来打我大秦,你对不起你祖宗十八代。

在先秦虽然提出了“祖宗十八代”的说法,但是没明确这十八代到底有谁?

直到东汉的词书《尔雅》出版之后,祖宗十八代的名称才定了下来、

《尔雅》中的祖宗十八代是自“我”开始上数“九代”,下数“九代”。

包括:生己者为父,生父者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我生者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从“鼻祖”到“耳孙”总共十八位。

肆丨五服,又是什么?

其实“五服”最早的意思是指在古代参加葬礼时穿的五种“孝服”。根据儒家礼学经典《仪礼》的规定,孝服从重到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与逝者关系越近,穿的孝服越重。

由于这个“五服”制度非常的繁琐,民间执行起来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民间就把他们简化为:“从我开始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中的任意“五辈”。五服之内说明是关系比较近的“宗亲”,出席葬礼时需要“披麻戴孝”,出五服则说明是关系比较远的“宗亲”,出席葬礼时不需要穿孝服。”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