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晕车?

大家好,我是神经内科Dr魏。人为什么会晕车?这是一个神经系统的问题。晕车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受到影响。晕车医学上称“晕动病(Motion sickness)”,又称“运动病”,最早是由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描述的,他写道:“在海上航行会出现头晕、呕吐的表现”。晕动病一词在 1881 年由欧文(Irwin)首次使用,用以描述由于身体反复振荡运动而引起的疾病,它包括在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乘电梯,娱乐场所(旋转木马、过山车等),荡秋千等情况下会产生不适的感觉。类似的症状也会出现在太空进入和从太空返回时。晕动病通常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上腹不适、呕吐、出冷汗、胸闷、四肢冰冷、心慌等。然而,运动并不是表现出这种疾病的绝对条件,对运动的感知也会导致晕动表现。例如,尽管受影响的人没有身体活动,但在观看大型运动场(足球、篮球比赛)或参加游乐园中的虚拟现实游戏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晕运的症状。 哪些人容易得晕动病?

一、晕动病的不同类型发病概率

晕动病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每个人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晕动。一项国外研究表明,需要就医的晕动病的概率,晕船4.2%,晕汽车4%,晕机1%,晕火车0.13%,新手飞行员的晕机发生率在10%~ 31%之间,随着这些飞行员的经验积累,总体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晕船是晕动最严重的形式之一。一项研究显示,多达 25%的乘客在坐船的2~3天内出现程度不等的晕动病。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多达 60%的乘客(甚至是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二、依据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而言

● 尤其是在月经期间,女性比同年龄的男性更容易患晕动病。 在这方面,孕妇特别容易患晕动病,大概是由于怀孕期间的荷尔蒙变化所致。

● 晕动在两岁以下的儿童中很少见,可能是由于该年龄组儿童缺乏足够的视觉输入。

● 年幼的婴儿通常处于 卧位,因此不太容易晕动。

6~12 岁的儿童最易得晕动病,高峰在 9 ~10 岁之间,易感性会在青春期后下降。

● 与儿童相比,成人晕动病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并且在 50 岁以后较少发生。

● 尽管晕动病可能发生在所有种族的人中,但种族差异也很明显。研究表明,中国人比白人更容易得晕动病。

● 晕动病可能是家族性的,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童年的晕车、晕船等经历,那么他们的孩子患晕动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 在患有偏头痛、耳石症和美尼尔病的个体中,晕动病更为普遍。

● 光照射会增加晕动病的易感性。睡眠不足也会增加易感性。

● 盲人与闭眼的正常人一样容易患晕动病。另一方面,舞者、跳绳者、体操运动员和杂技演员的晕动病发生率较低。

● 仰卧位也可能降低晕动病的易感性。

晕动病儿童最常见

晕动病杂技演员较少见

重点来了,晕动病是如何发病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晕动病不是病理性疾病。相反,这是对真实或虚拟运动刺激的正常神经生理反应,通常发生在前庭系统完好的个体中。而那些因疾病或手术破坏了前庭迷路功能的患者通常不会得晕动病。晕动病通常是由于个体没有适应的低频、垂直、横向、角度或旋转运动触发的,尽管它也可以由虚拟刺激器动作触发(例如,在大屏幕上玩复杂的视频游戏,观看 3D 立体电影或使用虚拟现实耳机)。

发生晕动病的机制是大脑从不同的感受器接收到有关真实身体运动或虚拟环境的信号出现冲突所致。人体主要感受器是眼睛前庭器官(内耳迷路、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内耳,有助于控制平衡感,半规管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临床上耳石症眩晕就是半规管的问题),椭圆囊和球囊对重力敏感,告诉你是站起来还是躺着。假设你坐汽车兜风,汽车行驶过程中会直行,转弯,倒车,上坡或下坡,你的眼睛就会感受到外界信号,内耳迷路也能感受信号,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依旧可以感受到信号,但是这些信号都有可能不同,大脑不能同时接受所有这些不同的信号,会引发神经生理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你最后会感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迄今为止,感觉冲突和神经失配理论是最普遍接受的晕动病理论

前庭器官

大脑在接收所有外界信号通常会整合在一起才有意义。但有时你的大脑也会收到冲突的信号,例如,在飞行的飞机上,你感觉自己在移动,但你的眼睛告诉你的大脑你似乎哪儿也没去。反之亦然,经过一段漫长的海上航行,你可以站在陆地上一动不动,但仍然感觉自己在移动。

另外晕动也可能是由过度兴奋的平衡中心向呕吐中心的“溢 出”或“辐射”引起的。晕车可能与心理有关。有些人甚至在坐车前或登船前就会出现晕车症状,有些人用安慰剂有效。

晕动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运动敏感输入信号的冲突程度以及个人适应异常环境的能力。如果易感个体学会接受这种相互矛盾的感觉信息而没有出现晕动症状,则认为适应发生。

晕动病的症状有哪些?

● 晕动病会很快发作,多见出一身冷汗,感觉自己想呕吐

● 头晕

● 面色苍白

● 唾液分泌增加

● 上腹不适

● 食欲不振

● 四肢冰冷

● 胸闷心慌

● 有些人会头痛,感觉很累,或者呼吸浅快

如何预防和缓解的晕动病?

对大多数人来说,晕动症状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一旦你习惯了这种情况,不管是汽车的移动还是船的摇晃,它们通常都会消失。但是,如果晕动病不会自行消失,你可以做一些预防和缓解措施

● 易感人士应在旅行前避免过量进食,应清淡饮食,保持水分充足,避免饮酒。

放松点。找点东西集中注意力,无论是深呼吸还是从100开始倒数。闭上眼睛也有帮助。

● 看一个稳定的物体。如果你在车里,透过挡风玻璃往外看。

● 不要抽烟。开窗呼吸新鲜空气(飞行除外)。

● 旅途中闷热的气氛可能使人容易晕车,应避免。

● 应避免在移动环境中阅读或观看视频屏幕。

● 建议坐在前面的座位上

● 生姜:可以往嘴里含几片生姜,这种方法也可以有效的缓解晕车。

● 薄荷糖:薄荷的香味可使身体平静下来。

● 风油精、清凉油涂抹双侧太阳穴区域有一定效果。

● 针灸和穴位按压:有报告称刺激手腕下方的某个点有助于缓解恶心感。

● 太阳镜可能会减少视觉输入,可能是有益的。

风油精止晕

注意: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运动刺激的情况下,并且晕动症状明显,可以采用逐渐暴露的方法去脱敏,逐步增加刺激强度的方式来多次运动,持续暴露于运动刺激会导致习惯。习惯化过程带来的变化被保留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习惯/脱敏是一种有效的长期对策。这种习惯化高度适应于特定的刺激,约 50%的人可能会成功适应。

如果以上方法效果不佳,你仍被晕运病困扰,建议尝试药物:

苯海拉明(抗组胺药):这种用于缓解过敏的药也有助于晕动病。第一剂应该在旅行前一小时服用。每隔4~6小时服用1次。

● 东莨菪碱(抗毒蕈碱药):作用较强且较短暂。临床用于镇痛、止咳、平喘,对晕动病有效。

● 异丙嗪(抗组胺药):可用于镇吐、抗晕动以及镇静催眠。

注意:这些都有副作用,包括嗜睡和口干。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晕动病通常在旅行结束后消失。但如果你仍然头晕,头痛,继续呕吐,伴有听力下降或胸痛,以及涉及到用药,请及时就医。

作者言:大家好,我是魏医生。如果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请帮忙● 点个关注或点个赞● 吧,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这方面知识的需要,请● 转发●给需要的人,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的动力,谢谢了!

参考资料:Alexander KC,etal.Motion sickness: an overview.Drugs in Context,2019,8:DOI: 10.7573/dic.2019-9-41

人为什么会晕车?

生活中很多朋友都会晕车、晕机、晕高,谈“晕”色变,深受其苦。

不管什么“晕”,最常见的表现为恶心欲吐或呕吐,头昏脑胀,眼花,耳鸣,严重者会脸色苍白,出汗,口唇发绀,共济失调,双下肢发软等。

这些在医学上统称为“眩晕”。

(网络图,仅供参考)

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

而引起眩晕的疾病大约有上百种,其中70%是属于周围性眩晕,而大多数周围性眩晕却与我们的耳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耳朵不但能听见声音,还可以控制平衡。

耳朵里深藏了一个前庭系统,它有两个所谓的“兄弟”即视觉系统和四肢肌力协调系统,共同来维持人体的平衡。

而大部分的眩晕症状都是“老大”也就是内耳前庭系统“生气”了。

(网络图,仅供参考)

当汽车、火车启动、加减速、刹车,飞机升降、晃动、颠簸时等这些刺激使前庭内毛细胞产生形变放电,传递到大脑中枢这个“总司令”并感知。

这些前庭电信号的产生、传递在一定限度和时间内人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一旦超过人体的耐受值,就会就会出现不适。

有朋友会纳闷为什么我看到高也晕啊?这是因为“老二”视觉系统和“老三”四肢肌力系统“打架”了。

当身在高处,往下看时一片模糊,景象大幅度缩小,一切变得遥不可及,跟平时习惯的视像大相径庭。

这时视觉信息大减,眼睛也无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实物进行运动参照,视觉范围扩大了很多倍,传递给大脑中枢的信息和平时的信息不一样,一时无法做出判断。

难以对四肢肌肉发出行动指令,因此动作无法协调,身体失去平衡,大脑出现眩晕感,双腿难以迈步。

(网络图,仅供参考)

当然,眩晕症也是可以提前预防的。给“眩晕”朋友专业指导如下:

患晕车的人在出发前1-2小时时间先服用一次剂量的药物,如苯海明片(乘晕宁)、东莨菪碱,可减轻症状或避免发病。

另外,加强前庭康复锻炼。

实际上人体前庭系统有非常强大的代偿功能,哪怕得了很严重的眩晕,也可通过康复锻炼得到好转。

但如果终日坐着不动,眼睛只盯着电脑、手机,人体的平衡功能就会衰退。

假如最初触发眩晕的刺激活动不断重复,大脑就会开始调整适应,人体平衡障碍渐渐改善,达到适应状态,所以晕车、晕机、晕高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本部耳鼻咽喉科 杨丹

人为什么会晕车?

晕车就是闻不得异味,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晕动症,砖家就是靠像论证粮食是从树上长出来的这样吸引眼球吗,妈的一帮不事稼穑的家伙,多向有晕车现像的人调查了解也不会得出那样的的狗屁结论。

人为什么会晕车?

眼看春运就要来临了,而对于一些晕车的人来说,坐车回家无疑是一段艰难的旅途。吃话梅,闻橘皮,搽风油精,吃晕车药……究竟哪个更管用?记者就此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田广永。

资料图片

  • 晕车为前庭系统引起

田广永告诉记者,晕车本身是前庭系统引起的,有的人适应性比较强则不易晕车,有的人相对较差则易晕车。为何坐前面会比坐在其他位置好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前面视觉单一,注意力集中;二是颠簸小。并且坐大巴车比坐火车和小车更容易晕车,究其原因,田广永认为有如下几点:

1.速度:火车匀速平稳、不颠簸,故不容易晕车,而大巴车经常刹车、一走一停较容易造成晕车;

2.车内环境:密闭的大巴车空气流通差;

3.注意力:有些人在开车的时候不会晕,因为此时他们专注于察看路况,加之视野也好;而坐车时却容易发生晕车,是由前庭功能引起的。

  • 轻微晕车对健康影响不大

田广永认为,轻微的晕车对健康的影响不大。日常生活中,因晕车而吐得过于厉害,有胆汁水吐出,味道比较臭,并且有成黑色的物质,则可能是胃炎膜损伤。就此他建议,此时可以吃一些药物,以避免加重伤害。

如果只是偶尔晕车,田广永则认为这种情况不用担心,可能跟本身的心情和当天的饮食有关。

  • 克服晕车的方法

田广永介绍,通常晕车晕得比较厉害者可以考虑吃晕车药,如苯海拉明、眩晕停等效果都是差不多的,大人小孩子都可以吃。

普通的晕车不需要治疗,可以通过训练来使前庭、平衡系统慢慢适应。他建议,平常生活中,可以多坐车,经常坐车会慢慢接受适应,如同飞行员转圈需经过长期训练来适应,以减少晕眩感。

同时他也表示,如果害怕会发生晕车,则可以带些话梅、陈皮、姜糖在车上吃,或者闻一些果皮,以防晕车。田广永指出,对于在车上使用橙皮姜葱等等进行气味吸取,主要是注意力的转移。

此外,他建议,坐车前不宜吃得过饱或过少,饥饿时乘车更易引发头晕、呕吐等现象。

人为什么会晕车?

晕车很多人都常有的一种现象,在医学上又称为晕动病,目前普遍认为晕动病与人体内耳平衡器官——前庭有关。

前庭位于内耳,认为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前庭器官过分敏感或发育不全,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就会导致晕动病。也就是说很多人的晕车是因为前庭器官敏感过度所致,人在坐车之际由于行车的颠簸,前庭器官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时候对于前庭敏感的朋友就会出现晕车,这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特点。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个别现象,汽车再不济平衡性还是要比自行车平衡性好很多吧,可是很多人自行车并不晕车,而舒服平衡性更好的汽车却晕车了。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很多人晕车并非因为前庭平衡问题。这种被视为视觉和本体感觉错位。身体的前庭系统的工作具有惯性,比如在急刹车之际,前庭立马感知并反馈大脑信息,“我正在急刹车”,而此时身体此时为大脑反馈信息并未检测到急刹车,那么此时大脑整理出的信息结论是:我并未活动为何会晕转呢?可能身体出故障了。于是调动身体机能呕吐等来应激保护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的参与更是会加剧该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行车中看手机会加重晕车的原因。

而关于自行车为什么不晕车呢?由于在自行车的运动中,身体的整个机能调动大脑的感知是你就在运动,身体反馈给大脑的信息同前庭反馈给大脑的信息一致性,出现晕车的机会也就小很多了。

那么针对以上情况,怎么可以减轻晕车呢?1、对于前庭敏感的朋友,唯一的办法可能是需要锻炼你们前庭敏感耐受度。可以通过原地旋转,行车中反复颠簸,多坐车,来增强前庭耐受能力。2、行车中闭目养神,少看手机。3、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从而抑制副交感神经。降低身体前庭通过神经向大脑传输的信号。比如风油精、生姜片等。4、前排通风。5、晕车药,常晕车的人最好备下适合自己的晕车药并随身携带,上车前半个小时服用。

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添加关注。

人为什么会晕车?

小女子今年28岁,已经晕车晕了20年了,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坐车去焦作吐的那叫一个惨,特别是司机等红绿灯的时候,一停一走,胃里翻江倒海,有人说晕车是因为汽油味,可是我超爱闻汽油味,我好像是缘于耳朵,耳朵里听到了一种特殊的声波导致的,但我妈妈也晕车,她说是闻不了汽油味。

因此,我目前觉得导致晕车的主要原因有1.闻不了汽油味,2.耳朵受不了某种声波。

缓解方法,说几个我用过效果不错的,1,坐车时趴到同伴的腿上,2.带个口罩3.耳朵塞棉花,4.坐座位时尽量不要靠后背,身体往前倾,5,若坐车前吃了油腻的食物千万不要吃橘子,6,多坐车😉。

我现在好多了,因为我在富士康上了一段时间班,每天上下班都要坐车,由刚开始的趴到同事腿上到最后,可以在车上吃肉夹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