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海一半的小孩考不上高中,这是真的吗?

是不是太夸张了?

在上海,中考也是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重要转折点,其重要程度和竞争激烈的程度丝毫不亚于高考,所以上海一般小孩考不上高中这种说法,基本属实。

一、学生上初中之后的分流。

每个学生以及家长都有自己的规划,一些初中生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高中,有的人还会上一些国际学校,有的人则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上学。那些觉得中考很难的朋友们,大部分都是计划让孩子去上海的重点高中去上学的人,比如有名的“四校八大”重点学校: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南洋模范中学、大同中学、延安中学、复兴高级中学、格致中学、七宝中学、建平中学、控江中学等优质重点高中。

二、高中资源紧张。

上海近些年新建了很多小学、初中学校,但是高中学校却没有相应增多,所以对于有限的高中数量,数量庞大的初中生自然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为自己争取一个高中名额。高中教育资源的紧张,让初中生的升学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高中教育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上海作为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人才来上海定居或工作,这些人的孩子当然也想在上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外来学生的涌入也使得上海的中考更加紧张,竞争更加激烈。

三、很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都比较高。

我们都知道上海的中考总分是630分,以当地不错的高中上海中学为例,其每年的分数线大致在600分左右,也就是说学生的所有科目成绩最多只能失分30分,才有机会进入上海中学就读。很多人目标就是上海的这些重点高中,如果分数低宁愿选择复读,但是心仪的学校又分数线比较高,这也使很多人上不了高中。

四、上海很多高中招生人数较少。

我们都知道高考非常厉害的衡水中学、衡水一中,他们大概每年招收六万名高中生,然而像上海的顶尖高中学校,一年也就吸纳几百名新生,这个差距可是几百倍啊。但是上海重点高中的回报率也是相当高的,在上海重点中学上学的孩子,99%的人可以上一本大学!

总的来讲:

上海一半小孩上不了高中,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基本上还是属实的。学生的分流,高中资源的短缺,分数线、招生人数的划定都使得上海中考异常激烈,所以一般学生上不了高中,这也不足为奇!

据说上海一半的小孩考不上高中,这是真的吗?

不夸张的

我11年参加了上海中考,那个时候我考了我们学校54名(我们学校初三一共120多人),然后我连我们区(徐汇)最差的公办高中都没考进,只进了个民办。(这里说一下,上海中考一般以本区学生考本区学校为主,考外区学校是有名额限制的。我们初中算是一般的公办初中,除了名额分配以外很难有学生能裸考进四校这种水平的高中,不过徐汇区教育质量在上海最好,一般来讲徐汇区好一点的公办普高就比得上别区比较一般的区重点了)

顺便讲下高考,我14年参加上海高考,上海那年5.2w人参加考试,最后一本录取1w,二本录取1w8,本科率超过一半。那年是总分600,一本线421分,考国内前几的学校要考500以上才行。

供参考

以上

据说上海一半的小孩考不上高中,这是真的吗?

一线城市都是这样的,真的不夸张

目前国国内的一线城市现状就是这样的,学生能考上公立学校的机会少得可怜,50%是常态,很多时候50%都达不到。这是因为大城市里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根据2016年的数据,上海的人口达2400万,参加中考的人数在7-8万之间,而同期的公立高中的数量2017年的数据是248所,明显这么多的中考学生,公立高中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学生。短时间内也无法建太多高中,一是土地资源有限,二是财政上涉及一系列的费用,这钱花完短时间内也见不到经济效应,况且高中也并不是义务教育,所以动力也是不足的。结果就是大量中考学生上不了高中,竞争相当激烈。

学区房、学位房、补习等一系列现象就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考上普通公立高中都是竞争激烈,要是考个重点高中甚至名校,那拼成绩就难了,很多名额都被学区房、学位房占掉了学位,普通人考上重点学校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了。普通人只有拼成绩这一条路了,所以上海的补习现象也是相当激烈的。当然这种现象其实在全国各大城市蔓延开来,归根结底还是学校资源的缺失,名校资源更是如此。这种现象暂时无解。

我是学霸数学,欢迎关注!

据说上海一半的小孩考不上高中,这是真的吗?

这是事实。

我第一次去我老公(上海本地人)的小姨家,就非常吃惊为什么一个87年的孩子,居然上的是中专。这个名词仿佛是在我的父母辈比较流行的学历,这以后怎么办?

然后小姨就跟我解释了,上海的中专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差,反而有不少对口的工作安排,比如表弟读的中专,之后就可以进入水利部门,虽然一开始是做最基层的测量工作,但工资也不见得低,而且参加工作早,工龄长,也稳定。对于他这样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的孩子来说,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在上海,50%的比例在中考时被刷下,去各种中专、职校,或各某出路。所以上海的教育竞争也是非常极其特别的激烈。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上海的父母要从幼儿园就开始鸡血了。

据说上海一半的小孩考不上高中,这是真的吗?

据我上海的朋友反映,这个说法基本属实。

但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正确评价:从上海本身来说,中国一线城市,又是经济重心,有那么多人上不了高中,与上海市经济发展的位置有点不相称,而且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持续力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我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去读职业技术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高中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没有接受完基础教育,去学其他专业的知识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初中毕业年龄这么小,到底去学什么职业技术院校好,主观意识都还没有形成,难以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要走的路形成正确判断。

但话又说回来,让读不了高中的家庭从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负担和生活压力,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为了读高中而费尽心肌,也不会让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再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对身心健康发展有利。

据说上海一半的小孩考不上高中,这是真的吗?

谢邀。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特意去网上查了一下,上海中考录取情况,结果确实是这样的。

2015年上海参加中考的人数是77,566人,其中提前批次招生的人数是7914人,同一批次招生人数是43,991人。普通高中的录取率是66.9%,2016年的情况大致也是这样的。

并且,在网上找到了一份2011年上海18个区县中考普通高中的录取率。其中黄浦区录取率是85.56%,而松江区奉贤区,录取率只有41.12%。整体上的平均录取率,确实只有50%左右。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有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上海市对初中生强制分流。其实很多省份都有这样的政策,通过采取强制分流来减少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

很多地方的中考录取是按照1:1的比例,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一半的人就读普通高中。

这样的强制分流最早出现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强制分流的初衷,一方面是优化人才结构,为社会培养专门的职业技术性人才;另外一方面是缓解普通高中的办学压力,如果有大量的学生引入到普通高中,会造成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下降,同时会加剧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

但在实际中强制分流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心态极为矛盾,想让孩子学一门技术有一技之长,但又害怕做蓝领,薪资待遇比较低,没有社会地位。而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开始疯狂的考证。

中考的强制分流的确拓展了职业教育的生源,但并没有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比如之前山东省菏泽的一中学汇报,为了完成分流任务,学生禁止让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让这些学生提前回家。

家长宁愿让孩子上私立高中,宁愿交高额的学费,也不愿意让孩子积分上免费的职高。一方面的原因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祟,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

比如上文说的德国的强制分流,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实施,是因为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要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反倒是一些普通高中的学生,考上大学之后找不到工作。

第二,上海重点高中提前招生,进一步压缩了通考生的录取比例。

提前招生就是高中通过自主招生提前锁定生源。

自主招生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家长对自主招生考试的质疑,除了考试的公平性之外,更多的是觉得自主招生的比例过高,相当于变相提高了中考的门槛。

知名教育学者黄永峰在谈自主招生政策的看法是说,自主招生考试的比例维持在5%是正常现象,在大部分学校特长生的比例一般都是低于这个水平,厄如果把自主招生考试的比例扩大到20%,甚至50%~60%。这么高的比例就不再是自主招生了,而是通过自主招生提高招生门槛。

而之前上海的中考就面临这个状况,由于竞赛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上海好的民办初中和好的公办高中理科班的学生,才能够达到这一条件,所以大部分市区的重点高中的生源,主要是来自好的民办初中和好的公办初中的理科班。

而那些一般的公办学校的初中生只能够选择职校和技校。不过好一点的是上海市教育管理部门也发现了这个问题,2018年3月上海市发布了中考改革方案,进一步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比例,重点高中在录取时将实施名额分配方案,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大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区内的所有初中。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