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去世,子女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

邻居王大妈去世,享年96岁,灵柩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停放了5天。可整整这五天,在老人家的葬礼上,儿女子孙满堂,愣是没听到一句哭声,更没见他们掉一滴眼泪。这是为什么?感觉也太奇怪了!

我爷爷76岁去世,当时我也没有哭,我父亲几个兄弟也没有哭,不是不伤心而是不想哭。

但是我们那边有个恶心人的习俗,那就是哭丧!

如果有老人去世了,不管是喜丧还是生病去世的,在葬礼上都需要哭丧。

而且这个哭丧还是由媳妇和女儿来哭,一边哭一边嚎叫,感觉像唱戏一样,谁都知道那是哭丧,谁也知道那是假的。

但是为什么要哭丧呢?这应该是一个引子,来引导人们的悲伤情绪。

这个女儿一听这悲凉的嚎丧,可能就掉了泪下来。

到了现在儿媳妇,女儿都不知道怎么哭丧了,然后就发展成一种职业嚎丧。

而且还是一条龙服务,甚至在葬礼上还有人跳舞,有个舞台,上面表演杂技,跳舞,唱歌,简直是乱糟糟的。

但是你能说这家人是在庆贺老人离世么?我看不见的!

现在的农村人也想得开,虽然说老人去世了,心里很难受,毕竟是自己的亲人,但是也没必要那么伤心。

现在老人离世基本上是80多岁,人均寿命长了,而老人的子女都差不多50多岁了,也已经知天命!

都想得通,父母去世是个必然的事情。

在我们村里因为还是最古老的土葬。

一般在老人70来岁的时候,就会做一副棺材,俗话说寿材!

而且做好了,还要放鞭炮请人吃饭热闹下,这说明家里人都心里都知道,老人年事已高,随时都会离去。

在寿材做好后每过一天,就是赚一天,等到哪天老人活不过去了,一算,哎呀,赚了几十年,真是开心。

这不就变成了喜丧了么?自己的亲人从老天那边赚了这么多年,虽然去世了,子女们也会为老人高兴,怎么可能会掉眼泪伤心。

当然了,那些早早生病去世的,那的确让子女们伤心,毕竟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世界上最让人痛心的事情啊!

咱们现在的人,最少也是个初中毕业的文化人了,凡事想开点,老人离世无非是换个世界罢了。

没必要弄得自己很悲伤,特别是那些80多岁以上的高寿亲人,要知道自己以后还不一定能活到那么大岁数。

我们为他们的离世高兴的同时,也得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作息不规律。

各种娱乐活动掏空了身体,沉重的生活成本压在头顶,能不能活到拿到退休金都还是个大问题。

该悲伤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别猝死,别生病,别到时候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才是最大的不孝!

朋友们你们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么?评论区说说看呗!

主页有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去世,子女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去世,子女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的确,现在有很多老人去世时,在葬礼上子女是没有掉一滴眼泪。但是,这个要分具体情况。

其一、有的老人活到八九十岁都快一百多岁了,家里不仅是儿孙满堂,有的是四世同堂甚至是五世同堂。站在人生的角度,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活到八九十岁了,活得算是够本了,不仅是长寿,而且是高寿。站在家庭的角度,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不仅儿女们都大了,都成家立业了,而且孙儿孙女甚至曾孙儿曾孙女也有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可以安心的走了,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了,如果再活久了,恐怕连儿女们都陪不过。所以,这样的老人去世,儿女们在葬礼上一滴眼泪没掉自在情理之中。这样的老人去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喜丧”。在我们这里还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岁数非常大的老人去世,到了曾孙子或者玄孙子头上,就可以披挂红手巾,戴花帽子,用以表示这家是“喜丧”。

其二、有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到后期,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靠他人照顾,完全依靠他人服理。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时时刻刻都要擦、都要洗,弄得儿女们轮流转都忙不过来,可谓苦不堪言,对老人自身来说,生活毫无质量可言。而作为儿女既不能撒手不管,眼睁睁的看着老人等死,又不能用手把老人掐死,到时候落得个不忠不孝的名声,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熬着。只要老人活着,家人心里那根弦就会一直绷着,终于有一天老人去世了。这种情况现实的讲,老人从此算是解脱了,而对儿女们而言也算是解脱了,所以,这样的老人去世,儿女们在葬礼上一滴眼泪没掉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对于那些刚刚步入老年的人来说,他们的去世,儿女们在葬礼上还是会哭,还是会掉眼泪的,尤其是那些还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环境下的老人,甚至有些儿女还没有成家,还没有独立。这样的老人去世,时常被人们称为“死不得”“不能死”的人。他们去世,儿女们怎么能做到不哭呢?怎么能做到不掉眼泪呢?

因此,我们说,很多老人去世,子女们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那也得看情况,并不是每个老人去世,子女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也不可能所有的老人去世,子女们在葬礼上不会掉一滴眼泪。这就是我的观点,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去世,子女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

九十六岁高寿死亡,在农村叫"喜丧"。别说现在没有哭的,就是过去哭的也很少,只是在出丧的时候,子女象征性地哭几声。

自古以来,封建社会讲究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其中的孝道不仅仅表现在父母在世时的奉亲养老,还主要表现在父母去世时要把丧事办得隆重。所以那时候农村的丧事,进门不是个"奠"字,而是一张白纸上的"当大事"三个大字。

死者的子子孙孙披麻戴孝,手扶哭丧棒。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送仙游人。孝子贤孙哭天动地,跌头打脸,真是感天动地。

这事接触得多了,越来越觉得这事表演的成分居多。不是真为老人的去世悲痛,多是哭给外人看的。

现在人都对这事看开了,有点返朴归真了。老人在世要按法律尽赡养义务,老人去世了,特别是高龄去世,一般也都想得开了。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然规律。表现出自己真性情就行了。

当然,我不是不赞成哭,我是不赞成假苦。我倒是发现,许多亲生的女儿,父母去世确确实实是真恸哭,儿子哭的不多。这也许是女儿柔情的一面,儿子阳刚的一面。

所以,老人去世,儿女哭不哭无所谓,只是老人活着的时候尽到赡养义务就行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去世,子女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

我外公外婆有4个女儿,3个儿子,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加起来有20-30个,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掉过一滴眼泪,我妈他们还跟过节希望有说有笑的,就算哭也是照着“哭书”哭的,有的直接请人哭的,所以我觉得葬礼上没掉眼泪说明不了什么。

我外公外婆离我家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小时候走路也就一个小时不到。

我外公外婆一共有七个子女,也就是说我妈他们兄弟姐妹一共有7个人,每一个子女结婚后不给又分别有2-4个子女。

所以,到我这一辈表兄弟姐妹有20-30人,说实话很多表兄弟姐妹,就算现在站在我的面前,我都不一定能认识。

就是因为表兄弟姐妹太多,我外公外婆跟我们反而没有什么感情,特别是我。

从小我就很少去我外婆家,一年最多一两次,我哥他们去得比较多,我上初二之后就没有去过我外婆家了,再一次去就是我外公外婆去世。

我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我上高三,所以算起来有4-5年没有见过我外婆外公。

所以,我听说我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心里没有什么很深的感触,就是想着请个假,参加葬礼而已。

我当时心想,我外公外婆去世,我妈、我舅舅、我姨他们肯定会很难过,所以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他们伤心。

我小心翼翼地回了家,然后发现我姨她们都在我家,聊天聊得热火朝天,根本就不像伤心的样子。

我姨她们跟平时过节过年来我家一样,大家依旧谈笑风生。

我当时就想,她们不应该在我外公外婆家吗?怎么全跑我家来了?

我就问了一下我妈,我妈说:“葬礼上太压抑了,话都得小声地说,所以她们就过来了。

我跟我姨她们其实不怎么熟,我就去过我三姨家2-3次,而且还不是特意去的,是路过然后跟着我爸去的,我四姨家去过一次,也是路过跟我爸去的。

我二姨家在哪里,我都不知道,我大舅家去过几次,但是我二舅和幺舅家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表兄弟姐妹很多更是话都没说过几句。

后来,我姨她们聊天聊了很久,然后觉得到回去的时间了,一行人就浩浩荡荡地去我外婆家了,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去了。

丧礼的流程一项一项的进行,我就跟着跪进跪出的,我姨她们要不就跟着跪,要不就站在一旁有说有笑,但是明显地压着自己的声音,不像在我家的时候,说笑得肆无忌惮。

有一个环节需要哭,我姨她们和我舅娘她们,互相谦让起来了,这个说:“我哭得不好,谁谁谁哭得才好,让谁谁谁来哭!

然后,让一个人扶着,哭的人就用手帕捂着眼睛,大声地哭起来了。

围着寿材转了好几圈,流程结束,她们又围在一起说说笑笑,相互恭维起来,谁觉得真好!

中途,不需要跪拜了,就让我去写纸钱的封皮,很多人都在那里,大多都是表兄弟姐妹,写封皮的写封皮,分纸钱的分纸钱,糊封皮的糊封皮。

这时有几个表兄弟戳了戳我说:“都不怎么认识,也不怎么熟悉,带回提一提啤酒过来,好好认识认识老表。

我笑着回答:“好啊!

所以,正常葬礼,上到我舅舅、我姨他们,下到我表兄弟姐妹他们,没有一个掉眼泪的。

晚上的时候,让我去守灵,旁边有一个不认识的表哥,过一会他妈过来,让他赶紧去睡觉。

我反正觉得无所谓,守灵也挺简单,就是换换香、烧烧纸钱而已。

我只请了三天假,所以下葬的时候,我就返回学校了。

葬礼不掉眼泪,我觉得很正常

第一,就是感情不是特别深,我外婆外公去世,我就没有掉眼泪,因为我跟我外婆他们平时见面都很少见。

当时,其他人为什么没有掉眼泪,是不是感情不深,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觉得葬礼不掉眼泪,这是很正常的事。

有一本书叫作《局外人》,里面的主角就是因为他母亲去世了,他参加葬礼的时候,一滴眼泪没有掉。

这个人属于社会边缘化的那种人,对社会很沮丧,日子过得也很平淡。

后来,因为在海边意外打死了一个人。

主角最后被判处无期徒刑,法官的理由就是:“他母亲去世,他都没掉眼泪,就证明他很冷血,就应该无期徒刑。

我看了这本书,我就发现要是按照法官的标准,我妈、我舅舅、我姨他们都得无期徒刑。

寿终正寝,算是解脱

也有条友回答了,老人如果很长寿才去世,算是寿终正寝的话,子女不哭、不掉眼泪也算是正常的。

掉不掉眼泪,我觉得应该是真情流露,如果本来没有眼泪,就是硬挤几滴出来,那就是糊弄鬼!

感情深厚的话,经常在一起相处的老人去世,一般会情不自禁流泪的。

当然,我猜有一种不会,就是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一直照顾老人的人,他们可能不会,老人去世,他们可能会大松一口气!

纯属猜测,不一定对!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去世,子女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

我的一位同事的父亲去世了,我去他家帮忙。

我这位同事兄弟三人,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老人一共有五个子女。

在他们家帮忙了三天,我没有看见这五个人哭泣过,没有见他们掉眼泪,只看见了不停地争吵。

去世的老人没有工作, 操劳一生,把五个子女养大成人,非常辛苦。老伴前几年走了。这位老人一个人生活了几年,没有退休工资,生活全靠五个子女照顾。这也或许就是子女们没有掉泪的原因吧。

如何给老人操办后事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大哥想办得隆重一点,二哥和老三不同意。大哥感念父亲一生辛劳,想办得体面一点。二哥和老三说父亲生前简朴,后事也简简单单就好,也随了父亲的心意。于是兄弟三人开始吵。你一句,我一句,在灵堂里就吵了起来。

最后大哥甩出一句话,你们哥俩就是心疼钱。二哥跟老三不乐意了。说那就听你的,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所有费用,哥三个平摊。

话虽然如此说。大哥也明白那哥俩的心思。本想着风风光光的给老父亲办场后事,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依着两位兄弟的意见,简简单单的办吧。

姐俩也因为买骨灰盒一事闹出了意见。我们这边的风俗,骨灰盒是家里女儿来买。大姐想买个高级点的,看上了一个紫檀的。二姐一见价格太高,就没有同意。这个买骨灰盒的钱,是要姐俩平摊的。

大姐的意见就是买这个紫檀的,二姐一直不应声。于是大姐不乐意了,说父亲白疼二姐了。二姐一听这话,也不愿意了。说父亲当年最疼的就是大姐。姐俩在殡仪馆里就吵了起来。

五个兄弟姐妹的孩子也有八九个。在爷爷的灵堂里我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哭泣。只是每个人都在玩手机。爷爷对于他们来讲,似乎很陌生,也很遥远。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去世,子女在葬礼上没掉一滴眼泪?

我外公早上去世,晚上就下葬了,5个女儿无一个掉眼泪的。是不是觉得女儿有些狠心?

我母亲说,小时候对女儿那么恶毒,谁会哭哦,小时候都是被他打着长大的。

自打母亲记事起,每逢过节都要到村口的大榕树祭祀,有时初一十五也要去。那时候母亲还小,祭祀时的礼节不懂,有一次和其他姐妹在祭祀时打闹。外公勃然大怒,一巴掌就甩在母亲的脸上,母亲当场就哭了。其他姐妹都吓傻了,呆在一旁再也不敢打闹。

母亲说,那一巴掌打在脸上,足足疼了一个星期。尤其是吃饭的时候,愈发的疼痛,每嚼一口饭,就像被小刀在脸上割一刀。

从那时起,挨打就像是家常便饭。当然挨打的不只是母亲,其他姐妹也一样。只是对于家里的男孩,外公会下手轻点。有一回大姨因为贪玩,忘记煮饭了,外公操起竹筒就打在大姨的腿上。母亲说,竹筒都爆开了,但是大姨不敢哭,因为越哭就会越打。只能一瘸一拐地赶紧去把饭煮了。

母亲到了7岁那年,眼瞅着村里的小伙伴都在上学,于是嚷着也要去上学。听说母亲想要上学,大姨让母亲不要嚷了,小心挨打。大姨当初也是嚷着要上学,换来的却是脸上的两条血痕。自此大姨再不提上学的事。所以大姨基本属于文盲,认识几个阿拉伯数字。

母亲那时脾气也犟得狠,非得嚷着要上学。母亲先是和外婆说,外婆无动于衷 ,还说女孩上什么学,过几年就嫁人了。母亲于是小心翼翼地对外公说。当听到母亲想去念书时,外公额头立马青筋暴起,眼睛瞪得跟牛眼一样,把手中的削竹片的柴刀扔在脚边,顺势抽出一片刚削好的竹片抽在母亲的腿上。母亲没有躲过去,腿上立马就有两道新鲜的血痕。

母亲没有哭,因为她知道越哭,外公肯定越会揍得厉害。这是在她们姐妹中形成的共识,挨打时不能哭,否则肯定没好果子吃。

看到母亲腿上的两道深深的血痕,外公对母亲说,你不是想读书吗?这下可以把墨水都省了,用手粘着你腿上血到茅房上的棺材看能不能写出几个字。自此,两三年内母亲不敢再提上学的事。

到了母亲11岁那年,母亲又提起上学的事情。对于让女儿上学这件事上,外公依旧寸步不让。而比母亲小三岁的舅舅则已经顺利地上学了。母亲不服外公不让自己上学,但又不敢上前去理论,于是自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偷偷地去上学。

为了凑够上学的费用,母亲只能偷偷地到山上砍竹子拿去卖。对于砍竹子这件事,外公倒没有阻拦,因为每回到山上砍竹子卖的钱母亲都会上交给外公,只能偷偷地存下几块钱。有好几次外公质疑母亲是不是偷藏钱了,母亲每次都是否认。有一回可能是上交的钱少了,外公直接把母亲一脚踹到地上,把母亲双脚朝上提起,见母亲确实没藏钱才罢手。

攒了半年的钱,母亲终于凑够了学费。母亲高兴地跟随着村里上学的伙伴到学校去。由于已经错过了开学时间,此时没有书本,所以母亲只能和同桌共用书本。

由于母亲已经11岁了,所以个头都比班上的同学高。一些调皮捣蛋的男生,不停地对着这个高个头的女生嘲笑。

学校在山脚下,来回得需要两个多小时。因此中午放学不能回家吃饭。那时学校没有食堂,都是自己带米到学校自己煮。上学的第一天,母亲偷偷从米缸舀了一碗米。那晚母亲都不敢回家里去住,只能住在村里的伙伴家,怕被外公知道又得挨打了。

有一天,母亲从学校回来。外公问母亲怎么还有脸回来,不是已经把老师叫做爹了吗 ?难道学校不养你不给你吃吗?这时母亲才知道,外公不让她们上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多一份劳动力。在外公心里 ,女儿都上学去了,劳动力不够,粮食还得减产,而且女儿都是别人家的。

晚饭时,外公两双牛眼像捉贼似地盯着母亲,见母亲往自己碗里盛饭,拉长着声音说,让母亲不要吃那么多,因为她去上学没有劳动。

后来由于村长的劝说,外公算是默许了母亲可以上学这件事。大姨和二姨本想也到学校上学,但此时她们已经十五六岁,这会让她们到学校读一年级,她们也不肯去了。

虽然外公准许母亲去上学,但只要农忙时。母亲还得回家里帮忙,所以上课也是断断续续的。到了二年级,母亲因学业落下太多,已经跟不上,再加上年纪都比班上的同学大,经常招来嘲笑。所以二年级只读了一半,母亲就辍学回家了。

母亲14岁那年,大姨和二大姨陆续出嫁。母亲说,别人家的女儿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而外公嫁女,就像拨出去的水,不再收回。

对于女儿的婚姻,外公从来都是抱着无所谓。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吃有穿,饿不死就好。

外公认识一户会打猎的人家,刚好那打猎的儿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于是问母亲要不要嫁给那户人家。母亲不同意,还顶了几句嘴,眼见外公抄起扫把就要甩过来,母亲逃跑了。

外公让母亲嫁给那户打猎的人家。因为听说那户人家经常打到野猪之类的。外公说,嫁给这样的人不好吗?你天天都有肉吃。

为了逃避外公让母亲嫁给那打猎人的儿子。15岁那年,母亲偷偷地从家里跑去县城找工作,自此,母亲就很少再回那个家了。

母亲经常和我说,她这辈子吃的最大的亏,就是没有念书。以至于在当今这个社会,寸步难行。

母亲说,刚出来工作那会,连简单的表格都不会填,火车也不会坐,算数也不会。以至于只能在大排档帮人刷盘子,不到两天,双手都烂了,每次泡水都刺骨地疼。

外公下葬那晚,夜空下着暴雨。母亲回去没能见到外公最后一面,其他几个姐妹也同样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母亲说,那晚,没有一个人为外公哭泣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