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粥对血糖有影响吗?
黑米粥对血糖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凡是“粥类”、“糊类”,比较软烂细腻的食物,特别是淀粉类食物,对血糖的影响都会较大,所以,如果是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并不推荐频繁用煮粥的方式来料理,多吃干饭,用细粮混合粗粮、杂豆的干饭会更有助控制血糖。不过黑米粥中添加了黑米,黑米可作为一种糙米类,其中的膳食纤维含量相较与白米饭来说要高不少,但黑米煮粥升糖速度只能说比白米粥要好一些,也不推荐频繁食用。
对于糖友来说,淀粉类食物都不推荐长时间加热、熬煮,这样的话会升高淀粉的“糊化程度”,淀粉中原有结构的微晶结构被破坏,如此一来淀粉更容易转化为葡萄糖,则更容易让餐后血糖飙升。但是糖友们就有意见了,那我们不是想喝点粥都不行了?其实也并非如此,如果糖友想喝粥的话也是可以的,但除了注意不要频繁喝粥之外,以下几点糖友最好也参考参考,对平稳餐后血糖会有帮助:
①粥不要煮过长时间
粥最好不要煮的时间过长,时间越长,淀粉的结构越容易被破坏,意味着更容易被消化吸收。粥煮得越久,米粒形状破坏不分明,而且还黏稠黏稠的,这种越黏稠、米粒和水越不分明的粥淀粉糊化程度越高,转化葡萄糖能力越强,则升糖速度越快。对糖友来说,推荐吃那种米粒、水更分明的粥,这种“清汤寡水”的粥对血糖会友好很多,而且因为水分多还有助降低升糖负荷。
②在粥中添加更多粗粮、杂豆混合
千万不要喝白米粥,升糖速度杠杠的,最好是也做到粗细搭配,在米粥中添加更多粗粮、杂豆、糙米类混合,比如八宝粥、红豆薏米粥、黑米红米粥、燕麦粥、荞麦粥等等,题主提到的黑米粥其实是不错的选择。增加粗粮杂豆混合有助提供更丰富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帮助减缓食物消化速度,减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同时还有助提高食物多样性,一举两得。
③喝粥注意量,还应细嚼慢咽
很多朋友喝粥都是呼噜噜一下就喝完了,这样的吃法很容易忽略喝粥多少,一不小心可能就喝多了,摄入过量主食也会导致糖分摄入过量,最终影响血糖。喝粥也应当细嚼慢咽,慢慢喝,糖友喝粥推荐一餐两小碗就差不多了,不适合过多饮用,如果觉得主食没吃够,可添加额外的薯类食物搭配。
④喝粥多搭配肉菜一同食用
喝粥多喝肉菜配合一起吃,不要喝粥就光盯着粥吃,可以在餐前吃一些蔬菜垫底,有助延缓淀粉分解速度。喝粥的时候一口菜一口粥,一口肉一口粥,混合着来,它们都有助延缓淀粉和消化液的接触机会,帮助稳定血糖。
黑米粥对血糖有影响吗?
想必提问者关心的是:黑米粥对血糖有不利影响吗?
看看下图,黑米粥的血糖生成指数,只有42.3。
这个数值,比小米粥61.5低,比红豆黑米饭62.1低,比粳米饭83.2低,更比粳米粥102低!
这是为什么呢?
1. 白米和黑米的区别。
简而言之,普通稻米经过层层精加工后,外观晶莹剔透,非常受消费者喜爱。可是,在被除去的麸皮和谷糠里,含有整颗谷粒中大部分的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十分可惜!每百克白米,膳食纤维含量低于0.8克。这样的精米,好吃好看,却不利于血糖。
但是,黑米因为颜色的缘故,即便经过精加工,外观也无法吸引眼球,故而,黑米一般不经过精加工,都是“粗粮”,每百克含有3.9克不溶性膳食纤维。
2 粥和米饭的区别。
同样是加水烹煮,粥的水分远比米饭多。但是,一般粥的血糖生成指数,却比米饭要低很多。这是因为,米饭是偏硬的,在嘴中需要反复咀嚼,到了胃肠道好消化。而粥却是简单咀嚼即可,大颗粒的食物难以消化,自然血糖反应比较慢。
3. 黑米粥的特点。
黑米中的蛋白质、脂肪、钾、镁、锌、硒、B族维生素、维生素E等含量,全面碾压白米。黑米还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和胡萝卜素——花青素能对抗自由基、增进视力、改善睡眠、保护皮肤。黑米具有“药食两用”之功效,煮成粥后,营养素得以很好地保留!
黑米粥容易消化,搭配蔬菜、蛋类和肉类菜肴,就是一顿简单而又美味的营养餐。
可以在煮黑米粥的时候,加少量红枣、花生、燕麦、薏米、绿豆等粗粮,营养更加丰富;如果添加少量大豆,用其丰富的赖氨酸来弥补黑米赖氨酸的不足,体现出“蛋白质的互补效应”,营养非常好!
黑米粥不能煮得太烂,否则太容易消化,餐后血糖会很高;吃的时候,不建议过于细嚼慢咽;糖友不宜添加淀粉和藕粉等来增稠。
食用黑米粥,算是对血糖有利吗?
黑米粥对血糖有影响吗?
感谢邀请。
黑米粥也就是用黑米熬的粥,比起我们平时用大米熬的白米粥来说对血糖要友好不少。黑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是白米饭的3~4倍,由于膳食纤维有利于延缓食物消化速度,帮助餐后血糖的平稳,不过要注意的是,黑米依然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经过长时间的熬煮,黑米中淀粉的糊化程度也会提高,造成更多葡萄糖进入血液,对血糖的影响也是不小的。
总之,并不推荐糖友们频繁喝粥,日常最好吃干饭,而且最好是有粗粮杂粮、杂豆混合着一起做出来的杂粮、杂豆饭。粥大部分是谷物类经过长时间熬煮的食物,长时间加热会升高淀粉的“糊化程度”,简单说就是加热破坏了淀粉原有的结构,化学键断裂后,更利于消化吸收了,淀粉更容易转化为葡萄糖,所以对血糖的影响更大。不过糖友也并非完全不能喝粥,糖友如果喝粥的话一定要记住首先就是不要熬煮时间过长,平时我们用电饭煲煲粥都需要1~2个小时,我们可以设置半小时~40分钟就够,另外,粥最好是煮了速吃,不要留到下一顿再吃,不然淀粉吸收水分不断膨胀,也会增加软烂、糊化程度,对血糖不利。比如说选择粥的时候,那些米粒和粥中的水分比较分明的粥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煮时间长了之后米粒变性,淀粉糊化,粥和水都混为一体了,十分黏稠软烂,这样的粥就是升糖大户了,不过很可惜的是大家普遍更喜欢这样的粥,外卖粥铺里煲的粥也基本是这种粥,甚至为了进一步让它看起来黏稠,还会额外加点淀粉……
第二就是粥一定要规划好分量来吃,很多朋友吃粥都是呼呼呼几口就喝完了,本来升糖速度就较高的粥这么几口喝完葡萄糖会更快进入血液,而且这样的吃法很容易喝粥过多,因为喝粥太快的缘故,肠胃也还没反应过来,没给出及时回复,感觉肠胃好像还空空如也,结果最终就会导致喝粥喝多了,碳水化合物摄入也更多,导致对血糖影响较大。粥因为加水多,所以比起干饭来说体积要多少2~3倍,日常我们的主食摄入大概是2两谷物(一小碗),搭配一拳或1/2拳的薯类,或者2~3小把杂粮,现在如果把谷物换做喝粥的话最好也不要超过2小碗。 熬粥的时候千万不要白米粥,最好是搭配更多粗粮、杂豆、坚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混合,增加膳食纤维含量,更有利平稳血糖。喝粥前我们可以吃些蔬菜,这些蔬菜有助帮助我们阻碍淀粉和消化液的接触,从而延缓葡萄糖的分解,喝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搭配肉菜共同食用,同样有助平稳血糖。
黑米粥对血糖有影响吗?
黑米是谷类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稻米, 因为维生素B族以及矿物质、膳食纤维的含量都高于一般稻米。
黑米粥对血糖有影响吗?事实上,主食类食物对血糖都是有影响的,因为都富含能量,只是或大或小了。黑米粥相对于其他粥类,比如大米粥、小米粥要好很多,因为黑米粥的血糖生成指数(GI)要低,只有42,大米粥69、小米粥60、玉米粥50,从GI指数来看,黑米粥属于低GI食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成分含量。
黑米所含膳食纤维:
黑米的膳食纤维含量要高于精白米、小米、糙米,虽然不及玉米、荞麦和燕麦,但烟酸含量很高,烟酸也为葡萄糖耐量因子,所以总的来说,黑米粥糖尿病人也是可以喝得,但不建议常喝,因为所有的煮的黏烂的粥类,特别是单纯的一种稻米类,由于富含淀粉类,所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长期这样来饮用。吃蒸饭更好。
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喝粥类,如果想喝粥类的话,可以适量搭配多种谷类和豆类一块来煮,比如:荞麦、燕麦、玉米、糙米、红豆、绿豆等。另外煮粥的时候可以尽量整状一点,不要煮的太粘稠,糊化程度低一些,这样更有利于糖尿病对血糖的控制。另外还要记着不要喝太多,控制食用量。
黑米粥对血糖有影响吗?
大家好,我是营养师侯玮,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下面这张食物血糖指数表:
从中可见,煮玉米、玉米面、玉米片三者的血糖指数是递增的,同样是玉米,但其血糖指数却并不相同,甚至相差较大!可见,即使是较为健康的粗杂粮,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也会导致其最终对人体的血糖影响是不一样的!
言归正传,回归本题的主角——黑米!
黑米本身属于粗杂粮,没有经过过度的精制加工,因此较好的保留了种子的种皮、糊粉层、胚芽等营养价值最高的部分,但是,如果我们将买回的黑米打成粉,或是长时间熬煮的话,也会让其中的淀粉大量溶出,导致其血糖指数增高!
因此,黑米本身对血糖的影响比白米、白面等精致谷物要小,但关键还在于我们的烹调加工方法,进食煮熟食用的话,是较好的选择,而打成粉或熬成粘稠的粥则对血糖影响较大,不推荐糖友食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好!
黑米粥对血糖有影响吗?
糖尿病患者饮食的2大原则:
1、科学饮食不忌口,重点在于科学饮食。
2、食物多样不过量,重点在于不过量。
任何食物对血糖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的,黑米粥对于血糖的影响要看你煮粥的时间长短,如果煮粥时间长,对血糖影响是比较大的,容易升高血糖。煮粥时间短,做到熟而不烂,也会升高血糖,但是会相对的平稳。
担心喝粥会导致血糖高的朋友,你可以尝试着喝牛奶或豆浆等,牛奶和豆浆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是相对偏低的,对于血糖影响是比较小的,建议餐前半小时喝最好,可以起到餐前负荷的作用,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
关于糖尿病患者饮食2大原则一定是要学会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学习和具体的应用,指导哪些食物能够升高血糖,哪些食物能够有助于平稳血糖,系统的学习之后才能合理的安排一日三餐,才能做到各类食物的合理搭配,这样才能保证血糖长时间平稳,才能有助于改善和缓解并发症。
营养总结:如果你想系统的学习糖尿病健康管理的课程关注【营养大家谈】学习专栏课程【学会吃动平衡,平稳血糖你能行】系统的学习糖尿病健康管理知识,具备管理糖尿病的能力,打败糖尿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